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全国政协“九届元老”,他是政协的一部“活通史”,他是民进先贤赵朴初先生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团结报文史e家 Author 谢华 胡文飞 郭兵
点击上方“民进网”可快速关注
2020年是民进先贤赵朴初先生逝世20周年。从参加全国政协一届会议,到担任全国政协九届委员,赵朴初是全国政协唯一一位“九届元老”,有人把他喻为政协的一部“活通史”。
赵朴初(1907年—2000年),著名的社会活动家,杰出的爱国宗教领袖,中国共产党的亲密朋友,第九届全国政协副主席。参与发起创建中国民主促进会,曾任民进中央副主席、名誉主席。
在担任民进中央和全国政协领导职务期间,赵朴老积极建言献策,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点击了解更多:民进先贤赵朴初的政治贡献
今天,我们就向您介绍赵朴老曾参与提出的两件提案,回忆民进老一辈为民鼓与呼的风采——
《采取有效措施积极推行普及教育以利四化建设》
时间:1980年11月
提案者:周建人、叶圣陶、赵朴初、吴贻芳、柯灵、葛志成、雷洁琼、方明、胡愈之、钱伟长、罗琼、费孝通、张友渔、胡克实、刘季平、钱昌照、黄鼎臣、胡子昂、王光美、邓六金等157人
提案内容:
我国要建成现代化的高度民主,高度文明的社会主义强国,必须积极推行普及教育。这是由于:
一、从经济上看,四化建设要靠高级科学技术人才,同时也必须有大量有文化技术的、能适应和掌握现代生产手段的劳动者。
二、从政治上看,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推进,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国家法律制度的事实,以至官僚主义的根治,都和人民的科学文化水平有关。因此必须普及教育。
三、从社会上看,只有人民教育普及、文化水平提高,才能真正树立高尚的社会主义道德风尚,铲除封建残余,抵制腐朽思想,加强社会的安定团结。
因此,正如列宁所说:“在一个文盲充斥的国家内是不可能建成共产主义社会的。”
我们建国三十年来,教育方面有成绩,普及教育方面也涌现了一些好经验,但就全国范围来看,普及教育的任务还远远没有完成。究其原因,一是认识上重视不够,二是缺乏坚决有效的措施。粉碎“四人帮”后,虽提出了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的号召,但是普及教育方面仍然见效不大。近年来由于农村分配政策的改变,不少地方又出现了学龄儿童缀学的情况,长此下去实令人担忧。
我们认为普及教育对国家来说基本国策,百年大计;对人民群众来说,犹如“基本口粮”,不是可有可无的。教育的周期很长,应该及早下定决心抓好。我们建议现在应该采取有利的措施来抓普及教育,亡羊补牢,犹未为晚。
办法:
一、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全社会,首先是各级干部对普及教育重要意义的认识,为了国家民族的前途,认真做好普及教育工作。
二、根据目前条件,国家应规定限期在农村普及小学教育,城市普及初中教育。个别有困难的地区,须经本级人民代表大会讨论,提出申请,经上级批准后始得暂缓实行。注意少数民族地区的普查及教育工作。
三、国家规定普及教育是各级地方政府的职责。普及教育的经费,由地方政府负责,中央拨给一部分补助费。地方人民代表大会有权根据实际情况决定本地区实现普及教育的实施办法,各地不强求统一。但普及教育的数量、质量必须作为各级政府考绩的重要内容,必须向本级人代会及上一级政府提出报告。对提早或按期实现普及教育的地方,国家应给予表扬,并在经济上给予奖励。
四、规定受教育既是公民的权利,也是应尽的义务。国家应尽早制订教育法,明确规定凡未受普及教育者,不得当国家干部;文化能力高低,工资待遇应有产别。现任公职人员,则应补习文化,限期达到一定程度,否则不能继续担任公职。
五、教育行政部门应负责本地区普及教育的实施;由上级有关部门进行检查、验收。
六、发展业余教育和社会教育,以巩固、提高普及教育成果。
七、国家根据财经情况,逐步增加教育经费,明确规定普及教育的专款,不得克扣或挪作别用。
这份提案反映了新中国成立三十年来教育方面有成绩,普及教育方面也涌现了一些好经验,但就全国范围来看,普及教育的任务还远远没有完成。
提案认为,普及教育对国家来说,是基本国策、百年大计;对人民群众来说,犹如“基本口粮”,不是可有可无的。教育的周期很长,应该及早下定决心抓好。提案建议,现在应该采取有利的措施来抓普及教育,亡羊补牢,犹未为晚。
《建立幼年古典学校的紧急呼吁》
时 间:1995年3月
提案者:赵朴初、冰心、曹禺、夏衍、叶至善、启功、吴冷西、陈荒煤、张志公等9人
提案内容:
我国文化之悠久及其在世界文化史上罕有其匹的连续性,形成一条从未枯竭、从未中断的长河,但时至今日,这条长河却在某些方面面临中断的危险,此可能中断的方面是代代累积,构成我民族文化重要内容的各类古代典籍的研究和继承。不可讳言,目前我们一代人的古典学科基础已远不如上一代人之深厚,继我们而起的青年一代则更无起码的古典基础可言,多数人甚至对古代文学、历史、哲学的典籍连看也看不懂了。
