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植物都不认识几种,为什么还能叫植物细胞生物学博士?

2017-07-30 冷月如霜 果壳科学人

大家周末好!似乎有不少人在等着看这一期的专栏,后台有很多留言说“终于等到我们生物了”。


网上还有个段子:“为什么说21世纪是生物学的世纪?”“因为学生物的人遍布了各行各业。”


当然段子只是段子,大家笑一笑就好。从目前来看,选择了这个专业的人确实不少,但也要考虑到,“生物学”三个字代表了太多太多。本期专栏,这位已经“脱坑”的作者,给大家介绍的是生物学中的植物细胞生物学


准备好了吗,3-2-1,开始!


下期预告:整天到处乱窜,你跟我说这是在读人文地理学的博士?


**专栏中所涉及的内容为嘉宾自身的经历,仅供参考,不同院校/专业/研究方向的博士在研究和生活方面都会有不同的体验哟**

博士毕业后,我搬到了加州生活。新结识的朋友听说我原来是研究植物的,总是爱问我几个问题:“这棵是啥树呀?”“我的花每天要浇多少水呀?”“我种的多肉快死了怎么办呀?”

 

对于这些问题,我的回答一律是“无可奉告”。

 

这明明是乃大老师的特长好伐?(注:“有容乃大”知道吧,《物种日历》主要作者之一的顾有容老师,他有个外号……)

 

但我也不能直接拒绝别人热情的寒暄。于是在“无可奉告”后,一般我还会解释:我研究的是在细胞层面,那么宏观的东西我不懂啦哈哈哈哈

 

不知道朋友们听懂了没有。

 

这也怪不得朋友。你如果是研究癌症的,一说乳腺癌、卵巢癌,普通人一听就懂。就算没有医学训练,安吉丽娜·朱莉自己把乳房给切了的新闻总知道吧(编者注:动手术的是医生,是医生,是医生……)?谁让我们研究的是植物呢?要是对方听说过“拟南芥”这三个字,知道怎么写,这可就谢天谢地了(不,并没有四种不同的写法)。不要以为这是国人不懂科学,老外也一样。实验室的一个师姐曾经尝试和人沟通自己的研究,最后一脸沮丧地和对方拼起了拟南芥的英文单词——A、r、a……

 

拟南芥究竟是啥?

 

简单来说,拟南芥就是一种模式生物。

都是拟南芥,从左至右依次为正常拟南芥、缺了某个基因的小拟南芥、缺了两个基因的小小拟南芥。供图:冷月如霜

 

好吧,我知道对于懂的人来说,这句是废话。对于不懂的人来说,这句也是废话。

 

模式生物就是指那些被学术界一道研究的生物,这是有好处的。要是全世界就你一个实验室在研究某种奇怪的植物,可就有着许多不便。

  • 首先,你没有任何文献可以参考;

  • 其次,你没有任何同事可以和你一起讨论问题;

  • 第三,你很有可能得不到任何资源(比如现成的突变体种子,全基因组序列);

  • 第四,就算你做出了研究,要发表论文,可是论文特么谁看得懂呢?

 

于是dalao们一拍脑门,说,我们设立几种模式生物,大家一起来集中精力做研究。有了全世界的合力,很快我们就能摸清一种生物里的所有生物学问题。之后我们再将经验应用于其他物种,岂不美哉?

 

拟南芥就有幸被选为了模式生物之一,在植物学中的地位,大概就相当于果蝇和酵母最初在遗传学里的地位。

 

当然,dalao们选择这种不起眼的小野草,也是有原因的。

  • 一方面,它的生长周期很短,几个月就能传宗接代;

  • 另一方面,它的基因组很小,只有五对染色体,而且是两倍体,非常容易做遗传学的实验

在我进入实验室的时候,拟南芥的基因组早就被测了个遍,甚至还更新过好几个版本。因此,这一方面的研究,可以说资源是充足的。

 

但资源充足不代表研究就容易做,我没有说拟南芥的一个外号叫做“诅咒草”吗?据说从事拟南芥的博士生,会受到延期毕业的诅咒。作为一名6年毕业的博士,我竟无法反驳。


细胞生物学的博士怎么读?

