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必看!元宵夜脱单指南

大遗产 大遗产 2023-10-30

▲ 元宵和中秋一样,都属于“十五”月圆的节日,但古代元宵,更多了一份情愫。 图片来源/图虫创意

如果给你一次机会,穿越回古代去过元宵节,但你还是只懂傻傻地看灯,那么恭喜你,在古代你也将是单身狗一个。

从隋唐时期起,每逢元宵,平日“宅”在深闺大院中的女子,通通被放了风,可以彻夜狂欢:
“十万人家火烛光,门门开处见红妆。”(唐张萧远《观灯》)
新年的这第一个月圆之夜,就染上了脂粉的香味,也成为男女恋情的“高发”之夜。


月亮惹的祸

女子在元宵节的闪亮登场,是通过一位叫紫姑的女神实现的。
紫姑原本姓何名媚,字丽卿,是一家大户人家的小妾。因为受到正房嫉妒,平时常常被派去做一些脏活、累活,后来竟在正月十五的夜晚,被杀死于厕所之中。
天帝怜悯她,便封她为厕神。紫姑生前柔弱,死后却能先知,可管蚕桑、女红、婚嫁等事,所以后世女子常把她迎于家中,进行占卜。
关于这位美女的传说,首见于南朝刘敬叔的《异苑》中。魏晋南北朝时期,元宵节迎紫姑的风俗逐渐盛行,席卷大江南北,从此经久不衰。
可以说,这正月的望日,已渐渐染上了女儿的色彩。从此,当新年第一轮圆月升起,女性开始被赋予一年中最多的权利。
▲ 这是明内阁首辅张居正为万历皇帝编写的《帝鉴图说》中的插画,画中唐中宗李显于元宵之夜,与韦皇后私出宫禁,观灯于街市之间。上元佳节,男女携手同游,可谓古时街市一道平日少见的风景。


赋予美好而高尚的寓意

从隋唐时起,元宵节女子夜游就成了风尚。《旧唐书》载,景龙四年(710年)上元夜,唐中宗李显与皇后微服出宫观灯。临行前,皇帝想起宫中女眷众多,难得出门一次,于是便放了数千宫女出宫观灯。
这些女子一朝得赦,全都如脱樊笼。结果到了天亮之际,竟有许多不愿回来,逃之夭夭的。不过皇帝似乎不以为意,第二日,继续淡定地“微行观灯”
据北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记载,元宵节之夜,“贵家妇女纵赏观赌,入场观看,入市店饮宴,惯习成风,不相笑讶。” 
▲ 南宋《歌乐图》。
这一日,女子可以出现在任何场合,任何角落,众人也不会取笑或指责。这对于平时社会中的男女关系,可谓是一种暂时的颠覆和平衡。
为了迎接一年中最自由的夜晚,女子们都会精心打扮一番。在南宋时,贵妇们就喜欢用漆纱、金、银、玉,制成桃、杏、荷、菊、梅等,簪在发髻上。
还有一种叫“闹娥儿”的时令发饰,用丝绸或乌金纸做成花或草虫的形态,然后再用色彩画上须子、翅纹等,表示迎春之意。
南宋周密在《武林旧事》中回忆过临安城中这样一幕:
元夕节物,妇人皆戴珠翠、闹蛾、玉梅、雪柳、菩提叶、灯毯、销金合、蝉貂袖、项帕,而衣多尚白,盖月下所宜也

为了与撩人的月色相宜,女子们特意穿上白衣,更加如梦似幻。

▲ 宋代《杂剧人物图》中的女子。


出人意料的艳遇之夜


女子走出了家门,来到街市上,她们将做些什么,方才不负此时、此景呢?当然是看人、看风景。
关于男女共庆元宵的情景,大臣柳彧曾这么向隋文帝报道:
窃见京邑,爰及外州,每以正月望夜,充街塞陌,聚戏朋游,鸣鼓聒天,燎炬照地,人戴兽面,男为女服,倡优杂技,诡状异形。以秽嫚为欢娱,用鄙亵为笑乐,内外共观,曾不相避……尽室并孥,无问贵贱,男女混杂,缁素不分。秽行因此而生,盗贼由斯而起。


