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公山位于桂林阳朔县兴坪镇内。登山远眺,群峰排列有序,蜿蜒流淌的漓江甚是美妙。这里的云海、日出、光影、彩霞吸引着无数摄影爱好者。桂林很早就跟旅游挂上了边,说起来要感谢秦始皇。公元前214年,始皇帝荡平岭南,有鉴于郡县制在全国推行刚满三载,三十六郡运转良好,于是便大笔一挥,将岭南也划分成了三个郡:南海、象、桂林。定名原因或与辖地进贡的特产有关:南海产珍珠,象郡有大象,桂林多桂树。
桂林桂林,桂树成林。不过此桂树非桂花树,而是一种“南方奇木”,《桂海虞衡志》说,它的叶心“有两纹”,树皮、树叶芳香扑鼻,喜欢熏香的屈原在《离骚》里就曾多次提到“桂”这种香料。可能因为“桂林”一名太过美好,且自带香气,两汉的文人骈客常借用“桂树之林”的意象,表达对美景和游乐的向往,甚至生发出“我所思兮在桂林”的浪漫情思。“甲天下”的桂林山水,虽由天生,也需人造。而“桂林人”造山造水造景观的目的,并不单单是为了游乐。
秦代的桂林郡,包括今广西大部及广东小部。今天的桂林在当时不过是郡中小小一角,后来,汉武帝把这块地方命名为“始安”,直到隋唐以前,桂林都只是个弹丸之县,经济、文化远逊中原。酷热潮湿的岭南,素有瘴气肆虐的传闻。虽然关于“桂树之林”的辞章写得婉转动人,但抛开想象,真要去那炎荒之地,普通人还是避之不迭。自魏晋开始,将不讨喜的臣子贬谪到蛮荒僻壤,成为统治者惯用的伎俩。那些身负钦命的失意者们,避无可避,一腔热血,满腹才情,只能被践踏在千里之遥的流徙路上。而历经数月,日夜兼程,待到抵达终点时,那些初见桂林的落魄游宦,又会生出怎样的感慨?▲ 桂林,漓江,鸬鹚。摄影/林少波
现在的桂林,山水清秀可爱。然而,如同美玉必经去皮、切割、雕刻、打磨等一系列工序,桂林野生野长的自然造化,也同样需要一个耗时长久的审美塑造与开发的过程。那时的桂林,虽有青山,却是“榛莽翳荟”“丛篁深箐”的原始面貌,道路不通,攀援不易;虽有河溪,但淤泥断塞、灌棘遍布。一派炎荒衰野的模样。最终,开发桂林山水的历史使命,被唐人担负了起来,但一开始的目的却不囿于游乐。
唐大历八年(773),桂州(注:桂林是唐代桂州州治所在)最高军政长官,当时叫“桂州刺史”“桂管观察防御使”,是陇西人李昌巙。此人认为,要发展边地则必兴文教,故决定建立桂州的第一所官学。他四处勘察选址,行至城西北处,见一孤峰突兀拔起,形如斧削,峭挺俊秀,于是毫不犹豫地就将官学府址定于此处。山上山下杂草丛生,当众人沿着清理出的小道蜿蜒而上时,一个天然形成的岩洞突现于眼前。侍从们激动地惊呼:“神凿!”而学识渊博的李昌巙则想到了一个人。▲ 桂林山水。
四百年前的南朝,与谢灵运并称“颜谢”的大诗人颜延之,因直言犯忌被贬来始安。他曾歌咏过一山——“未若独秀者,峨峨郛邑间”。但此山在哪,诗未提及。有记载说,颜公平素喜在山之东麓读书,读书处何在,也无人知晓。
