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回望中日四十五年:宿敌还是亲邻?(上)

2017-09-29 陈清来 维观天下

2017.9.29 


回望中日四十五年:宿敌还是亲邻?(上)


许多中国民众对日本——这个地理上的近邻,拥有着最为复杂难言的感情,一方面是曾经的侵略战争,在经年累月的复述中早已成为中国人心口上的“朱砂痣”;但另一方面,现代日本的文明、技艺、文化却又实打实地吸引着中国人的脚步与目光,“精致、人性化”,这些在日本产品上附着的标签,堪称新时代中国人的“白月光”。


维观

天下


时值中日恢复邦交45周年之际,维观天下采访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梁云祥,听他谈一谈中日的历史与未来。在他看来,中日在45年里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当前的中日关系存在着难以消除的结构性矛盾,但总体而言是较为稳定的一对东亚双边关系。 


人物简介

梁云祥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



维观天下:9月29日是中日恢复邦交45周年纪念日,在你看来,中日关系在这45周年中经历了几个发展阶段? 


梁云祥:根据我自己的了解,这45年,也就是从1972年到现在,基本上可以分成三个不同阶段,当然可以再更进一步细化,但从大方向来说是这样。 


第一个阶段是1972年到1992年,这二十年的时间可以说是近代以来中日关系最好的一段时间;1992年差不多到2008年左右,这是一个阶段;2008年以后到现在,这是第三个阶段,大体上可以这么划分。



维观天下:为什么这么划分,节点停在哪个地方呢? 


梁云祥:基本上来说,从1972年到1992年中日有广泛共同利益,所谓广泛共同利益就是说中日有共同的安全利益,那时候是冷战时期,最大一个特点就是东西方对峙,中国在上世纪70年代开始和西方国家改善关系,包括和日本、美国、欧洲,当时中国的主要敌人是苏联,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中国和日本在面对共同的安全上的威胁,这是最大的共同利益。


另外,双方经济互补,那时候中国虽然是大国,但是中国经济很落后,日本经济很发达,从1972年以后日本大规模的援助中国,包括是资金的援助,技术的援助,总体而言,那段时间双方经济上互有需要,日本需要中国的市场,需要中国的能源,中国需要日本的资金,技术,还有各种援助,尤其是80年代中国改革开放以后,日本是对中国援助最大的国家。 


这段时间其他问题处理得都相对比较好,包括现在成了问题的一些问题,比如说历史问题、钓鱼岛问题,在当时都不是问题,实际上那个时候就有,但因为有更广泛的共同利益,这些就被掩盖了,这二十年中日关系应该说得到了全面的发展。  


这一时期的政治关系非常好,中日双方的首脑都要互访,甚至还有若干次的访问,中日民间的国民感情也很不错,文化交流也很频繁,这些都奠定了这二十年里中日关系的基本状态,就是拥有广泛的共同利益。 


但是从1992年到2008年又是一个阶段,这一时期开始出现问题,根源就在于90年代以后中日两国的实力对比发生变化,中国对日本再没有那种神秘感了,以前觉得它很发达,但90年代以后中国的经济发展非常快,日本的经济反而被认为是泡沫经济,一个是发展快,一个是相对慢,中日之间的差距在迅速缩小。 


为什么到2008年又是一个节点?2008年中国突然觉得要超越日本?2008年开始,中国发展势头非常好,GDP几乎连续每年超过一个发达国家,最早是意大利、加拿大,然后英国、法国、德国,2010年超过日本,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与西方的金融危机,让中国突然有了种成为一个大国的感觉,用日本人的话来说就是觉得中国一下子就开始变得傲慢。 


日本从2008年开始停止对中国的援助,因为它觉得中国比它还富有,加之它国内经济越来越不好,所以在2008年ODA停止了,所以说为什么把它选为节点,就是有很多标志性的事件。 


从1992年到2008年的这十几年时间里,国际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首先是冷战结束,共同的安全威胁不存在了,反而是从90年代开始中日之间发生了很多安全上的互相不信任,比如说中国的核试验,日本一直很反对,日本认为我给你援助,你怎么还发展核武器,所以它每次都抗议。 


此外还有台海危机,日本又跟着美国强化日美同盟,中国不愿意看到这个局面,90年代后期的时候江访问日本,提到历史问题,历史问题在前面二十年已经比较淡化了,但是后来又提起,所以中日两国围绕历史问题的争议越来越大,中国认为日本反省不够,日本认为中国是在不停的敲打人,拿历史作为一张牌。 


