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外交视界 | 在纽约过万圣节

高广灵 外交官说事儿 2023-12-06
 

作者简介    


高广灵 1974年初进入外交部,先后在驻日本使馆、纽约联合国总部秘书处、驻泰国使馆、常驻联合国代表团(纽约)、驻牙买加使馆、驻苏里南使馆和驻旧金山总领事馆任职逾20年。


万圣节(HALLOWEEN),俗称鬼节,是美国孩子们最喜欢的节日之一。除圣诞节外,他们每年都期盼十月的最后一天。

一叶知秋。金秋十月的纽约,凉风习习,郊外的原野已是层林尽染,在秋风中变得姹紫嫣红,耀眼夺目——有的葱绿,有的橙黄,有的绛紫,有的浅红,相互交织,色彩纷呈。树上,叶片随风起舞,沙沙作响,经不住风吹的便纷纷扬扬飘落下来,点缀在依然油绿的草坪之上。一场劲风秋雨袭来,地面铺上了厚厚的彩色的叶毯,带给人们一个五彩缤纷的绚丽世界。

△ 作者拍摄


刚刚进入十月,或许还要早一些,郊外的人家便如同中国人办年货一样,为万圣节忙碌起来:南瓜是不可或缺的,几乎家家门前都要摆上几个。人们将南瓜镂空,刻上形状怪异的嘴脸,或用彩笔绘上各种图案;也有人用红色的大塑料袋,里面填满东西,扎上口,其形状如同大南瓜,上面同样画上鬼脸,再点缀一些玉米或其它桔杆,预示着收获季节的到来。

更讲究的人家还要在院子里放上几个稻草人, 并给它们穿衣戴帽,装点上眉眼口鼻,再放上一把躺椅,活生生地如同一位耄耋老者悠闲地坐在院子里晒太阳,为的是借以烘托节日的气氛,使其更加充满了童趣。

美国人对南瓜情有独钟。入秋以后的各种节日,如万圣节、感恩节、圣诞节等,几乎都离不开南瓜,可以说家家少不了,无处无南瓜,甚至节日期间的纽约市街头,也随处可以见到南瓜的身影。人们为此不断地改良品种,不是为了吃,而是为满足人们节日的需要。据报道,宾州一个农庄培植出一个重达935磅(约840斤)的大南瓜。在市中心的中央公园的草坪上,有关当局为营造节日氛围,每当万圣节来临之前,都要摆出大量的南瓜,供大家随意自取。

△ 作者拍摄


鬼节,顾名思义,“鬼”是自然少不得的。传说万圣节这天晚上,所有冥界的精灵小鬼都来到人间,当然多为善鬼,不与人类交恶,但也有一些捣蛋鬼混于其中,它们不时地给人类找点儿麻烦。通常认为鬼是最怕火光的,于是人们以灯火驱之,这就是家家这一天摆放南瓜灯、孩子们打着灯笼走门串户的由来。

鬼到底什么样?不得而知。人们只有根据先人们杜撰出来的鬼的模样,或是前辈们绘声绘影的描述,并加以各人的发挥,刻画出千姿百态、怪异荒诞的“鬼”来:有恶鬼,也有善鬼;有男鬼,也有女鬼;有的慈眉善目,有的青面獠牙,有的凶神恶煞,有的血眼长舌。院子里站着鬼,树枝上吊着鬼,窗台上坐着鬼,玻璃上贴着鬼,如同到了地狱鬼门关。

好此道的人在院子里放满了骷髅、小鬼,似乎在与人家以鬼的多少论高低。其中有的还是荧光夜明的。如此还嫌不够,还要在树丛中、屋檐下罩上薄薄的人造蜘蛛网,放上特大的蜘蛛,犹如进了远离尘世的深山古宅中的鬼刹魔窟。

入乡随俗,受朋友之托,我驱车为其采购万圣节饰物。购物逢时,节前采购这类东西十分容易。水果店、副食店、超市里到处有售,尤其是鲜花植物店,货架上,院子里,摆满了大大小小桔黄色的南瓜和各种节日用品,使人眼花缭乱。走进花店,便溶入了浓烈的节日氛围之中,到处是鬼脸南瓜灯和千奇百怪的僵尸骷髅、丑陋面具。

△ 作者拍摄


当我正全神贯注于这光怪陆离的节日饰物,无意中靠近一间小屋时,着实被一声凶声恶语吓了一跳:“你要去哪儿?!”(Where’re you  going?!)猛一抬头,一张由电控发光发声、面目狰狞的骷髅头正挡在我的面前,近在咫尺。设想如果这是在夜深人静、单人独行的晚上,非吓个半死不可。定睛一看,原来这是一间专为节日准备的鬼屋。走进小屋,里面或站或坐,到处是阎罗鬼怪,有的身首异位,断肢缺腿,有的鲜血淋淋,拖着长舌,张着血盆大口,在时明时暗的灯光的作用下,尤其阴森恐怖。