 

我最直接的领域虽然写作细胞生物学,但其实需要涉及很多其他领域的知识。谁让我们的系名字叫做分子、细胞和发育生物学呢。

 

进入实验室后,课题一般是老板给你定的。我接手了几个不同的课题,有的课题比较耗时,但基本能出结果;有的课题则前途未卜,真正是在探索未知。这里也给后来人提供一些建议:学生物打断腿,哦不,是说选课题时,至少确保有一个是肯定能做出结果的,方便发论文毕业

 

我做的第一个课题比较传统。我们找到了一些带突变的植物,它们在高温和低温下,生长会有明显不同,我就是要找背后导致这一情况的基因。这个项目还是非常有趣的。通过传统的mapping手段,我确认到这个突变基因在一小段染色体上。然后,我们做了全基因组测序,寻找这段区域内的所有点突变。当时找了半天,只找到了一条出现突变的基因,但它在数据库中,显示的表达位置和表型没有什么关系,这个项目也差一点被废弃。

 

最终,一个周末的下午,躺在床上开脑洞的我突然想到,这条基因的其他家族成员,是否也带有同样的突变呢?现在想来,这实在是一个小概率事件,但几分钟的搜索和比对,还真让我找到了一个保守氨基酸上的突变,这可以说是我的一个尤里卡时刻了(注:尤里卡在古希腊语里意为“好!有办法了!”,可以理解为难题突然得到了解答)。

据说阿基米德发现浮力算法的时候,就大喊着“尤里卡”。图片来源:百度百科

 

唯二的遗憾在于,之前已经有人率先找到了这个基因(它参与了另一个发育过程),所以我没办法给它命名;另外,这篇论文到现在还没发表,我已经毕业2年了好伐?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读细胞生物学博士,需要善于开脑洞,还需要做一些和细胞生物学完全没关系的事

 

是的,上面扯的一大堆,和细胞生物学一点关系都没有。

 

那么我的研究究竟是啥?

 

之前我在科学人上发了一个帖子,介绍我的研究内容,这里就不赘述了,大家戳这里去看就好了。(【论文故事】我发现了植物细胞分裂新关键 | 科学人

 

我这里主要说说研究背后的酸甜苦辣吧。首先,细胞生物学是研究细胞内部的生物学机制,而我们最好的工具之一就是荧光。只要将想研究的蛋白安上荧光,我们就能在显微镜下看它们的动态。

 

给蛋白安上荧光的过程,需要用到分子生物学的知识。这里再给各位提个醒:学生物打断腿,哦不,是不要插入太长的基因。3.5k做起PCR来很累好吗?!

 

为了构建这些质粒,前后加起来用了可能有1年的时间,然后就是把质粒转到植物里,观察目标蛋白在植物里的动态。然后摸索动态观看植物的条件,大概又摸索了1年。总体来说,在黑暗中自寻道路的经历不算特别愉快。

 

但当在显微镜下看到全世界没有其他人看到过的现象时,感觉爽爆了好吗?!激动到半夜直接给老板发邮件得瑟。

 

至于你愿意不愿意用5年到6年的苦逼时光,来换取几次“爽到爆”,就是见仁见智的事情了。在读博士前,建议好好考虑清楚这个问题。

 

给博士生的建议

 

如果你想做科研的话,读博士是必须的。但很多人,包括最初的我在内,当时选择读博士的时候,对于未来的职业道路并不是非常清晰。虽然本科时混了许多实验室,但并没有了解到科研的本质,因此读博的经历也并不像许多真正热爱科研的人那样愉悦。

 

最近一些学弟学妹也联系我,说想去我老板(导师)这里读博,问我怎么样。我一般就直接回过去:你想好为什么要读博士了吗?

