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纪念于蓝:一生走了太多路的时代女性

韩浩月 澎湃新闻评论 2021-01-29


评论君说

      以这样的状态与人世间告别的于蓝,让她一生的波澜壮阔,拥有了大海般的宁静。


年轻时的于蓝


作者 |韩浩月


著名表演艺术家于蓝6月28日凌晨去世,享年99岁。


她的小儿子、田壮壮导演在朋友圈写下了这样一句话,“妈妈走了,现在你的感官不再起作用,你的心独立,赤裸,清明且处于当下……” 


知母莫若子,田壮壮写给母亲的话,是告别,也是一种评价。“独立、赤裸、清明”这三个关键词,或是对于蓝一生心路历程的盘点。银幕上的于蓝,公众面前的于蓝,和儿子眼里的于蓝,是会有一些不一样的。 


作为一名时代女性,于蓝身上集合了战士、演员、知识分子等身份特征,跨越多个复杂的年代,经受过残酷环境的锤炼。从未有哪个时代的女性,能像于蓝这一代人这样,见证了如此多的变迁。 


作为演员,她塑造的“江姐”形象早已深入人心,更有《革命家庭》《龙须沟》《林家铺子》等经典;作为儿影厂首任厂长,她为中国的儿童电影事业开辟了一片天。晚年偶尔出现于电影颁奖礼上的于蓝,会被当成一位标志性人物接受全场起立鼓掌致敬,但年轻的致敬者们,恐怕难以理解她的人生。 


“我们时时处处看见可羞可鄙的人,时时处处听得可歌可泣的事,我们的热血是时时刻刻在沸腾,然而我们无事可做……我们含着眼泪,浪漫,颓废。但是我们何尝甘心这样浪费了我们的一生!我们还是要向前进”——这是新文化运动先驱者之一、作家茅盾借笔下人物说出的话,用这段话来对应于蓝的一生,会发现每个字句都吻合。 


在16岁时,还是女高中生的于蓝就萌生了加入抗日队伍的念头,17岁时,她仅靠着两条腿千里奔赴延安。在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像于蓝这样的年轻人有很多,他们有着强烈的革命念头,为了追求更美好的生活和更完善的制度,他们内心充满革命理想主义,艰难困苦锻炼了他们的意志,“永远向前走”成了刻在他们骨子里的本能。 


有一个细节令人震撼:晚年的于蓝腿脚不太方便,她说她这一生“走了太多的路了”,想想的确如此,无论是在革命的路上,还是表演的路上,以及人生的路上,于蓝走得坚定、勇敢,也走得艰难、辛苦。 


1971年于蓝在干校劳动时不慎从屋顶跌下严重受伤,面部留下后遗症,没法再继续从事表演事业,《烈火中永生》是她表演生涯的巅峰,也成了最后一部代表作。即便这个重大打击,也没让她颓败,1981年受命组建中国儿童电影制片厂,又使得她的事业追求延长了20余年。


于蓝一生为了理想、事业奋斗不止,这也是同时代人的最大特征。他们停不下来,就算年龄变老没有了行动能力,但思想上的前进精神不会消失,就算腿脚不能走路,但从未放弃在精神上的前行。这样的紧迫感,来自于他们青年时期就已经根深蒂固的追求,走下去,一直不停地走下去,直到走进理想年代,这是于蓝们的理想。 


儿子田壮壮一段简短的话之所以引人深思、回味,在于这段话还原了一个作为个体的于蓝,在这样的描述中,可以想到,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于蓝卸下了“走了太多路”的疲惫,像一名赤子那样,心境澄明,无拘无束…… 


以这样的状态与人世间告别的于蓝,让她一生的波澜壮阔,拥有了大海般的宁静。















































































































    ※ 编辑|甘琼芳

    ※ 澎湃评论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


【推荐阅读】

四大名著有了弹幕版,让传统文化多些打开方式
小学生溺亡:悲剧为何年年上演?
辟谷54天死亡:“大师”是否涉嫌杀人?
上海垃圾分类一年间,“绣花功”绣出美好城市生活保障好特殊时期的高考,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

有深度、有态度、有温度的新闻评论,尽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