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外交信使生活散记

周游 外交官说事儿 2023-12-06


我年轻时曾当过外交信使。在信使生活中,战争、政变、劫持飞机、绑架人质、飞行故障,甚至空难,随时都可能威胁信使和其携带的外交邮袋的安全,生活中充满紧张和惊险。以下就是其中一些难以忘怀的片断。

贝鲁特城经风雨

黎巴嫩位于亚洲西南部地中海东岸,首都贝鲁特是连结亚非欧三大洲的交通枢纽,因而是信使经常出入之地。过去我曾多次去过那里,贝鲁特美丽如画的风光曾给我留下了美好的印象。但是,1975年4月黎巴嫩发生内战,在这个时候重返旧地,心情显然不同往常。

我带着装有大批信件邮件的外交邮袋走进战争环境,每根神经都处于警戒状态。飞机徐徐在贝鲁特机场降落。气氛果然紧张,到处是荷枪实弹的士兵,几步一岗,如临大敌。机场内旅客寥寥无几,来往均坐装甲车。远处还不时传来阵阵枪炮声。

坐汽车到使馆的路上,我发现到处是断垣残壁,昔日的繁华景象全然不见,贝鲁特街头已面目全非。到处是携带武器的人群,有的拿冲锋枪,有的拿自动步枪,还有端着火箭筒的,有穿军装的,有穿便服的,幸好没有遇到交火的场面,总算平安到达使馆。


△ 贝鲁特随处可见战争中被毁坏的建筑物


中国驻黎巴嫩大使馆是高层公寓式建筑,院内的游泳池因为经常有流弹,早已空无一人了。内战爆发后,使馆全体女同志已撤回国内,只留一部分男同志坚守使馆。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在战火中生活的中国外交官,看到国内来人感到格外的亲切。他们的生活十分艰苦,由于当地内战连绵,粮食、食品、煤气供应十分紧张,使馆餐厅每天只开一顿饭。同志们利用战火间歇出去采购物品,由于许多商店关门停业,有时很难买到东西。

在战争破坏下,煤气管道已经停用,只好想方设法买液化石油罐。在战火中运输这种石油罐如同运炸弹一般,十分危险。一些商人为了赚钱,在战火中开着“汽车售货商店”售货,汽车后背箱里装着食品、蔬菜、衣服,战火一停,打开后背箱,紧急售货;枪声一起,盖上箱盖开车就跑。战争环境,蔬菜奇缺,使馆同志有时只能吃煮黄豆,给信使打开两个罐头,已是十分优待了。

天一黑,内战又开始了,枪炮声像爆竹似地响个不停。使馆的墙上已挨了一梭子机枪子弹,有的炮弹就落在使馆附近,震耳欲聋。为防止弹片或流弹从阳台打进室内,阳台都落下了铝合金窗板。使馆同志均把床放到墙角下,在床铺下面睡觉。因为担心邮袋安全,我一夜未合眼。

天亮以后,双方暂停交火,我又开始踏上新的征途。别人都坐装甲车去机场,使馆没有这种军事装备,我们只好坐普通汽车前往。为防不测,我们特地在车上插上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旗。国旗成了我们的“保护神”。路途两边拿着枪的人一望见红旗,立刻露出笑脸,放下手中的武器,有的还频频招手示意。坐在车里,心情激动万分。这就是国旗的威力!过了街区,人渐渐稀少,路上没有一辆汽车,于是我们加快速度,直奔机场。

△ 1975-1976年黎巴嫩内战期间,整片整片的贝鲁特街区因内战暴力而被夷为平地。


机场候机室里空无一人。我们要乘坐的中东航空公司飞机的机组人员还没到达。使馆同志告诉我们说,前两天这里刚发生过劫机事件。因为没有电子监视设备,当时还用开箱检查的土办法。当安检人员检查一个旅客的箱子时,箱盖刚一打开,这个人突然拿出一挺轻机枪,端起枪就向四周扫射起来。

