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读|当社恐时代遇上“社交牛×症”
村上春树说过,哪有人喜欢孤独,不过是害怕失望罢了。
”
文 | 仲秋
中秋将至,部门计划团建聚个餐。就去哪儿吃的问题,老员工讨论得热火朝天。突然,我收到一条微信,发件人是去年入职的新同事、一位94年的小哥哥。小伙子写道,“吃啥都行,就是别吃小龙虾。”原以为是他河鲜过敏,没想到后来问及原因,小伙子脸一红,低头说道,“我有点社恐,不能跟姐姐比,你是天生的社交牛X症。”
借用一个网络热梗,“听君一席话,如听一席话”。年轻同事一句发言,给我带来两大震撼——
首先,在我印象中,小龙虾才是最好的社交食物。因为只有吃这个,才能放下手机嗦虾肉,端起酒杯敬朋友,顺便聊一聊好久没说的心里话。没想到,在当代年轻人眼中,小龙虾是社恐天敌。与不熟的同事“尬吃”,无异于新时代社交酷刑。
其次是,啥是“社交牛X症”?带个“症”字,怕不是什么病吧?难道现在的年轻人,都学会这么夸人了。
上网查询才知道,这是个新晋网红词汇,就像红极一时的绝绝子、YYDS一样。坦白讲,如今网络造词运动的迭代速度,快赶上二倍速播放的苏炳添百米冲刺了,借用网梗的现实表达,很容易让人产生一种感受,不是我在说话,而是“话”在说我。
“社交牛X症”的缘起,也是先从短视频生发,被打造为网络热梗,继而向现实延展。
一开始,“社交牛X症”用来定义过度放飞自我,哗众取宠博流量的短视频博主。他们的共同点是在公共场合进行“大声喧哗”式表演,在刻意制造的尴尬中寻求快感。还有一位博主,自称曾患超强社恐,通过在陌生环境咆哮、旁若无人演讲,不仅成功摆脱口吃困扰,还变身社交达人。
不过,随着“社交牛X症”的推广使用,它逐渐脱离贬义词的这一面,走向褒义词的另一面。有人解释,这个词就是社恐的反义词,指在公共场合或不熟悉的人面前,毫无包袱且肆无忌惮地散发着自身魅力,并乐在其中的一类人。
网上有人总结了“社交牛X症”的几大临床表现,分别是海王式打招呼、无门槛式交友、百科全书式聊天、C位式存在感等。我对着症状逐项打勾,这才发现,原来同事眼中的“天生社交牛X症”患者,真的是我本人了。
其实,在俺们老家东北,这个“社交牛X症”几乎人人都有。要让东北大爷大妈来点评,他们肯定会说,别整这些新词,这不就是说人“自来熟”吗?确实,东北字典里似乎压根没有社恐这个词,只要方圆五米之内有一个东北人,场子就绝对不会冷,抛梗接梗、人生八卦,什么都能聊几句。
除了东北人以外,老年人似乎也与社恐二字“绝缘”,人人皆是社交达人。他们似乎和谁都能搭上话,从不用刷手机掩饰被迫社交的尴尬。
从这个角度看,当代年轻人可能面临两个结局,要么是“社恐”变老后患上“社交牛X症”,把唠嗑变成晚年生活刚需。要么是30年后的公园里,老“社恐”锻炼个身体,也要时刻隔着自认为舒适的社交距离,绝不侵占对方的私人领地。
村上春树说过,哪有人喜欢孤独,不过是害怕失望罢了。不少当代年轻人自诩社恐、羡慕社交达人,可能也是一种自我保护机制。因为身处陌生人社会,他们更不易与他人建立互信关系,也不敢轻易交付真心,更担心言多必失,给自己带来伤害。
社恐也好,“社交牛X症”也罢,我们选择何种与外界沟通交流的方式,都是在倾听内心的需求。愿每一个沟通的需求,都能得到回应,愿每个年轻的灵魂,都不孤独。
编辑|沈彬
排版|甘琼芳
澎湃评论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推荐阅读
点击下方名片,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