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联名驱逐7岁女孩:鸡娃与佛系家长能否共存?

张明扬 澎湃新闻评论 2022-06-23


 
  


       在“双减”政策逐步落地的今天,如何让个体鸡娃与快乐教育长期共存、和谐相处?



妞妞参加少先队入队仪式。  本文图均为 小时新闻 图


 |  张明扬


你刷到过“贵阳37名家长联名要求7岁女孩转学”的新闻吗?


在“双减”的大背景下,贵阳一小学37名家长联名要求7岁女孩妞妞转学事件,在社交媒体上已热议了一段时间。几个回合的站队喧哗下来,众人借此各浇胸中块垒,将一所小学内部、家长之间的教育观念之战演绎得纤毫毕现。


事件导火索因一名家长不满班主任布置作业太多而起,随后在家委会的助推下不断升级,最终滑向“驱逐孩子”与“举报老师”的斯文扫地。


鸡娃与佛系理念之争


这件事自然是一场教育理念之争:一名家长代表“快乐教育派”,对班主任倡导的以成绩为导向的班级氛围不满;另外37名家长和班主任代表“鸡娃派”,则视那名不愿意从众的家长为刺头和异类。


作为一名家长,我对这两种教育理念都没有特别的好恶。在真实世界中,大部分家长其实游走于这两派之间。很多自称佛系育儿的家长也有背后鸡娃的一面,事实上很少有家长愿意承认自己是鸡娃派的,最鸡娃的永远是别人家的家长。 


也就是说,在真实世界中,并没有绝对的鸡娃和佛系,最终选择的都是混合模式。至于你家是鸡娃多一点,还是佛系多一点,很多时候除了理念之争以外,更多会取决于家庭经济情况、父母教育背景、父母投入时间以及孩子的天赋,等等。


但有一点算是中国社会的共识。也就是在此次“双减”政策出台之前,中国的主流舆情对当下极其内卷,趋于白热化的教育现状是不满的。天下苦教育竞争久矣,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也正是“双减”政策出台的民意基础。


但是,孩子的教育需求与家长的利益诉求永远是多元的。一个同样可以视作共识的现实是,中小学教育特别是公办教育很难实现“定制”服务。就像“双减”,就政策方向而言大多数家长都支持,但是具体到那一条条细则,有的家长举双手赞成,也有家长焦虑倍增。并且,这种支持和疑虑的立场可能随着不同的细则而随时切换,很难有完美的一揽子解决方案。


就贵阳那个班级而言,当大多数家长(37人)都支持鸡娃时,或者我们在这里换成更中性的“将功课抓得更紧一点”,而班主任又出于个人风格和对业绩考评更在意,支持大多数家长的诉求,这个班级的学习气氛必然是偏紧张的。


而那一名支持快乐教育的家长,显然由此处于一种被孤立的状态,或者说是“少数派”。这名家长的个性化教育诉求自然应该得到尊重和正视,但另外37名家长,明显就不满意了。


或许有人说,如果这名家长不满意,可以转到其他抓得相对松的班级啊。这也是站着说话不腰疼。悖论就在于,快慢班不仅不见容于“双减”政策,也会引发更大范围的家长利益之争。教育问题上的复杂性在于,很多对某个问题的解决方案,可能会引发新的问题。


联名信


关键在于行为的边界


当我们说每个孩子都是一个独特的个体,学校教育应该拥抱多样性时,我们是否忽视了另外一种“多样性”:每个学校,每个老师也应该被容许有自己的自由裁量风格。


在不背离国家教育大政方针的前提下,有的学校有的老师成绩抓得紧一点,有的抓得相对松一点,有的更重视体育,有的更重视艺术,这都是一种教育的多样性之美吧?


当孩子多样性遭遇学校和老师的多样性时,这两件事至少是同时应该得到正视的。这就像快乐教育派和鸡娃派,作为多样性也应该得到同等的尊重,但每个家长群体、学校、老师对这两者会有不同的偏好,也应该得到尊重。


教育理念分歧是一个无法用痛快站队来解决的问题,具体到我们每个人身上,我们或许可以在某一件事上表达出自己明确的好恶,比如此次的“驱逐”事件,但如果是广义的教育理念,又怎能用简单的好恶视之呢?


或许可以这么说,每一名家长都是事实上的鸡娃与快乐教育双料拥趸者。很少人或许不喜欢将自己定义为鸡娃家长,但你又怎么会去反对孩子要好好学习这个基本价值观?一切都是度的问题。


同样,很多人或许不喜欢快乐教育这个近年来有些被污名化的概念,但是,再鸡血的家长也希望看到自己的孩子快快乐乐吧。


更何况,在“双减”政策的框架下,个体的鸡娃与快乐教育完全可以共存。政策有其开放性的诠释空间,政策永远针对的是“过度”。无论教育政策怎么改,“好好学习,天天向上”这八个字也改不了。


因此,教育理念之争只是“驱逐”事件的一部分,或者说是表相。就理念而言,班主任、37名家长、少数派的1名家长都没有什么错,关键在于各自行为的边界。


背离了初衷的家委会


这件事之所以引发这么大的争议,更在于各方在行动上的不理智与技术性偏差。


先说家委会,他们可能是此次事件中应负责任最大的一方。无论那名家长的教育理念与班级主流有多少分歧,无论那名家长的处事方式有没有不妥,你们也不应该去写信联名“驱逐”一名小孩啊!


更不要说,当一开始那名家长和班主任产生了一些摩擦时,且不说立场是否中立,家委会在其中的角色显然是恶化了矛盾,让那名家长陷入了孤立的愤怒中。


再说那名家长。家长可以有自己的教育理念,这没有问题,并且也是值得鼓励的。但是,他本可以选择一种与老师更耐心的沟通方式,而不是采取一种对抗的态度。


这名家长的行事逻辑很有些理念先行的感觉,或者说是“快乐教育原教旨主义”,为了贯彻自己的教育理念,她宁愿激化矛盾也在所不惜。但很显然,最值得被守护的不是什么理念,而是孩子以及为了孩子而营造的和睦家校关系。


我最不认可这名家长的是,她与班主任产生分歧的时间其实是去年下半年和今年初,那时候“双减”政策还没有出台。但后来她在写举报信和做各种控诉时,有意无意地将这种分歧安上“班主任对抗双减”这样骇人的大帽子,这种利用政策来针对个人进行打压的行事风格显然是有问题的。


而说到班主任,她更重视成绩的个人施教偏好本身也没有什么问题。但是,当她发现有家长不认同自己的理念时,更应该采取的是积极沟通的态度,给这名身体疑似有哮喘症状的孩子更多的空间,而不是为了维护自己所谓的权威而强硬回应,以至激发了那名本就缺乏沟通能力的家长更大的反弹。


这名班主任最大的问题还在于,竟然坐视甚至是鼓励家委会“围剿”那名孤立的家长。当一名老师把家委会作为维护自身权威的工具,而不是家校沟通的机制时,家委会这个机制本身就走到了初衷的背面。


这一事件带给我们最大的教育和启示或许是,在“双减”政策逐步落地的今天,如何让个体鸡娃与快乐教育长期共存、和谐相处。


那37名家长和另一位家长都有坚持自身教育理念的权利和空间,但应该像一个成年人一样坦然接受自己选择带来的后果。同样重要的是,37名家长不能以教育理念之争的高尚名义,放任自己的私欲、不体面和人性之失横行。




编辑|李勤余

排版|甘琼芳

澎湃评论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推荐阅读


点击下方名片,关注我们

点击下方名片,关注更多澎湃精彩短评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