 

但我必须承认,博士的训练的确很锻炼人。什么吃苦耐劳之类的我就不说了,我觉得读博能够让人在两方面得到锻炼。

 

一个是critical thinking的能力。这个大家每天都在说,但什么是critical thinking,其实是不容易理解的。昨天读书读到一个说法,是说,不要轻易相信任何你读到的内容(好像有些自我矛盾……)。作为科研人员,我们处于学科的最前沿,从自然界中得到的信息有限,做出的结论也不一定准确。知道文献可能不对,对科研来说非常重要;知道自己可能是错的,对于人生则是非常重要。

 

另外一个训练就是自己的写作能力。写论文时,你要想清楚这个实验的目的是什么,怎么做的,做出了什么结果,结论是什么。这个结构虽然八股,但很锻炼人的写作能力。我现在以码字为生,不得不说是得益于博士阶段的训练。

 

在职业上,我的建议是尽早想清楚要不要搞科研

 

要搞科研的话,你的智力够牛吗?你的体力够牛吗?你的表达能力够牛吗?你的讲故事能力够牛吗?这些决定了你能否申请到足够的经费,在学术界中站稳脚跟。我表示我的智力不够,即便进入学术界,很有可能无法达到我希望达到的高度,日子不一定过得开心,所以我就选择离开。

 

那既然要转行,就要想清楚转什么行。这里切忌的一点是为了转行而转行,为了离开而离开。在转行前,一定要找到一个自己喜欢的领域,并不断磨练自己的相关技能。最后,等待一个属于你的机会。我在博士二年级的时候知道了果壳和科学松鼠会,也贡献了不少“稿汁”。这段经历让我发现了自己对科学传播的兴趣。之后,我在Coursera上自学了一些传播学的课程,以及写作的课程,并寻找着类似的工作机会。当这样的机会出现时,我毫不犹豫地递交了申请,最后得到了脱坑的机会。

 

机会总是有的,前提是你要提前准备

 

在博士读得最苦逼的时候,有一句话一直支撑着我走下去。这句话大概是说,生命中的任何经历,都是一个一个点。我不知道人生的转折在哪里,但我相信光明出现时,生命中的一个个点最终是会连成一条线的

图片来自:井上雄彦《Real》

作者名片


编辑:婉珺

排版:晓岚

读(过)博的你,是不是也对自己的专业有话要说?

给后台留言,或者添加科科微信(guokrscientific)发送“博士有话说”,加入我们的专栏!


科学人周末专栏:我的专业是个啥?


科学人段子手们以“过来人”的亲身经历,向你讲述读博意味着什么,不同专业的博士生们每天的日常是什么,读博前和读博后内心发生了哪些变化,没有对象的时候该如何度过漫长的单身生活,进口洗发水和国产洗发水在缓解脱发方面的不同表现……


建筑学、生态学、语言学、心理学、考古学、生物学、数学……他们曾经或正在那些你想了解细节的专业刻苦研究。


还没读博士的你,是不是好奇过:

PhD们是一群什么样的人?

他们每天都在干什么?

他们毕业之后好找工作吗?

他们都找得到对象吗?

他们真的都在遭受脱发困扰吗?


在考虑读博士的你,是不是在犹豫:

我该不该读博?

我该选哪个专业来读博?

毕业之后找不到工作怎么办?

到底该先找对象还是先读博?

读博之后如何保持头发的飘逸浓密?


关于博士,你最想知道的是什么?你最希望了解的专业是什么?留言给我们,你的问题大概可能也许基本上都将得到解答!


前期精彩回顾:

第1期:我不是治理环境污染的,我是生态学博士!

第2期:建筑学博士是做什么的?搬砖工?包工头?

第3期:读了语言学博士,还能不能好好说话了?

第4期:你这个化工博士……很危险啊!

第5期:心理学博士是做什么的?冤死我算了,我真的不是算命的……

第6期:我不是盗墓的!也不是鉴宝的!我是这样的考古学博士

第7期:什么?设计学的博士还可以这样读?一个清华美院博士的自述

第8期: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我就是这样的气象学博士!

第9期:看到“纳米材料”就觉得是大忽悠?真·纳米材料博士有话说

第10期:成为医学博士是一种什么体验?首先......你得爱背书

欢迎个人转发到朋友圈

本文来自果壳网

转载请联系授权: sns@guokr.com

投稿请联系scientificguokr@163.com

科研最新进展

学术最新动态

顶级学者的思考和见解


欢迎扫码关注



【回顾上一期】成为医学博士是一种什么体验?首先......你得爱背书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