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一个朴“素”的声“音”

朱青 外交官说事儿 2023-12-06

作者简介


朱青 1924年生于上海,早年就读于沪江大学,1942年参加新四军,1946年担任过陈毅军长的翻译;上海解放后,曾任陈毅市长、潘汉年副市长的秘书;1953年进入外交部,曾任外交部第二亚洲司副司长;1981年被任命为中国驻日内瓦总领事;1994年11月22日,于北京病逝。





韩素音

1982年,我在日内瓦总领馆时,一天,一本护照等待签字核发。我打开一看,上面写着熟悉的名字“韩素音”。但是这一次,我并未见到她本人。

不久后在一次宴会上,我遇到了韩素音。还来不及多作介绍,她便快人快语地抢着说:“我早就知道你了,你就是新来的那位总领事朱青,我的护照上有你的签名。”她那爽直、热情和平易近人的性格吸引了我,使我不由得想要更多地接近她,了解她。

她原名叫“周光瑚”,后来自己改成“韩素音”,意思是一个“普通”和“朴素”的声音。

韩素音雕像在瑞士图书村落成

韩素音定居在瑞士的洛桑。她是一位非常勤奋的作家,每天清晨即起,坐在打字机前,开始构思、写作。她几乎保持着一年一本书的创作速度,并且对自己要求很严。她告诉我,她的每本书都要以不同的风格问世,同时还要让读者能够有所启发。大量的著作不仅给她带来盛名,也给她带来不菲的收入,但是和她相处时,绝对看不出她有一点奢华,倒不是她吝啬,而是她有崇尚节俭的美德。况且,极其紧张的生活工作节奏,也容不得她去从容地享受什么。

韩素音

韩素音留着一头银灰色的短发,不用花很多时间去梳理。她也不用金银珠宝来装饰自己,只凭文雅的举止和满腹经纶的谈吐,就足以显示出不凡的气质。

初次去她家,我不禁暗暗吃惊,因为她只住着三间并不算大的公寓套房。客厅里是极其普通的三件一套的沙发和一张同样普通的桌子。再有,就是一些常绿的植物了。墙上,悬挂着周总理的照片和一些中国名家赠她的字画。茶几上、书桌上,到处都摆满了各种报刊、资料和信件。她对我说,她有好几台电动打字机,但是没有秘书,所以事必躬亲。

我每次见到她忙,总是忍不住要提醒一句:“年事已高,工作节奏该放慢些,不能满负荷运转啦!”她却总是大声地说:“不行啊!实在有太多的事情要做。”接着,便开始历数她近期的日程、远期的安排。

的确,看到她那样精力过人,说话时中气十足,并且还时常配合着有力的手势的样子,也不由得你不相信,她可以完成她那些宏大的计划。

韩素音在北京街头品尝美食

韩素音经常喜欢对人说的一句话是:“我的‘根’在中国。”从1956年开始,她每年都要到中国来,通常是一年来两次。她一再对我说,中国的变化太大了,半年不去看一看,就会跟不上形势。

她是一位很有社会责任感的作家。为了撰写《周恩来和他的世纪(1898-1998)》这本书,她倾注了最深的情意,花费了最大的心血。她曾很动情地对我说:“我们都是周恩来的人!”她的确是把周恩来当作世人的楷模,尤其是青年人的榜样来写的。她对所有像周恩来那样对国家民族有过重大贡献的人物,全都怀有发自内心的敬佩。因为我在上海时作过陈毅市长的秘书,她便常常向我询问有关陈毅同志的情况。她说:“还应该有更多的人来写陈毅,所有像他们那样伟大的革命家,都应该永存在我们的记忆中,因为他们可以激励我们去做更多的事。”

她在《周恩来和他的世纪(1898-1998)》一书的序言里写道:“青年需要榜样,可惜的是在今天,许多国家的青年只能效仿电影明星、歌星······然而,青年渴望英雄,渴望那些能够向他们揭示人生真谛的人物,而不是现在西方宣扬的那些被扭曲了的人生‘价值’。”


1992年10月,这本书的中文首发式在北京举行。韩素音当时非常激动,平日一向快人快语的她,讲到周总理的为人时,几度语塞。当时在场的我也深受感染,禁不住沉浸在对周总理的回忆之中。

-end-

文章来源 |《女外交官》(1995年出版)

作者 | 朱青  图片 | 网络

编辑 | 外交官说事儿 青岩

阅读延伸

敬请关注“外交官说事儿”

联系我们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