节日期间的各大小商场,岂肯放过这一促销良机,他们为孩子们准备的玩具、衣物更是琳琅满目,传统的、现代的、恐怖的、动画的,各种各样,无所不有,其中仍以鬼怪为多,突显万圣节主题。也有卡通人物的造型。凡有条件的家庭,都免不了给孩子选购几件作为节日礼物,以使他们过得充实、愉快。

- Happy Halloween -


与其说万圣节是西方的传统节日,莫如说是孩子们的节日,因为这是一年中孩子们最快乐的日子。他们在若干天前就准备好了一切,期待着这一天的到来,更期待着夜幕的早些降临。

胆子小些的女孩儿或希望捷足先蹬的男孩子,他们实在没有耐心等到晚上,还不到中午,便开始行动了。他们成群结伙,叩响了左邻右舍的大门。这些孩子一反平日里彬彬有礼、既活泼又文静的常态,穿着万圣节特有的服装(这些服装大都与鬼和卡通片中的人物有关),装扮成形形色色的角色,当然是越恐怖、怪异越好,拿着各种各样的口袋,高叫着:“Treat or  trick!”(意为好好款待,否则有你好看的。)挨家挨户地要糖果。

夕阳西下,灯光乍起时,更是孩子们活跃的时候。他们或独往独来,或成群结伴,带着面具,涂着鬼脸,提着灯笼,走门串户。这似乎早已约定俗成,人们或多或少总要给几块,不能也不敢让孩子们扫兴而去。因此,事前家家都要准备一些糖果。太小而不能独立行动的孩子,也不甘寂寞,在家长的陪伴下,加入了这一令人兴奋且充满乐趣的行动之中,几乎无一例外。

索要糖果之举的由来各说不一,较多的解释是:万圣节在欧洲起源之初,人们认为这一天鬼门关洞开,众鬼群出,是恩是仇均有报应,在此日有个了结。人们哪里还记得有意无意中曾经得罪过谁?因此,谁也不敢慢待它们。于是,一些穷人便借机化装成恶鬼,向平日里欺负过他们的财东算账,要东西。那些财东分不清哪个是人,哪个是鬼,只好一一满足。

这一举动,后来演变成孩子们节日不可或缺的一项内容。此时孩子们开心极了,因为这一天无论做错什么事,都能得到大人的原谅。他们因此而有恃无恐,调皮的男孩子总要借机搞出一些恶作剧:譬如有人随身带着染料、墨水等,如果谁家过于吝啬,慢待了他们,或家中明显有人而关门拒客,那么这家很可能就是孩子们发泄的对象。当然,绝大多数孩子是很有礼貌的,见面必先道一声“万圣节快乐”!(HAPPY HALLOWEEN!)有人还故意以卡通片中巫婆、恶魔的口吻,怪声怪气地说话,然后极为自然地举起手中的口袋。

他们往往到门口即止步,不经主人的邀请,他们是不会贸然进屋的。拿到糖果之后,没有任何道谢,便会转身扬长而去,留下阵阵欢声笑语。如果想同他们照一张像,他们会欣然应允。十几岁的学生经常是男女分开,男孩子与男孩子相约,女孩子同女孩子结伴,年幼的便混在一起了。胆子小的孩子常由成人陪伴而来,家长远远地在路口看着,意在培养他们的胆量。再小一些的就只好由家长代劳了。

那些童心未泯的成年人,有时也涂上鬼脸或戴上面具,混在欢天喜地的孩子们中间,找寻逝去的孩提时代的感觉。这一天晚上,似乎孩子们的胆子比往常都大,无论遇到什么妖魔鬼怪,他们都不惧不怕,勇敢地在若明若暗的路灯的阴影中东奔西走,看谁要的糖果更多。这些孩子并不全是左邻右舍,有些来自附近或较远些的村镇,由大人开车,走街串巷。很多商场、饭店也为孩子们准备了糖果。

孩子们的活动一般从中午开始,多数集中在黄昏时分,到深夜十点多钟结束。只要谁家熄了灯火,孩子们就不会再去了。


万圣节不仅仅为孩子们所独享,节日期间的成人活动也是如火如荼。一些城镇为烘托节日气氛而专设鬼城鬼屋,男男女女装扮成凶魔厉鬼,给游人带来惊吓和恐怖,在女人的尖叫声中获得快乐和满足。人们极尽所想,把传说中阴曹地府的魑魅魍魉表现得淋漓尽致。公园里,街道上,文艺演出、化妆游行,各种娱乐活动层出不穷。一些大的宾馆、饭店,还为客人欢度万圣节而专辟空间,提供娱乐场所。遗憾的是,这一天并未被列为美国法定的公共假日。

尽管节日活动轰轰烈烈,大人孩子如醉如痴, 却仅限于十月杪,三十一日进入高潮。该晚过后,便悄然偃旗息鼓,无人再提了。节日过后,活“鬼”不知去向,而南瓜和各种节日摆设,却未必立即收走,仍然要继续放上许多天。




-End-

文字 | 高广灵

图片 | 除标注外源自网络

编辑 | 外交官说事儿 小哈


更多精彩

敬请关注“外交官说事儿”



联系我们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