查看原文
其他

南通外事 | 在加德满都承办第四届中国节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江海文化 Author 黄正平


尼泊尔联邦民主共和国,对大多数中国人来说是一个神秘而令人向往的国度。尼泊尔联邦民主共和国,简称尼泊尔,为南亚山区内陆国家,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佛教的发源地,位于喜马拉雅山脉南麓,北与中华人民共和国相接,东西南三面与印度共和国接壤。2019年10月,国家主席访问尼泊尔,两国发表联合声明,指出“中尼关系迈入新时代”。

一座开放的城市,一定要有举办国际文化交流活动的经历和经验。南通作为承办城市,就在尼泊尔举办过第四届“中国节”。

有益开放,勇敢接招

01

南通有幸承办过第四届尼泊尔“中国节”活动,走出去讲中国故事、地方文化。本世纪第一个十年举办的文化活动主要有:2005年9月,南通博物苑一百年暨中国博物馆事业百年庆典活动;2006年10月,江苏省第十六届运动会开幕式暨大型文艺表演活动;2007年9月,第九届亚洲艺术节暨中日韩文化部长论坛,亚洲艺术节品牌起死回生、获得新生。

在南通承办文化部一系列活动后,2008年下半年有一天,文化部外联局同志与我说起能不能接办在尼泊尔的第四届中国节活动。我心里没数,但很愿意一试。过不久,2008年11月21-22日,由尼泊尔世界文化网络主席、尼中工商会主席迪帕克·萨卡先生率领的文化、经贸团一行6人来到南通,由我们接待。

其时,作为市文化行政部门,的确已经有了一些举办大型活动、对外活动的基础,包括第九届亚洲艺术节,2007年在南通举行,期间首次举办中日韩文化部长论坛并发表《南通宣言》,但没有出国举办活动的经验。所以,接待完迪帕克一行,我们也只是对这个活动有极其浅显的认识,心中还是没底。

文化部外联局同志告知,上届(第三届)中国节是广东珠海市文化局具体承办的,可以去当面听听他们意见。我们心头一震:啊,又是广东。因为亚洲艺术节我们是从广东佛山接手的,中间隔了一届在北京举办。其时广东的公共外交和对外文化交流应该已经初具规模,走出去也渐成常态。相对来说,江苏要稍微迟缓一些。

在江苏我当然想做敢于吃螃蟹的人。也因为早先看到过陈逸飞先生一段话,大意是一个城市要有国际文化交流活动,才能算真正有影响力的城市。1984年南通被国务院列为进一步对外开放的14个沿海城市名单,开放早、开放程度高,主要表现在经济上、“三外”上,当初就叫外向型经济。文化应当与经济一样开放、活跃。尽管南通地域文化资源特别是历史文化资源并不太多太丰富,还是应当尽力去做,并且做好。


 第四届尼泊尔“中国节”宣传折页


经与文化部外联局深入沟通,我们渐渐弄清楚了这个活动的国家意义和国际意义。尼泊尔是中国的邻居,尽管贫穷,是世界上最不发达的几个国家之一,但与中国关系友好,在地缘外交上有特殊地位和作用。当时我国奉行的外交政策是“周边首要,大国重要,国际组织是舞台”。

每年中国都要援助尼泊尔,这是定额、定向的,但尼泊尔也希望中国给予很多,所以,就借助各种其他通道,开展中尼友好交流活动,推动民间外交、公共外交。在尼举办中国节活动就是其中一个项目。尼泊尔的世界文化网络并不是盈利机构,是一个社会团体、友好组织,有着长期与中国有关方面合作的经验。中国节活动由文化部和中国驻尼泊尔大使馆主办,配合国家外交,由有关城市承办。

我弄清楚基本情况后,逐级向市领导汇报,时任市委书记罗一民同志最后表示大力支持。有市委、市政府坚强领导,再大的困难我们也可以积极应对和克服。

出访团队,史上最大

02

为使活动能顺利筹备, 2009年4月13-22日,文化部组织一个小型团组到尼泊尔访问、考察,顺道访问印度和马尔代夫。4月13日,由罗一民同志率领我们一行飞抵尼泊尔首都加德满都,开始了为期5天的在尼考察行程。一下飞机抵酒店,就有鲜花围成的颈链献上。后来,我了解到这是一种友好表示,这是一种表达珍贵的仪规。

驻尼大使馆作为主办单位,我们必须要去拜访,大使邱国洪热情接待我们。他曾在日本使馆工作,接待过罗一民,所以,双方相谈甚欢。从大使介绍中,我们更加全面深刻地认识到中尼关系的重要意义及举办中国节活动的特殊意义。

令我们没想到的是,大使馆党委四位成员,就有两位是南通人,大使邱国洪祖籍启东,武官成锡忠出生在海门。这让我们感到很亲切,也更有安稳、妥贴的感觉,增添了信心。

回通后,在市委、市政府领导和各方面支持配合下抓紧开展一系列筹备工作。我们精心制定了工作计划,包括节庆内容、团组组成、投送方式等等。为此,我们在筹备工作领导小组下成立五个具体的工作室(组)。


“中国节”开幕式演出后,中尼有关领导人与演职人员合影。


文化艺术交流活动是主体内容。我们要举办一个综合型文艺演出,由南通艺术剧院陆一兵担任总导演。我根据演出主题,还撰写了主持词。其中有些句子,真是“挖空心思”想出来的。因为这是要代表国家的,尼方领导人都会参加演出活动。我想象并写出了这样充满激情和豪气的诗句:“我们手牵手,共同挽起了喜马拉雅山。我们肩并肩,一起站成了珠穆朗玛峰。”

2009年10月10日第四届尼泊尔中国节开幕式演出中,中尼主持人以不同语言说出这段话,形象诠释了中尼两国源远流长的友谊。后来,当年10月15日的《光明日报》记者付小悦正是用这两句话来报道的。


