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尚庙”里的生活琐记
作者简介
朱祥忠 1932年生,江苏涟水人;曾任中国驻秘鲁特命全权大使、中国驻智利大使;著有《拉美亲历记》《我的拉美外交生涯》《世界最狭长的国家——智利》等,另在报刊发表文章100余篇。
▨ 中国驻古巴大使馆
使馆原是一个法国人的住宅,有一个约5000平方米的院子,四周有一人多高的围墙。主楼是两层欧式建筑,内部富丽堂皇,陈设很讲究。主楼位于院子的东北角,正门朝东,有二十几级白色大理石台阶,台阶两旁花团锦簇,看上去宏伟壮观。但正门只在举行“十一”和“八一”招待会等大型活动时才使用,平时只开北边的一个侧门。
院子西边另有三幢二至四层的楼房,它们原是街道居民住宅,后被使馆纳入进来,变成使馆各单位的办公室和职工宿舍。这个馆舍是中古建交时根据互惠原则,古方免费提供的,在北京,中方也免费向古方提供类似的馆舍。
使馆的院子很漂亮,中间是一个四季常青的大草坪,草坪中间有一个喷水池,水池中间树立着一个在戏水的儿童雕塑,水池里有时还养一些供观赏的金鱼。草坪周围有一条小径环绕着,小径两边种着各种花草,靠近围墙则是各种高大的树木。院子里还有许多果树,如芒果、面包果、酸果、柑橘、木瓜等,此外还有香蕉、西红柿、向日葵等作物。特别是芒果有好几个品种,香甜可口,每当进入收获期时使馆的同志吃不了,还当作礼品送给朋友,很受欢迎。
原来在院子里还有一些漂亮的人物雕塑,可惜在“文革”期间被“造反派”当作“四旧”砸烂了,只剩下露出地面的底座。整个院子实际上就是一座美丽的花园和植物园。
▨ 1983年8月,驻古巴使馆人员在使馆院内主楼前合影。图源:《我的拉美外交生涯》
使馆各单位的同志住在一个院子里,在一个食堂吃饭。我刚到这里时全馆只有15个人,其中包括5位工勤同志,也就是说干部只有10个人。全馆没有一个女同志,所以大家把使馆戏称为“和尚庙”。我两次在古巴使馆工作先后十年,只是在最后两年我的夫人陈云清才到使馆工作。也就是说,我单身在古巴“抗战八年”,其中的酸甜苦辣可想而知。
在“文革”期间由于受极“左”思潮的影响,有一条不成文的规定:驻外人员一般不许带夫人,而搞业务的单身女同志也极少往外派。这样,我们许多驻外使馆都成了“和尚庙”。
在外交场合,其他国家的外交官常问我们夫人为什么没有来,我们只能以“家里有孩子,夫人离不开”或“她身体不好”等为借口来回答。不友好的西方国家外交官则带着挑衅性口吻问道:“你们的夫人怎么都不能离开家,都身体不好?”有的还就此散布说“中国没有人道主义,太残忍了”,甚至诬称“中国人不带老婆是为了在外面乱搞女人”。但确实我们的做法在国外造成了不良影响,就连我们的友好国家的外交官对此也不理解。当时除中国外,只有仍处于战争环境的越南外交官不带夫人。
当时使馆人员很少,工作量较大,生活待遇又很低。大家在一起吃大锅饭,保留国内工资,每月只发几十元人民币零用钱,到月底所剩无几,会抽烟的同志就更困难了。回国时,大家只能从香港买些尼龙袜子和头巾送人。
工作条件也比较差。由于古巴气候常年炎热、潮湿,蚊子很多,古巴的蚊子又大又厉害,白天黑夜都咬人,使馆又没有空调,打药也不管用,上班时在办公室被蚊子咬得坐不住了,不得不跑到宿舍躲在蚊帐里看报纸、写文件。有一次,使馆还有不少同志得了“登革热”。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80年代初,王占元大使到任后,也就是我第二次去古巴工作时,使馆的办公室和宿舍才安装了空调。
