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关于新冠肺炎疫情新情况,这堂课不要错过!

民进网 2020-09-05

点击上方“民进网”可快速关注

自6月11日以来,北京市连续发现新冠肺炎确诊病例超过百人,16日晚,北京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响应级别调整至二级,北京疫情形势十分严峻。

本次疫情如何发展?病毒的传染源到底是什么?有关部门如何做好疫情防控?公众如何自我防护?

日前,首都科学讲堂之极简科学课邀请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流行病学首席专家吴尊友为公众解读新冠肺炎疫情的新情况,回应公众关切的疫情热点问题。

主讲嘉宾:吴尊友

民进中央委员、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流行病学首席专家、研究员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卫生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先后主持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课题及美国NIH课题等研究课题40多项,发表学术论文500多篇。2003年曾参与“非典”防治工作,2020年1月中旬开始参与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的防治工作,从流行病学角度分析疫情,研判疫情态势。

首都科学讲堂系列讲座 新冠肺炎疫情新情况(上)

新冠肺炎基本知识

新冠肺炎已经在200多个国家造成了数百万人的感染,数十万人的死亡。新冠肺炎的症状就是肺炎吗?并不尽然。有些病人有肺炎症状,有些病人没有。新冠肺炎的临床症状主要包括发烧、干咳、无力,这是最常见的。


每个感染新冠肺炎的病人表现并不一样,有些症状不典型,发热的温度不高、有轻微的咳嗽,也有一些其他的表现。症状并非特别明显,也为早期诊断增加了难度。


一方面,病人没有意识到这些症状可能是新冠肺炎,另一方面,到医院就诊时,临床医生也没有想到,往往会造成误诊。这种误诊可能引起局部传播,甚至暴发流行,这也是防控新冠肺炎当中遇到的巨大挑战。


有基础性疾病患新冠肺炎的严重程度对比【配图来自讲堂PPT】

不同的人感染新冠肺炎后,呈现的临床症状也不一样。健康人患新冠肺炎后,症状相对比较轻;有高血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慢性肝肾脏损伤等基础性疾病的感染者,症状会加重。老年人基础性疾病并发较多,因此老年人感染新冠肺炎后,症状就显得特别重。


感染新冠肺炎以后,临床呈现的症状可分为轻型、普通型、重型、危重型,这四种类型在整个病程中会相互转换。如果治疗不及时,轻型、普通型的病例可以转向重症、甚至危重,或者死亡。及时治疗的危重病人也可以转为轻型,慢慢康复。


普通型和轻型的病例,98%以上都会康复。由于病情严重,危重病例大约50%能够康复,另外50%可能由于病情严重导致死亡,这就是新冠肺炎主要的临床症状表现。


新冠肺炎流行以来,我们对其传播、病毒学等进行了科学的总结,可从三个方面看其传播方式:


首先,传播动力学。我们经常说传播系数,有R0或RT,含义是一个感染新冠肺炎的病人和其他的健康人接触时会导致几个健康人被感染。


基本传播系数是衡量一种传染病传播效率的重要指标。当传播系数大于1时,流行呈现增长,病人会越来越多;当传播系数小于1时,疫情就算得到控制了。根据新冠肺炎对全球传播情况的分析,其传播系数报告小的为1.9,高的为6.5,平均则为2-3之间,说明新冠肺炎传播非常快,传播效率很高。


当采取防治措施,在大家都戴口罩,保持社交距离时,传播系数就会下降。这也说明,防治措施产生了效果,阻止或中断了它的传播扩散。


另一个衡量新冠肺炎传播效率的数据是二代续发率,即平均每百人接触到一个新冠肺炎病人,约有多少人被感染。在新冠肺炎流行早期,二代续发率约为10%,由于实施了病人早诊断、早隔离等防治措施,将患病的传染源及时从家庭、从社区分离,降低了他们的传染性,使得二代续发率降到了3%。


其次,疾病的自然史。在诊断时,约80%的新冠肺炎病人属于轻型或普通型,15%的病人属于重型或危重型;病程变化中,10%-15%的轻型、普通型可发展成重型,15%-20%的重型可发展为危重型。