这么一段话,通篇散发着卫道士的酸腐味。不过他添油加醋的一番描述,反倒引得后世之人浮想联翩。

一些学者甚至由“秽嫚”“鄙亵”等字句,推测元宵之夜多有“野合”之事,想象一男一女一见钟情,干柴烈火,到市桥下面“野合”寻欢。这脑洞委实开得大了些。
不过这元夕之夜,花好月圆,的确是艳遇好时机。唐代诗人陈嘉言说得最是形象:“今夜可怜春,河桥多丽人……连手窥潘掾,分头看洛神。
潘掾,指的是西晋时期的美男潘安。而文人笔下的洛神,更是爱与美的象征。女孩子偷窥“潘掾”,男人寻找“洛神”。男女互看间,多少情愫暗生。
▲ 乌镇元宵的提灯走桥,图源自网络。
而古时还有一些流传甚广的民俗,为这一日女子们表达自己的情感,提供了更多“制度化”的渠道。
其中一个渠道是“偷”。当然,这不是指“偷情”,而是“偷菜”。
元夕佳日,月圆时分,未嫁的女儿们会悄悄潜入某家院中,偷偷摘取菜地里新鲜的蔬菜。女儿们内心忐忑,不是忧心被主人发现,而是担心自己偷得不好,偷不到好姻缘。
这种奇异的风俗,被称作“偷青”,起源于何时已无法考证。而直到近代,这种风俗依旧在广东、福建等地十分流行。
吴瀛涛的《台湾民俗》一书中写道,元宵佳节,未字之女,以偷取他人的葱菜为婚嫁的吉兆。“偷敲葱,嫁好夫。”“偷敲菜,嫁好婿。”
除了“偷菜”,还流行“走桥”。清顾铁卿在《清嘉录》中写道:“元夕,妇女相率宵行,以却疾病,必历三桥而止,谓之‘走三桥’。”
▲ 晚清《点石斋画报》中的一幅插画——《走桥韵事》。走桥是元宵节的女子民俗。女子结群走桥,转过三座桥,以求脱去晦气,讨得吉利,故又称“走百病”。
走桥这种风俗,大约起源于宋代,而在明清两代盛行。这一日,女子成群结队走过三座桥梁,以求脱去晦气,讨得吉利,故又被称作“走百病”。
如花美眷结伴出游,慕色少年又岂能错过?明代陆伸《走三桥》一诗便道:“喜娘吩咐后庭鸡,不到天明莫浪啼。走遍三桥灯已落,却嫌罗袜污春泥。”
既然男女都贪恋这桥上风光,“桥上”便成为一个恋情高发的场所了。甚至有学者推论,神话中牛郎与织女之所以在鹊桥相会,可能也与元宵节走桥的习俗相关。
元宵如梦似幻的花灯之下,爱情的光芒便随着烛火,熊熊燃起。
▲ 南宋《佳人爱幼图》。


文字参考:《中华遗产》2018年02期
撰文  |  晶心
图片  |   图虫创意 等

中华遗产官方视频号

CHINESE HERITAGE

让美相遇 让好发生

更多精彩视频尽在这里

中华遗产官方店铺 | 玲琅格

CHINESE HERITAGE

想收藏《中华遗产》往期的典藏过刊吗?

点击下图▼

进入官方店铺「玲琅格」

还有更多精美图书、文创等你发现!

CHINESE HERITAGE

——往期推荐——

满江红就是中国红:它凭什么博得中国人近乎偏执的嗜爱?

2023-01-31

新年第一波兔毛,速来薅

2023-01-27

「牙疼不是病,疼起来要人命」,古人如何解决口腔问题,这下终于讲明白了!

2023-01-30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