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所了解的那个端午,可能是虚构的
▲龙舟不一定只有龙头。传统龙舟的龙头,多可拆装,因而一只龙舟可能会有好几只龙头。龙头的造型千奇百怪、各有特色。在福建省福州市,有一群热爱传统龙舟文化的年轻人,他们走访搜罗到福州各境社的老龙头,通过3D建模,复刻出一批具有闽中特色的龙头。摄影/郑冰峰
勾践、屈原、伍子胥
到底谁才是端午的台柱?
龙朔元年(661年)五月五日,唐高宗向礼部尚书许敬宗请教了一个问题:“五月五日过节,到底是为什么?”
高宗的疑问,是盛唐之前,所有人的问题。那时人对端午节的来源看法不一。
晋人认为,端午节出自晋文公为纪念忠诚的介子推,下令五月五日不得举火。而吴人认为端午源于纪念伍子胥,他被吴王夫差赐死后,尸沉钱塘江,《荆楚岁时记》中说:“斯又东吴之俗,事在子胥,不关屈平”。越地则认为,端午是纪念越王勾践。
此外,会稽上虞还有纪念孝女曹娥之说。就连楚地,除了纪念屈原,也还存在缅怀伏波将军马援的说法。
可见,端午代言人是谁,不同地域的人有着不同认识。许敬宗回答说是为了纪念屈原,只能证明此说在他那占据上风。而不久后,却正是这种说法得到了官方认证。
《唐会要》记载,天宝年间,高宗的孙子唐玄宗将屈原等忠臣增入祀典,“春秋二时,择日致祭”。屈原由“楚人哀之”,一跃跻身国家公祭名单。
再对比其他的端午竞争者:介子推忠于其主,但已经是寒食代言人,因此丧失竞选机会;伍子胥因家仇背叛祖国,孝而不忠。只有屈原,忠君又爱国,甚至最后走了极端。这种“极致的忠”,是官方最看重的。
这种认可情绪到宋代又到了巅峰。赵宋王朝自诞生之初,就面临着家国之恨与民族危机感。人们不由想起,一千多年前,屈原的类似境遇。在这份超越时空的“惺惺相惜”之中,宋人对屈原的同情无以复加。
元丰三年(1080年)端午,宋神宗下旨,封屈原为“清烈公”。这次端午敕封,无异于官方宣布了节日与纪念屈原的直接联系。屈原正式成为全民端午代言人。
戏,是抢来的!
被架空的可怜夏至
唐代传奇小说《镜龙记》中收录了一则端午铸镜的神异故事。话说,唐天宝三载(744年)五月,扬州进贡“水心镜”一枚。唐玄宗一眼瞧见便觉得不一般。
送镜来的扬州官员介绍说,铸镜时有怪事发生。一位自名“龙护”的老人,对铸镜匠人吕晖说自己可助一臂之力,接着便直入炼炉房。
三日后,炼炉房门户大开,老人不见踪影,吕晖见炼炉旁有一张纸条,上书:
镜龙长三尺四寸五分,法三才,象四气,禀五行也。纵横九寸,类九州分野。镜鼻如明月珠焉。开元皇帝圣通神灵,吾遂降祉,斯镜可以辟邪鉴万物,秦始皇之镜,无以加焉。
五月初五这天,吕晖将镜炉用船载到扬子江心,开始铸镜。正午时分,宝镜铸成。忽然江水翻涌,又伴随龙吟之声,十里外可闻。当地人都说,自扬州铸镜以来,从未见过如此奇异的景象。
听罢介绍,玄宗忙令人将宝镜慎重收妥。几年后,关中大旱。玄宗亲往龙王庙求雨,毫无灵验。道士叶法善进言,龙形物件能感应真龙,或许可以用来求雨。
玄宗忙令叶法善去宫中寻找龙形物件,叶氏一眼相中扬州“水心镜”,立刻设坛祈雨。
“水心镜”果真法力非凡,只见镜背盘龙喷出云气,顷刻间宫中云雾弥漫,接着,宫外的天也阴了下来,随即全城大雨倾盆。
五月五日,扬州江心铸镜,是唐代特有的习俗。白居易诗《百炼镜》就有“江心波上舟中铸,五月五日日午时”的句子。不过,为何单单选择五月五日午时铸镜?