我国新冠肺炎的总体病死率低于全球,为5.6%。其中,武汉平均病死率为7.6%,湖北(除武汉外)为3.6%,全国(除湖北外)30个省市自治区为0.9%。病死率的差异取决于病人数量,医疗、照护的响应是否及时,病人能否获得及时的照护,这些都是影响病人死亡的非常重要的因素。

新冠肺炎的常见症状【配图来自讲堂PPT】

为什么要隔离观察14天?这是参考新冠肺炎病毒最长潜伏期制定的。从感染到出现咳嗽、发热等发病症状,短的两三天,最长14天,平均时间是5-6天,占比95%左右。所以,隔离观察期为14天。


从发病到康复,不同病例所需时间也不同。轻型、普通型两周左右可以康复,重型、危重型一般需要三周到六周才能康复。有些病人出现死亡,从发病到死亡的时间,一般是两周到八周。


目前,对新冠肺炎临床表现的认识还非常有限。有的临床病人看似马上要好了,突然病情又会恶化。还有“无症状感染者”,可通过实验室的办法查到病毒的核酸,也就是核酸阳性或检测阳性,但这些人并没有临床症状。儿童感染新冠肺炎的临床表现和成人不一样,轻型、普通型占比达90%以上,相对成人轻微,受到的威胁不如一般人群那么高。


第三,病毒学特征,即研究一个人感染新冠肺炎后,多久开始具有传染性。新冠肺炎感染者排毒的高峰期在病程初期,也就是说潜伏期的病人具有传染性。这一点和“非典”不同,“非典”病人一般出现临床症状5天后,才处在排毒高峰,传染性比较强。所以2003年“非典”主要的传播发生在医院,往往是医务人员感染较多。


由于排毒规律不同,新冠肺炎和“非典”的防控在策略上就不同。戴口罩对预防新冠肺炎非常重要,在通风不好的环境下一定要坚持戴口罩。


病人的粪便当中也查到了病毒的核酸,但尚没有发现粪口传播的病例。经过粪便排泄后,在下水道造成气溶胶有这种传播的个案报道。


临床观察还看到一些个别病例,出院后一段时间仍查出核酸阳性。对于这一类病人的研究,目前还没有发现有传染的情况。


我国新冠肺炎疫情流行早期各时间点回顾【配图来自讲堂PPT】


新冠肺炎防控中国贡献

回顾一下早期事件。2019年12月27日,在湖北中西医结合医院报告了不明原因的肺炎;30日武汉市卫健委发出《关于做好不明原因肺炎救治工作的紧急通知》;31日国家卫健委专家组赴武汉协助工作。2020年1月1日卫健委成立领导小组,经早期调查发现病例都有去过华南海鲜市场的经历,同日华南海鲜市场关闭。


1月3日,我国向世界卫生组织和相关国家通报了疫情情况。7日中国疾控中心分离出冠状病毒毒株,证明新冠病毒就是新冠肺炎的病原体。9日向世卫组织通报病原学的鉴定结果,10日把诊断试剂发往武汉进行诊断,11日开始,向世界卫生组织每天通报疫情、上传新冠肺炎的基因序列。基因序列上传到世界卫生组织共享平台后,世界任何一个国家均可根据该基因序列研制诊断试剂。对全世界而言,这是了不起的贡献。


1月20日新冠肺炎列入了法定报告传染病,虽然作为乙类,但是按照甲类进行管理,采取强制性的管理措施。1月最后几天,武汉及湖北15个城市相继封城。


回顾这段经历,从发现疑似病例到明确病原体总共只用了7天;再到研发诊断试剂也只用了几天。如此短的时间,应该说是创造了人类认识一种传染病的最短的时间纪录。


新冠肺炎流行早期,分离病毒、研发诊断试剂、确定潜伏期、确定传播途径是主要的科学发现。这四大科学贡献,不仅对中国制定控制新冠肺炎的策略提供了科学基础,也为世界控制新冠肺炎提供了科学支撑。


