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在斯里兰卡任职的日子里(上)

张瑞杰 外交官说事儿 2023-12-06
 

作者简介    


张瑞杰 1950年进入外交部,20世纪50年代曾两度在中国驻朝鲜大使馆工作;60年代后在外交部亚洲司长期主管朝鲜工作,曾任副司长;80年代先后任中国驻伊朗大使馆参赞,驻埃塞俄比亚、斯里兰卡大使;1992年参加中韩建交谈判。


1987年7月,我奉命离开非洲的埃塞俄比亚,调往南亚出任驻斯里兰卡大使(同时兼任驻马尔代夫大使)。我于当年9月赴任,直至1991年8月调回,在那里度过了4年的热带生活。我到任时以最快的速度递交了国书;离任时,驻在国总统破例亲自来使馆同我话别。这一头一尾都是外交官生活中比较少见的情况。回想起来,4年中桩桩事情仍不时浮现在脑海里,令我终生难忘。



01

明珠蒙尘

斯里兰卡是南亚的一个岛国,也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面积65000平方公里。它四面环海,北邻印度,一向被誉为印度洋上的一颗明珠。从地图上看,犹如从印度次大陆上坠落下来的一颗宝石,镶嵌在碧蓝的大海上。

斯里兰卡物产丰富,盛产茶叶、橡胶和椰子,举世闻名。宝石更是名贵,是出口换汇的重要物资。由于地处热带,气候炎热潮湿,人们终年生活在酷热之中,从来不知寒冷霜冻是什么滋味。

• 位于斯里兰卡旧都康提的英殖民邮政总局旧址

斯里兰卡过去称锡兰,历史上曾长期遭受葡萄牙、荷兰和英国的统治,特别是英国的殖民统治长达140多年,直到1948年方获得独立。全岛主要民族是僧伽罗人,还有泰米尔人、穆斯林人等。“僧伽罗”是梵语译音,意为狮子后代,来自古代神话传说。

斯里兰卡人的宗教信仰有多种,但以佛教为主,所以僧人地位崇高。国内重要庆典活动,不管是国家的,还是民间的,必请和尚法师到场。政府的部长、总理以至总统见了他们,都得合十致意,毕恭毕敬。任你奏国歌、升国旗,或是什么人物到场,他们都端坐不动,稳如泰山。

或许是受宗教影响,斯里兰卡人的性情,一般来说是很温和的。不管是信佛的、信天主的,还是信真主的,大家都能和睦相处。邻里之间、朋友交往,以至市贾交易,都是和风细雨,彬彬有礼。高声叫骂、打架斗殴现象,街上难得见到,连到处可见的警察也是笑容可掬,一幅和蔼面孔,没见过他们对人恶声呵斥。

但是,在这样一个充满“温良恭俭让”的国度里,却由于政治原因,多年来为民族问题所困扰,局势动荡、战火不断、民不安生,使印度洋上的这颗明珠蒙上尘埃,光泽显得暗淡了。



02

使馆生活也惶惶

斯里兰卡首都科伦坡,是一个绿树成荫、鸟语花香的花园城市。外交团不算大,加上国际组织机构,约有40多家,但是世界上的重要国家都在科伦坡设有使馆。驻在国和外交团内,平时的各种活动不少。但是由于当地形势动荡、社会不安定,使馆人员的生活也是惶惶不安。

头几年,作为北方邻居的印度卷入了斯里兰卡内部的民族冲突,印度的泰米尔纳杜邦同斯里兰卡北部的泰米尔组织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印度曾公开支持斯里兰卡的泰米尔反政府组织——泰米尔伊拉姆猛虎解放组织,在斯引起强烈反对。斯印两国为此发生龃龉,关系一度十分紧张。

1987年7月间,印度总理拉吉夫·甘地为解决两国关系问题访问斯里兰卡时,还发生了一起令世人侧目的事件,在欢迎仪式上,一名仪仗队列中的士兵竟用枪托击打正在检阅仪仗队的这位总理。

