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州府城。摄影/孙浩
说起明代旅行家徐霞客,老幼皆知,但很多人不知道在明代还有一个与徐霞客比肩的人。他就是浙江台州府临海人王士性,比徐霞客长40岁。与徐霞客专注于自然奥秘不同,王士性更感兴趣于人文现象。明代浙江行政区划,和今天大致相符,如明代设置有杭州府、嘉兴府、湖州府、宁波府、绍兴府、台州府、温州府、处州府、衢州府、金华府、严州府,除严州后来改为建德,处州改为丽水,剩下的9府不过是直接变成地级市。王士性在《广志绎》中写道:“杭、嘉、湖平原水乡,是为泽国之民;金、衢、严、处丘陵险阻,是为山谷之民;宁、绍、台、温连山达海,是为海滨之民。三民各自为俗:泽国之民,舟楫为居,百货所聚,俗尚奢侈;山谷之民,喜习俭素,然豪民颇负气;海滨之民,餐风宿水,百死一生,官民得贵贱之中,俗尚居奢俭之半。”这段话是在说地理环境对于人文现象有着决定性的影响。虽然他只是直接将浙江分为几个文化区域谈及各区的文化差异,但实际上已经把浙江的自然地理区划做出来了。那么,王士性的家乡——台州,又是什么样的自然禀赋与人文景观呢?浙江省最大的河流钱塘江,因江流曲折,称之江,又称浙江,省以江名。“七山一水两分田”是浙江地形的概貌;它也是中国岛屿最多的省份,海岸线总长居全国首位。浙江又是中国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有良渚文化、河姆渡文化、马家浜文化和吴越文化、江南文化、宋韵文化,等等。
浙江省面积虽然只有10.55万平方公里,是全国面积最小的省份之一,但它拥有着无数令人陶醉的自然风光和文化底蕴。目前,浙江省拥有国家A级旅游景区800余个,其中5A级景区20个。拥有3个5A景区的地级市,有三座。杭州自不用说,嘉兴占据江南古镇的优势,那么,很多人都读错音的“台州”,为何能脱颖而出?
2012年1月和2月的《中国国家地理·浙江专辑》,里面有不少篇幅介绍台州。封面上有一句话:“因为有了浙江,中国才精致起来。”或许,我们今天可以说:“因为有了台州,浙江变得生动起来。”
“台州”二字本身就很生动,体现在音、形、义三方面。
音,“台州”的台,读第一声tāi ,这里是专属地名,台州独一份儿。
形,与“台湾”的“臺”不同,“台州”的“台”简繁体都是同一个字。宋代书法家米芾《业镜帖》中有“业镜在台州耳”一句,“台州”二字正是我们现在说的这个台州。《中华遗产·别有天地在台州》封面上“台州”二字正是取自《业镜帖》,不是字库拼的,可谓专属。
▲《业镜帖》,宋代米芾尺牍类书法作品,翰牍九帖之七 ,又称《致伯充尺牍》。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义,“台州”名字源自天台山,而天台山又因其分野对应天上星宿之一“三台星”而得名。这么说,天赐台州,台州之名天上来,台州应是一个地灵人杰之地。
历史的发展果然应了星象所示:自晋唐以来,群贤毕至,群星闪耀。当然,这一切绝非星象使然。决定台州命运走向的,不是命理,而是地理;不是天文,而是人文。
山是台州一切地理环境的底色。读懂了山,也就读懂了台州。中国人大概是世界上最爱山的一群人。自古以来,人们拜山、住山、游山、画山,把人世间的道德、秩序和人情统统寄托在神秘深邃的山里。天台山就刚好“长”在中国人的审美点上。它不在历代帝王的封禅之列,但也正因为此,它比五岳多了几分清逸、幽旷,更为历代文人、隐士、名僧高道所神往。▲ 天台山之巅的石梁囊括了古寺禅宗、优美诗篇、山水飞瀑等人文与自然之大全。图为石梁飞瀑。摄影 / 戴宸超