基于上述认识,我国采取了基本公共卫生防控措施,包括戴口罩、保持社交距离、洗手、通风等全民防控措施;病例诊断发现、隔离治疗与管理;密切接触者管理;取消人员的聚集性活动;限制人员流动等。这些措施看似科技含量不高,但在控制新冠肺炎传播方面非常有效。只要每项措施扎实落实,就能成功地控制新冠肺炎的传播,我国的实践已经证明,这些措施是非常有效的。


全国14亿人,除了前线参与新冠肺炎防控的医务人员外,其他人员基本处于居家隔离的状态,至少是两周。湖北将近6000万人居家隔离两个月,而武汉是76天。这些数字,体现了我们战疫的措施、力度。


同时也要看到,早期防治措施存在两大瓶颈制约,一是床位,二是新冠肺炎的检测能力。


新冠肺炎发生后,病床需求量特别大,短时间湖北、武汉增加了5万多张病床,解决了病床的瓶颈问题。全国30个省,4万多名医务人员驰援湖北,支持湖北抗疫,这些都是成功控制新冠肺炎的重要措施。


还有,科学防控。对病人、对接触者进行分类管理,不同类型采取不同的防控措施和管理。对感染新冠病毒的轻型、普通型患者提供方舱医院等相对简易的医院,并提供诊疗服务。对于重型或危重型患者则要有专门的、有良好医疗条件的医院提供服务。


方舱医院

方舱医院有五个基本的功能,隔离,分类和分流,提供基本医学服务,日常症状监测和转诊服务,以及基本的生活安排和社会活动。


方舱医院有很大的优势,也有一些不足。优势是快速地建设、大容量、成本低,这三大特点特别适合用来应对新冠肺炎的紧急疫情。但同时,由于几十人,几百人,甚至上千人住在一个大的建筑里,隐私得不到保护,个人的个体化需求也难以满足。尽管有不足,但它的优势还是特别明显的。


我国控制新冠肺炎的八个经验

总结我国控制新冠肺炎疫情的经验,有八方面的经验值得分享。


第一,科学防控。对一个自然现象的认识需要时间,因为有科学的态度,科学的认识过程,所以科学防控是赢得这次新冠肺炎疫情非常重要的基础。


第二,采取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措施。没有高、尖、深的技术含量,但这些服务措施实实在在地产生了防治的效果。


第三,重点解决制约控制新冠肺炎疫情的瓶颈性问题。


第四,社区响应,社区动员,全民参与。每个人都响应起来,打响一场全民动员的人民战争。


第五,信息的公开透明。每天通报疫情情况和防治工作进展,让公众知道发生了什么,正在做什么,疫情的发展变化。


第六,国际合作。由于传染病没有国界,任何一个国家都必须和全球其他国家合作才能控制传染病的全球流行。


第七,强有力的领导,多部门的协调,多部门的合作。新冠肺炎不仅是一个卫生问题,还涉及到很多社会问题,而防控又需要多部门的合作,所以强有力的领导,综合协调,各部门合作就成为战胜新冠肺炎非常重要的经验。


第八,后勤保障。控制新冠肺炎涉及到很多方面,防护设施、设备,以及人员的保障,这些都是全国一盘棋,统一调配。


这八项经验,不仅对中国的防控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同时也为世界防控提供了借鉴。


首都科学讲堂系列讲座新冠肺炎疫情新情况(下)


北京新冠肺炎防控分析

这是由北京市统计,市政府或者卫健委向社会发布的每天的病例情况,最早的病例是6月11日,只有1例。12日有所增加,13日涨到30多例。14日、15日有所下降,16、17日又有一点上升。这个趋势与北京的疫情已经控制住的判断是否矛盾呢?


这里我们要讲一些基本的概念,即传染病发生的三个重要的时间节点,即感染发生时间、发病时间、诊断报告时间。感染发生时间,是健康人暴露在污染的环境或与病人接触的时间;发病时会出现发烧、咳嗽、头疼等症状,此时即发病时间;出现症状去就医,经医疗机构诊断报告,即诊断报告时间。