我抵达科伦坡赴任时是1987年9月,印度同斯里兰卡的关系已经开始出现变化。根据斯印两国政府的协议,印度派出部队到斯里兰卡北、东部“泰米尔虎”活动地区维持和平秩序,收缴武器。由于“泰米尔虎”不肯俯首听命,印度对他们从支持逐步转为镇压,随之不断发生冲突,形势越发复杂化了。

与此同时,斯里兰卡的另一反政府组织——“人民解放阵线”,也在各地大搞恐怖活动,人们在爆炸、暗杀等暴力事件的冲击波中惶恐不安地生活着。一段时间,即使生活在首都科伦坡,也没有安全感了。恐怖分子公然威胁商店不得开门营业,商人不敢违命,街上一片冷寂。夜间政府实行宵禁,行人不得上街,使馆人员也不能随意外出。

• 斯里兰卡首都科伦坡

动荡的局势给使馆人员的工作和生活带来了诸多不便和困难,人身安全也受到威胁。我们的心境也和当地人一样,日夜惴惴不安,不知危险何时会碰到自己头上。在我到达科伦坡不久的一个下午,正是下班时间,大家在院子里随意活动,忽听到不远处一声强烈爆炸。不久得知,这是一起汽车炸弹案,因地处闹市,无辜群众死伤累累。我们使馆一名当地女雇员下班回家正好路过此地,只差一步才幸免于难。

曾任过外长的国防国务部长是一位对恐怖分子采取严厉手段的强硬人物,成为被谋杀的对象。一天上午在他乘车上班的路上,一辆停在路边的汽车突然爆炸。他的汽车被炸飞上了天,人也成了碎片。爆炸地点离我们使馆不远,使馆的门窗被震得哗哗作响。我馆的经济参赞几分钟前刚从那里通过,再迟一步也将难逃厄运。

处于市中心的斯里兰卡三军指挥总部在一次爆炸中几乎夷为平地,附近的前苏联大使馆和南斯拉夫大使馆也遭到严重破坏。南斯拉夫使馆两层小楼的楼上被炸一空,放在楼前的大使汽车也被毁坏,弄得大使外出没有车坐了。

一次我有事去外地,离开科伦坡不久路过一个小镇时,正碰上一伙人枪战。我们眼看着被追击的人顺着我们走的方向拼命逃跑,这样我们的车子也正好在枪击的范围内,十分危险。幸而司机很机警,立即加大油门冲出了危险区。

使馆人员常年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外出办事、日常生活都免不了要碰到危险。每当这时,不仅出去的人提心吊胆,在家的人也为他们担惊受怕,生怕遇到不测事件。这样的日子时紧时松,我在那里的4年中几乎没有断过。

• 在驻朝使馆前合影(右二为作者)。图源:“老外交官之家”微信公众号

我在国外长期工作过的地方不多,但是几乎都同动乱或战乱联系在一起。

50年代,我曾两度在驻朝鲜大使馆工作,正值朝鲜战争初期和后期,使馆人员毫无例外,过的也是战时生活,冒着美国飞机轮番轰炸和扫射的危险日夜奔波。那时年轻,血气方刚,也没觉得这种生活是什么苦事。

80年代初期,我在驻伊朗大使馆任政务参赞,正是两伊战争打得如火如荼的时候。我要离开伊朗的最后一段日子里,赶上伊拉克空军空袭德黑兰。我们和当地老百姓一样,不管白天黑夜,时刻要提防空袭。现代的喷气式飞机速度极快,往往那边警报刚鸣,这边飞机已到头顶,让你猝不及防。

开始时大家缺乏经验,都到楼底层的地下室躲避,后来我们到别处被炸现场观察,看到四五层高的楼房一旦炸中,从上到下一穿到底,普通地下室没有防护作用。于是我们改变办法,买麻包装沙子,自己动手做成掩体,大家分散隐蔽。

一天夜里飞机来袭,在天上轰炸扫射,地面对空还击,枪炮炸弹声响连成一片。使馆院内突然一声爆炸,如同撕裂心肺,原来是地面打上去的一颗高射炮弹在空中没有爆炸,落在我们院子里触地爆炸了。天亮后出去一看,周围的墙壁、门窗和树干上,大大小小留有120多个弹片洞眼。所幸当时院内无人,否则非死即伤。

