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水,明明美味却承担了太多
“猪下水”被嫌弃的一生
读王安忆的小说《桃之夭夭》,有一段颇有意思:
郁家本是苏南地区的大家,只是已经星散。像郁子涵家,单门小户不说,还贫寒得很,但却不肯落架子,家中保留有许多世家的怪毛病。小自不穿短衫,不吃猪头猪下水……
这段故事的背景大约是1940年代的上海,让我想起宋代著名美食家苏轼的一句诗:“口腹恐累人,宁我食无肝。”
若不了解“买猪肝”的典故,恐怕读来一头雾水。西晋时有本书叫《高士传》,其中讲到了一个东汉节士闵仲叔。
闵仲叔曾经客居安邑县,因买不起肉,只能每天买一片猪肝,但屠夫有时不肯卖。这事叫安邑县令知道了,就吩咐属吏常常买猪肝给他。
闵仲叔叹道:“我岂能以口腹拖累安邑呢?”为了不因一片猪肝麻烦别人,于是,闵仲叔就搬到别处去了。
一个是世家后人,虽落魄,却仍端着架子不肯吃下水,另一个是闵仲叔因为穷,只能吃得起一点下水。
这两个故事,都指向了一个结论,似乎远到东汉直至近现代,下水,都是穷人才吃的。
事实真是这样吗?答案恐怕没那么简单。珍妃、瑾妃的堂侄孙唐鲁孙先生谈起北平的下水菜肴,如数家珍:东兴楼的招牌菜“盐爆肚仁”“炸肫去边”;云南馆子长美轩的“云腿红烧羊肚菌”;“北平东安市场润明楼前空地上‘爆肚王’”。
文人雅士好吃这口儿的,也大有人在,清代才子袁枚《随园食单》就写到了南人北人吃肚的差别:“滚油炮炒,加作料起锅,以极脆为佳,此北人法也。南人白水加酒煨两枝香,以极烂为度。”
▲卤煮的原料
药王带头“吃啥补啥”
唐代时,中医极为发达,出现了无数名医,药王孙思邈便是其中代表。他在临床实践中发现动物内脏和人类内脏在组织、形态还有功能方面都非常相似。
所以他便在《千金食治·鸟兽第五》中说,吃动物肾脏能够理肾气、通膀胱。吃猪肚治肠胃,吃猪蹄能下奶……有如此之多的功效,没法儿让人不爱吃,或不得不吃。
周密《武林旧事》中收录了张俊宴请宋高宗的宴席菜单,洋洋洒洒上百道,让人目不暇接。在里面,有十道劝酒菜,分别是:
江瑶炸肚、江瑶生、蝤(yóu)蛑(móu)(梭子蟹)签、姜醋生螺、香螺炸肚、姜醋假公权、煨牡蛎、牡蛎炸肚、假公权炸肚、蟑蚷炸肚。
不难看出,这十道劝酒菜都是补肾壮阳的菜肴。而明代宫廷的饮食同样重视饮食保健,讲究养生之道,这个习惯是从明太祖朱元璋时就开始的。
以宫中正月所食为例,有“片羊尾”、“爆炒羊肚”、“猪灌肠”、“带油腰子”等。
可见,无论是宫廷御膳,还是民间街头小摊,都有下水的身影。那为什么人们会认为下水是穷人吃的呢?
事实上,食物不单是用以满足口腹之欲的,它有时还是社会地位的象征。提起鱼翅、燕窝,相信人们都会认为这是古代富裕家庭才能支付得起的食物。原因很简单,因为它极其稀有昂贵。
历史学教授黄修明指出:“从先秦时代起, 人们通常根据对不同饮食资源的经常性消费状况,把社会成员划分为‘肉食者’和‘藿食者’两大类。”
肉食者对应的是能够享用珍馐美馔的统治阶级,而藿食,指的是豆饭藿羮一类粗粝的饮食,藿食者显然说的就是平民百姓了。
即便这种廉价的食材可以出现在皇帝的餐桌上,也可以被公卿所喜爱,但对于“肉食者”们来说,蛋白质的主要来源,还是净肉。下水,终究只能是作为进补、或偏爱其美味与口感的嗜好而已。
西方人怎么吃下水
关于吃下水另一个误会是,“西方人不吃内脏”。
事实上,在欧洲一些国家,人们不单吃,还非常爱吃。意大利有大名鼎鼎的街头小吃牛肚包,德国也有经典重口味血肠,法国人连对我们来说受众不多的小牛胸腺都吃。
在西方留存的古代食谱中,内脏菜肴并不少见。一些西方国家有着相当长的迁徙历史,旅人们为了满足长途跋涉的需求,会携带易于保存又管饱的食物上路,腌制的内脏便是其中一种。
英国著名的国菜“Haggis(哈吉斯)”便是在这样环境下诞生的。时间追溯到1430年左右。当时,来自苏格兰高地的男人们为了置换货物,会把家养的牲口带到爱丁堡贩卖。
路途相当遥远,为了不饿着,家里的妇女就会做“Haggis(哈吉斯)” 来当他们的口粮。将羊心、羊肝、羊肺剁碎,混合燕麦、洋葱、羊油、盐等、再加入羊肉高汤搅拌成馅料,最后以羊的胃包裹好,水煮三小时。这样一个热量炸弹,让苏格兰男人就算走上了十几公里,也能够能量满满。
如今英国的餐厅还能看见“Haggis”,不过考虑到现代人的心理承受度,餐厅们通常会把羊的胃袋在上桌前去掉,只留下羊杂,再用马铃薯泥和芜菁甘蓝泥来点缀,给颜值加分。
有些地道的英国餐厅,服务生还会劝你再点一杯苏格兰威士忌,因为这样才算是完美的一餐。
德国最有名的内脏制品,便是德国大香肠,香肠中有一种叫“Gelbwurst”的黄香肠,现在我们吃到的是用由猪肉、小牛肉和混合香料(如生姜和肉豆蔻)制成的“Gelbwurst”。
但是在发明它的1905年,这种香肠是用肉末混合猪脑灌进肠衣里制成的,因此在德国的某些地方它被称为“Hirnwurst(脑香肠)”。
但自2000年的BSE(疯牛病)危机爆发后,猪脑被禁止食用,“Hirnwurst”这个名字和制作方法便被留在历史中。
——往期推荐——
新刊推荐|中国芳香 东方味道!
逐鲜 ,顺德人的DNA动了
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