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甘:那些音乐的瞬间,让我感到此生不曾虚度
这是一土教育的第 136 篇文章。
作者:王甘,耶鲁大学人类学博士、小橡树幼儿园创始人。
小月校长写在前面:
音乐可以怎样地影响一个社区?我没有见过比王甘老师更有传染性的音乐教育工作者了。说到传染性,是因为她不仅可以把音乐教育融入孩子们的生活,让艺术的种子在孩子们心中生根发芽,还因为她能点燃家长们的艺术热情,让一群原本想为孩子做些啥的父母们把音乐当了自己的终生伴侣,乐此不疲的享受自己的音乐人生。
她出入在教室,能带着两三岁的孩子们打节奏唱童谣,也活跃在音乐教育者培训的舞台上,为幼儿音乐老师的成长提供最好的营养。她可以带领没有一位专职人员的小橡树艺术团,在国际音乐教育舞台上为专家大腕儿演绎中国的艺术作品,也可以在不能再普通的乡村空地上邀请羞涩的乡村幼儿老师和她共舞一曲。
音乐是我们用来展示和表达感受的艺术形式,而王甘老师十几年用音乐教育这根线让越来越多儿童和家长与更丰富的音乐作品和形式产生连结,也让舞台上下、甚至不同阶层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因着那些动人的旋律产生连结,让所有参与其中的人在美妙的旋律中感受着 what a wonderful world。
那些音乐的瞬间
曾经读到过这样一句话:音乐,是可以听得见的情感。
心下颇以为然。在一个压抑情感的年代里出生,自一个理性沉静的家庭里长大,音乐,似乎成了不多的可以打开我情感闸门的渠道。回首半生,那些与挚爱亲朋相处的时光,也浓缩成了一些有音乐的瞬间。
和小橡树相关的记忆,更是如此。
应该是超过四分之一个世纪以前了,那时我还不知道,一个偶然得来的兼职工作,能对今后的生活轨迹发生如此之大的影响。但我知道,最开心的时间是 circle time,十个小朋友,每人点一首歌,我们大家唱起来。最后,主班的加拿大老师玛莎,也会请我点一首。她知道,我一定会点一首特别长的歌或童谣,比如 The Wheels on the Bus,或者 Going on the Lion Hunt。每次我一报出歌名,玛莎就要呻吟着做出夸张的痛苦表情,逗得大家哈哈大笑。即使是孩子们,也知道她的痛苦是假装的。我们都喜欢唱歌,围圈坐在地板上,边唱边随着旋律做着各种有趣的动作,我们都希望能一直唱下去。我学会了玛莎唱过的所有英语儿歌,我憧憬着,将来有了孩子,一定要让Ta在这样有趣而优美的歌声中长大。
当小橡树成了一个日渐清晰的梦的时候,我在纽约上州参加美国奥尔夫年会。晚宴上,一个老年乐队演出。这些老人家,都是完成了人生的多项任务,退休后开始重拾童年梦想:学习音乐。同桌的人礼貌地停止了说话,开始倾听。乐队奏出一首节奏感很强的曲子,马上,两位老师先忍不住动了起来,她们拿着餐叉,有节奏地敲击,给音乐加上了打击乐伴奏;接着,一位老师用女高音唱出和声,给音乐加了一个声部;又一位男低音加了进来,我们这一桌,所有人都开始随着音乐起伏晃动。那一刻,我闭上了眼睛。这感觉真好啊!我确定,这是我梦想的生活。
开园一个月就开办的奥尔夫家长班上,兴奋的游戏过后,老师开始带大家随着《同一首歌》的旋律,做出肢体的流动。听过很多遍这首歌,但是这一天,突然有了不一样的感觉。那是忙碌到疯狂的日子,抚慰新小朋友,带活动,陪孩子们午睡;建网站,发帖,接电话,答疑,指路,登记,给家长班学员订餐。那么多琐事,做过的,没做过的。还有更困难的,来访者的怀疑眼神,证照许可的拖延,敏感星人面对陌生的心理压力,当然还有,儿子面对新环境情绪的波动和哭声…… 可是在今晚的歌声里,忙碌和烦恼在渐渐远去,遁入了背景。而愉快的感觉在慢慢充满全身。我躺在地板上,把自己完全舒展开,好像漂浮在音乐的海洋里。可爱的娃娃们,默默工作的同事,还有身边这些日后成为相互扶持的同行挚友的妈妈们,她们的笑脸浮现在眼前。疲惫,却沉甸甸地幸福。生命在歌声里燃烧,充实而美好……
庄严肃穆的教堂里,小橡树老师的第一个婚礼。唱诗班之后,老师们捧着朱迪老师从威斯康辛踏雪传来的乐谱,为新人献上合唱:
Oh I went to Peter’s Flowing Spring
Where the water’s so blue
There I heard sound of cuckoo
As she called from the wood
……
When I marry my maiden fair
What else do I desire
A home for her tending
And some wood for the fire
这曼妙的歌声,从此成为我们的结婚祝福仪式传统节目。一个又一个青春美好的年轻人,在烛光与鲜花中听大家为他们唱这首歌。他们激动地说,刚来小橡树时,无比羡慕老员工的祝福仪式,渴望有一天,自己也会站在这里接受大家的祝福。今天,梦想终于实现了,自己也有了幸福的家。每听至此,我总是忍不住汹涌的泪水。
还有那些可爱的场景:亲子班上,几个月的宝宝,听到乐声,忽然把头转向录音机的方向,若有所思;一岁多的宝宝,坐在爸爸腿上骑大马,上上下下,开心地尖叫;两岁多的孩子,闻乐起舞,一脸的陶醉;教室里,孩子们像小鸟一样,随着美妙的乐音飞来飞去;游戏场上,小朋友们把小橡树的歌,重新填词改编,小毛驴啦,小黄狗啦,变成了爸爸妈妈和老师,不住口地唱;家里,孩子逐一分发打击乐器,然后指挥全家大合奏;舞台上,妈妈们身着 blingbling 的礼服,婀娜多姿地主持、合唱;爸爸们头裹毛巾耍宝,介绍班级的节目;公园里,我们的鼓队露天排练,打一枪换一个地方;还有“长亭外,古道边”,我们年年催泪的蟒山送别…
习惯了这些场景的我,在乡村幼儿园里,听园长介绍了半天之后,自然会狐疑地问园长,咱们园的二百八十个孩子今天都不来园是吗?这么半天过去,我没有听到一点孩子的声音。园长说,啊,我们孩子们都在上课,上课都很安静的。我愕然。孩子们不唱歌吗?园长充满歉意地说,咱们的师资水平不行,没有接受过专门训练,不会弹钢琴,园里也买不起钢琴,所以咱们没有音乐活动。正是听了太多这样的诠释,我们下决心要把音乐带给更多的孩子。西部阳光基金会的梁晓燕老师曾担心我们的音乐活动太高大上,乡村幼儿园的老师学不会。我说,梁老师,您放心。我们的教学法,用语言,用动作,用民间歌谣,是没有门槛的教学法,最适合乡村教学。我做个手指谣给您看:大拇哥,二拇弟,钟鼓楼,唱大戏… 我们做的很多活动,都是这样的,只要老师会说话,能走路,我们就能把她们培养出来,带孩子做音乐活动。
忘不了当我们邀请乡村幼儿教师一起跳《十字舞》时,她们脸上羞涩又着迷的神态;忘不了孩子们摆着小手,说着《三只小猴子床上蹦蹦跳》时那一脸的认真;忘不了爷爷奶奶说起孩子们在家说儿歌时,那难以掩饰的骄傲;更忘不了大家唱起《让我们拉手来》时,脸上洋溢的光彩……今年,小橡树终于建起了自己的公益中心,也与中国奥尔夫学会合作建起社区音乐中心。那美好的音乐瞬间,也将走进更多的教室和家庭。
人的一生,有无数事件,在记忆中湮灭。最后只有那么一些瞬间,因为饱含情感,而留存在我们的脑海里。正是这样一些有音乐的瞬间,让我感到此生不曾虚度。
「小月面对面」第 26 期预告
如何为学龄前儿童开展音乐教育?
11月16日(星期四)晚上20:00,耶鲁大学人类学博士、小橡树幼儿园创始人王甘老师做客一土家长学校「小月面对面」栏目,一起聊聊应该为学龄前儿童开展哪些音乐活动,如何挖掘孩子的音乐潜能,什么样的环境是适合0-6岁儿童发展音乐能力的最佳环境,在家庭里父母可以怎么做?
一土线上家长学校,从家长自我认知、理解孩子以及亲子沟通的理念方法和实践的三个维度,提供一个家长们学习,实践和交流的线上社区,让我们在认识孩子的过程中得到成长,做不焦虑的家长,更重要的,做更充盈的自我。
请扫描以下二维码,根据提示加入一土家长学校社区,即可观看讲座。
- END -
推荐阅读
了解一土学校的建校历程、教学理念、招生介绍,请点击菜单。
如果您想分享自己对教育的见解和心得,
请给邮箱 tougao@etuschool.org 投稿。
欢迎转发分享,未经作者授权不欢迎其它公众号转载。本文图片来自视觉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