李昌巙猜想,眼前这孤峰,莫不是颜公笔下的“独秀”峰?眼前这穴室,岂不是颜公当初置榻读书之石室!四百年后,李昌巙于荒烟蔓草间访得先贤遗迹,透过这青峰石室,仿佛达成了与前辈学人的神识交汇。他感慨万分,对幕僚郑叔齐说了八个字——“天赋其质,智详其用”。无论是颜公的读书岩,还是世上的文武人才,纵有天赐之姿,也仍需借助智慧与审视才能发挥作用。▲ 独秀峰是桂林的众山之王、南天一柱。供图/图虫创意
这颇富传奇色彩的经历,被郑叔齐写入《独秀山新开石室记》,并刻石于城西北那座突兀的孤峰——独秀峰。“天赋其质,智详其用”的呼声,深深打动了后来的桂林学子。大唐文人本就带着极致化的理想主义与浪漫主义投身入世,不同于南朝偏安一隅的隐逸,他们在命途偃蹇时,仍不乏豪情与担当。于是在与山水相遇时,他们慧眼独识,令自然焕发了光彩。这份担当,在一个叫李渤的地方官身上,表现得尤为明显。李渤(772-831),河南洛阳人,历穆宗、敬宗、文宗三朝,54岁时因谏议被贬桂州,充任桂州刺史兼御史中丞。赴任后,他并未陷入暮年遭贬的愤懑情绪里,在勤政的同时,每每携幕僚于山野中搜奇访异。一天,他与副手吴武陵骑马西行,出城一里,偶见一山,山下水面开阔,湖水如镜。二人弃马登舟,一路攀援,但见林木茂盛,清湍环流,若干洞穴勾连通幽——这便是后世的隐山玲珑六洞。▲ 隐山六洞位于现在的桂林西山公园。
吴武陵后来写了一篇《新开隐山记》,记录了此行所闻所见,他说李渤大为震撼,发表了一通感慨:此山与天同生,却不为人知;现身于红尘,却埋没于草木,直至与天地同亡。这是因为它内在的美好被外表的拙朴给遮蔽了啊。君子本应追求内心之美,要是我就这么走了,这种美就真的不为人所知了。
“智详其用”,才不至埋没天赋;探究“内妍”,方能以山水教化一方。这是唐人开发桂林山水的缘由和动力,也是目的与愿景。自李昌巙后,几乎历任桂州地方官员均致力于从“外朴”的野景中,探寻、剥露美好的“内妍”,以求为后世留下可观、可亲、可品、可思的山水余荫。李渤就是一位唐代“基建狂人”,他在隐山铺石凿路,疏通岩穴,伐棘导泉,大建亭榭,使之成为邦人士女休憩宴乐之所,在韦宗卿《隐山六洞记》里,我们看到,李渤终于将昔日寂寞的孤山、荒僻的湖泊、无人问津的洞穴,变成“丝竹竞艺,宾僚满觞,歌声遏云,舞影临水,取乐今日,乡心暂忘”的游乐胜地。
李渤的贡献还不止这么一处,之后,他又发现了奇美的南溪口,并写诗称颂。在《南溪诗并序》里他这样描写道:南溪口江岸“斗丽争高”“逦迤如画”,洞室更是“乳液所凝”“灿若宝所”,遂命人将这一片荒山打理得“如升瑶台”。▲ 李渤是南溪山景区最早的开发者,图中拓片即拓自由他所作的《留别南溪》诗石刻。尧山、虞山、伏波山、象鼻山、芳莲岭、龙隐洞……这些今日桂林的游览胜地,在唐代均已广植花木,道路通达,亭台阁榭掩映于山林之中,游人如织,都与李渤们的慧眼有关。
唐人对桂林的大规模旅游开发,为宋代桂林游乐之风的兴盛,提供了先决条件。宋人好理学,玩也得玩出道理来。前有郭熙的画论《林泉高致》,后有苏辙的《上枢密韩太尉书》、罗大经的《鹤林玉露》,都论述了游山玩水修身养性、广闻其见的妙处,北宋人韩拙甚至还出了一本品鉴山水的指导工具书——《山水纯全集》。