如果像古代文人骚客那样,沿着浙东唐诗之路南下,进入台州的第一站——天台县,将会被一座赤色的高大山峦所震撼。无论是魏晋名士还是盛唐诗人,均无法绕开这座拔地而起的赤红色山体。它便是天台山最南侧的赤城山。之所以会有如此巨大的视觉冲击力,原因在于它独特的丹霞地貌。
王士性第一次来天台山时,也被其吸引。在《入天台山志》中,他写道“岩皆赤色,望之如雉堞,因名赤城”,雉堞者,即有锯齿状垛墙的城墙之状,故名为赤色城池,足见其特异。不仅如此,每当晨曦初露,满山紫气氤氲,霞光笼罩,还会构成“赤城栖霞”之美景。难怪古人以“沧海月、赤城霞、巫山云、潇湘雨”并举,称天下绝景。▲ “不与众山同一色,敢于平地拔千仞”,说的正是赤城山,其山巅为梁妃塔,初建于南朝梁大同四年,是赤城山的地标。摄影 / 陈威磊
天台山是浙东唐诗之路的文化高点,盛唐诗人的行吟理想,更是无数人心中向往的浪漫远方。重重山峦,宛如莲花盛开,孕育出佛教中国化后的第一个本土宗派——天台宗,并以其“圆融”通达的精神,远播海外、蕃衍千年,抒写了中国佛教史中浓墨重彩的一笔。
虽然天台山现在是以名刹国清寺闻名于世,但其名山的称号却源自道家。东晋葛洪创立名山概念之初,天台山便被视为名山。之后出现的道家“福地洞天”说,让原本天然形成的赤城洞天和金庭洞天闻名遐迩。随后,佛教传统的到来,又为天台山增添了更多的思想韵味。
▲ 群峰环抱、林泉青碧,黄色的院墙若隐若现。这就是天台宗的发祥地、始建于隋代的国清寺。摄影/王哲人
离开天台山继续向南,深入台州腹地的仙居县,一座名叫“神仙居”的山不可错过。这里不仅有世界上最大的火山地貌集群,还是仙居得名的原因。北宋景德四年,宋真宗以此地为“洞天名山屏蔽周卫,而多神仙之宅”,诏改神仙居所在之地“永安”为“仙居”。这种因风景之奇幻多彩而影响景观命名,之后景观的文化效应影响到县名的更改之事,在历史上极为罕见。
▲ 四季流转,神仙居不断呈现绚烂的美景。冬季的山峦白雪皑皑,别有一番凛冽威严。摄影 / 赵高翔
将坐标从神仙居向东迁移,我们会发现一座典型的火山——临海大火山。它位于临海桃渚风景区的大堪头村,近1 亿年前这里还是一片浅海礁林。海底深处的岩浆相互挤搡,以无可抗拒的力量冲破地壳,喷出万千火流。海水退去,火山熔浆冷却,山体兀突而出,形成漫山的六边形柱体。这种奇特而罕见的六边形柱体,是临海大火山最大的特征,也是最具观赏性与研究性的所在。
▲ 临海大火山的六边形柱状节理,是火山喷发、岩浆冷却的产物。摄影 / 蔡文斌
与临海大火山拥有同样大面积六边形柱状节理天然岩柱的,还有分布于仙居、临海、黄岩之内的括苍山。但括苍山的独特之处,在于其高海拔与道家洞天。括苍山、括苍洞,与道教有着一段渊源。在道教圣地中,首推十大洞天。十大洞天的最后一位,便是括苍洞府,其周回三百里,号曰“成德隐玄之洞天”。之所以将最后一洞天选在此处,与括苍山绝美的风光有关。每年五、六月份形成的平流雾袅袅不散,置身其中,仿佛处于飘然仙境,心旷神怡。▲ 括苍山被视为泰山的补充或陪衬,因而称为“泰山之佐”。其色苍苍然接海,故名括苍。摄影/郑伟明抵达台州不只有陆路,还有海路。但如果你像古代海商那样沿着海上丝绸之路登陆台州,登岸的第一眼,目之所及恐怕仍然是山。温岭的长屿硐天既是岛屿,又仿佛一座从海中生长出来的山,卓尔不群。位于长屿硐天西侧的水云硐,拥有石头博物馆的称号。该硐是经千百年开矿采石后留下的硐群,由52 个硐体组成,岩石为火山碎屑岩,色呈多彩,种类万千,极具观赏性,是我国最大的硐穴观赏之地。沿着长屿硐天向西不远,是位于温岭大溪镇境内的方山。方山为北雁荡山余脉,又是直抵椒江干流南岸、楠溪江以东、乐清湾以北平原的群山终点。山势绝巘,壁立如城,方方正正,故名方城山,俗呼方岩。方山在历史上颇受文人墨客的青睐。相传东晋书法家王羲之曾游历方山,至时忽然大雨如注,他就到峭斗洞里避雨,入洞内偶见有一潭清水,便在池中洗尽笔墨,后人称该池为“右军洗墨池”。洗好笔后的王羲之,随即挥毫写下《游四郡记》,其中言道“临海南界,有方城山,绝巘壁立如城,相传越王失国,尝保此山”,由此将偏居一隅的方山,成功纳入越文化的大家庭之中。
