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交子弟 | 坚守初心 激励后人——深切怀念我的父亲程玉海
人物简介
程玉海 (1935.12-2016.9)籍贯辽宁省新民市;1951年中学毕业后考取长春地质学校;1954年中专毕业后分配到水利部,从事地质勘探工作;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去河南地质勘探队,期间开赴广西一年,从事地质勘探;1960年被组织上选调到外交部信使队工作,在外交部工作长达36年,其中在信使队连续工作29年;1996年3月退休。
(本文作者:程玉海次子 程德春)
岁月流逝,光阴荏苒,我敬爱的父亲离开我们已经6年多了,全家人一直都在想念他。他的艰苦朴素、勤苦耐劳、不畏牺牲,使我每每愈发深省;他的谆谆教导、幽默风度,也时而让我如沐春风。如今,斯人已去,子欲孝而亲不待,逝者已走,在者缅忆。
父亲程玉海,籍贯辽宁省新民市,生于1935年12月,2016年9月去世。父亲1954年参加工作,1996年3月退休,生前在外交部工作长达36年。父亲出生成长的年代经历了新旧两个中国,工作性质的原因,那时我们相见很少,但对他的所见所感却深深地留下印象。
田间游泳高手
父亲出生在辽宁省沈阳市一个有着漂亮名字的小村庄——杏树坨子村,位于辽宁母亲河辽河沿岸。打我记事起,就在这片水草茂盛的辽河河滩和大堤间玩耍嬉闹——网蜻蜓、摸野鸭蛋、抓青蛙、灌田鼠……
母亲在稻田、玉米田、大豆田之中农作忙碌,那个时候父亲就已经被派遣在遥远的世界各地穿梭,偶尔回来一次,都是全村满满的期盼和欢乐,因为他总能带回来很多70年代根本见不到的稀罕物,比如巧克力、方便面,就连飞机上面赠送的小牙膏、牙刷都是大家趋之若鹜互相争抢的宝贝。
一回到家,他便换上带着补丁的粗布麻衣,加入到农作之中。犹记得,最厉害的是他的游泳水平,能背上我从水流湍急的辽河这边游到对岸。那时我大概四五岁,趴在父亲背上游泳的记忆是他留给我童年阶段仅存又短暂的安全感。
5岁的我和哥哥姐姐
虽然大家都是极其尊重他,但他却没有任何架子。要知道,那时一个村乃至一个乡、镇,甚至沈阳市,培养出一个到北京外交部任职的人员是十分罕见稀有的。再后来,辽河出现了百年罕见的水灾,在外交部的关怀支持下,我们举家迁到了北京。即使这样,也没能改变由于外交工作性质导致他不能长期陪伴在我们身边的状态。
大眼镜的由来
父亲的眼镜很厚很厚,不是遗传原因,而是他青年求学的“成果”,但勤奋刻苦地学习也为他打开了外交工作之门。父亲毕业于河南地质大学,被分配到水利部工作,后由于表现优良被组织调派到外交部。
1959年,水利电力部颁发给父亲的“先进生产者”奖状。
由于外交学院夜间10点熄灯,他就躲在被窝里用香头苦读外语,吹亮一下香头上的火,照亮一个单词,长此以往便患了高度近视。
“一次性”服装
父亲也算是见过世面的人,用现在的话来说,应该算是洋气、小资吧!是的,父亲很有风度。
有一次他回国,一个叔叔带着我去接机,也是唯一一次去接机,当父亲从外交通道出来那一刻,我惊呆了!因为从来没见过他西装笔挺、鬓发如云、容光焕发、气宇轩昂的这副威风八面的状态,恰恰相反,在我所有的记忆里,生活中的他都只是穿那些很旧的,甚至打着补丁的衣裤。
1987年,父亲的电汽车月票。
父亲的衣柜很长,差不多4米多,上下三层,是那种枣红色的老衣柜,记得是我小时候,父亲的同事不要了,父亲用三轮车运回到家里的。
衣柜里满满的是单位配备的行头,上一层是衣服,都是各种款式的西服套装。
下一层是皮鞋,擦得锃亮,都是用鞋撑子撑好摆放着。父亲只是出差的时候穿,回到家后就立刻换上旧旧的衣裤,还有胶鞋,几十年从未改变过,甚至腰间的皮带都是用一根布绳代替。直到退休,这些衣物、鞋子都整齐如新地摆在里面。