江苏工程技术职业学院时装模特队在表演


尼方世界文化网络希望有时装表演。我们决定选派两个演出团组,一个是如东杂技团,一个是由江苏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当时叫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组成的模特表演队。这两个团组自然也都有节目在大型演出时参演。没想到,这是尼泊尔首都加德满都首次呈现时装表演,这给相对封闭、正在开放中的尼泊尔带来清新的风。

与第九届亚洲艺术节不同的是,这次中国节活动既是文化活动,又是经贸活动,有商品展览、展销活动,所以,市经贸委也作为主要的筹备部门,派出了经济运行处副处长黄广兴参加筹备工作。

根据报名情况,确定38家参展企业及一系列商品名单。如何把货品运送到加德满都,因为只有陆上一条路线,火车也不方便,最终决定装车陆运,黄副处长一路押运,经樟木口岸,历经10多天终于抵达尼国。一路风景、经历值得回味,但一路艰辛、未知,运输队付出很大心力、体力。

困难还是不小。出访团组组成耗时间、花脑力,要与各方面协调,特别是与中央、中央新闻单位和省有关部门协调,工作艰难,也终于一步步推进。


南通少年杂技团在表演


9月28日,行前动员暨外事培训工作会议召开,副市长杨展里专门出席并作动员讲话,标志活动进入倒计时。经过筹备,一切妥当。派出的团队自然最大,共有130人,其中南通117人。中国参加尼泊尔中国节活动的成员从北京、南京、南通完成集结,并分别从北京、成都、昆明、上海等几个主要机场口岸陆续出发。

10月6日,我作为现场总指挥,率领16人南通工作团队先行一步,先于文化部有关同志抵达加德满都。当他们一批批抵达加德满都时,我们在加德满都机场一一接机,把一个个团队送入酒店。记得中央媒体新闻团队清一色女同志,分别是文化部的张秋容处长领队和人民日报社王小光、光明日报社付小悦、中国文化报社张晶晶,在机场见到她们时,四个女人一台戏,她们开心得个个脸上笑开了花。


尼泊尔“中国节”开幕式上,尼泊尔总理尼帕尔(右二)发表热情洋溢讲话,并与我政府代表文化部外联局副局长李鸿(右三)一起点亮神灯。


2009年10月由文化部、省政府和驻尼大使馆共同举办,省文化厅、南通市人民政府和尼泊尔世界文化网络联合承办,以“感受江苏·走进南通”为主题的第四届尼泊尔“中国节”活动很成功、圆满。分文艺演出、经贸展销、图片展览和中国电影展演四大部分。规模大、形式新。两国文化部长专门致词中国节表示祝贺。开幕式前尼方贵宾参观了我们布置的展览。

10日开幕式演出很隆重,尼总理尼帕尔发表热情洋溢讲话,与我方政府代表文化部李鸿副局长一起点亮神灯。演出结束一起走上台来,第一个与我握手,表示感谢,并与全体演职人员合影。杂技吸引了尼泊尔客人的眼球,而时装表演更让他们趋之若鹜。时装表演场场爆棚,让人深刻洞察他们对外面世界的憧憬和追寻。邱国洪大使身着南通土布时装,巡视了中国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等各个场地,家乡的文化深深激起了他的乡愁、乡情。

10月10-16日7天时间,10多万人络绎不绝到中国节现场尼泊尔学院,有看有吃,边欣赏艺术,边欣赏美食,徜徉在浓浓的节日气氛中。

中尼情高,恰似珠峰

03

接来这个工作项目的时候感觉是一个“烫手”山芋,后来看,尽管辛苦,在异国办活动更辛苦,但还是非常值的。这是“走出去”讲中国故事、地方文化,我们城市有这样的任务和责任。专程前往尼泊尔报道中国节的特派记者王小光在10月23日的《人民日报》上就是用这样的文字来比喻他们的国花杜鹃花和民众的:“我们分明感受到了尼泊尔人身上所散发出的杜鹃花般浓烈、淳朴的芬芳。”




尼泊尔首都加德满都


尼方邀请我们各团组参观新皇宫。漫步在宗教建筑看起来散落、其实是集聚的加德满都街头,有一种情感叫震撼,震惊于建筑包括木雕的精美,及木质建筑的保留(砖木建筑易于因火灾而毁)。那天在加德满都市中心几公里外的大佛寺,阳光正好,圆形、高耸的白色建筑斜斜地挂满了经幡。我边走边仰望,边想边摄影,试图把这里的一切感受和美好留在相框里、脑子中。

驻尼使馆还特地举办晚宴和晚会,感谢南通、感谢南通人民。邱国洪大使握着我手说,谢谢家乡人民千里迢迢来一起举办中国节。文化部还专门向省政府发函,对省政府和南通市委、市政府以及市文化局对国家外交和文化交流尽力所做的工作表示热忱感谢。

政治、文化以及运输、交通、卫生等安全是活动成功与否的关键,我们始终把安全放在重要位置,确保万无一失。尼泊尔卫生水准低,用水不安全,经常会闹肚子。在初访时,我们就体会过它的厉害,我市和文化部官员两人严重不适。这次我们一定要当心,当然尼方也给予了特别的关心,使我们整个团组都安然无恙。经费有中央和省市财政支持,我们又尽量节约,结果相当于只用了中央和省财政的钱,积余了100多万。

现在回想起来,为了南通历史上没有承办过的这个活动,很多人付出了智慧和体力,在此不一一列举,当表谢忱。




-End-

文字 | “中安华盾”公众号

作者 | 黄正平

编辑 | 外交官说事儿 小哈


更多精彩

敬请关注“外交官说事儿”



联系我们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