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烟花爆竹对中国人意味着什么,这下终于讲明白了!

大遗产 大遗产 2023-10-30


 本文共5000字,预计阅读10分钟 


最近,山东东营、滨州两地明确春节期间可燃放烟花爆竹的政策,引发舆论热议
热议背后是什么?其实是久受疫情困扰的我们在期待一种更鲜活、有烟火气的生活,也是对年味儿回归的期待
年味儿,于我们很多人而言,是腊肉香肠的味道,更是烟花鞭炮的味道。
“身如束帛气如雷,能使妖魔胆尽摧。”烟花爆竹不仅是年味儿的象征,更是传统故事里驱赶年兽、祛病驱邪的精神寄托,是中国人血脉中的浪漫情怀生活仪式感

1988年,有关砖家提出限制烟花爆竹燃放。1993年,北京带头规定禁止燃放烟花爆竹,此后全国数百个城市陆续制定了禁放令。
自此,过年的时候,空气中弥漫的那种特有的年味儿没了
尴尬的是,每年春节,鞭炮声还是此起彼伏,“禁又禁不住,不禁又违法”,除夕晚上,很多城市的郊区,鞭炮声一直响到快天亮。

河南大学文学院教授、曾任中国民俗学会副理事长的张振犁说:“燃放烟花爆竹表面上很简单,其实内涵很丰富。它是千余年来中华民族庆贺新年的传统,反映的是一个民族积极向上的心理期待,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具体体现。”

那么,烟花爆竹于我们中国人而言,到底意味着什么


爆竹、烟花、火药,都是中国制造

王安石的“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如今成绝唱。但烟花爆竹,其实不一样。
烟花和爆竹,合称“花炮”,呈现出的效果却不同——一个是视觉享受,一个是听觉冲击
2008年8月8日夜,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的焰火表演令人难忘:一颗硕大的牡丹“花心”在鸟巢上空打出,“花瓣”随之展开。紧跟着,随着255根细长的“花蕊”同时喷射而出,一整朵鲜红欲滴的牡丹展现在鸟巢上空,静静绽放了10秒钟,宛若一幅以夜空当纸精心描绘而成的巨幅工笔画
▲ 2008年8月8日,奥运开幕式上的烟花表演。摄影/刘永生

如今,随着各地的禁放令,古老的烟花成了一种过往与向往。人们欣赏它、赞美它,可对它的了解之少:这一火与光的伟大灵感是何时产生的?古人是怎样用它点亮了黑夜

1268年,英国修士、学者罗吉尔·培根出版了《大著作》一书,记述了他初次见到中国花炮时的惊异,“有些东西令人望而生畏,连乌云中射来的闪电都要相形见绌,这种东西设计巧妙,只有拇指大小。借助于一种名叫硝石盐的力量,这个羊皮纸的小物件会炸裂开来,发出的可怕声响似狂暴的雷鸣,射出的光亮超过最强的闪电。”

相形见绌、电闪、雷鸣……描述虽然夸张,却直抓要害,不过他见到的不是烟花,而是中国各种火药制品里最简单的一种——小爆竹。他在书信中也有关于烟花以及火药配方的记载,但这些配方出自于哪里却不甚明了,因此一度引起国际上关于火药发明归属地的争论。

▲ 燃放的爆竹。
1280年左右,阿拉伯人哈桑在一本《马术的战争策略大全》中,记录了种类繁多的烟火名称,比如“中国花”、“中国起轮”。证明自元代起,大量中国烟花已传入庞大的元帝国所辖的阿拉伯及欧亚地区。
烟花诞生于欧洲的谣言不攻自破

当黑火药遇上发光剂,烟花来了

烟花出现在爆竹之后,但制作工艺比爆竹复杂得多。

爆竹的发明者为唐代李畋(tián),出生于湘赣交界的浏阳醴陵上栗交界处的麻石村,他被奉为中国花炮的祖师爷。据传,当时灾害连年,瘟疫流行,李畋以小竹筒装硝导引点燃,以硝烟驱散山岚瘴气,减少了瘟疫的流行,爆竹因而很快推广开来。