平时使馆的卫生也是靠大家一起来搞。每天要轮班早起打扫院子和大门口的卫生;每周六下午是法定的集体搞卫生时间。大使、参赞和武官等都参加,无一例外。搞完后,还有几个人组成的卫生检查小组进行检查,不合格的要返工。这样,使馆的卫生确实搞得不错,还得到当地人的好评。当我们在使馆外面扫树叶和剪草时,有些路过这里的古巴人还向我们伸出大拇指。
尽管如此,同志们的热情很高,毫无怨言,都把这些当作锻炼自己的个好机会。
此外,当时不允许驻外人员直接向国内寄信,只能把信写好,贴上从国内带来的邮票,通过每月一班的信使带到国内寄出去。国内亲属给驻外人员写信,则先把信送到(或寄到)外交部信使队,再由信使带到各个使馆。这几乎是驻外人员同国内亲属联系的唯一途径。所以,信使是最受驻外人员欢迎的人。不论信使是白天到,还是夜里到,大家都不约而同地一直等着。
信使来后,机要员首先要把私人信件取出,分发给大家。收到信的人,都马上回到自己的宿舍拆开,进行“仔细研究”。收的信越多越高兴。若有人从当班信使处收不到家里来信,就非常伤心、焦急不安。
收到信的人心情也不一样,这要取决于来信的内容。因此,信使来后使馆同志的思想问题也比较多。使馆领导都要找思想波动的同志谈话做工作,如某同志家里遇有实际困难,必要时还要以使馆的名义给国内有关单位去函,希望帮助出国人员家属解决,这样做效果很好。
为了活跃大家的生活,使馆还成立了俱乐部,负责组织大家开展业余文体活动。平时上班忙于工作,时间过得较快,而周末和节假日则显得难熬。俱乐部就组织大家看电影(在使馆看中国电影,除工作需要外,一般不允许到电影院看外国电影)、进行乒乓球和棋类比赛、郊游或去海滩游泳等。
有一次,使馆几位年轻同志,利用周末到哈瓦那附近我们称之为“夹皮沟”的河边捉螃蟹。这里的螃蟹很多,但只在天黑以后才爬上岸来。他们在吃了晚饭后,带着麻袋和手电筒,开车去了“夹皮沟”。直到第二天凌晨4点才回来。他们捉的螃蟹又肥又大,装了大半个麻袋。中午,同志们看着眼馋,厨师就把它们放在锅里蒸上了。蟹肉鲜嫩可口,大家吃得很开心。
但吃完蟹几个小时以后,就有几个同志感到肚子疼、呕吐。大家立即把他们送到医院检查,被诊断为“吃螃蟹轻度中毒”。接着又有几个人倒下了。中毒者占使馆人员将近一半。但吃得少或喝了几杯烈性酒的人没有事。我就是因为喝了酒而没有中毒。中毒的人病情有轻有重,轻的,一两天就好了,重的拖了将近一个星期才恢复健康。
后来大家总结了经验教训,应当把螃蟹放在大水缸里养一养,多换几次水,等它们把肚子里的脏东西吐光,再蒸了吃,就不会中毒了。这是我们驻古巴使馆多年来唯一的一次“中毒事件”。
从以上情况可以看出,我们“和尚庙”里的生活还是丰富多彩的,特别是同志之间的关系很好,上下左右都能互相帮助,互相支持,同甘苦,共患难,形成了一个团结战斗的集体。
但不管怎样,“和尚庙”这种状况也是不正常的。夫人外交是外交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外交官夫人往往能起到其外交官丈夫所起不到的作用。这种情况直到改革开放以后才逐步得到改变。现在所有驻外人员都可以带夫人了,如果夫人有困难不能常驻国外,还可以到使馆探亲和享受一定的补贴,其未成年子女也可以到国外探亲或上学。“和尚庙”不复存在了。
-End-
文字 | 《我的拉美外交生涯》
作者 | 朱祥忠
图片 | 除标注外源自网络
编辑 | 外交官说事儿 小哈
更多精彩
敬请关注“外交官说事儿”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