从感染到发病会有一段潜伏期。由于每个病人潜伏期长短有别,所以我们能了解的是病人所能记得的第一次出现症状的日期——发病日期。


如果按照发病时间再作一个图,会呈现不同画面,也能够更加精准地来描绘疫情发生的真实情况。


近期北京市新冠肺炎本地病例发病曲线——发病日期流行曲线(2020年6月11日0时-6月18日24时报告病例)【配图来自讲堂PPT】


从发病日期流行曲线图来看,6月13日是发病病人最多的,14日以后逐渐下降。但确诊人数为何有反复呢?这是因为主动筛查已经把处于潜伏期的感染者挖掘出来,还未等到其发病就诊,就提前把他发现了。


由于北京市发现本次疫情及时,11日出现疫情后,12日夜里就关闭了新发地市场,切断了主要的传播方式;并大力地查找病人,及时搜索他们的密切接触者,一系列举措使得北京感染新冠肺炎的病例在短时间内被发掘,传播途径得到控制,疫情得到了遏制。


从截至6月19日的北京确诊患者分布看,病人主要集中在丰台区,其次是大兴区和几个城区,延庆区、平谷区、密云区、顺义区暂没有发现病例。这说明,疫情从丰台区新发地向北京其他区有轻微的蔓延,但没有造成更大范围的扩散。


判断北京市的疫情没有扩散的依据主要有:第一,迅速锁定源头,及时切断传播途径。6月11日北京在经过56天没有新增新冠肺炎确诊病例后,再次报告新的新冠肺炎确诊病例。该病例最早出现症状时间为6月5日。从6月5日-11日,是疫情酝酿、蔓延、传播的过程。同时,根据前期几个病例,利用大数据迅速锁定了新发地为可能源头,并及时关闭,这为疫情传播扩散提供的时间是非常有限的。


对比去年底武汉的情况,从12月27日报告不明原因肺炎,以及追溯最早症状出现时间为12月8日,这期间间隔近20天,病毒在家庭和社会造成了更大范围的传播扩散。武汉于1月23日封城,湖北其他地方也相继封城。这一事件距首个病例确诊的时间相隔超过20天,距首个病例发病时间相隔近40天。


这一对比,并非意味着武汉的防控做得不好,反而是北京在武汉疫情的发展过程中总结和吸取了经验和教训。因此,北京本次疫情能够快速反应,在第一时间采取强有力的措施,没有给疫情在更大范围内传播扩散的机会。和新冠肺炎的斗争就是在打一场分秒必争的战役,采取措施越快,就可能及时阻断疫情、防止扩散;反之,稍微迟疑,就可能酿成大祸。所以说,北京本次疫情的应急响应,是武汉人民、北京人民共同努力的成果。


从疫情的特征分析,目前北京市的病例绝大部分都直接或间接与新发地市场相关。这是一个好的迹象,说明传染来源比较单一,没有扩散开来。零星病例传播是可以理解的,不可能在第一时间把所有的传播途径全部切断,零星病例正在通过精准防控扩大检测,利用高技术搜索密切接触者或是曾到过新发地的人群。


虽然北京市疫情出现下降,向好的方向发展,令人鼓舞,但同时要特别强调,新冠肺炎病毒特别诡异,稍不留神就会造成传播扩散。千万不能因为疫情进展向好而掉以轻心,放松警惕,松懈防治工作力度。恰恰相反,我们还要进一步加强防治工作力度,一旦放松就会反弹,使得所有努力前功尽弃。所以在这个阶段,我们更要咬紧牙关,把疫情彻底地、全面地消灭掉,到那时才能考虑放松、调整防控的力度。即使在低风险地区,也要在通风条件不好的地方戴口罩。


有些同志抱怨,开车经过高风险区走一段健康码就变红了,要求做核酸检测。希望大家能够理解。因为这个病毒太难控制了,稍不留神就会造成扩散,在特殊时期采取的特殊手段,有时候很难做得那么精准,也希望大家能够理解、配合。把疫情控制住是当前第一要务。


新冠肺炎在北京发生以后,我们一直在思考两个问题:病毒是怎么被带到新发地批发市场的?病毒为何在水产品区域形成了传播中心?目前我们还没有找到一个答案。我们将进一步去探索、分析、研究,也希望我们能够尽快找到答案。