现在花炮主产区的湖南浏阳、醴陵,江西的上栗、万载均对其进行祭祀缅怀,李畋广场为多地地标,浏阳烟花节更是世界闻名。

▲ 中国花炮的祖师爷:李畋

在浏阳,还流传着另外一个李姓名人的故事:雍正登基时,为庆祝改年号,要在元宵节那天燃放烟花。但他看腻了从宋朝传下来的各种烟花式样,下令创制新花上贡。浏阳的地方官把这个棘手任务交给当地的巧匠李泰
一天,李泰碰巧路过铁匠铺,见大铁锤下星火四射,有长有短、颜色不一,煞是好看。李泰顿时来了灵感。他扫了些铁屑带回家,掺进火药粉末里。药引点燃后,神奇出现了:原本单一形态的焰火被各种形态各异、花朵般的图案代替了。登基这一天,新的烟花在紫禁城上空高升钻天,落下缤纷的花雨,雍正龙颜大悦。
《中国实业志》记载:"湘省爆竹之制造,始于唐,盛于宋,发源于浏阳也。"

▲ 除“浏阳花炮”外,浙江温州泰顺县的“药发木偶”是最先被发掘出来的烟火技艺,进入第一批国家非遗名录。图为泰顺烟火架燃放效果。供图/浙江省泰顺县非遗中心

从宋代很多历史资料上看,当时不仅火器制造已达到很高水平,烟花的燃放效果也不亚于今日。比如南宋临安州府每年春季检阅军伍活动中的“试炮放烟”活动,都统司在水面上就已能放出五色烟火炮。这时的烟火已经因为闪光剂的作用而多彩起来了。

今天的化学常识告诉我们,在黑火药里掺入铝、铜、锌或镁粉,燃烧时便能呈现出五颜六色的效果——这是金属离子的“焰色反应”。再加入硝酸钾作为氧化剂,则不仅可使火药燃烧更加彻底,还可使火焰色彩更加艳丽

“一硝二磺三木炭”,这是唐代孙思邈对黑火药成分的记载。火药中的硝石和硫磺,和各种金属粉末的相遇,便是烟花之所以灿烂的原因。
加入硝酸钠会发出黄光,加入硫酸铜会发出蓝光,加入铝粉和铝镁合金会发出白光,加入硝酸锶会发出红光……这些金属末烧至白炽状态时,会发出极为明亮的光芒。如果同时燃烧,会产生五颜六色的形态。照此推断,至晚在宋时,时人已掌握了在黑火药中添加化学成分的知识,发明了烟花

烟雾与火光里的戏法


南宋词人詹无咎的《鹊桥仙》描写道:“龟儿吐火,鹤儿衔火。药线上,轮儿走火。十胜一斗七星球,一架上,有许多包裹。梨花数朵,杏花数朵。又开放,牡丹数朵。便当场好手路歧人,也须教,点头咽唾。”
这是现在已鲜见、古代却盛行一时的架子烟花,又称烟火架
▲《金瓶梅》第42回“逞豪华门前放烟火”的插图。书中记载,“少顷,西门庆吩咐来昭,将楼下开下两间,吊挂上帘子,把烟火架抬出去但见,一丈五高花桩,四周下山棚热闹。”这种“烟火架”的戏法一般耗费很大,不是普通百姓家都能玩得起的。

在当时的临安,放烟火已成为一项帝室与民同乐的大型娱乐活动。宋人周密在《武林旧事》里记载,在正月十五元宵夜,“宫不满足去街上看,而是请来专业的烟火师到家里来架设。宫廷和显贵对烟火娱乐的重视和喜爱,不断推动烟火技术的日臻复杂和完美。