如此精研山水之理,宋人自然很快就不满足于唐代的基建成果。在他们看来,唐人的桂林是乐山有余而乐水不足,虽有些小规模的造水工程,但更多是基于军事或运输方面的考量。比如,初唐武德年间,桂州总管李靖(托塔天王李靖的原型)曾修筑子城,拓城南的榕溪为护城河“阳塘”(大体相当于今天的榕湖、杉湖一带),以解城防之需;武则天时期,修筑桂林直通柳州的运河——相思埭,也是为了便于军民运输。这对既要游山又要玩水的宋人来说,实乃对桂林山水的浪费。于是,他们便将极大的热情,倾注在了关于“水”的花式玩法上。▲ 漓江边卫国公李靖像。
李渤开发的隐山,“碧玉千峰,倒映水面”,此水即为隐山西湖。隐山浮于西湖之上,恰如蓬莱仙岛。可惜到了宋代,因年深日久,湖水下降,荒废为田。南宋乾道年间(1165-1173),桂州安抚使张维根据唐人对隐山西湖风景的记载,疏浚淤塞,寻源导泉,引水入渠,用在低洼地集水的办法,复原了面积约40万平方米的西湖;又在湖中广植荷莲,湖旁遍栽花木,最终重现烟水苍茫、山影皎澈的美景,还意外收获了一位隐山西湖的“黄V粉丝”——南宋中兴四大诗人之一的范成大。
乾道七年(1171),范成大因政见不合遭外放,知静江府兼广西经略安抚使。启程之际,家人朋友哭得十分伤心,都觉得这一去,想必要折在岭南的瘴气里了。而当范成大抵达桂林时,却见此地山水绝伦,他在《桂海虞衡志》中写道,“风气清淑,果如所闻,而岩岫之奇绝,习俗之醇古,府治之雄胜,又有过所闻者”,喜不自胜。▲ 隐山西湖航拍图。摄影/陆宇堃
范成大最喜欢的就是隐山西湖。他在桂期间创作的54首诗歌中,隐山西湖出场率极高,他甚至为其单独作诗《六月十五日夜泛西湖,风月温丽》,细致地描述了夜游西湖的经历:日暮时分,泊船于西湖金龟潭,吹着“多情芙蕖风”,以待“波纹挟月影”之时,观山、听松、嗅桂、赏荷、品荷香、观雾起,而“棹夫弄笛”“跳鱼翻素”等颇富漓江特色的怡情节目,更令范成大神清气爽,兴致高昂。小酌半醉后,又在这清风明月松涛荷香中美美地睡了一觉,直至夜深才归。不想回家后,却仍对这一夜的美好念念不忘,感慨“会心有奇赏,天涯此何方”。
范公的夜游故事以诗词传世,而更多人的游记,虽未有著述,却通过勘刻于山石上的摩崖石刻,被后人所知。唐宋人喜将开发山水的史事、携伴游山的经历、观山赏水的感悟随手记述下来,由工匠镌刻在石壁上,整面崖壁密密麻麻,如同“山崖上的史书”。▲ 桂林西山公园的摩崖石刻。
据文献记载和实地调查,桂林有唐代至清代石刻2000余件,其中唐五代摩崖石刻30件,摩崖造像154龛500尊,宋代摩崖石刻469件,摩崖造像26龛101尊,堪称全国摩崖石刻、尤其是唐宋以来摩崖石刻留存最多、最集中的城市,故有“唐碑看西安,宋刻看桂林”之说。而石刻最为集中典型的地点,当属龙隐岩、龙隐洞。步入岩崖,走进洞穴,岩洞内自水面起,石刻一块紧挨一块,经4-6层,直至刻于洞顶,共计213件。
