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赤道烈日烘烤的邮票

范振水 外交官说事儿 2023-12-06


作者简介

范振水 河北省宁晋县人,职业外交官,长期从事外交、领事工作,曾任中国驻加蓬、刚果(金)大使;著有《国际风云中的中国外交官》《将军大使王幼平》《中国护照》《非盟委员会主席,中非人民之骄子》,并与加蓬前外长让·平合著《非洲民主化浪潮中的华裔外交部长》等。

2004年9月9日,加蓬共和国总统哈吉·邦戈·翁丁巴与中国国务委员唐家璇在北京为中加建交30周年小型张和纪念封揭幕,标志着包含中加人民深厚情谊的特殊邮品正式面世。

早在当年4月19日,加蓬邮政和中国驻加使馆就举行了由中国邮票印制局承印的中加建交30周年纪念邮票发行仪式。加蓬邮政代理总裁毛雷·埃雍在仪式上向加蓬媒体介绍了这套邮票的设计、意义和价值。他指出,邮票的设计充分体现了“加中伟大友谊”。

中加友谊方寸再现

中加建交30周年纪念邮票全套两枚,图案分别为两国元首胡锦涛、邦戈·翁丁巴肖像和两国国徽,另发行两枚木质小型张和相关纪念封。

△ 中加建交30周年纪念邮票。图源:《外交封云》


这套邮票和小型张极具特色,极有收藏价值。它的第一个特点是:新世纪,中国新领导人胡锦涛主席第一次上了外国邮票。加蓬位于非洲中西部的大西洋边,与中国直线距离为25000公里。黑色的皮肤、莽莽热带雨林、浩瀚的大西洋,给这套邮票披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这套邮票的第二个特点是配发了两枚木质小型张。

小型张取材于奥库梅木,也就是目前我国城市居民装修房子所使用的高档胶合板的贴面木。印制木质邮票是加蓬的一大发明,迄今加蓬已发行三次木质邮票,第一次是在1967年,第二次是在1982年,第三次是在1984年,这次是第四次。前三次均由法国承印,这一次由中国承印。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加蓬是森林之国,有识之士自然就把目光集中到木材上。印制木质邮票是37年前加蓬邮政副总裁隆博古埃拉(Rombogouera)先生的主意。这个大胆而极富创意的设想是为了提升奥库梅木的价值,让更多人了解它。加蓬邮政代理总裁毛雷·埃雍先生说,加蓬的奥库梅木储量为1亿立方米,居世界第一,出口量也是世界第一。

奥库梅木就像中国的丝绸,是加蓬传统的代表性商品。奥库梅木在加经济和人民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它可做独木舟,树皮可入药,树脂可做火把。毛雷·埃雍说,木质邮票的印制在加蓬已相隔20年,本次木质小型张的印制在加蓬集邮界引起了强烈反响,购买十分踊跃。






△ 小型张


胡锦涛主席和邦戈翁丁巴总统头像同印在一枚邮票和小型张上,背景是两国国旗,突显中加友谊,这在加蓬是第一次。这一图案也是胡锦涛主席2004年初访问加蓬时的招贴画主图。该招贴画曾挂满利伯维尔的大街小巷,在利伯维尔家喻户晓。

中加建交30周年纪念邮票、小型张和纪念封,来自遥远的非洲,一个令人遐想做梦的地方。它披着热带雨林的水雾,蘸着草原的花香,经过赤道烈日的烘烤,象征中加和中非友谊常青永固。

在非洲,信件依然是传递信息最重要的载体和最重要的手段,邮票是进入千家万户的最便捷的“信使”。以邮票纪念中加建交30周年是最大众化、覆盖面最广、影响最持久的一种纪念方式。

加蓬——森林海洋之国

+

加蓬国徽

加蓬国旗

加蓬的面积相当于我国山东和福建两省之和,人口却只相当于山东的一个大县。加蓬资源丰富,自然条件得天独厚。左手一指,大西洋,右手一指,原始森林。国旗上的绿、黄、蓝三色,代表森林、太阳和海洋。国徽上的黑豹、大树和帆船,代表热带雨林和航海。

