秘鲁华裔省长陈汉威的中国情
作者简介
陈久长 1934年12月生,湖南桂阳人;1964年调入外交部,历任美大司美国处副处长,驻美国使馆二秘,干部司处长、参赞、副司长,中国驻古巴、秘鲁大使。
秘鲁拉利伯塔德省省长阿雷尚德罗·陈先生中文名陈汉威。1998年11月,他率友好代表团来我国山东省进行友好访问,并代表该省与山东省签署了建立友好关系的协议。这一喜讯不禁勾起了我与陈汉威先生交往的一段往事的深深回忆。
大使馆的常客
1993年9月,我结束驻古巴大使任期后随即转任驻秘鲁大使。11月1日,家住秘鲁北部重镇特鲁希略市的陈汉威先生专程来首都利马拜会大使。这次会见时间不长,但他对中国的深厚感情和他的彬彬有礼、和蔼可亲的风度,给我留下了难忘的印象。陈汉威先生当时已年过花甲,满头白发,然而身体却很结实强健,精力充沛,谈笑风生。他不会说普通话,广东话也只能说几句,但讲得一口流利的西班牙语。见面时,他首先向我作了一个自我介绍。
陈汉威先生的祖父是广东人,他本人出生于秘鲁。凡在当地出生的人,侨界通称为“土生”。陈先生从童年时代起就一直没有离开过特鲁希略市。
特鲁希略城市的中心广场
(图源:范亚树)
特鲁希略市是拉利伯塔德省的省会,该城建于1534年,现有人口70万,为秘鲁第三大城市。它地处太平洋西岸的莫契河套,海拔30多米,年平均气温20℃左右。由于土地肥沃,灌溉便利,气候适宜,盛产甘蔗、稻米、棉花等作物。全国规模最大的卡萨格兰德·卡尔塔维奥和拉雷多等糖业农工联合企业都集中于此,素有“糖都”之美称。特鲁希略市又是秘鲁北部地区最重要渔港和通商口岸。它还是一座古城,为古老的奇穆文化的发祥地,奇穆帝国都城——著名的“昌昌”遗址近在市郊。该市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曾为秘鲁独立作出过重大贡献。
昌昌古城遗址
(图源:范亚树)
数十年来,陈汉威先生与这块土地同呼吸,共命运。在这里,他上学读书,成家立业;在这里,他先后开磨坊,经营制糖业,做杂货生意和进出口贸易,并开办地方电台;在这里,他曾担任过该市的区长、商会主席等职。
在交谈中,陈先生还谈到了特鲁希略市中华会馆和华侨、华人、华裔等情况,代表中华会馆并以他个人的名义邀请我于翌年二月去特鲁希略市访问。
陈汉威先生是中国大使馆的老朋友,过去多年,他一直保持着同大使馆的密切联系。在我任职的三年期间,他都会应邀专程赴利马出席大使馆举行的国庆招待会,亲自表达他对祖籍国的深情厚谊和美好祝愿。平时,只要去利马开会或办事,他通常要抽出时间走访使馆领事部或拜访大使。他十分关心特鲁希略的侨团工作和侨社福利,经常向使馆反映情况、困难和问题,并坦率、友好地提出意见和建议。有时,他还带些特鲁希略的土特产(如甜食)让使馆人员品尝。他常说,中国大使馆是他最亲近、最可信赖的朋友。
服务侨社的热心人
公元1880年代的秘鲁华人商号
(网络图)
特鲁希略地区在历史上是旅秘华侨的主要聚居地之一。早在1849年10月,首批70名“契约华工”从澳门抵达秘鲁。到19世纪80年代,旅秘华工达10万之众。这些华工主要分布在沿海一带,而以拉利伯塔德省和特鲁希略市为最多。他们从做苦力起,到独自务农、开杂货店和中餐馆,逐步扩大到其他行业。为了生存,各地华工纷纷创立中华会馆,以便团结互助,维护自己的利益和权益。从此,中华会馆便成为华侨、华人和一代又一代华裔联系的纽带和活动之家。
占抹地埠中华会馆,秘鲁华侨华人社团
(网络图)
陈汉威先生的父亲曾是特鲁希略的侨领之一。从小受到父亲和华侨社会教育、熏陶的陈汉威对侨团事业和侨社工作一往情深。作为“土生”,他曾先后被选任为当地中华会馆主席、监事、理事等职。
1994年1月28日,我应邀首次去特鲁希略市访问。当我和夫人抵达该市机场时,就受到早已等候在那里的包括陈汉威先生在内的中华会馆领导成员10余人的热烈欢迎。陈先生亲自驾车把我们送到位于市中心武器广场一侧的旅游者饭店。接着,陈先生和夫人在该饭店为我们安排了具有秘鲁特色的午宴,席间还有民间舞蹈助兴。
停留期间,在陈汉威先生的精心安排和全程陪同下,我拜会了市长和警察司令等军政要员,访问了中华会馆,看望了一些老华侨,与侨界代表进行座谈,参观了“昌昌”古城遗址,观看了一年一度的全秘第34届春节传统舞蹈大赛。在紧张的活动日程之外,陈先生还特地接我们到他家做客、休息。
通过两天访问,我深切地感受到当地军政当局和人民对中国的友好情谊。他们对新中国的了解,可以说首先是经由华侨、华人这座桥梁获得的。在拜会中,有的官员说自己是陈汉威的邻居,有的说是陈先生的小学同学。他们一致称赞华侨勤劳、简朴、诚实、守纪律、乐于助人。他们从与华侨、华人的交往和共同生活中了解新中国的变化发展,众口一词地表示希望中国公司到当地投资,与中国开展经贸合作和文化交流。
