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唐老鸭”重返巴格达

郑达庸 外交官说事儿 2023-12-06


作者简介


郑达庸 北京大学东方语言系阿拉伯语专业毕业,中东问题专家;曾任外交部亚非司副司长、中国驻阿拉伯也门共和国大使、驻伊拉克共和国大使、驻沙特阿拉伯王国大使。



本文音频



本文内容


唐师曾

海湾战争刚结束,留守小组在安曼准备返回巴格达的时候,唐师曾来见我,要求他和朱少华(新华社记者)一道和我们同行返馆。我们是外交人员,带上他们比他们自己返回要安全些。小唐知道,此时此刻,外国记者去巴格达很难,希望我们“关照”。他在一份剪报后面给我写了一段话:“大使,假如我带照相机过去不方便,可以不带,一切服从您的命令。与使馆同志共同生活,只看不说话,不发稿子,不带发稿机器,不穿这套衣服(当时他穿一套迷彩服),规规矩矩,跟您走。”他是担心入境出麻烦,可是摄影记者没有照相机还能干什么。他的意思我明白,是不想给我们添麻烦。

1991年3月15日,车队开往巴格达,当夜抵达,记者留宿使馆,次晨返回新华社驻地。那边条件更差,院子里曾落下被击落的无人驾驶机把地上砸出一个大坑。二位记者很快投入工作,争取抓住战后巴格达的第一手材料。后来他们去了南方巴士拉和北方摩苏尔地区,对战争破坏和战后人民困苦做了及时报道,很有价值。


1991年1月17日,海湾战争爆发。老鸭(唐师曾)站在巴格达萨达姆总统脚下,模仿国家社会主义者、罗马凯撒……行希腊罗马的举手礼。“我拍摄一位英雄的崛起,我记录一个国家的灭亡。”7天以后,老鸭在耶路撒冷过30岁生日,“三十而立”。

小唐拍摄的照片,加上文稿,无不真实地反映出战争的破坏性、残酷性,也介绍了这次战争的高科技特点。用战前的资料和现在的资料比较,不难看出鲜明反差,文章极具说服力。

一天,下起大雨,我站在官邸二楼窗前,忽然看见一个人赤背趴在池塘边上,手在水中来回晃。使馆草坪旁有一个很大的水池,里面养着锦鲤,小生灵躲避了战火洗劫,活下来了。我下楼去到池塘边,一看那人原来是小唐。他满脸满身雨水,大声对我说:“我在洗照片!”当时巴格达已断水很久。见到小唐浑身湿透,雨水流在面颊,眼镜片上都是水,我说:“别感冒了,快进楼去!”小唐傻笑了一阵子,拿着湿漉漉的照片,高兴地跑进楼内。

我被眼前这情景感动了,心想,这小子真是玩命。没有水洗照片,跑到池塘来洗,大自然解决了他的燃眉之急。说实话,他要是向使馆要几瓶矿泉水,我们也会给他。但他坚守自己的诺言:“绝对不给你们添麻烦!”

平时大家凑在一起聊天,谈时局,发现小唐对战争和兵器颇有研究。谈起战争,他眉飞色舞,引经据典,一套一套的。一次,我去新华分社看看,他正在看书。我走近一看,他手中捧着贴满了海陆空各种装备的图片的册子,真是一本武器大全。我问他:“喜欢武器?”他很正经地回答:“海湾战争武器五花八门,出了不少新货,过去没有见过,不认识。把见过的都剪下来,积累在一起,可以对照。这本册子对我报道帮了大忙。”真是功夫不负有心人。报道战争,如果对武器一无所知,那么从何写起,又怎么能做到深刻、准确、精彩呢?

5月,小唐奉调回国。走前,他来告别。我提出几点希望:“严格要求自己,把握自己,不断进步,走向成熟。”小唐听进去了。后来,他写信给我,信中说:“我在干活时,心里很自信,但其他方面很弱,常捅娄子。”

1998年,北大百年校庆,我又碰上小唐,他病了,显得虚弱,总在出汗,看来病得不轻,但不失当年的坚强。我想起他还在信中对我说过:“艰苦危险,我不怕,怕的是离群索居,孤独。”“我热爱我的国家,每当受到外国人丝毫的歧视,我这种感觉尤为强烈。”“时间对我来说太少了,我得到了别人得不到的荣誉,也失去常人应有的幸福。好在我还年轻,来日方长。”他带着病体,又去了金三角等地。

10年后,小唐再返巴格达。后来,还去了南极。这是一个敢同生命叫板,敢和时间争分夺秒的人。作为一名国际记者,他是优秀的、难得的人才。

小唐喜欢汽车,是个“越野车迷”。后来,他对我说:“我真想实地探讨长城和金字塔两大人类文明的历史渊源。开着越野车,从亚洲到非洲,行程几万里。同古人、古道打交道。我在梦里都梦到这些。”不幸的是,机会和他擦肩而过了,他没有去成。后来,他独自一人西行印度。回来后,给了我一个大画册。

墨子云:“志不强者智不达,言不行者行不果。”小唐拖着病体,发挥才智,行而有果,硕果累累。

- end -

文章来源 |《三进巴格达》

作者 | 郑达庸  图片 | 网络

编辑 | 外交官说事儿 青岩

阅读延伸

敬请关注“外交官说事儿”

联系我们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