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外交视界 | 圣雄甘地的一生

李连庆 李泠 外交官说事儿 2023-12-06

著者简介  


李连庆 江苏省淮安市涟水人;1925年生;曾任外交部苏联东欧司专员,中国驻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大使馆一等秘书,外交部苏联东欧司副司长、代理司长,中国驻日本大使馆政务参赞,中国驻印度特命全权大使。


作者向宰尔·辛格递交国书并致颂词

(《我在印度当大使》图)

按照印度的惯例,一位新到任的大使通常要在抵达印度一个月后才能递交国书,所以我被安排在11月30日向印度总统吉亚尼·宰尔·辛格呈递国书。

隆重的呈递国书仪式结束后,按照印度外交部礼宾司的安排,我们全体参加呈递国书的同志来到德里郊外,晋谒圣雄甘地的陵墓。

///

莫罕达斯·卡拉姆昌德·甘地




回溯印度近代的历史,甘地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历史人物。对于印度人民来说,他的“非暴力”思想和“不合作”运动深入人心,有效地打击了英国的殖民统治。作为国大党领袖,他曾三次受到英国殖民当局的逮捕,十五次绝食。他艰苦地到处向群众宣传主张,提倡社会改良,提倡社会平等,消除对妇女和贱民的歧视。他主张印度教徒和其他教徒团结合作、共同反对帝国主义,争取民族独立。他发誓要“从每个人的眼里擦去每一滴眼泪”。

在他的领导下,印度人民经过长期斗争,终于在1947年8月15日午夜在红堡升起了第一面印度共和国国旗,印度获得了独立,从此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印度人民因此称甘地为国父,对他敬爱备至。人们给他的一个更为亲切的称呼是“玛哈德玛甘地”(圣雄甘地)

圣雄甘地的陵墓

如今,在德里市的亚穆纳河西岸,在青草和绿树中静静地坐落着一座大理石陵墓。陵墓朴实庄重,没有任何雕饰,还不如印度泰姬陵宏伟、壮观、豪华,然而它却吸引着来到印度的每一位政治家和成千上万的敬慕者前来拜谒。我在呈递了国书之后,驱车专程来到这里,奉献花圈,也奉上我的虔诚的敬慕。

甘地墓高仅一米左右,用黑色大理石铺成的台面平滑光亮。不知为什么,这令我感觉到心地纯洁的甘地,披一身布衣,烈日晒黑了他瘦削的脸庞,就好像站立在那里,一盏长明灯永远陪伴着他。

站在甘地墓前静思冥想,我不禁追忆起甘地的时代和甘地不平凡的一生。莫汉达斯·卡拉姆昌德·甘地在1869年12月2日生于卡释瓦半岛的波尔朋多小土邦里。“甘地”这个字的意思是“杂货商”。甘地的祖父和父亲都是土邦的大臣,他的母亲是一位虔诚的印度教徒,对他的影响很深。他的母亲叫他真诚,要严守印度教的斋戒和各种规矩,所以他从小就过着严肃的生活,他不说谎话、奉行吃素。

1902年,甘地和他的妻子

印度的风俗是早婚,甘地13岁时便结婚了。他的妻子卡斯都蓓更年轻,那时只有10岁。

甘地18岁时大学毕业,他决心到英国去学习法律,但是正派的印度教徒认为渡海是一种污辱。他冒着被人咒骂的风险,请求他的叔父允许他去航海。他叔父知道他的志向——像他父亲一样成为大臣,居然答应了他。可是当地的人把他视为叛逆,逐出了刹帝利种姓,取消他的身份。然而甘地意志坚定,镇定自若,收拾行装,旅费不够就变卖妻子的首饰。临行时他对母亲庄严宣誓:不吃肉,不饮酒,不近女色。

甘地在1888年9月到达伦敦,他开始学习英国人处世哲学,练习交际舞,学习法文和拉丁文。三年以后,他回到印度,在孟买挂牌做律师。在他经办的第一个案子中,他在法庭上站起来与证人对质,因为羞于启口,终于未发一言就坐了下来。之后,他又替他的哥哥向一个英国人的事务所去求情,结果被英国人撵了出来。他想控告这个英国人,但人家劝他不要这样做,因为在英国势力之下,提出控诉也不会有便宜,他只好忍气吞声地咽下了这口气。

1895年,甘地在南非

1893年,他到了南非,那里的印度侨民很多,他的律师生意很好,不知不觉地成了印度侨民的领袖。因为种族和肤色的偏见,印度侨民受到英国统治者的虐待,就连甘地自己也受英国人的歧视。在南非的印度人,均被称为苦力,甘地被称为“苦力律师”,也像苦力那样被人踢打,旅馆和饭馆都拒绝让他进去住宿和吃饭。他向南非总督提出抗议,要求改善印度侨民的待遇,但是毫无结果。

