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大病筹遭遇信任危机,那些“刚需”怎么办?

任君 澎湃新闻评论 2021-01-29


评论君说

      那些在幽暗处唉声叹息的大病患者,是大病筹的“刚需”,他们需要网聚起来的“正能量”,需要众人都来“添柴”。



作者 |任君


从一开始看到相关信息抛洒热泪、慷慨解囊,到现在根本就不会点开,互联网大病筹款经历了“过山车”般的跌落。


据媒体报道,5年前,河南洛阳栾川县小男孩程智斌查出罹患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从那以后,全家过上了四处筹钱,四处求医的日子。然而,不久前爆发的一则“水滴筹”负面新闻引爆了公众信任危机,危机直接导致程父筹款半月,只筹到442元。


其实,类似“水滴筹”等大病筹款平台被公众厌弃,并非自今日始,而是早有迹象。


从2017年网络筹款平台勃兴,两年时间,大病筹做得风生水起。2018年,民政部指定的20家互联网募捐信息平台,募集善款总额超过31.7亿元,同比2017年增长近三成。


不必否认,不少生活陷入绝境的民众,从这种“众人拾柴火焰高”的互联网救助中得到救赎。但诸如信息失真、编故事乃至诈捐等问题也由此而生,筹款高频次出现,某种程度上也是社会公众爱心、同情心的透支。


鱼龙混杂,泥沙俱下。众多求助者涌向各种互联网筹款平台,一方面是确有需要,就像栾川的程智斌,动辄几十万的医疗费用,这个农家不可能拿的出来,网络筹款实属不得已为之。但另外也不排除跟风的,比如原本有支付能力,但看到网筹这么方便,就跟着凑热闹。


尤其是当爱心救助与平台的筹款指标,与“地推”人员的绩效考核挂钩时,则公益和商业的界限必然变得模糊起来。


目前,整治、规范、重新设定规则等等,都没有问题,只是经过一次次的信任退潮,爱心也会变得越来越微茫,那些真正有需要的大病家庭究竟该怎么办?


这一问题并非仅仅出现在“大病筹”,也出现在其他方式的筹款行为中。可以说,时至今日,我们都没有解决好筹款中的信任问题。信任稀缺是一个社会问题,也是一个时代性难题,并非仅仅指向新业态、新经济。


很多网友呼吁政府监管,几乎每一次遭遇信任危机都会这么说。事实上,通过行政力量“管”起来,未必会比社会互助更让人放心。


或者说,大病筹为什么会迅速扩展开来?除了互联网本身的凝聚力外,也与社会公众求助无门、官办机构力有不逮有很大关系。


也因此,当下的急务,不是一竿子把各种筹款平台打死,而是要充分发挥平台的自救功能。要知道,互联网的最大好处恰恰在于它具有自行甄别的功能。信息失真?好吧,那就扩大信息公开,让网友参与监督;诈捐?也好办,既然能获得救助,也就能辩明真相。


那些在幽暗处唉声叹息的大病患者,他们是大病筹的“刚需”,他们需要网聚起来的“正能量”,需要众人都来“添柴”。江湖救急,一根火柴能够点亮一个生命。


当然,从长远看,还是要通过深化医疗体制改革,完善大病保障,让每一个国民都能需求到制度性的救助,这才是根本之道。



    ※ 编辑|程仕才

    ※ 澎湃评论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


【推荐阅读】

“好差评”来了,政务服务怎么样就该掂一掂

赵宇获评见义勇为先进,为好人撑腰到底

獐子岛“进口”扇贝的真相为何姗姗来迟?

闲置8年“没人认”的电梯,曝光后又有人认了?

涵养师德师风,做合格的“传道者”


有深度、有态度、有温度的新闻评论,尽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