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广隶】老底子

广隶 人间草木深 2022-03-17

老底子


广

LAO   DI   ZI

豆腐没了,青菜也没了。

儿子问我从前的上海是什么样的?你们都吃些什么?


我回答儿子:上海人以前不说从前,而是称“老底子”。


我说的“老底子”,仅限于六十年代,那是我记事开始清晰的时段,叙述的是我眼里看到的和所经历到的。


老底子人的饭量很大,我家每次都是满满一锅,我一般都是满满两小碗。很少吃大肉,经常吃鱼和蔬菜。没什么零食,如果一定要找到印象深刻的零食的话,那就是对面弄堂同昌里广东人做的酸辣菜,两分钱一小碟,至今想起,嘴角便生出津液来。


59年至62年的大饥荒年代,国家对像上海这样的大工业城市还是有照顾的。没有听说过上海人吃树皮、观音土或者饿死的事情。那时实行粮食定量供应,按照孩子年龄大小每月递进若干斤粮食,没有工作的成人最少粮食定量是二十五斤,有单位的按照工种分配,每人每月30斤到四十二斤。


南方人以米食为主,那时候也吃面食。其比例为70%和30%,我家当年经常吃面片和面疙瘩。所谓面疙瘩,就是将面搅成不厚不稀的面糊,用筷子一小块一小块夹在沸水煮熟,然后倒入煸炒过的青菜。那时候还吃过豆腐渣和卷心菜的外皮,这菜还有个响亮的名字,叫革命菜。我至今弄不懂这猪食与革命有什么联系。大饥荒年代没什么荤菜,即使有,价格很贵。除了那些家里条件特别好的会到饭店找荤腥吃的人家之外,家家户户几乎过得都一样。家里养过一只小母鸡,真的很小,母亲说这种鸡种为梅林鸡,一两斤重,也会生蛋,生出的蛋做蛋花汤,每人都能吃到。


大饥荒年后的一段时期,除了粮票和油票,其他副食品供应有了变化,可以免票证供给,但过了没几年,包括粮食、食油等等,差不多所有的副食品和工业用品都要凭票供应。记得那时候食油的定量是每人每月半斤。肉和鱼及鸡蛋是多少记不清了。父亲每天都会喝一点酒,那种零售的五加皮和七宝大曲一角钱能有浅浅的一玻璃杯,买回家的路上,我总会啜上几口,很多年后,我还保留着馋酒的毛病。


购物时的拥挤,很像春运啊!!!


春节是一年中最有得吃的节日。家家户户按照家里人数多寡分大户小户,每户人家会有鸡鸭鱼肉花生瓜子等票子,光有钱没票子买不到这些奢侈的食物。还有冰蛋供应。现在的年轻人都没见过冰蛋,就是把蛋搅在一起,冻成块状出售。那时候所有家庭都没有冰箱。买来的冰蛋只能尽快加工,打匀的冰蛋正好做蛋饺。母亲每年都会买一条鳗鱼,撒上盐风干,做成鳗鲞。家里有一口石磨,把计划购买来的糯米磨成粉,那是真正的水磨粉,用来搓圆子,做汤团。母亲老家的舅舅春节时也会来到上海,,用扁担挑来他们自己做的年糕,真正的手打年糕。写到这里想起我们的邻国朝鲜,大概他们现在也正在金小太阳的照耀下,过着这种幸福美满的生活。


六十年代中后期,父亲已经进入上海市人防系统,当时是半军事单位,单位有警卫班、驾驶班、炊事班。炊事班采购的食品和副食品来自专供渠道三角地菜场。每年的春节前,父亲会请炊事班从那里捎带几斤明虾,那是真正的黄海大对虾,烧好后,碗面上会有一层厚厚的红油。那大概是我说食用过的最高档的食品,当然,也吃过鲥鱼和刀鱼,但印象远不如吃明虾。平时,父亲经常会从食堂买些鱼、肉等烧好的菜肴,然后像一尊弥勒菩萨呵呵笑着看着我们的筷子伸向碗里。


那时候碳酸饮料的品种很少,更没有可乐。有时候能吃到工厂里自己做的盐汽水和酸梅汤。数量多的时候,我们几个便会夏天能吃到棒冰和雪糕,冰砖很少能享受到。记得价格是棒冰4分钱一根、雪糕8分钱一根。正广和汽水8分钱一瓶,冰砖要四角钱一块。文革中期,在一个同学家第一次喝到那种叫“可口可乐”的饮料,那东西是他姐姐从香港给他邮寄过来的,他姐姐比他要大很多岁,是香港电影明星。同学告诉我,这可口可乐是来自美国的。那时候我对美国的印象很坏,没把他们当做和我们一样的人类,想不到这可口可乐也是甜的,只是那一罐饮料里还搀和着其他的味道,透着怪异的神秘。


有一段时间吃西瓜要医院的病例证明的,发烧发到一定程度可以去商店买个西瓜回来。也有不要证明的西瓜可以买到,食品店有那种很大个头的北方西瓜,商店的职工挖出里面的瓜瓤卖,西瓜皮留着派用处。商店门口往往会排着长队,排队的人手里都端着一口大锅等着装西瓜瓤。


走后门,是这么来的。


那年代一切供应都是国家分配,没有自由贸易。若是偷偷交易,便是触犯了法律,没人敢做那样的事情。


在我十多岁的时候,正是文革轰轰烈烈开展时期,有段日子供应特别紧张,每天吃的蔬菜也要早早的排队去买,蔬菜摊位前放个破篮子或是小木凳,就是一个排队的位置,每个摊位只经营一个品种的蔬菜或者鱼类,要命的是排队的人往往不知道自己将买到的是什么品种。于是便产生了全家总动员买菜的现象。那时候每户人家都睡得早,早上四五点也起得来,辛苦的是冬天,要从暖暖的被窝钻出来,顶着寒风、戴着星月在菜场摊位前冻上那么两三个小时。好在所有的家庭都一样,大家也不习惯向政府要求有个说法。更重要的是,全世界还有三分之二的劳动人民正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要问苦不苦,想想长征二万五;要问累不累,比比革命老前辈。”


写到此,想起了大型音乐史诗《东方红》这部电影,我至今依然清晰记得史诗开头那段铿锵有力的朗诵:伟大的毛泽东时代,祖国的人民是多么幸福,祖国的江山是多么壮丽。可是我们怎能忘记过去的苦难?怎能忘记毛主席带领我们跨过的万水千山?


副食商店今天有肉卖,下雪也要去。

 作者 专栏 

广隶,从小在上海滩的弄堂里长大。响应伟大领袖的号召,下过乡,当过知青,怀揣过文学梦。如今,是一退休老工人。

他的作品:

【杂文】两个莫言

【故事】不是故事的故事

主编:一叶荻花      制作:一叶荻花


文者,纹也,万象之表也,《文心》之意,天地皆文章。适有一等人,按著天地本大,我等具小,譬如草木,生于其中,则我与天地一也,一草一木,演化世界,言草木,实言世界。则草木之宗旨,言生活,言花鸟,言人物,言可言之事物,包罗并举,体裁不限,与众共享,并愿广大热心之士加入行列,携手共进。惟此,敬期关注。



微信号:rjcmsh

扫一扫,加关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