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外交视界 | 探戈的摇篮

朱祥忠 外交官说事儿 2023-12-06

作者简介


朱祥忠 1932年生,江苏涟水人;曾任中国驻秘鲁特命全权大使、中国驻智利大使;著有《拉美亲历记》《我的拉美外交生涯》《世界最狭长的国家——智利》等,另在报刊发表文章100余篇。


如果说阿根廷是探戈故乡,那么布宜诺斯艾利斯则是探戈的摇篮。阿根廷人视探戈为国宝和民族骄傲,和中国的京剧一样,已成为“民族文化遗产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因此,外国人到了阿根廷如不看探戈表演,就等于白来一趟。

春天的一个晚上,我们有幸应邀观赏了阿根廷艺术家们表演的探戈。这是一个歌剧院式的表演大厅,可容纳上千人。当帷幕拉开,乐曲响起,一对青年舞蹈演员登上舞台。男的身穿黑色晚礼服,扣着大红领结;女的穿一身红绸衣裙,斜圆下摆一侧开叉,在长发齐耳处插一朵红花,给人以清新高雅之感。随着节奏感极强的舞曲,二人翩翩起舞,时而快如流星,时而舒缓顿挫。一连串的交叉环绕的舞步,变化无穷的优美造型,目不暇接的踢腿、旋转、折腰、回首、跳跃,错综复杂,令人眼花缭乱。他们好像一对处于热恋中的情人,在谈情说爱,又好像在做一种游戏,尽情地展现着青春的活力与浪漫。动作热情奔放,又轻松自然,达到了刚柔结合、神情交融、高雅浪漫兼备、出神入化的境界。

乐手在表演充满乡土气息的探戈音乐

(于世文 摄)

探戈诞生于19世纪末叶,那时阿根廷经历战乱已进入新的发展时期,从农村流入城市的贫苦牧民和来自西班牙、意大利等国的大批欧洲移民,大都在拉普拉塔河码头打工谋生。每当夜幕降临,他们便集聚到“博卡”(西班牙文“河口”之意)平民区的小酒店和咖啡间喝酒消愁,狂欢作乐。他们把从各自本土带来的不同风格的音乐、舞蹈糅合在一起,创作了表达自己思想感情的歌曲和舞蹈。或宣泄自己内心的苦闷,倾诉思乡情怀;或抨击不良社会现象,寄托对未来的希望,这就是最早的探戈,博卡便成了探戈的发源地。如今这里仍是一个旧码头,街道两旁是被漆成花花绿绿的小木屋,作为一个旅游点,许多人到这里来寻找探戈的根。这里有许多小商店和地摊,出售着以探戈为主题的纪念品,如绘画、雕塑、服装、钥匙链等。

博卡区是布宜诺斯艾利斯市第一个港口

“探戈”是西班牙文“Tango”的译音,其原意为非洲人伴舞演奏用的一种皮鼓。探戈最早流行于下层社会的娱乐场所和街头巷尾,很受老百姓的喜爱,被称为“带泥污的天使”。然而上层社会却视探戈为猥亵淫秽之物,认为其有伤风化,并下令禁止,但植根于人民之中的探戈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它冲破重重阻力,迅速传播到布宜诺斯艾利斯以至全国,并越过国界传播到了巴黎,继而进入欧洲各国,成为风行一时的社交舞蹈。

初期的探戈,多为小提琴、吉他和笛子的三重奏,后又加上六角手风琴,变成四重奏。到了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探戈音乐的杰出代表胡里奥·德卡罗创造了以六重奏和管弦乐演奏的探戈舞曲,并融合了拉美、欧洲和非洲各种不同的音乐风格。被誉为“探戈歌王”的卡洛斯·加德尔为舞蹈音乐填进歌词,进行演唱,从而发展了探戈舞曲,逐渐地形成把舞蹈、填词、声乐和乐器融为一体的探戈文化。

卡洛斯·加德尔

加德尔1890年12月11日出生于法国,家庭贫寒,但才华横溢,天生一副洪亮的歌喉,一生演唱、作词和收编的探戈乐曲共800多首,风靡于世,经久不衰。1935年他在一次巡回演出时,因飞机失事而不幸遇难。为了纪念他,阿根廷政府将他的诞辰12月11日规定为“全国探戈日”。

阿根廷的另一位大师普列赛,他1903年12月2日出生于布宜诺斯艾利斯,1995年7月25日去世。他为探戈舞曲的定型,以及将其发展成20世纪30年代美欧流行音乐的主要体裁作出了重大贡献。他还把节奏较强的乐曲融入通俗的探戈乐曲,改造成大众喜欢的舞曲。40年代,他谱写的探戈舞曲,传遍了整个拉美和欧洲一些国家。

经过上述几位大师的改造,阿根廷的探戈舞曲日臻成熟、完善,达到了炉火纯青的程度。

博卡区街头竖立着让游客显示头像的探戈舞图板(于世文 摄)

为了继承和发扬探戈文化,阿根廷政府组织专门力量在全国推广,要“让探戈无处不在”。阿参议院还专门通过一项法案,规定一切宣传和推广探戈艺术的活动都为“代表国家的利益”;以探戈为主题的文学、音乐和视听艺术作品,音乐节、文艺演出和造型艺术展览,关于探戈的教育和文学研究以及对探戈有纪念意义的场所和物品等,均受法律保护;政府免征探戈演出税,以鼓励国家文艺团体继承和发扬这一艺术;阿根廷的文化和旅游部门必须把探戈作为有代表性的民族文化,贯穿其对外宣传活动。阿根廷如此重视保护和发扬民族文化,其经验和做法,值得借鉴和学习。

-end-

文章来源 |《拉美外交风云纪实》

作者 | 朱祥忠  图片 | 网络

编辑 | 外交官说事儿 青岩

阅读延伸

敬请关注“外交官说事儿”

联系我们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