这时,布尔战争爆发,甘地却又马上返回印度组织战地救护队,到南非救护伤兵。他希望能通过对英国热心的效忠,唤起英国人对印度人的同情心。英国也确实赏识他救护英国伤兵的义举,授予他勋章,可是南非的英国人在战后对印度人反而格外严厉了,1906年又强迫移民按指纹登记,以限制进入南非,这使甘地很失望。

甘地奉行克己和禁欲主义,身体非常健康。他在南非的律师事务很忙,每年收入有五千英镑,已成为一个有名的律师。可当他读了俄国托尔斯泰等人的著作,便信奉了非暴力主义,丢弃了那种商业性的职业,而创办一个以奉行清贫、非暴力和简朴等信条为宗旨的新村。同时,他刻苦地研究古代印度的教义。因此,他认为,要发扬印度的民族主义传统,只要鼓吹印度人的奋斗精神,而不要直接与英国人作战,这样便可把印度振兴起来,捍卫应得的权利。他创办了一份报纸,名叫《印度民意》,并且写成《印度独立》一书,这是他的第一部著作。

///

1909年的甘地




这时指纹登记的法令颁布了。甘地便在报上发表文章,表示反对,要求全体印侨拒绝登记,宁可入狱,决不屈服,实行非暴力抵抗以表现印度人的自尊心。经过甘地的鼓励和领导,许多人都昂首阔步前来纷纷自请入狱,始终不屈,继续斗争。他的名声立时传遍印度。英国和印度的舆论都对甘地表示同情,印度各地人民自动捐款汇到南非去作为后援,终于使南非政府不得不把指纹登记的法令取消了。

1915年,甘地回到印度,这时他已45岁了。他回国后花了一年时间到各地游历和做社会调查,观察印度各方面的情况,并同印度国大党接近,很快成为印度民族独立运动的主要领导之一。甘地在一定程度上认识到,不依靠群众既不可能从殖民主义者手里得到独立和自治,也不可能得到其他让步。甘地及其追随者到印度各地去参加群众大会,号召开展反对英国殖民统治的斗争。

吸引群众参加民族独立运动,这是甘地的主要功绩,也是他在人民中享有崇高的声誉、被人民称为“圣雄”的基本原因。

甘地反对英国的“分而治之”政策和各种表现;反对煽动印度教徒和穆斯林的不和;反对保持“不可接触者”的种姓,等等。但甘地主张印度人民斗争只能限于非暴力的形式,对革命人民采取的任何暴力都加以谴责,他还谴责阶级斗争,宣扬根据监护的原则,用仲裁方法解决社会冲突。他把古代宗法关系理想化了,宣扬印度历史发展的独特性。

他主张在普遍采用手工纺织的基础上恢复农村公社、农村手工艺和家庭手工业。他认为这些东西不仅是消灭失业、改善劳动人民状况的手段,而且是印度经济不依赖于外国的潜力。


民族独立运动的发展,也反映到穆斯林联盟的内部。1915年,以穆罕默德·阿里·真纳为首的集团战胜了穆斯林联盟旧的领导者。按照真纳的建议,穆斯林联盟与甘地为首的国大党共同起草了印度改革纲领,并于1916年由两党几乎同时在勒克瑞举行的年会上通过。其中提出了在大英帝国范围内争取印度自治的口号。

在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下,印度民族独立运动出现了新的高涨。1918年,工人罢工斗争遍及印度各大城市。在旁遮普等地区,也爆发了大规模的农民运动。英国殖民当局玩弄欺骗手法,于1918年7月抛出《孟太古——蔡姆斯福改革方案》,声称要在印度“逐步实行自治”。对于这一方案,印度工农群众进行抵制,抗英运动继续发展。

1919年3月,英国殖民当局颁布了《罗拉特法案》,宣布随时可以逮捕、搜查和监禁任何一个印度人。这个血腥的法案,激起印度人民更大的反抗。根据甘地的建议,国大党号召罢市和绝食。

1919年4月13日,阿姆利则城两万群众举行集会,声援两名被捕的民族运动参加者。英国殖民军包围了会场,突然向手无寸铁的群众开枪射击,当场打死379人,打伤1200人。“阿姆利则惨案”激起了印度人民无比的仇恨和怒火,整个旁遮普邦都卷入了抗英的风暴。愤怒的群众到处炸毁桥梁铁路,袭击监狱、警察局和政府机关,不断与殖民军警发生流血冲突。全国各大城市也掀起强大的罢工斗争浪潮。