除了在节日里进行盛大的烟花表演,摆在地上或持于手中一类的简单烟火,早已成为老百姓在街头巷尾自娱自乐的游戏。它们一般用药量都不大,属于百姓家用“小烟火”,和现在节日里我们燃放的烟花没什么两样——春节里小孩子追着升空的“钻天猴”又蹦又跳的场景,在几百年前的巷子里也同样出现过。

▲ 清《爆竹生花》图,王承勋绘。
流行于宋代的烟火,经过元代的积累,在明清达到极盛。在清代,烟火造型在前人基础上有了新突破,推出一些新品种:“倒垂莲”、“落地梅”、“金丝菊”、“大牡丹”、“垂带柳”、“一丈兰”。这时的烟花,已不只是带有一点浪漫的诗意,而是产生出与真实接近的燃放效果,从“写意”逐渐过渡到“写实”。这与烟花燃放时的造型控制技术的发展分不开的,而这很大程度上是来自烟火师的经验
清人赵恕轩的五卷本《火戏略》,堪称中国古代最著名的烟花专著。制造烟火所需的硝石、硫黄、炭的用量比例,在书中交代得一清二楚,而且制作步骤详细。其实,这里面的道理并不复杂。烟花喷射出的图案主要取决于纸筒内固体火药和发光剂颗粒(又称光珠)的排布。例如,如果火药剂等距排列成环,空中燃放时就会有相应成等距排列成环的光焰炸开。因此,要在空中形成一个特定图形,只需要将火药剂预先摆出该图形的轮廓,再将同样长度的引线均匀分布就可以了。

▲ 清《太平春市图》(局部),丁观鹏,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人物造型烟火的出现,则将烟花推向了另外一条发展道路。
自北宋起,已能燃放色烟、声响兼具,有人物形象的“烟火”了。其燃放过程可以从宋话本《灯花婆婆》窥见大概:“‘夫人,好耍了,烟花儿活了!’话犹未了,只见那灯花三四旋,旋得像碗儿般大的一个火球,滚下地来。咕的一响,如爆竹之声,那灯花暴升,散作火星满地,登时不见了,只见三尺来长一个老婆婆。”

▲ 19世纪中国绘画《节庆时的烟花和风筝》,现藏于巴黎布里奇曼艺术图书馆。这可能是曾在山西流行的“塔火”。一般用砖、黄土和泥垒成,从底下点燃,火光从周围的小孔里喷出,是一种特殊的烟火形式。

“灯花婆婆”,正是宋代初期“人物烟火”的一个样式。它利用火药的燃放,表演出各种具有人物造型、发光发烟的视觉效果。

于是,绽放和消散于瞬间的烟火艺术被延长了。从单一闪亮的火光,到五光十色的色彩,再到各种图案和人物形象的出现,现实生活中的一幕幕画面,被烟火艺术家搬上了表演台,和木偶、皮影这些同样土生土长的民间艺术形式结合起来。
从单个烟花,到烟花架和烟火盒子,令人眼花缭乱的古代烟火技艺历经千年,逐渐趋向复杂和精巧,但万变不离其宗

从地老鼠到升空火箭

明朝的张岱《陶庵梦忆》中的一则故事,可看到烟花在古人生活中占据重要的地位
一位苏州人夸奖苏州的烟火:“放烟火达到高潮时,即使再有“起火”,也没处放了;即使放,也上不去了。”众人问他为什么,他说:“这时天上被烟火挤住,没有空隙了。”
张岱所说的“起火”也叫“流星”,就是在一根小竹棍上端绑缚一枚小花筒,引线与出火口都朝下,将竹棍直立插在地上,点燃引线,花筒喷火后,因反冲作用将花筒及竹棍都射向高空,花筒拖曳着长长的火光尾带在空中飞舞,十分好看,有点类似今天的“冲天炮”