对这一问题,我们既应认识到:构成我们民族文化的这一方面是我们的民族智慧、民族心灵的庞大载体,是我们民族生存、发展的根基,也是几千年来维护我民族屡经重大灾难而始终不解体的坚强纽带;如果不及时采取措施,任此文化遗产在下一代消失,我们将成为历史罪人、民族罪人。同时,我们也应认识到:随着人类的进化,知识结构、时代生活、社会环境、教育体系都已发生巨大变化,我们不可能像前人那样终身埋首于古代的经、史、子、集之中;对多数人而言,这一方面研究的抛弃、这一方面知识的萎缩又是不可避免的。基于上述的矛盾,我们的意见是:
(1)在现今时代,不可能改变现行学制,不应要求广大青年学子抱残守缺,只从事古籍的阅读和研究。
(2)现行学制又必须及时考虑民族文化遗产的承传问题,使其在现在和未来永远保持其团结我中华民族的凝聚力量。这一承传任务至少要有一部分人担负起来。
(3)现在我们的大学里虽然有中文系、历史系、哲学系,也有人在从事古典文学及古代历史、哲学的研究,但历代传世的文、史、哲方面的典籍浩如烟海,如果不从幼年起就进行这方面的语文训练、打下这方面的研读基础,仅在进入大学后短短四年的攻读,实担负不起继承这份巨大的文化遗产的任务。
从上述意见出发,我们建议:
(1)援音乐、戏剧、舞蹈、体育等有幼年学校或幼年班的前例,可依托两三座力量较强的师范大学的中文系、历史系、哲学系,成立幼年古典学校,也可以就在师范大学的附属小学、附属中学设立古典班,使入学学生除接受一般教育外,重点接受古典学科的基本训练,而教学工作在目前即可由三系的师生兼任。
(2)在此幼年古典学校或古典班中,适当采取传统的教学方法,历代重要的文、史、哲名篇都要背诵,不必分科,因为古典学科在打基础阶段是无法分科的,例如古典文学的阅读与创作就必须有深厚的其他古典学科的基础。除背诵相当数量的历代名篇外,还要指导学生从事古文、骈文、诗、词、曲的写作实践。
(3)此幼年古典学校或幼年班可先在大城市中设立两三个,作为试点,以后也不必遍地开花,在我们这样一个古国、大国中,这方面的人才必不可少,但培养的数量也不必过多。
(4)幼年学校或幼年班的学生将来升入相当于中学的古典专科学校或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内的古典班,最后升入大学的中文系、历史系、哲学系,这批人毕业后或进入各级学校从事教育工作;或分别进入文学、历史、哲学研究所及部分大学的古籍研究所从事研究工作,而有关部门则为其提供终身从事专业的必要条件和生活保障,使这只由少数人从小接受培养而形成的专业队伍不致流失。
上述建议,希望尽快组织讨论,付诸实施,我们必须正视这一问题的紧迫性,仅就师资而言,目前能担负起古典学科教学工作的人已经不多了,而且多年逾花甲、甚至更老。现在采取行动,尚可集中一部分力量勉强对付,再过十年八年,恐怕这样的古典专科学校,想办也办不起来了。
参与提案的这些专家学者已经看到中国文化传承的断档和改革开放后西方各种思想的涌入,在中国现实社会引发的各种问题,包括道德滑坡、腐败滋生、人际关系遭遇种种危机,从而提出紧急呼吁建立青少年古典学校,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留有火种。
随着阅历增深,赵朴初越加感到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和迫切性。1998年1月5日,赵朴初给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同志写信说:
我已是年过九旬的老人,唯有一事长系于心,即近年来深感我国五千年来代代积累、代代传承的文化遗产是民族智慧、民族心灵的庞大载体,是我生存民族生存、发展的根基,也是维护我民族始终不解体的纽带。而如何使这笔文化遗产不致中断、消失是关系到民族兴衰的大事。如果我们这一代人不及时采取措施,任其在下一代逐渐消失,我们将成为历史罪人、民族罪人。
为此,我与冰心、夏衍、曹禺、吴冷西、陈荒煤、启功、叶至善,张志公诸同志在全国政协八届三次会议上提出了一份题为《建立幼年古典学校的紧急呼吁》的提案。此事曾为海内外媒体广泛报道,得到海内外众多人士的赞同……
这是一项不能再拖延的工作。我们寄厚望于国家教委能及时订出实施方案,及时采取有效措施,以致我民族的固有文化真能永不衰替、永不消失。
赵朴初这样反复讲述并呼吁传承民族文化这一“国粹”,而且一直“长系于心”,是因其深深感到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民族生存、发展的根基,是维护民族团结的纽带,深深感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必须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沃土中。
赵朴初的嘉言懿行为国人树立了传统道德的榜样。他热情祈盼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一代接一代地传下去,让我们的人民在丰富的文化滋养中,追求美好崇高的道德境界,树立文化自信,民族自信,让祖国繁荣富强,让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永远充满希望。
来源:团结报文史E家,作者: 谢华 胡文飞 郭兵 略有删改
欢迎点击文末“阅读原文”进入“直击2020全国两会”专题,了解更多两会资讯!
更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