横屏观看
▲ 南宋诗人戴复古诗云:“天台山与雁山邻,只隔中间一片云”,这云即指方山。它是中国最大的火山台地,也是世界最大的流纹岩火山台地遗迹。摄影/金煜在台州,山的自然形态与人文风貌珠联璧合。这些层峦叠嶂、风光旖旎的大小山脉,有些直冲千里云霄,有些纵横连绵百里,共同构成了台州的脊梁。台州的山,用上亿年来等待人类的出现,最终为我们展现了属于它的春华秋实,供我们在其中书写历久弥新的篇章。
如果说山奠定了台州之魂,海则给了台州之魄。在谈到浙江时,我们容易首先想到“山水江南,诗画浙江”。这八个字道尽浙江陆上的风流旖旎,也让我们忽视了一个事实:在碧波万顷的东海之上,还有一个气象万千的海上浙江。
位于浙东的台州,尽管三面环山,一面濒临东海,却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海洋大市。9个县(市、区)中有6个濒临海洋,海域面积约8万平方公里,大陆海岸线长达600余公里,甚至占据了浙江省海岸线的三分之一。绵长曲折的海岸线,犹如陆地的裙边,在海水的漫长塑造下,形成了极为丰富的自然与人文景观。▲ 晨雾缓缓流动在椒江的水面上,每次日出,江面都会迎来壮丽时刻,椒江二桥、三桥在满江倒映的霞光里显示出挺拔的身姿,远处就是深沉宽阔的入海口。摄影/沈海松从北至南,中国拥有海岸线的城市不少,但台州却有独辟蹊径之处。境内正在打造的一条长达273千米的海景公路——1号公路,串连起台州海岸线上一系列绝美风景:从台州北边的三门蛇蟠岛出发,经临海白沙湾、台州海上拈花湾、温岭石塘,直至玉环坎门渔港、漩门湾国家湿地公园,海山生态旅游岛,将沿途岛屿、海湾、沙滩、火山、桥梁、村镇等构成的独特山海魅力和民俗风情,尽皆囊括怀中。
在美国加州,也有一条著名的美国加州1号公路,与之相比,虽然台州1号公路只有其四分之一的长度,但同样如珠链一般,串起了沿岸的海岛公园、历史文化遗址、核心旅游风景区以及湿地、度假区和渔港。而且,壮观的地质景观层出不穷:不仅能看到典型的基岩和淤泥质海岸地貌,还有极为罕见的火山地貌,许多海蚀岩、海蚀柱,以及8000万年前火山喷发所形成的流纹岩、红岩、玲珑岩、球泡岩。一座城,一片海,一条绝美的滨海1号公路,它串连起台州海岸线绝大多数的自然风景,也展现了向海而生的人间新风貌。沿着浙江最长的一段海岸线出发,用最简单的行走去领略海洋的魅力。
生活在山海之间的台州人,把伺候“一块地”的想法变成了如今的开垦“一片海”。沿着1号公路海岸线行走,一定不要错过海面上蔚为壮观的人工鱼礁、养殖网箱,它们是建于海洋的“蓝色粮仓”。
人们打造“海洋牧场”的理念和陆地牧场相差无几,就像陆地放牧牛羊一样,给鱼、虾、蟹、贝、藻等喂食,为它们建造躲避天敌的“房子”。台州有6个海洋牧场示范区,其中椒江大陈、临海东矶为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
▲ 大陈岛。摄影 / 蔡艳芳
这片海域因台湾暖流、浙江沿岸流、大陆径流等三大洋流在这里交汇,出产的小黄鱼、带鱼等300余种水产品,品质极佳。大陈岛本是著名的“黄鱼之乡”,海洋牧场的建设使得大黄鱼数量明显增加,解决了以往过度捕捞的问题,而且品质也越来越好。
“一条鱼,顶桌菜”,在台州人的餐桌上,一桌佳肴都比不上一条黄鱼有分量。但在寻常饮食中,价廉物美的紫菜却成全了许多鲜。紫菜虾皮汤是许多台州人家三五分钟就能端出的一碗快手佳肴,街头热气腾腾的小馄饨也少不了虾米和一撮紫菜。▲ 海上菜园。摄影 / 洪子根