我们看到候机室,不知道会发生什么事情。考虑到如果回使馆,路上也不安全,而且使馆到机场路途较远,不知飞机何时起飞,加上通讯不畅,可能误机误事,因而决定继续在机场等待,不过要加强警戒。

使馆同志熟悉当地情况,又懂阿拉伯语,就帮助我们观察动静。我紧握着打了铅封的外交邮袋,随时准备应付突发事件。我们在机场整整等了8个小时,中东航空公司的机组人员才出现。

告别了战火纷飞的贝鲁特,上了飞机。我已一昼夜没吃什么东西了,在使馆只吃了一把黄豆,正在又饥又渴时,空中小姐送来了食品和饮料,我们顿时感到喜出望外。可打开食品盒一看,它们早已发霉长毛了!

大洋孤岛险遭劫

事后,一位同行的老信使感慨地说:“贝鲁特发生的事算不了什么,现在与中国建交的国家这么多,到处都有外交特权的保护,信使工作好干多了。可是,十几年以前,难呵……”说着,他讲述了以前的一次遭遇。

60年代初,我们两个信使在大西洋上空飞行,目的地是南美洲。我们无心欣赏窗外美丽的景色,紧张地观察周围环境,紧握着打了铅封的外交邮袋。我知道,南美洲此行,“磨难”颇多。除古巴外,西半球几乎没有与中国建交的国家。飞机续航航程短,需在多处停留。这次降停的库拉索俄岛(南美交通枢纽)与中国没有外交关系。我们失去外交特权的保护,在这陌生的土地上,外交邮袋和人身安全受到极大威胁……

我整理一下领带,悄悄望了望后边座位上两个神秘的旅客。一个是黄头发的白人,身穿花衬衫,眼上戴着一副镀铬的大墨镜,令人看不清其真面目。另一个是黑人,短发,方脸,络腮短胡,身体魁梧。这两个人一路上一直跟着我们,他们不时地相互在耳边悄悄诉说着什么。我向另一位信使递了个眼色,他亦暗示对此早有察觉。

威廉斯塔德


飞机穿过圣胡安湾,来到库拉索俄岛首府威廉斯塔德。我们乘出租车去旅馆,透过后视镜,发现那两个人远远跟在后边。我俩悄悄商定由他拿外交邮袋先进房间,万一情况紧急,准备随时销毁邮袋,绝不能让携带邮袋受到丝毫损失;我一人则在房外与这两人周旋,以拖延时间。这样做,人身安全当然没有保障,但得首先保证携带邮袋万无一失啊!当然,我们还要力争旅馆安全人员的支持,尽可能不出问题。

我按计划坐在旅馆大厅内,假装翻阅报纸,观察动静。一会儿,那两个外国人也来了。因为那时刚值旅游旺季,游客较多,两人见我两手空空,没有邮袋,厅内人多,又无法下手,只好随旅客办好手续,住进了这家旅馆。我当即找到旅馆经理,表明了外交信使身份,并指出有人企图在旅馆闹事,希望旅馆经理采取措施,保障旅客安全。

旅馆经理特派安全人员在我们房间外巡逻,我们锁好门窗、轮流值班,终于度过了难熬的长夜!

由于下午才能登机,为了防止出事,我们决定留在房间内,早饭也在房间里吃。早饭后,我去大厅向服务员了解下午去机场的有关事宜,并顺便观察那两个人的动静。

正巧,这时厅内无其他人,那两个人见到我后,即从两侧包抄过来。我见来者不善,一面准备自卫,一面大声疾呼,以便让另一位信使知道,并争取旅馆警卫闻声救援。

我小时候喜欢武术,曾学过自卫手段。他们身高力大,动作凶狠,但灵活度差。我利用他们这个弱点,用八卦步法与其周旋,“黄头发”乘势迎面向我打来,我上身急忙向后一晃。他以为我将被打倒,上步又是一拳,我往后仰是为了诱他上钩,见他果然上当,便猛踢对方迎面骨。只听他“啊!”的一声突然蹲下了。这时,旅馆服务员和警卫闻声赶来。黑人正准备进击,见“黄头发”受伤,绑架阴谋难以实现,急忙架起“黄头发”开车逃之夭夭。

政变余波赴马岛

离开非洲大陆,我们继续飞向印度洋的岛国——马达加斯加。从报纸上获悉,马国刚刚发生政变,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被刺,军警双方曾发生激战。我是政变后头班去马国的信使,心里七上八下,不知当地形势如何?使馆同志又怎么样?

