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外交官的摇篮
今日北京外国语大学
(网络图)
北京外国语大学是我国开设外国语种最多、与国外交流最广泛的外国语大学,但很少有人知道,它的前身是中共中央1948年在河北省获鹿县(今石家庄市鹿泉区)建立的中央外事学校。
精心选址 • 组建学校
在抗战时期和抗战胜利后,中共中央有了初步的外事活动。这时,眼光长远的周恩来感觉到外事人才的宝贵和缺乏。1945年5月1日,在周恩来领导下,成立了中央外事组,开始为未来新中国储备外交人才。随着解放战争形势的发展,建立新中国的构想开始在中央领导人的脑海中形成。要使未来新中国走上国际舞台,必须培养一支自己的外交队伍。
1948年5月,毛泽东、周恩来率领包括中央外事组在内的中央机关进驻西柏坡。在这里,相对稳定的工作环境和相对充裕的时间,使周恩来开始考虑为将来新中国培养翻译人才和外事人才。他指示,在张家口外语干部训练班的基础上,吸引从平津和各解放区来的学员,建立中央外事学校。之后,中央成立了由叶剑英(中央外事组组长)、王炳南(中央外事组副组长)、浦化人等组成的中央外事学校筹备小组,负责人是叶剑英。
敌机轰炸时叶剑英(左一)、韩汀(左二)、大卫(左三)、伊莎白(左四)、浦化人(右二)等在防空壕内。(图源:河北共产党员融媒期刊)
筹备小组成立后,就开始了选址建校工作。经过多处实地考察,最后他们选定了向北距离平山县柏里村40公里的获鹿县南海山村。南海山村地处太行山麓,属山区与平原结合部,交通发达,地理位置优越,群众基础深厚,人民政权稳固,而且距离华北军政大学所在地南新城村仅仅2.5公里(外事学校组织行政关系在华北军政大学)。在得到中央领导的批准后,筹备小组开始在南海山村建立中央外事学校的工作。
当时的教员有马海德(美国)、柯鲁克(英国)、伊莎白(美国)、葛兰恒(美国)、刘耕园、曹汀、李正凌、吴明、韩丁(美国)等。学员有谢恒、刘钲、冯异等70多名,主要来源一部分是1946年从重庆前往张家口中途留在华北联大外国语学校英语系学习的20名学生,还有一部分华北联大英语系原有的30余名学生,这50余人成为了学校第一批学生,以后又陆续从华北大学等单位招来北平、天津等地的一些进步学生和解放区培养起来的中学生。
克服困难 • 艰苦办学
中央外事学校从一建立就制定了十分完善的学校学制、班级编制标准、教学内容,教学计划和教学目标明确具体。班级的编制标准分为本科、预科、补习班、研究生班。学制是本科设二年制,预科设一年制,补习班以半年为一期,研究生班半年一期。
晋察冀军政干部学校外文班学员在校门口合影。(网络图)
中央外事学校的教育计划、总目标和原则,一是加强与提高学员的外文水平,掌握外文工具,并具备一定的知识及技能,以达到培养翻译干部与外事干部的目的;二是提高政治思想水平,克服脱离政治单纯技术的观点,以做到“培养为人民大众服务的,坚决执行中国新民主主义的外交政策的并具备严格遵守纪律、实事求是及艰苦锻炼的工作作风的翻译干部和外事干部”的要求;三是业务课占70%,政治课占30%。四是坚持切合实际的教育内容,走群众路线的教育方法。
外交官的摇篮位于南海山村村民家中的中央外事学校校舍旧址。(网络图)
中央外事学校在战争环境中白手起家,条件十分艰苦。没有宿舍,师生便分散住在老乡家里;没有教室,就在老乡院里或树荫下上课,黑板就是老乡家的门板;没有钢笔,用高粱秆代替;没有墨水,用红药水代替……
尽管条件艰苦,但师生们学习劲头十足,而且还经常开展丰富多彩的文艺活动。一到周末,村东南打麦场上就热闹非凡,谢恒、田园等学员排演的《兄妹开荒》《小姑贤》等节目给南海山村的乡亲们带来极大的欢乐。
1948年9月中旬,敌机对南海山村进行狂轰滥炸。由于师生和村民提前挖了防空壕,外事学校师生和南海山村村民没有任何伤亡。
10月,国民党傅作义部计划偷袭石家庄,学校奉命向赞皇转移,大家背着自己的被褥衣物行军十分疲劳,但每当停下休息时,同学们就掏出书本学习。
名师荟萃 • 桃李芬芳
虽然办学条件简陋,规模也不大,但学校聚集了一批非常优秀的教师,在他们的精心教育下,外事学校培养出了一大批新中国杰出的外交人才。
浦化人
(网络图)
浦化人,1887年生于无锡,1927年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奉调延安任党中央英文翻译,新华通讯社翻译、社长,后到晋冀豫边区工作;1944年6月,他调任延安外国语学校英文系主任,之后一直从事外语教学工作;1948年6月任中央外事学校校长。
浦化人在担任校长期间,带领全校师生克服各种困难,搞好工作,在管理上他细致入微,教学上他春风化雨。他经常启发大家思考问题,交流思想,还组织一些周末舞会、文艺演出等,丰富大家的课余生活。在他的带领下,师生团结一心,努力奋斗,很快使学校走上了正轨。
大卫和伊莎白夫妇
(图源:河北共产党员融媒期刊)
大卫·柯鲁克和伊莎白·柯鲁克是一对夫妇。大卫1910年生于伦敦,1935年加入英国共产党,1936年在西班牙结识了白求恩,并读到了美国记者斯诺的《西行漫记》,使他对中国革命产生浓厚兴趣,1938年来到中国。伊莎白,1915年生于成都一个加拿大传教士家庭,童年在中国度过,1938年在加拿大硕士毕业后回到中国。1940年二人在成都相识,次年结为夫妇。
1948年6月,受叶剑英邀请, 夫妇二人来到外事学校任教。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工作中,针对学生水平不一的情况制定了不同的教学方法,对英语水平偏低的学生单独辅导。他们和中国的中共党员一样过组织生活,和其他教师一样穿粗布军装,和大家一样蹲在地上吃小米饭。大卫还经常给大家讲国际形势和外国的一些见闻,以开阔大家的眼界,增加大家的国际知识,这对以后大家从事外事工作很有帮助。
周南
(网络图)
周南,我国著名的外交家,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原副部长。青年时代曾就读于北京大学文学院哲学系,燕京大学文学院新闻系、外文系;1946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48年曾就读于南海山村中央外事学校,后任教于外事学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长期从事外交工作;20世纪80年代参加了香港、澳门回归谈判,为解决香港、澳门问题作出了重大贡献。
浦化人、柯鲁克夫妇和周南只是外事学校诸多师生的典型代表,外事学校为新中国的外交事业培养了大批的人才,堪称“新中国外交官的摇篮”。
1948年12月,中央外事学校师生根据上级指示,赴平津前线参与接管平津工作。1954年8月,外事学校改名为北京外国语学院(1994年更名为北京外国语大学),成为我国最著名的高等外国语学府之一。
— END —
文章来源 | 河北共产党员融媒期刊
作者 | 阎丽
编辑 | 外交官说事儿 青岩
阅读延伸
敬请关注“外交官说事儿”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