1920年10月,国大党在加尔各答召开特别会议,接受甘地的“非暴力”思想和“不合作”运动,确立了甘地在国大党的领导地位。从此以后,甘地就一直成为国大党的领袖,“非暴力”思想一直成为国大党的指导思想。甘地的不合作运动分为三步:首先是所有印度人放弃殖民政府的官衔和职位;其次是不替殖民军警服役,学生退出英办学校,不买英国货;最后是逐步实行抗税。这也称为第一次“不合作运动”。


1921年,工人、农民运动继续发展。

1922年2月,由于联合省(即现在的北方省)一个村庄的农民杀死了警察,国大党领导机关根据甘地的提议决定停止“非暴力的不合作运动”。


1923年至1928年,甘地把自己的政治活动集中于宣传恢复手工纺织业和取消“不可接触者”的制度。


1923年至1926年,由于英帝国主义“分而治之”的政策,在印度很多地方又发生了印度教徒和穆斯林的大规模教派冲突。

1929年,美国经济危机。之后迅速席卷全球,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陷入混乱和瘫痪,进入“大萧条”的黑暗时期。图为大萧条的失业群体。

1929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爆发,英帝国主义加紧掠夺印度,印度民族独立运动的浪潮再度高涨,年底,国大党决定开展第二次“不合作运动”。

1930年1月26日,国大党执行委员会通过了一个决议,说:“印度必须和英国断绝关系,获得完全的独立。”

1930年初,甘地向英国总督提出建议,要求殖民政府减低地租,取消盐税,撤销暗探局,释放政治犯。总督对甘地的建议置之不理。为了表示抗议,甘地于1930年3月12日进行了一次“食盐进军”,即由他率领教徒78人,从阿默达巴德城出发,步行三星期,到了达丹海岸,取海水自制食盐,以此抗议食盐专卖法。当甘地及其信徒在海边煮盐时,印度各大城市爆发了罢工、示威和抗税斗争。

印度民族运动领袖甘地发动“食盐进军”抗议活动

1930年4月,由于群众示威遭到开枪镇压,白沙瓦爆发了起义。同年5月,英国殖民当局下令取缔“不合作运动”,宣布国大党为非法,把甘地等逮捕人狱。


1931年1月,甘地被释放,同年3月英国总督欧文和甘地在德里签署了协定。根据协定,国大党宣告停止“不合作运动”,殖民政府则保证停止镇压,释放全部政治犯,国大党被重新宣布为合法。印度人民的抗英斗争遭到挫折。

1942年,甘地发动了要求英国从印度撤退的运动,他呼吁英国光荣地自动地从印度做有秩序的撤退,让印度人自己来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保卫印度。

甘地对于中国反抗日本侵略的斗争是给予同情和支持的。他在给蒋介石的信中说:“你们反抗日本侵略的战争,以及由此降临中国的苦难就要满五年了。我深深同情中国人民,并钦佩他们为了国家的自由与完整,不顾无穷的艰难险阻,不惜一切牺牲而英勇奋斗。我相信这样的英勇牺牲不会白费,一定会有结果。”

1946年,甘地与尼赫鲁

1947年,印度独立之后,甘地推荐尼赫鲁为印度政府总理。由于甘地反对教派冲突,主张同巴基斯坦改善关系,引起了印度教的狂热分子对他的仇恨。

1948年1月30日,他被国民志愿服务团成员暗杀。这位受到印度人民尊敬的伟人与世长辞。

印度人民按照印度教的风俗,在亚穆纳河畔焚化了他的遗体,骨灰撒进了恒河。并在焚化地点建起了甘地陵墓。墓前刻了两个大字,意思是,“啊,罗摩神!”这是甘地遇刺倒地时喊出的最后两个字。罗摩是印度史诗《罗摩衍那》里的英雄,是印度教徒十分崇拜的大神之一。

呈递国书后,作者拜谒圣雄甘地墓并献花圈

(《我在印度当大使》图)

我环顾四周,这里不仅有青草、绿树,还有各种名贵的花卉。听说,许多珍贵的花草树木都是各国元首不远万里带来栽种的,它们已经长大了。我们敬爱的周总理赴印度访问时,也曾在那儿植了树,现在有参天之高了。

我恭敬地向着墓石三鞠躬,又绕着墓石缓缓走了一圈。在门前接待处,我提笔写了两行字,“圣雄甘地是印度人民的领袖,中国人民的朋友,愿中印两国关系不断发展!”

-end-

文章来源 |《我在印度当大使》

著者 | 李连庆  整理 | 李泠

编辑 | 外交官说事儿 青岩

阅读延伸

敬请关注“外交官说事儿”

联系我们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