以前我曾去过马岛首都塔那那利佛,它是个山城,四季如春,气候宜人。马尔加什人虽属非洲居民,但看上去颇像亚裔。

△ 中国驻马达加斯加大使馆


1972年,中国和马达加斯加建交。1974年6月,我常驻马达加斯加首任大使田志东到马岛建馆,租了一座崭新的白色大旅馆作为馆址。这个旅馆坐落在一个山坡上,一侧是兵营,一侧山脚下是警察驻地。想到这儿,我的心突然“咯噔”一下,这次军警交火,使馆岂不“腹背受敌”?

下了飞机,我见旅客寥寥无几,到处是荷枪实弹的士兵,三步一岗,五步一哨,检查甚严,气氛紧张。街上,军队的巡逻车不时呼啸而过,一些建筑物被打坏,有的还在冒烟……

到了使馆,田大使及同志们听说信使来了,纷纷出来迎接,劫后相逢,格外高兴。田大使向我们讲述了事情的经过:

春节那天,使馆同志正玩得热闹。突然,外边响起了激烈的枪声,我意识到发生了严重情况,急忙打开收音机一听,原来发生了政变,新上任的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被刺,军警双方发生冲突。我立即想到使馆正位于军警之间的制高点上,将成为双方必争之地,情况会十分危险。

使馆领导立即决定动员和组织全体馆员应付紧急情况:成立若干个应变小组,分头着手准备;大部分人员撤到地下室,等等。这时,子弹开始打到使馆大楼,使馆院内子弹乱飞,哒哒的机枪声震耳欲聋。有的子弹呼啸着飞进屋里。

突然,电话铃声响了,原来是专家组请示使馆,他们是否要撤到使馆来。考虑到目前流弹横飞,路上比较危险,使馆本身也已成为军警争夺的目标,因而我让他们原地待命,提高警惕,采取防范措施。

过了一会儿,二楼电话铃声又响了。驻马达加斯加的几个友好国家使节打来电话,询问是否到他们那儿暂避一下。我考虑到使馆众多同志和东西安全,动不如静,就婉拒了他们的好意。这时,军警双方都怕对方冲进中国使馆,占领制高点,加紧了对大楼的攻击。

枪声阵阵,子弹呼啸,全楼停电,一片漆黑,与国内的各种联系亦告中断,情况十分危急。大家当即用一袋袋大米、桌椅、啤酒和汽水瓶设立了三道防线,全体馆员誓以鲜血和生命保卫中国大使馆!

正在这时,军队司令官给使馆打来电话,询问警方是否已冲入使馆,并暗示要防止他们冲进使馆,把中国外交官当作人质,要挟政府。我趁机表示,馆内没有警方人员,并要求不要轰击使馆大楼。

我们熬过了漫漫的长夜,迎来了黎明,五星红旗依然骄傲地飘扬在使馆上空。

军警双方看见对方没有占据中国使馆大楼,因而对大楼的攻击有所减弱,但仍紧紧地封锁着大楼四周。双方这样又僵持了一天一夜。

第三天,军队控制了局势,攻击才告停止。那时,大家纷纷跑到院里,光子弹壳就捡了几大盆……使馆又恢复了与国内的联系,国内据此表扬使馆临危不惧、坚守阵地。

听完田大使的“故事”,我回到房间,看着屋内的残窗破桌与弹痕累累的墙壁,久久地沉思着。我想起了周总理说过的一句话:“文仗如武仗,不能无危险!”信使的生活也是这样。




-End-

文字 | 《世界博览》1991.1.11 

作者 | 周游

图片 | 源自网络

编辑 | 外交官说事儿 小哈


更多精彩

敬请关注“外交官说事儿”



联系我们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