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夜读|我和鲁迅是“邻居”

小作 澎湃新闻评论 2022-06-23


 “ 
  


       沾了大先生的光,我挺满意现在的“15分钟生活圈”,和鲁迅做“邻居”,挺好。



鲁迅墓前雕像


 | 小作


鲁迅,大约是我记事以来,最早知道的非血亲关系的名字。印象里第一张与先生“同框”的照片,大约是四岁时,在鲁迅公园的鲁迅墓前照的——我家就在鲁迅公园旁,对刚刚拥有海鸥牌相机的我爸来说,公园哪哪儿都是绝佳的采风胜地。


冲印出来的照片被放在家庭相簿中,导致我很小就喜欢用“住在鲁迅公园附近”介绍住址,仿佛这代表着一种深厚的文化底蕴、强烈的刚直气魄,仿佛我也该是这样的人。甚至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每每读到先生的文章,我都有一种莫名的优越感,好像是读到了一位“邻居”的大作。


记得小学四年级那次春游,学校安排参观大陆新村的鲁迅故居,班里一堆同学叽叽喳喳,“我家就在对面”“我家就住隔壁弄堂”。后来,又延伸出更多的叽叽喳喳,横浜路上的景云里、四川北路上的拉摩斯公寓,都曾是鲁迅旧居,现在都住着他的拥趸。哦,原来和我一样,为有这样一位“伟大的邻居”而兴奋的,有那么多人。


读了更多的书以后,我才知道,鲁迅先生的最后十年都是在虹口度过的。这些年,当年先生曾驻足的地方,也办起了各式各样的相关展览,构建出一个更立体也更“居民化”的鲁迅。


把字里行间的线索串一串,甚至能建构出他的“15分钟生活圈”——见朋友,不喝咖啡的他,却常去多伦路口的公啡咖啡馆,左联就是在那儿酝酿诞生的;身体抱恙,就去四川北路上的福民医院,海婴也是在那儿出生的;要寄信,总疑心绿色邮筒“会慢一点”的他,情愿跑一趟四川北路上的邮局;看书买书,当然是去山阴路上的内山书店,顺便会会老朋友内山完造;有一年,他要培养木刻的“火种”,就在长春路上搞了个木刻讲习所,主讲就是内山完造的胞弟内山嘉吉……


沉浸在这样的“鲁迅生活圈”里,我总对先生产生了另一种感觉,他似乎不再是教科书里那个金刚怒目、痛心于“国民性”的思想巨匠,他也不再是“背诵全文”“‘一棵是枣树,另一棵也是枣树’是什么意思?”的阅读理解,他变成了一个生活在身边的邻居老伯伯。


今天是鲁迅先生逝世85周年的日子,一早我又去了鲁迅墓,还请路人帮我拍了张照片,就在当年站的位置上。走出鲁迅公园,看到地上刻着“鲁迅小道”的铜砖,索性跟着走一走。


之后,我去四川北路邮局寄EMS快递,偶然看到这里特设了鲁迅与许广平“两地书”爱情书信展。原来,这里是当年鲁迅先生常来的邮局。情书、家书总能让人还原作为“人”的本真,八九十年前,鲁迅是怎样的人呢?“我寄你的信,总要送往邮局,不喜欢放在街边的绿色邮筒中,我总疑心那里会慢一点。”哈,原来恋爱中的“横眉冷对”大先生,和普通人没什么两样。


如果他也用上EMS,是会淡定些,还是会更迫切些?有这么一瞬间,我很想穿越时空,告诉这位“伟大的邻居”现在的生活是怎样。他或许不会想到,时隔近百年后,他的“15分钟生活圈”,仍然是我们这些“邻居”的生活圈,只是变得更适意了——大陆新村和景云里依然是居民区,如今整片弄堂都得到了风貌修缮,居民生活品质得到了改善;公啡咖啡馆被“移”到多伦路的另一处……


鲁迅是中国的,是上海的,是虹口的,可能也是社区的。沾了大先生的光,我还挺满意现在的“15分钟生活圈”,和鲁迅做“邻居”,挺好。




编辑|沈彬

排版|甘琼芳

澎湃评论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推荐阅读


点击下方名片,关注我们

点击下方名片,关注更多澎湃精彩短评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