两伊战争尚未结束,1985年,我奉调去了埃塞俄比亚,原以为这个远在非洲之角的国家会过太平日子,可是到那里一看,也是一个内乱外患不断的地方。只是首都亚的斯亚贝巴以及南部地区形势相对平静些。但我离开后过了没有几年,形势突变,首都也被战乱笼罩,政权发生了更迭。

世界上除了非常少的几个国家外,都设有中国大使馆,还有些城市设有中国总领事馆。当然不是每个地方都像上面说的那样混乱。但是像这样形势剧烈动荡,动乱、战乱不断的地方,为数还是相当不少的。我们的外交人员远离祖国,身在异域,不少地方不仅面临着艰苦考验,甚至是生死考验。为了祖国的利益,不管遇到什么情况,环境多么艰苦,也得在那里坚持工作。没有国内的命令,是谁也不能随便离开岗位的。



03

使馆盖新房

我驻斯里兰卡使馆的新馆舍工程,经过几年的筹措之后于1989年动工兴建。由安徽省派出的建筑队伍精心施工,新馆舍于1991年初落成了。新馆地处科伦坡市中心区,占地12000多平方米,与中国援建的纪念班达拉奈克国际会议大厦隔街相望。

馆舍的现代化造形、亚光面砖墙体,配以汉白玉柱廊、大玻璃幕墙和门前的两座石狮,外观显得庄重又好看。在科伦坡被誉为当时最漂亮的外国使馆,甚至引来不少外国游客到门口参观拍照。

• 中国驻斯里兰卡大使馆办公楼

新馆建成后,更新和添置了一些家具设备,馆员们办公、生活条件改善了,卫生环境也彻底改观。告别了原来住了几十年的老馆,大家都很高兴。老馆馆舍是早年买下的一栋两层小楼,70年代初期又在原本就不大的前院内盖了一栋四层楼房。除了房子和道路外,院内几乎没有空地了。大家都挤在里边,既对外办公,又兼做宿舍。

科伦坡的热带气候,使人感觉如火炉灸烤,如笼屉蒸煮,加上苍蝇乱飞、蚊子成堆,卫生状况也很差。使馆人员生活在这种环境里,几乎都逃不过“登革热”的考验。这种“登革热”也叫“兰卡热”,是热带特有的一种病,由蚊虫传染。一旦得上,高烧不退,少则一周,多则十几天,方可慢慢缓解退烧。对这种病,当地也没有什么特效药物,所以对人体损伤很大,严重时还有生命危险。那时几乎三天两头要到医院看望住院的馆员病号。

许多人以为,在国外使领馆工作的人,西服革履,汽车洋房,出入高级饭店,生活必定奢侈无比。实际上,除了对外应酬需要讲究一些之外,大家平时过的都是十分普通的生活。我们国家并不富有,因而驻外使领馆的经费有限,馆员的工资待遇也不高,即使生活差一些,大家也从无怨言。

驻斯里兰卡使馆是个老馆,房屋设施、家具陈设都已老旧不堪。除了对外接待客人的部分不能不像点样子外,内部的工作、生活设施,可以说是简陋的。为了节约经费,不是十分必要时,东西都是将就着使用,从不追求豪华,更谈不上奢侈。例如在热带的科伦坡,空调早已是很普通的设备,但过去驻斯使馆一直只用电扇纳凉,直至80年代以后,才逐步在办公室和住宿的房间使用空调。这些情况说来也许有人不信,可事实的确如此,丝毫没有夸张。

迁入新馆后,环境改变了,办公、生活条件都得到了改善。由于卫生状况好转,使馆人员闹病的也大大减少了。但是,勤俭办外交、节约开支、反对铺张浪费仍然是我们时刻遵循的宗旨,些须不能忘怀。




未完待续……

文字 | 《当代使节外交生涯(第三辑)》 

作者 | 张瑞杰

图片 | 源自网络

编辑 | 外交官说事儿 小哈


更多精彩

敬请关注“外交官说事儿”



联系我们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