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高铁“遛娃舱”:铁路部门动足脑筋了

澎湃新闻 澎湃新闻评论 2024-04-17
   

       所谓“1米高度看世界”,不光是要为孩子的生活提供便利,更要试着去理解孩子。



文  |  土土绒


“白萝卜蹲,白萝卜蹲,白萝卜蹲完胡萝卜蹲!”“哈哈哈哈……”1月29日下午,在厦门开往上海的G1654次高铁列车上,一群小旅客在乘务员的带领下玩着趣味小游戏,整节车厢都沉浸在孩子们的欢声笑语中。原来,这趟列车的餐车部分区域被临时改造成了“遛娃舱”,小旅客可以在家长陪同下参与趣味游戏、借用儿童玩具或阅览书籍。



这幅和谐的画面令人感慨。近年来,高铁上因孩子而引起的争议频频发生,不时成为舆论焦点。就在不久前,有网友发文称,坐火车时,对面的小孩一直尖声吵闹,自己就突然“发起了疯”,用尖叫、学狗叫等方式把孩子家长“吓得不行”,赢得了车厢的安宁。这种“发疯魔法”让许多网友感叹像“爽文”。


此前,还有一名“高铁判官”曾火上热搜。起因是一名女子嫌前座孩子吵,对母子俩大声呵斥。带小孩的妈妈解释,和孩子只是正常讲话,但该女子还是不依不饶。一名男子当场化身“高铁判官”,对其怒斥:孩子是正常音量,这里是公共交通,想当巨婴回家当。


类似的争端频频上演,一不小心就会陷入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口水战中。为此,曾有不少人呼吁,设置专门的“带娃”车厢,把带孩子的家长和普通旅客分隔开来,以彻底消除类似冲突。但是,人群分隔真的是解决问题的好办法吗?


必须承认的是,儿童是一个不同于成年人的群体,在公共场合,我们确实应对他们给予更多的包容。这不是“他还是个孩子”式的狡辩,而是根据人的生理发育特点得出的结论。比如,儿童的大脑尚未发育完成,他们的注意力难以长期集中,自我控制能力也相对较弱。他们天性好动,对陌生事物充满好奇心,常常会依循本能去探索世界……如果不能理解并适当引导他们的行为,冲突就很容易发生。


人都是从婴儿、幼儿慢慢成长,最终才成为一个理性成熟的成年人。近年来,我们呼吁建立儿童友好社区、儿童友好城市,就是为了给孩子一个良好的环境,促进他们健康成长。但儿童友好并不仅仅体现在硬件上,同样也该体现在“软件”上。比如,理解儿童、青少年的生理、心理特点,并在此基础上进行适当应对,就是非常重要的“儿童友好”。


当有关孩子的冲突发生时,有人选择忍气吞声,也有人选择硬怼,还有人不但不劝阻,甚至借助只言片语放大矛盾,发到网上去收割流量。显然,这些都不是解决问题的好方法,一些过激做法只会导致舆论撕裂,加剧社会裂痕的形成。


高铁“遛娃舱”的设置引发网友纷纷点赞,这就提醒我们,带娃出行的问题并非无解。只要管理更精细化、服务更人性化,总能找到更好的解法。就像一名网友所说:“包容孩子,同时有解决措施,这就是巨大的进步啊!”


当然,也得看到,一个高铁“遛娃舱”,无法解决所有与孩子相关的出行问题。最根本的,还是人与人之间的互相理解和换位思考。所谓“1米高度看世界”,不光是要为孩子的生活提供便利,更要试着去理解孩子。这也是高铁“遛娃舱”的受欢迎的原因之一,不是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分裂,而是用更友好的态度,去理解孩子,消弭矛盾。


点赞铁路部门的主动而为,更期待“遛娃舱”多起来,激发更多“儿童友好”的灵感。




编辑|王磊

排版|甘琼芳

澎湃评论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推荐阅读


点击下方名片,关注我们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