这和前二十年完全不一样,前二十年双方都显得很大度,但是从90年代中期以后双方都显得好像很小器,中国老指责日本说你反省得不好,日本说你有完没完了,总之现在越来越成了一个大问题。 


包括钓鱼岛问题也比过去要激化,而且还出现了很多事,比如说教科书问题、东海问题。2008年以后到现在,摩擦进一步增加,原因就是中国越来越追求大国化。在日本看起来,过去日本并不怕中国,或者援助中国,或者同情中国,但是2008年以后,中国很快就超越日本,而且超越的速度特别快,2010年第一次超越它,现在中国的GDP已经是日本的两倍多。另外,中国确实在2008年以后的外交变为追求强国、大国,而不是过去的韬光养晦。 


维观天下:中国外交更加强调积极有为。 


梁云祥:现在成了积极有为,就是因为中国突然觉得自己真的比过去强大了。中国过去基本上不太愿意参加多边活动,因为多边活动中,中国不是主要国家,和西方国家坐在一块的时候,中国没有太强自信,总害怕他国算计我们。但是2008以后,尤其是习大大上台之后,中国不但积极地参加多边活动,还主办了很多多边活动,国际会议很多。


维观天下:2017年中国主办了“一带一路”国际高峰合作论坛,同时还承办了金砖国家峰会… 


梁云祥:对,相比其他大国还要多。中国人越来越自信并乐于召开这些活动。那么相比较而言,日本就相对好像在衰落,它的经济也不是特别景气,在国际社会中的作用好像也不如中国。 


而且它认为中国采取了一种进攻的态势,比如在钓鱼岛、东海、南海等很多问题上。所以日本也就差不多从这个时候开始,比如2010年就开始有撞船事件,2012年钓鱼岛国有化。不管哪个党上台都会这样,2012年的时候是民主党,并不是现在的自民党和安倍。 


大概从上世纪90年代后半期开始,中日两国之间就出现了一些结构性的问题。结构性问题的意思就是中日没有共同的安全利益,因为双方的实力对比发生了变化,双方的国家目标发展有所冲突,国民感情恶化。 


以前这些问题都不存在,现在这个大背景都变了,因此在这种情况之下,以前不是问题的问题现在就成了大问题。在这种背景之下,以前没有问题的领域现在也出了问题。比如像南海问题,东海油气田摩擦问题,而钓鱼岛和历史问题是旧问题,但以前双方都冷处理,尽可能把它压下去,现在则是没事儿还要找事儿,何况还真有事儿,对吧。现在这些问题闹大了以后就出现一些危机,尤其是2012年的钓鱼岛危机,双方甚至要升级为武力冲突,到了这种程度。 


事实上,2012年到2014年是最紧张的,中国在2013年11月份宣布设立防空识别区,防空识别区和日本也是有重叠的,在这种情况下,双方几乎所有的交往都断绝了,高层就更不要说了,甚至民间的旅行社都不让去。

维观天下:当时中国民间也有很严重反日情绪。 


梁云祥:对对对,中国当时有反日游行,中日关系一下恶化的好像比1972年以前还要差,所以这是一个转折。但是现在的一个基本判断是,尽管2008年以后,中日双方的结构性矛盾仍然存在,所有问题都被放大,两国的国民感情很差,政治关系也很差,但是中日两个大国,只要不打仗,不真正的冲突,关系最终还得缓和。 


所以在2014年的时候,两国首脑在北京召开APEC首脑会议的时候举行会晤,转折并不是说两国的根本矛盾已经解决,刚才提到的问题仍然存在,但由于冲突的代价太大,所以双方就有了四点共识,它实际上就是一个台阶,彼此总得有个台阶可下吧,四点共识作为原则没什么错,但它又把这些矛盾很暧昧的,不是很明确地指出来,总之就是在各自解释的基础上,彼此都觉得有个台阶可下了,所以就见了。 


从那以后到现在为止,中日之间虽然根本矛盾还没有解决,但是双方有所克制,所以现在看起来比较稳定,也正在改善的过程中,而且日本毕竟是法治国家,中国和它打交道基本上还是可以有预期的,所以只要中国愿意稳定,相对来说容易稳定,它不像和朝鲜这样的非法治国家,你不知道它要干什么,好与坏都是一瞬间的事情,所以中日关系这两年来反而是相对最稳定的,所以我们在圈里的人经常在开玩笑说这两三年以来,中日关系是东亚国际关系中最好的一对双边关系。 