从这些摩崖游记、题名碑刻,可知两宋桂林游乐风气之盛:白日登山访泉,夜晚泛舟河湖;一人可独游,三五知己更可游,几十人的大团队照样游;开心了,游一游;不开心,也游一游;亲朋来了,接风游;自己要出远门,饯行游;休沐日,携家人同游,其乐融融;上官来,带着上官游,是正常招待;上官满意了,第二日还继续游。那时的游乐不同于今日的“打卡”,吃喝与玩乐齐飞,风雅共世俗一色。以宋绍兴五年(1135)《赵少隐、张景渊等五人龙隐岩题记》为例,这块题记勘刻于桂林龙隐岩中,桂林博物馆藏有拓片,全文45字,完整地记述了三月初十这天的“一日游”攻略:
少隐置酒翛然,会公弼、景渊、明辅、似矩,饭罢,拏舟绝溪,游龙隐岩。酌乳泉,煎沉水,解衣盘薄。久之,过栖霞。晩复集天宁。做东的人叫赵少隐,一大早,他就在翛然亭摆酒设宴,邀好友四人畅快相聚。翛然亭依山傍水,四下林木茵茵,从其他碑刻可知,该亭是当时的“网红野炊点”,宋人非常喜欢到这里聚餐、接风、饯行。赵少隐和朋友们酒足饭饱,众人又兴致勃勃地牵来一只船,溯灵剑溪而下,至龙隐岩游玩。玩什么?文人的“雅集”——“酌乳泉,煎沉水”。龙隐岩以钟乳石构成,每逢春夏之交,石乳从壁顶滴落而下,明人张鸣凤说“琤然作清响”,即是“乳泉”,相当于含丰富矿物质的山泉水。陆羽《茶经》论烹茶,推山水最上,江水次之,井水次次之,而乳泉又是山水中的上品,尤以“石池漫流者”为最佳。难怪赵少隐等人一来到龙隐岩,便欣然采集上品的乳泉烹茶。“沉水”,则是将名贵的沉香置入山泉水中,一同慢慢煮沸,再以之沏茶。沉香气味芳香,又极其坚韧,经上百次烹煮,煮出来的茶水,仍旧于清甜中携缕缕木香,是裹挟石气的“乳泉”的优质搭档。就在这茶香、石香、水香、木香缭绕间,五名士子风雅品茗,谈天说地,如入解衣盘薄之境。茶毕,又折向北方,去当时著名的栖霞寺拜佛论经。大概在那里,他们分开活动,到晚上,才又约在天宁寺集合,继续宴饮和游乐……▲ 桂林七星公园栖霞寺。供图/图虫创意。
宋代士宦对桂林“水”的造景、补足与游乐开发,最终奠定了桂林山水城的基础,更打响了桂林的知名度。如今脍炙人口的“桂林山水甲天下”一句,并非近世才有的点评。1983年,桂林文物工作者全面调查并清理独秀峰石刻,在读书岩岩壁上方,发现了一面被藤蔓、苔藓和枯枝密密覆盖的碑刻。清理完杂物,但见碑上刻着完完整整的一句“桂林山水甲天下”。该诗作者是南宋广西提点刑狱王正功,诗名《权府经略提刑大中丞公宴贺之诗》,简称《鹿鸣宴诗》或《劝驾诗》。
“劝驾”是古代官员礼贤下士之举,“劝”为劝勉之意,“驾”即驾车遣送举子。南宋有“宴享之礼”,地方官要为考中贡生或举人的才子们举办鹿鸣宴,并为接下来的进京赶考饯行、送别。时嘉泰元年(1201),正值大比之年(科举时代举行乡试的年份),广西学子乡试中举者有11人,成绩不俗。地方官王正功很是高兴,在府中设鹿鸣宴,酒酣耳热时,他挥笔写下两首诗,鼓励举子们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上图为碑刻。下图为唐郑叔齐《独秀山新开石室记》的拓片,记载了这件事的经过。
百嶂千峰古桂州,向来人物固难俦;峨冠共应贤能诏,策足谁非道艺流。
经济才猷期远器,纵横礼乐对前旒;三君八俊俱乡秀,稳步天津最上头。
桂林山水甲天下,玉碧罗青意可参;士气未饶军气振,文场端似战场酣。