▲ 浙江温州泰顺烟火架的编扎过程。供图/浙江省泰顺县非遗中心

南宋宝庆元年,宋理宗在清燕殿给母亲杨太后庆祝生日,命人燃放烟花助兴。其中“有所谓地老鼠者,径至太母圣座下。太母为之惊惶,拂衣径起,意颇疑怒,为之罢宴。”理宗不悦,要将督办此事的大臣陈询和工匠抓起来杀头。本来放烟花是图个吉利,竟招来杀身之祸,陈询连忙辩解,这不是暗器而是杂耍,并无危险。太后得知原委后,还算讲道理,说:“终不成他特地来尺我,想是误耳,可以赦罪。”

这里所说的“地老鼠”,和现在小孩子喜欢的“小蜜蜂”差不多,是一种旋转型的小烟花。虽然没有强烈的爆炸,但趁着夜色到处转溜,不知何时会炸上那么一两下,总让人感到危险。

▲ 俗称的“地老鼠”。

从简单的起火,到大型的空中烟花,其引爆和发射的原理和火箭升空是一样的。升空烟花的火药包括两部分,下半部分是“发射药”,上半部分是“爆炸药”。烟花弹在空中爆炸的时间和高度,则取决于引信的长度
空中烟花通常做成烟花弹形式,就像一个特殊炮弹。烟花弹有大有小,小的和桃子差不多,逢年过节在路边专卖摊位上就可买到,大的有西瓜那么大。球状物就是烟花弹,里面填有火药和辅助剂,下面圆筒则用来将烟花弹射出去,可能是一个纸筒,也可能是一根钢管。

更复杂的烟花弹会分两到三个阶段绽放,各个部分由不同引信点燃,一部分起爆会引燃下一部分。这种烟花弹必须按这种方法组装:每个部分依次爆炸,以产生截然不同的多种效果。就像现代的分级火箭一样。有时,它们还能发出哨音。
清嘉庆十八年的皇家记载里写道,“造福海烟火法船一分,七夕、孟岁等项炮仗,以及山高水长烟火盒子,花炮并后湖小烟火二分,统计二十万二千七百三十七件,按例需用银四千三十两二钱八分一厘八毫”。
古人对烟火的痴迷和烟火技术的日臻完美,必然伴随着大量金钱的消耗,而且阻止了烟火进入科学实验的领地继续发展。然而,这种娱乐至上的精神,却将中国的烟花技术带到了一个高超复杂的技术层面,以至于国人无不乐在其中,流连忘返。

▲ 夜空的改变只在烟花燃放的那一瞬间,消散后,夜空就又恢复了它原本深邃而澄澈的容貌。惟有烟花那瞬间绽放的美丽图案,久久印在人们的心中。摄影/戴冰

为此,利玛窦这样评价对中国烟火的观感:“中国人非常喜欢这类表演,并把它当作他们一个庆祝活动的主要节目。他们制作焰火的技术实在出色,几乎没有一样东西他们不能用焰火巧妙地加以摹仿……我曾目睹为了庆祝元月而举行的焰火大会,这是他们的盛大节日……”


参考来源:《中华遗产》2009年01期
撰文  |  丫米 《烟花:夜空中作画的中国秘诀》
图片  |  图虫创意  等

中华遗产官方视频号

CHINESE HERITAGE

让美相遇 让好发生

更多精彩视频尽在这里

中华遗产官方店铺 | 玲琅格

CHINESE HERITAGE

想收藏《中华遗产》往期的典藏过刊吗?

点击下图▼

进入官方店铺「玲琅格」

还有更多精美图书、文创等你发现!

CHINESE HERITAGE


往期推荐


王重阳:正阳子、纯阳子,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2022-12-26

『肥冬瘦年』,无论如何都要把今日过得体体面面!

2022-12-22

山盟海誓不及一碗热汤,冬日驱寒美食丰富超乎想象!

2022-12-25

熏艾条消毒法:扶一身正气,无敌免疫力!

2022-12-21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