陈汉威先生在当地颇有声望和影响。在担任中华会馆主席、监事、理事期间,他积极负责,任劳任怨,做了大量工作,对侨社贡献良多。他出钱出力,积极进行募捐活动,支持重建中华会馆馆舍;在会馆内开设学习班,聘请中文教师,吸收“土生”华裔学习中文,弘扬中华文化,并设立中文图书室和文娱活动室。大力支持华侨妇女会和青年会开展活动。
陈汉威先生十分重视搞好华侨、华人和“土生”华裔之间的关系,积极倡导双方加强联络,团结互助,继承和发扬先辈的优良传统。为解决侨社出现的困难和问题,扩大侨界的影响,积极与当地市政、军警当局首长及社会各界建立联系,广交朋友,使华侨与当地人民融为一体,友好相处。当地每次遭遇地震或水旱灾害,组织侨界踊跃捐献。每年一次的春节大游行,侨团不是派代表参加,就是制作花车参与巡游,共享节日的欢乐。每逢新中国国庆节,中华会馆举行大型庆祝活动,均请当地军政官员出席。从而大大提高了中华会馆及华侨、华人的声誉和社会地位。
甘为秘中友谊添砖加瓦
陈汉威先生不仅热爱生他养他的南美洲文明古国秘鲁,而且对具有五千年文明的祖籍国中国怀有切不断的情思。青年时,他与华人后代结婚,建立同属中国传统的家庭。他视中国为他的另一故乡。凡有中国代表团访问特鲁希略,只要找到他,或者被他知道了,他总是千方百计提供方便,热情照料,帮助解决生活和工作上的困难。80年代,他兴致勃勃地随同秘鲁女子排球队首次访华。90年代初,他又以当地商会主席的身份,率数十位企业家再次来华进行考察和交流。
中秘两国地处太平洋两岸,相距遥远,但两国人民的友谊源远流长。自1971年建交以来,两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的交流与合作不断扩大。放眼未来,两国关系特别是经贸关系的发展潜力巨大,前景广阔。为进一步加强两国关系,增进两国人民的传统友谊,陈汉威先生广泛联络各界对华友好人士,积极进行“秘中文化协会特鲁希略分会”的筹建工作,并亲自出任分会首任主席职务。
1996年9月,我和夫人应邀前往特鲁希略出席秘中文协分会成立仪式。同行的有秘鲁总统顾问、秘中文协主席杨莫塔先生和秘中文协秘书长何莲香女士。同前次访问一样,这次又受到了陈汉威先生和省市当局的热情接待和周到安排。
抵达当晚,我们去拉利伯塔德省文委大厅出席秘中文协特鲁希略分会成立仪式。在杨莫塔先生主持下,陈汉威等分会领导成员宣誓就职。接着出席省文委举办的“中国文化周”开幕式。文化周放映中国影片,展出中国工艺美术作品以庆祝新中国成立47周年。
在陈汉威先生和分会的安排下,我先后拜会了省长、市长,访问了拉利伯塔德国立大学和塞萨尔·巴列霍私立大学。为欢迎我们的来访,市长先生在市政大厅举行了隆重、热烈的欢迎仪式,并授予我为该市荣誉贵宾的称号和证书。市长在致辞中称赞中国改革开放取得的辉煌成就,殷切期望中国去该地投资,扩大经贸往来。在参观访问大学时,两校校长也都表达了同中国高等学校建立校际关系、开展教育和学术交流的强烈愿望。
陈汉威先生受秘鲁总统的委派出任拉利伯塔德省省长时,我已离任回国了。当获悉陈先生率友好代表团来访山东,并代表该省与山东省建立友好关系的消息时,我感到格外高兴。据我所知,拉利伯塔德省面积为25600平方公里,人口近130万。该省沿海一带农业发达,为秘鲁甘蔗、稻米、棉花和芦笋的主要产地;山区矿藏和林业资源丰富;渔业和渔粉出口是该省的一个支柱产业。该省工业基础则甚是薄弱,各种农业机械、建筑、轻工、纺织、家电、医药等机械产品均依赖进口。
该省是秘鲁政府的重点开发地区之一。前几年,秘鲁政府提供大量资金,在距特鲁希略不远处修建水利灌溉工程。1993年10月,秘鲁总统邀请我和其他几国大使出席由他亲自主持的该项水利灌溉工程第一期竣工仪式。我们参观了新建的约2000米水泥水渠和2000米铁管水道。据称,第二期工程将再建5000米水泥水渠,以便成片开发良田,种植水稻、蔬菜和水果,同时向特鲁希略市供水。
山东省与拉利伯塔德省各具优势。在中秘两国友好的大气候下,双方可在许多领域开展互利合作,做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
(网络图)
陈汉威先生的山东之行是他致力于秘中友谊的又一重要步骤和行动。无疑,这次访问促进了两省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友谊。我深信,通过双方的共同努力,两省的交流与合作必将取得实质性的进展,结出丰硕的果实,以造福于两省和两国人民。我衷心祝愿陈汉威先生的友好事业大获成功,期盼有更多的喜讯传来!
-end-
文章来源 | 《中国外交官手记》
作者 | 陈久长
编辑 | 外交官说事儿 青岩
阅读延伸
敬请关注“外交官说事儿”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