△ 加蓬景象


加蓬有资源,中国有市场。良好的政治关系,中国的资金和技术,加蓬的物矿和人力资源,使中加贸易及互利合作发展很快。1990年,两国贸易额仅1000万美元。2003年就攀升到3亿美元。从1997年起,中国已成为加蓬木材和锰矿的第一大进口国。

在过去的30年里,中国农业专家和医生一批接一批来到加蓬。他们和加蓬人民并肩工作,为加蓬的发展和人民健康做出了贡献,他们与加蓬人民结下了深厚友谊。中国援建的国民议会大厦、参议院大厦已成为利伯维尔的标志性建筑。加蓬在国际上主持正义,坚定地支持中国维护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国家统一。两国在发展、维护非洲的和平与稳定方面,一向互相支持、互相帮助,中加关系堪称中非友谊的典范。

邦戈·翁丁巴总统9次访问中国,见过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我国领导人。中国总理、副总理、外交部长先后访问加蓬。

2004年2月,胡锦涛主席访问加蓬,在加国民议会发表了对非政策演讲,将中加和中非关系推向一个新阶段。中加两国人民将以此为新起点,携手迈向中加关系下一个30年。可以预言,中加关系的下一个30年将更加灿烂辉煌。

非洲热带雨林里的集邮情怀

我是一个不懂集邮的集邮爱好者。回顾我的集邮历程,内心世界掀起层层波澜。

我的集邮爱好始自1959年春,上小学时,我就读于石家庄铁路职工子弟第一小学。铁路是交通大动脉,职工眼界宽。学生们受环境氛围的熏陶,集邮活动十分普遍。这在当时是十分难得的。

同学们没有财力,收集的所有邮票都是用过的,连集邮册也是自制的。我的邮票来源一是大哥帮我收集。他是火车司机,朋友多,交际广。大哥每次跑车回来,都要给我带几枚邮票。二是同学间交换。小朋友们没有金钱观念,大家互通有无,一对一。

我是从农村转学来的,大裤裆,布腰带,沙壶盖发型,土里土气,不会打乒乓球,不会踢足球,学习跟不上,同学们戏称我是“乡下土老干儿”。而集邮把我们联系在一起,使我很快融入同学之中,也给我紧张的学习和艰苦的生活注入一股暖流。写完作业,搬出集邮册,审视一张张丰富多彩的小图画,喜气盎然。

经过6年坚持不懈的努力,到了1965年夏离开石家庄铁路中学时,我已集了两大本邮票,其中约一半是建国初期的邮票。由于到外地读书,我将两大本邮票留在哥哥家。万没料到,侄子不懂事,拿它玩耍,嫂子不知其价值,生炉子当了引火。当我知道缘由后,生了一肚子气,但也只能这样了。

△ 中加建交30周年外交封。图源:《外交封云》


改革开放后,国内集邮活动蓬勃发展。在这种氛围中,我又开始集邮。由于工作忙,加上年龄和身份变化,不好意思再与他人交换邮品。对于社会上的集邮市场,我由于没时间,也不知水深浅,从未涉足。苏联、民主德国、罗马尼亚的邮票便宜,我托人买了一些。苏联解体,东欧剧变,这些邮票成了绝版。在香港工作时,适逢香港回归祖国,在集邮热的冲击下,我一年花了1000多元港币购买邮票。

回顾集邮45年的经历,深感集邮的兴衰与国家政治生活的变化和经济起落紧密相连。

邮票,小小方寸,给过我欢乐,给过我知识。我从邮票上了解到飞机、火车、轮船的发明和使用历史,了解到世界各地的动物、花草、传统文化和民俗。尽管我不懂集邮,但从邮票收集过程中体会到,集邮是健康的业余文化生活,集邮者可以从中获取知识,陶冶情操,提高自己的心理素质。




-End-

文字 | 《外交封云》 

作者 | 范振水

图片 | 除标注外源自网络

编辑 | 外交官说事儿 小哈


更多精彩

敬请关注“外交官说事儿”



联系我们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