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上海外事 | 科尔:“我不是那种用五天时间访问五个国家后就能写出五本书的政治家”

 

作者简介    


李天震 曾任上海市人民政府外事办公室主任科员、副处长、处长,上海市人民对外友好协会秘书长、党组成员。


1984年,联邦德国总理赫尔穆特·科尔应中国政府邀请访华,在双方商定的行程中他将造访同济大学,我领命负责联系该校的接待工作。

科尔来沪前一天,10月11日,我在同济忙了一天,同校方一一落实接待工作的细节。晚上9点,分管外事口的阮崇武副市长来检查,我又陪着他一处一处查看。

• 科尔总理与同济大学17位教授见面


当走进“12.9礼堂”时,他指着主席台上方的横幅会标说:“快把它拿下来,外国人不讲这一套,太土,不要!”又指着主席台的白色桌布说:“换掉!记着,在国外只有饭店才用白台布。”任副市长前,阮崇武在市科协主持工作;再早,在中国驻西德使馆出任科技参赞。他对欧洲比较了解,在对外活动中常常会以适合欧洲人胃口的意见纠正下属在接待外国客人时一些不适当的习惯操作。

一切准备妥当。10月13日上午,科尔以同十七位著名教授的会面为序,开始了他的“同济之行”。半小时后,由校长陪同,客人走向“12.9礼堂”。

• 科尔总理在“12.9礼堂”发表演讲


进入会场,在礼宾官的引领下科尔一行登上主席台。当德国总理被引到自己的席位即要落座时,他突然改变主意,独自一人绕过坐席走向主席台前沿,以一个军人般的立正姿势,伴以高举过头的右臂向会场师生致意。顷刻间台下爆出雷鸣般的掌声。

在热烈的气氛中,科尔开始演讲。同半年前里根总统的复旦演讲不同,他没有长达三十分钟、洋洋万言的讲稿,也没有像里根那样明火执仗大谈“美国的价值观”。正式演讲不过七八分钟,一头一尾还即席加入一些很讨年轻人欢喜的话语,使得会场气氛始终轻松而热烈。

科尔告诉大家,刚才在校园里有两位女同学对他说,学成后她们将要去为祖国建造桥梁,“这是一个高尚的事业”。他有感而发:“桥梁可以把河流的两岸连接起来,我相信这两位同学也一定会以自己的努力在德中两国之间发挥桥梁的作用,把我们两国人民连接起来!”

同济大学的前身是“同济德文医学堂”,是一个叫埃里希•宝隆的德国医生1907年在中、德政府和社会各界的支持下,借助在中、德两国募集的捐款创办的。校名同济,取“同舟共济”之意,象征中德人民和衷共济。77年后的今天,德国总理借这四个字做足文章,既讲中德友谊,又叙“同济”亲情,听来令人如晤友谈心般温馨。

• 同济大学名誉校长李国豪教授欢迎科尔总理访问同济大学。


演讲结束,科尔请师生们随意提问。“我将十分乐意回答青年朋友的问题”,他做了一个轻松的手势后说道。当时,中国师生对此类互动性的演讲形式似乎还不太适应,台下一度冷场,但气氛很快又重新活跃了起来。

一位学生起立发言:“总理先生十年前曾来过中国,今天你再次访华,能否请您谈谈两次访问在感受上有什么不同?”

听到学生提起他十年前的中国之行,科尔显得很高兴。对其本人而言,1974年9月他作为联邦德国基督教民主联盟主席、莱茵兰-普法尔茨州州长首次访华,是他认识人民中国的一次十分重要而有益的经历。

稍作思考后,科尔面朝提问者莞尔一笑回答道:“你提了一个很合理的要求。”一句话激起台下满堂哄笑,“但是很抱歉,我只能这样说,我不是那种用五天时间访问五个国家后就能写出五本书来的政治家……”提问者似乎没有得到正面答复,但却领头为科尔长时间鼓掌。

科尔也没有让提问者过于失望,掌声平复后他说了一段很中肯的话语:

“想在短短几天内对一个有四千年历史的国家有很多的了解是不现实的。但我可以坦率地告诉你,我确实看到了一些变化,令我感受最深的莫过于中国实行对外开放政策的坚定性及由此为这个国家带来的巨大活力,同十年前相比,这是一个实质性的改变。”

听到这里,提问者又一次领头为科尔送上了一阵热烈的掌声。显然,科尔的机敏和幽默使他轻而易举地把自己推到了师生情感的聚焦点上。

为时一小时的访问,主客双方均感满意。来自师生的反映认为,中国大学生同西方政治家的直接对话迈出第一步,表明了中国政府“走向世界”的决心。

我的感觉则是:中国,更加自信了。




-End-

文字 | 李天震 

图片 | 源自网络

编辑 | 外交官说事儿 小哈


更多精彩

敬请关注“外交官说事儿”



联系我们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