当一年中的白露节气过后,在台州临海、温岭、玉环等地的海边,常常能看到充满诗意的丰收景象。一只只采收船,像一把把镰刀,在浅海处各网格间来回穿梭采摘。那一排排用竹竿搭好的紫菜养殖网格,如同一排排灵动的琴键,弹奏着一曲无声又欢乐的海洋之歌。每一片紫菜的鲜甜里,满蕴着独属于台州的阳光与海风的味道。04▽府城台州
1600多年,浓缩了半部中国城墙建造史
如果说“地理之力”是老天恩赐,“人文之力”则是后期努力。山与海是底色,城与味是灵魂。
台州最早的行政建制,始于汉代。汉武帝时期,台州始置回浦乡,后改回浦县,县治在今章安。三国时期置临海郡,是为台州建郡之始。但台州一直没有像中原郡城那样修筑城墙。这里地处东南一隅,远离政权更迭、战火频仍的中原,实无必要大兴土木。而之所以在东晋时期开始建城,虽说也是出于军事防御目的,却主要是针对海上来犯之敌,这也是台州建城历史的一个特别之处。▲ 入夜后,绚丽的烟花在古城上空绽放。行走在古城墙上,不能不让人有穿越时空之感。摄影 / 徐夏阳
从诞生到一次次重修、增建,已有1600多年历史的台州府城墙,浓缩了半部中国城墙建造史。其独特的空心敌台和各种防洪构造,或为首创,或为孤例,是研究古代建筑、军事、防洪的宝贵材料。
种种巧思,使台州府城墙屹立至今。宋朝灭亡后,继之而起的元朝政府蛮横地下令拆光全国的城墙。一座座坚固的城墙,曾让来去如风的蒙古骑兵吃尽了苦头。但拆到了台州,就拆不下去了。只因台州府城墙乃是一个防洪工程,关系全城百姓的生存,实在动不得。▲ 流经古城西、南面的灵江,与城墙近在咫尺。每当洪水爆发,古城的防洪压力可想而知。摄影 / 赵高翔尽管受到洪水没完没了地侵袭,台州人仍然选择一次又一次地重修、加固城墙,而不是迁居他处,可见此处确系海陆交通要津,也是兵家必争的战略要地。
明代,倭寇在东南沿海的劫掠活动日益猖獗,台州府城墙的城防功能也逐步加强。这段时期,城墙又进行了数次增修,其主要目的已不在防洪,而在于抵御海上来敌。
台州府城理所当然成了名将戚继光的抗倭指挥部。为了巩固城防,戚继光与台州知府谭纶等人多次对城墙进行增高、加宽、加固,再将城堞加高,统一了垛口高度。而意义最为深远的改建工程,是创建了13座二层空心敌台。
▲ 因山而建、气势雄伟的台州府城墙。摄影 / 赵高翔肃清倭寇后,戚继光调任蓟镇总兵,负责镇守蓟州、永平、山海关等处。为了抵御北元、女真等游牧民族,戚继光再次搬出“台州经验”,上奏朝廷建议重修长城,增建空心敌台。就这样,台州府城的空心敌台“飞”到了千里之外,在更大舞台上发扬光大。经戚继光督理,到了隆庆五年,在东起山海关、西到镇边(今北京昌平区西)两千里长的长城防线上,建起了1017座空心敌台。台州府城墙随山就势,蜿蜒于北固山山脊而逶迤至巾山西麓。其敌台相望、俯视大江之态,也为它赢得了“江南长城”或“江南八达岭”的美名。谁能想到,长城的标志性景观,竟是源自千里之外的江南古城呢?▲ 蜿蜒险峻的北京八达岭长城(上图)和八达岭长城的空心敌台(下图)。摄影 / 杨东正如古建筑学家罗哲文所说:“现存北京八达岭、慕田峪、司马台,天津黄崖关,河北金山岭,山海关角山、老龙头等处的长城、敌台、敌楼、关城的雄姿,之所以与临海古城墙如此地相似,是因为它们都源于临海古城墙……临海古城墙堪称北京八达岭等处长城的‘师范’和‘蓝本’。”
每年立春过后,临海的气候日益回暖,北固山上的梅花次第开放,红的、粉的、白的,渐渐连成一片,云蒸霞蔚般笼罩着面江的山坡,为陡峭的城墙和山势增添了几分柔美浪漫。天气晴好的周末,大家登上城墙赏花踏青,朝天门瓮城内变成一片小广场,有家长带着孩子在里面嬉戏,还有人将捍城当作椅子闲坐休憩。岁月被凝固于城墙,而古城里的生活仍在继续。