维观天下:似乎是最平静的。 


梁云祥:对,虽然感情不是特别好,但是它有预期,可以说是最稳定的一对关系,即使坏也知道哪里有问题,尤其是今年是中日恢复邦交45周年,2018年是签署《中日和平友好条约》40周年,中日双方都致力于稳定,至少从经济关系上来说,中国和日本很密切,如果完全断绝往来,实际上对中国没有好处,对日本同样如此。 


日本也需要中国这么大的市场,双方在这一点上还是有所克制的,尤其日本方面表示不管是什么情况,中日首脑尽可能要见面,甚至他们一直在追求实现首脑的互访,当然这个难度比较大,因为中国太多地受制于国内民族主义感情,如果日本方面没有明显的让步,中国不愿意让他们来,中国也不愿意去,现在基本上就是这样的状态。

维观天下:你刚才谈到中日之间的这种结构性矛盾,中日关系发展的三个阶段,在宏观上来看似乎是一个不可逆的趋势,那您认为个人因素在这里占的比例大吗?比如说像安倍这样的一个人的上台。


梁云祥:有一点点关系,但是不是决定性的,也就是说从上世纪90年代后,整个国际形势都发生变化了,当然也影响到了中国和日本的国内政治,也影响到彼此的国家关系,在冷战时期,因为苏联的存在,中美、中日存在安全上的共同利益,其他方面就可以相互忍让,但90年代苏联不存在了。

维观天下:相互间共同的敌人没有了。 


梁云祥:此外冷战结束前后中国国内也发生了重大的政治事件——TAM事件,TAM事件导致中国和包括美国、日本在内的多个西方国家的政治关系突然就转坏了。 


同时日本国内政治也发生了变化,即所谓的日本政治的右倾化,过去像安倍这种主张比较右的政治家,在日本国内虽然存在,但是不能像现在这么畅行无阻。 


90年代以后日本左派(如社会党)的势力急剧削弱,这个当然和国际环境,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处于低潮有关,像安倍这样政治倾向的政治家们在日本得到更多的支持,他们上台之后就做一些中国不喜欢的事情,比如强化日美同盟,强化安保。 


反过来也一样,中国现在基本上是用爱国主义、民族主义来凝聚国民,尤其现在提的中国梦、振兴中华,在中国人看起来,这是完全没有问题的,中国本来就是一个拥有几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近代以来饱受殖民侵略者欺凌,中国领导人为了增加统治的合法性,总想找到一个凝聚国民的一个意识形态,就是民族主义或者爱国主义,所以现在提出中国梦,我们可以让这个国家变得更强大,更富有。 


但是对周边国家来说,尤其是在历史上和中国有过摩擦的日本来说,它很怕中国强大后对日本不利,很多人看到的是反日游行,网络上攻击日本,甚至是中日必有一战等诸如此类的论调,因此日本现在更多地是防范中国,中日处于安全困境之中,安全上的不信任是最根本的矛盾。 


中日现在就处于这样的状态,因此在技术上想了一些办法,比如说最近在谈判的海空联络机制,这并不意味着有所让步,只是说“我不让步,是你错了,但是我为了不出事故,我们可以谈判,技术上谈没有问题。”

维观天下:你如何看待安倍解禁集体自卫权的举措呢? 


梁云祥:站在中国的立场上,无疑是反对的,中日这两个东亚大国在近代以来,一直就不是特别相互信任,除了那二十年关系好的时候,中国尤其不愿看到日本军事上的增长,安倍上台后利用钓鱼岛危机不断地去渲染中国的威胁,日本国内有越来越多的人支持安倍的主张,所以他才能够在国会通过。 


这实际上就意味着日本要增加军费,要更多地去参与国际安全事务,它的自卫队更多的可以不受法律制约地派到国外,或者去配合美军,甚至可以参与作战,那么这个对中国来说当然是不愿意看到的,日美同盟的强化,日本军事力量的增长,对中国来说都是障碍,中国干什么都不方便,当然就不高兴。 


可是日本的理由是什么呢?日本认为中国发展起来后,力量增长极快,军费每年以两位数在增长;再一个,它认为中国对日本不友好,日本认为安保法是防备性质的,日本和平政策不变,和平宪法精神不变,但过去是消极意义上的和平,现在是追求积极和平主义。


-END-



|点击关键词,阅读往期精彩文章|


传销 | 中印对峙 | 特朗普|

翟欣欣骗婚  |  战狼2  | 金砖峰会

朝鲜  |  慰安妇  |  记者手记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