这是因为自汉代始,这一时刻,就被赋予天地阴阳变化之力。
据《史记》记载:“(五月),其于十二子为午,午者,阴阳交,故曰午。”
意思是按干支纪法,五月即“午月”,按阴阳五行说理论,此月阳气至极,之后阴气开始增长,阳气渐衰。当时人们将五月视作阴阳转换的重要节点。
端午是午月的第一个午日。但在汉魏之际,数字纪日法取替了干支纪日法,端午便被锁定在五月五日。
阴阳五行说中,“午”与“五”都属火、属阳,加上“午”“五”音同,故含义也相通。
如此说来,五月五日午时是一个理论上的至阳时刻,所以,古人认为此刻铸成的宝镜,乃至一切铸器,拥有纯阳之力,可祛除阴毒之气,转祸为福。
但抛开阴阳说的“话术”,以天文历法的角度来看,具有纯阳之力的时刻,当属夏至。
先民对至日(夏至、冬至)的认识,可谓久矣。仲夏,即农历五月,是夏至所在之月,汉代人认为这个月阴气萌发,不利于万物生长,故需采取特殊手段以辟邪。
如用红线捆绑具有特殊气味的植物,即艾草、菖蒲、葱蒜等悬于户上;将端午灵符贴在门上,佩戴驱邪饰品等。
晋《风土记》记载端午、夏至都要食粽(角黍),因为粽子具有特殊含义,它以谷物制成,代表“阳”,而包裹它的“菰叶”为“阴”,阴阳结合,可保平安。
可见,我们今日熟悉的端午习俗,都来自夏至。只是因为汉代以来,端午地位上升,两个相近的节日才逐渐融合。最终,端午取替了夏至。
03.
只要龙舟划得快,
病毒就不可能追上我
在广大的南方地区,“龙舟竞渡”无疑是端午节俗中的主角。不过,为何竞渡?
当然不是为纪念屈原,三闾大夫不过是后世被拎出来的代言人。竞渡的历史远比纪念屈原的历史久远。
从文献来看,节日竞渡的最早记载,出自晋周处《风土记》,他在描述吴地(江苏宜兴阳羡)风俗时写道:
仲夏端午,烹鹜角黍,进筒粽,一名角黍,一名糉(亦作粽);造百索系臂,一名长命缕,一名续命缕,一名辟兵缯,一名五色缕,一名五色丝,一名朱索。又有条达等织组杂物,以相赠遗,采艾悬于户上,蹋百草,竞渡。
周处生活于魏晋之交,出生于今江苏宜兴,对于生长于斯的家乡,他理应了如指掌。
但是,在他的笔下,端午有粽子、长命缕、踏百草、竞渡,惟独没有纪念屈原,可见最初的竞渡本就与屈原无关。
如此一来,我们不由得再次发问,龙舟竞渡,其原因何在?
明人谢肇淛在《五杂组》中如是解释:“竞渡楚蜀为甚。吾闽亦喜为之,云以驱疫;有司禁之不能也。”
谢肇淛是福州长乐人,对于故乡的风土人情,颇为了解,即竞渡是为逐疫。
宋代范致明《岳阳风土记》记载:“其实竞渡也,而以为禳(ráng)灾。民之有疾病者,多就水际,设神盘以祀神,为酒肉以犒棹鼓者,或为草船泛之,谓之送瘟。”
荆楚端午竞渡是在祭神送瘟。总的来说,与福建说法一致,即划龙舟和端午其他习俗目的一样,都是禳灾辟邪。
一般来说,龙舟竞渡并不只在端午,也可能在二月二或重阳节进行,这几个时间点,对于南方的农作来说,都至关重要。
往期回顾
5.20,古人的浪漫你不懂
“母亲”的花样称呼,你最中意哪个?
上巳节:明天起床先去玩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