▲ 古城内外平静祥和的生活,点点青苔染绿了厚重的城墙,城门洞也成了一处荫凉的休闲之所。摄影 / 林天喜2001年,台州府城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22年,台州府城成为台州市第三个5A景区。如今,包括台州府城在内的“中国明清城墙”已被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录,台州府城有望成为浙江省又一处世界文化遗产,也将是台州第一处世界文化遗产。
俗语说“靠山吃山,靠海吃海”,一座城市的味道,总与它所处的地理环境与物产关系密切。台州三面环山,一面临海,兼有山海食材之利,自古就“渔猎山樵饮食颇给”。千百年来,海味和山珍的融合、升华,在这座城市中激发出了许多“意外”的味道。
台州人的厨灶,一边连着高山,一边连着大海,日日都有山珍海味,家家都会做可口点心。在千百年的尘世烟火中陶炼而来的台州美食,低调、家常,但大有内涵。这座城市的故事,有滋有味。▲ 台州山民的老式厨灶。家常的蔬菜,加一点自家腌的腊肉,平静的山居生活就变得有滋有味。摄影 / 陈江峰山珍海味,自古就是美食的代名词。其实,山珍海味的最难能可贵之处,并非食材的品种有多稀有,而在于一个“鲜”字。康熙皇帝爱吃长江出海口附近的鲥鱼,曾要求江南官员将出网的鲥鱼立即冰镇装匣,马不停蹄地送往京城,沿途30里设一站,昼夜不息,以致“三千里路不三日,知毙几人马几匹”。
今天的包装和运输技术,早已非古人可比,几乎哪里都能吃得到山珍海味。但经过冷藏的山珍海味,相比刚刚从山中采下、从海中捞起的食材,总是少了几分鲜甜。想尝一口真正的鲜?来台州吧。要吃山珍,葱葱茏茏的天台山、括苍山就在那里,水嫩的笋、紫亮的荸荠随采随食;要吃海鲜,辽阔的东海、460平方公里的滩涂就在那里,小海鲜俯拾皆是。一个“鲜”字,为台州的山珍海味注入了灵魂。在这里,买菜就叫“买鲜”,吃饭讲究的也是一个“无鲜勿落饭”。2023年4月召开的“‘台州菜’美食产业发展大会”,发布了首批16道“味美浙江·台州名菜”名单,这也是深谙鲜甜之道的台州人向全世界推荐的经典台州美食。
当然,山也好,海也好,城也好,味也好,最终还是要归结到人。在这里,我们会见识到各种各样的台州人:硬气的台州人、儒气的台州人、霸气的台州人、仙气的台州人、书香气的台州人、烟火气的台州人,以及充满朝气的台州人……▲ 临海缩山拳,相传是元末台州农民起义军领袖方国珍所创,历经七百年传承至今。已被列入第五批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图为其代表性传承人马曙明。摄影/林天喜雄秀的山峦,围住了台州的北、西、南面,却也吸引了无数文人墨客、名僧高道前来游赏、隐居;广袤的海洋,挡在了台州的东面,却也敞开了一条接通世界、衍生海洋文化的大道。尽管土地狭小,台州文化却有着异乎寻常的厚度和广度。它个性十足,却又丰富得难以概括。台州之美,你来过才知道。台州人王士性,一生游迹遍于吴越、晋陕、黔蜀、滇粤等地,凡到一处,对风土、草木、人情无不悉心考证,见识不可谓不广。当论及家乡,王士性在《广志绎》中毫不隐讳地说:“浙中惟台一郡连山,围在海外,另一乾坤。”
台州吸纳了四方多元文化,又因地形的相对闭塞而保存了这些文化,它们在台州传承、交融,激荡出蓬勃生机,内化成这座城市的底蕴。台州不大,却生动无比、独具魅力。台州,正在一步步成为“中国山海文化旅游重要目的地”,“另一乾坤”,等着你来。
《中华遗产·别有天地在台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