新冠肺炎防控信息交流误解与迷惑

新冠肺炎疫情流行以来,受到舆论的广泛关注。在媒体全面覆盖的情况下,产生了很多与疫情有关的信息,有正确信息的传递,也有一些误解,甚至困惑。作为专业人员,遇到最大的挑战如何让普通老百姓能够理解、接受一个专业性很强的知识。


以下是产生误解的几个典型的案例。


在1月30日新闻1+1连线时,为了解除当时大家的顾虑,说到了一句“病死率不高,不用担心”。这一分析主要是与非典、中东呼吸综合征比较,新冠肺炎病死率相对不高,当时在全国范围内的病死率为百分之二点多。而“不用担心”是希望公众减少顾虑。部分公众曲解了这句话的含义。由于表达得不够完整,就可能造成说者想表达的和听者所理解的是两个不同的意思,由此造成了沟通中的误解。


第二个例子是“可防可控”。这是误解较深的一个例子。从专业防控角度来说,“可防”指的是可以预防传播扩散到不可控制的情况,“可控”则是能够将疫情控制在一个社会可接受的范围内。公众则认为“可防可控”就是不能产生病人,不能发生死亡。公众的期待和专业概念不是同一个层面的,由于期待不一样造成巨大的反差,也由此产生了一些抱怨、指责甚至谩骂。


在疫情期间希望大家能够理解,以一颗宽慰的心来接受这样的现象。但也需要提醒大家,表述专业问题时,可能存在与老百姓思考有差距的情况,这也提醒专业人员在讲专业知识、运用专业话语时,一定要想到一些没有专业背景的人,他们如何去理解,了解他们的期望。


再讲第三个概念——第二波疫情。大家对“第二波疫情”的理解和期望都不一样。传统认为呼吸道传染病一般是天冷的时候,冬季或春季发生,习惯性地判断新冠肺炎也是在冬季、春季流行。因而,使人联想到,中国的疫情控制了,冬季会不会再来第二波。


其实,根本就不存在第二波的问题,至少现在还谈不上。因为,迄今为止第一波疫情还没过去,新冠肺炎大流行依然在肆虐全球。中国之所以把疫情控制在很低的水平,几乎阻断了国内的传播,是因为我们的制度优势和全国人民的参与。措施果断、坚决有效,使得中国在两个多月的时间里控制住了疫情。


当前,美国、欧洲国家疫情仍然非常严重。如果口岸稍不注意,输入的病例就会引起国内疫情的再次流行。北京本次的疫情也说明了这个问题,既使在夏天,疫情也会再来。一旦放松防控措施,减少力度,没有及时捕获疫情,那么就可能出现第二个武汉,甚至比武汉更严重。所以,现在还不是提暂时、提第二波疫情的时候。全球仍然处在新冠肺炎流行的高峰期,稍不留神,疫情就会出现反弹。


第四个,拐点。对于疫情防控而言,拐点的依据是发病日期的病人数,这是衡量疫情的重要指标。但公众理解的“拐点”是没有新发确诊病例,下调应急响应级别,并且恢复到工作生活的基本常态,这两种理解也存在巨大的差异。


北京本次疫情的“拐点”取决于界定的指标。从北京现在的情况看,主要传播方式已经切断,新的增长在下降,从专业的角度分析“拐点”已经出现。但是,要达到公众心中的“拐点”还需要一段时间,至少需要几周。


最后讲一下,疫情控制。6月18日,在北京市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第125场新闻发布会上,我明确告诉大家,北京疫情已经控制住了。实际上,这个控制和刚才讲的拐点基本是一致的。换言之,主要的传播方式、主要的流行模式已经切断了。


但这个判断,并不代表防控工作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可以放松防治措施了,这是不同的概念。如果这种沟通交流给大家造成误解、误读我表示抱歉。


实际上,现阶段是北京防控最关键的时候。虽然主要传播方式被切断,但病例还有且分散在不同区域,防控难度更大,为避免还有没找到的零星病例,目前正在扩大核酸检测筛查范围,以找到可能的感染者。这个工作量大,任务非常艰巨,所以防控措施还不能放松,一定要咬紧牙关,继续实施强有力的措施,直到最后彻底地把病毒的传播链切断,没有一个新的病例报告,没有一个新的病例产生。


来源:数字北京科学中心

更多推荐

在看点这里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