九关虎豹看勍敌,万里鲲鹏伫剧谈;老眼摩挲顿增爽,诸君端是斗之南。
“桂林山水甲天下”,这一随口吟咏之句,竟成就了桂林的千古美名。然而联系全诗,却不难体会王正功的另一番苦心:桂林风光天下第一,但古桂州的人才却不多啊(向来人物固难俦)!希望进京游学、赶考的各位,要像上战场一样,勇于竞争,把拦路虎豹一一拿下,最后一举登殿,成为人人仰望的南斗六星。
由此看来,宋人接续了前朝桂州刺史们以山水教化地方的理念,期盼本地学子能从这甲天下的山水中汲取动力,追求甲天下的才情。
宋代对桂林“水”的改造,起初虽与唐人殊途,但最终也不得不像前朝那样,着眼于现实的存亡安危。宋理宗宝祐年间(1253-1258),蒙古军队意图夺取西南,进逼广西。为御强敌,镇守桂林(当时称静江府)的广南制置使兼知静江府李曾伯,及朱禩孙、赵与霖、胡颖等人,决意连通城池已有的诸水系,打造环绕周城的护城河体系。这项大工程前后历时14载(1258-1272),通过拓宽水道、深挖壕塘、当道穿渠等措施,最终新扩建成周长11里、四面环水的静江府城。新城依山的形势和水的走向曲折变化,倚山为壁,以江为池,形成“千峰环野立,一水抱城流”的岭南地区最坚固的纵深防御体系。城池竣工后,胡颖于鹦鹉山西南山腰三面亭的石崖上,凿图纪功,即《静江府城池图》。▲《静江府城池图》。
图高3.2米,宽3米,是我国现存最大的石刻城池图,与描绘苏州的《平江图》合称“宋代城市图中的双璧”。图上有自然、人文景观112处,共用35种地图符号,描绘静江府城的山峦、河湖、城墙、楼阁、津渡、桥梁、官署……
今天,当人们走进桂林鹦鹉山,驻足于这幅古地图前,目光随着那山、那水逡巡城池一周,便不难发现,图中标注以军事要塞为多。宋人因喜爱游乐的生活情致,而造水、玩水,强敌当前,便将城防的第一道防线寄托于水,虞山、漓水、伏波山、独秀峰……除军事战略意义之外,何尝不是百姓日常休闲、雅集、游乐之地?殚精竭虑地“积水而堑,累石而防”,正是为了保护桂州的山河、保护子民的生活。桂林山水入画,要溯源到宋。1073年,米芾抵达静江府,出任临桂县县尉,任满后寓居桂林西山资庆寺。那幅著名的《阳朔山图卷》,是他在离开桂林后,因怀念故地山水而创作的。只可惜,这画史上有据可查的最早的桂林山水图,于后世湮灭失传。
桂林人要感谢这些旅桂仕宦及本乡雅士,不单因为他们的妙笔丹青让桂林山水惊艳于世;更要感谢他们对静澹之境界、独立之人格的追求,在桂林竖起了永恒的南天一柱。▲ 清代画家罗存理的设色山水图轴(局部)。
或许,他们也是感谢桂林的。虽然这片土地没有气吞山河的壮阔,没有烟花三月的旖旎,却用她“千山环野立,一水抱城流”的胸怀,接纳了历史上那些祈求生活安定、内心平和、精神自由的南北来客。
十月桂水秋更碧,何不缓缓南下,观山戏水,吟咏而归?
图文来源:
《中华遗产》2019年10期《桂林山水不只是游乐》
文/刘琼 摄影/陆宇堃 等 供图/桂林博物馆
部分图片来源:图虫创意、桂林博物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