再下一层是一排抽屉,存放着他的护照、签证等文件,也是绝对的禁区,哪怕是我们不小心碰到,父亲也要过来寻声查看一番。随着我年龄增长,个子逐渐长高,他也会偶尔喊上我打开衣柜,给我挑选一件不是那么大的西服,看我穿起来便会露出微笑。现在回忆起来,才理解那是他深深的盼望与期待,也是父子之间血缘之中无可替代的鼓励和支持。
神秘的“绿布袋”
每次父亲出差的前一天,都要去领取文件袋,大大的绿色帆布袋,袋口上封着铅印。我每次都觉得它好神秘,想看看里面到底装的什么,可从父亲那严肃甚至警觉的眼神中明白,那是绝对不可以的。直到后来听说总有国外特务分子会伺机对文件袋下黑手,才倒吸了一口气:原来这项工作这么危险,并且责任重大,怪不得父亲一拿到文件袋就整夜不睡。
据父亲的一位同事回忆:圣多美和普林西比是非洲几内亚湾的一个岛国,距离加蓬较近。上世纪70年代,有一次父亲执行从加蓬到圣多美和普林西比的信使任务,往返乘坐的是小型直升飞机,连飞行驾驶员总共乘坐5人。当天风大浪高,气候条件极差,不巧的是,该飞机的门坏了,还能飞吗?接着,飞行员用了一根绳子把飞机门捆绑住。父亲最先想到的是文件安全,把自己的安危置之度外,情急之下,他双臂牢牢抱住外交邮袋,生怕出现意外。父亲就是在这种条件下出色地完成了任务,现在我们听起来都感到后背发凉、十分后怕。
幽默大师
父亲也是个很风趣的人,经常讲笑话,给大家带来欢乐。这一点,后来也从他老人家生前的好友那里得到更具体的回忆。每每遇到父亲的同事,大家也都会不约而同地讲到这点,幽默也算是外交官的特质之一吧,更是生活中与人相处的重要方式方法。
护照 · 足迹
70年代,父亲于美国白宫前留影。
在整理父亲遗物的时候,我找到了好多本护照,每本上面都是盖满了各国通行官印。全世界同中国建交的国家,他全部去过,仅美国就去了几十次,累积飞行时间长达上千小时,没出过一次错。
两地分居到阖家团圆
60年代的父母和我的哥哥姐姐
父亲与母亲长期两地分居,长达20多年,却从未忘记对家庭的责任和对家人们的爱。他每次出差回到北京后,紧接着马不停蹄地坐火车回老家,尽做儿子的孝心、尽做丈夫和做父亲的责任。
80年代的父母
随着外交部落实解决两地分居政策以及家乡洪灾的综合因素,1985年母亲和我们兄弟姐妹的户口迁入北京,全家人终于得以团聚,我们从内心深处感谢党和国家的好政策,感谢父亲母亲给予我们的爱。
90年代的父母及我的大姐一家
到北京后,母亲为了照顾家里没再找工作。此时,父亲一人挣钱养活全家,出差的频率和时间更加多了起来,他从未说过苦和累,能和妻子、孩子们在一起他感到最幸福。为了感谢组织上的关心,他在工作中更努力、更刻苦,多次被评为外交部系统、信使队的先进工作者。
敬爱的父亲 永远的榜样
父亲出身贫寒,小时候家庭条件十分艰苦,但他自幼非常懂事,志向远大,学习刻苦用功。由于父亲工作上不断要求进步,且家庭出身清白、工作积极作为、乐于助人、不争权位,后来被组织上选调到外交部信使队工作,这是他人生道路上又一重要机会,是他不懈努力和单位培养的结果。他出色地完成了国家领导人委派的文件传递工作,其中更有我们熟悉敬爱的周恩来总理。1993年,父亲被派到外交部驻香港特派员公署工作,直到1996年退休。
1989年12月,外交部颁发给父亲的“工作无错情”荣誉证书。
根据父亲生前回忆,外交信使工作使命崇高、责任重大,他到外交部工作后的第一次活动,就是为已故外交信使扫墓。父亲深深懂得,国际政治斗争形势复杂,任何时候祖国利益高于一切,不管遇到多大困难,都要用生命确保外交文件的安全,关键时刻随时可能作出牺牲。
现在,父亲离开我们了,睹物思人深刻入心,和他的背影一起远去的不止是那个一穷二白的时代,或许还有更多更多的精神态度,难以追忆,一去不回。
在习近平外交思想的指引下,我国外交事业蓬勃发展,国际地位不断提升,生活物质条件也十分优越,但是我们要像父亲那样,立足本职,坚守初心,踔厉奋发,建设国家,服务社会。
敬爱的父亲,我们永远怀念您!
-End-
图文 | 程玉海
编辑 | 外交官说事儿 小哈
更多精彩
敬请关注“外交官说事儿”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