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约翰牧师和赖伊·贝格
作者简介
朱应鹿 1987年9月至1991年8月任驻突尼斯大使,1990年7月兼任驻巴勒斯坦大使;1991年10月至1993年11月任驻阿拉伯埃及共和国大使;1994年2月至1998年6月任驻挪威大使。
本文音频
本文内容
挪威是航海国家,公元800年左右维京人就开始远洋航行,曾经到过君士坦丁堡(今伊斯坦布尔)等地,但是否到过唐朝的中国,历史上没有记载。只知道有个叫哈德森的挪威牧师,17世纪中后期从印尼到过中国,回挪威后写过一本《东亚游记》。一般认为挪威海员、商人和教士是踏上中国领土的先驱者。在挪威有一批传教士的后代,他们的父辈20世纪20到30年代在中国传教,他们本人出生在中国,并在中国生活相当一段时间,对中国比较关心、友好。
我们结识了一位尤约翰牧师,他除了教会工作外,经常组织教友到中国旅行,与我们接触较多,相互比较了解。
挪威奥斯陆风光
(网络图)
1998年4月18日,他和夫人陪同我们去访问他们南方波什格伦市的老家。上午离开奥斯陆,向东南行。路上他告诉我们,挪威教会最早和中国发生关系是1887年,当时有两位修女从英国而不是直接从挪威去中国。此后挪威许多宗教团体去中国传教,地域分布在湖南、四川、河南、陕西等省份,他父亲20世纪20年代在陕西安康传教。尤牧师还给我讲他父母相爱在中国成亲的故事。他说母亲是居住在美国的挪威侨民,20年代末有一次回国探亲,一次偶然机会与他父亲相识,二人很快坠入爱河。但不久,一个回美国,另一个回中国传教,天各一方。
1929年,他母亲毅然决定赴华与其父相会。她历经艰辛,从美国到欧洲,经莫斯科,穿过西伯利亚,辗转九个月来到陕西安康和他父亲成婚。尤牧师有两位姐姐,他本人生于1938年,1940年到1949年生活在安康,新中国成立后回挪威上学。
交谈中汽车穿越高山,绕行大海,掠过平川,恍惚间经过四个多小时的行程,在午后淡淡的阳光下,我们到达了尤牧师的老家——一幢两层的白墙红瓦住宅掩映在绿树环绕的小花园中,屋前还有一个用蓝色马赛克砌成的小喷水池。
整座宅第是尤牧师祖父和父亲1937年花一年时间自己动手盖起来的。走进屋去,客厅宽敞明亮,一面墙上装饰一组他们回国时陕西安康教徒赠送的四季彩色挂屏,另一边挂着一幅反映1926年安康当地乡土景色的油画。
1998年4月,朱应鹿大使夫妇探望尤牧师南方老家时的留影。中间是尤牧师母亲,左立者是尤本人。
在这种中国氛围里,沙发上坐着一位老人,满头白发,精神矍铄,她就是尤牧师96岁的老母亲。她一见我们非常亲切,几十年未讲中文竟然没有忘记,兴奋地用带着陕西口音的普通话和我们沟通起来。她在中国时安康十分贫穷,尤家每天必有一顿吃苞米糊。因此她很关心地问我们,现在中国人能吃饱吗?我们介绍现在情况已经大变,绝大多数人的温饱问题已经解决,听后她高兴地连声说:“很好,很好!”我们送给她一个内画寿桃,她一再表示感谢。
就在这次会晤后不到半个月,老人逝世了。尤牧师表示,她在离开人世前还能遇到中国朋友,也算了结了她的中国情结。现在尤牧师一家生活幸福,他的夫人和5个女儿(我们戏称五朵金花)都学过汉语;尤牧师的择婿标准是懂汉语或对中华文化有兴趣。现在这些年轻人都在大陆和港台工作。
我们在挪威还认识一位名叫赖伊·贝格的家族企业家。他在挪威开设的冰箱和汽车干燥器的工厂,技术居世界领先地位,在意大利、英国都有分厂。经我们帮助牵线搭桥,他在中国吴江也办一个分厂,后来迁至无锡。因此,他们全家多次访问中国,对中国印象不错,成了中国的朋友。
一次,他同我们聊天时谈到,他决定去中国办厂,同传教也有关系。他说:“父亲当过挪威宗教事务大臣,年轻时是信义教徒,到美国受训,本打算去华传教,因生肺病未能成行。我今天到中国办实业,是以另一种方式实现父亲去中国的夙愿。”
-end-
图文 |《国外见闻与人生思考》
作者 | 朱应鹿
编辑 | 外交官说事儿 青岩
阅读延伸
敬请关注“外交官说事儿”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