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心理健康的人,可能会有 7个表现!快来自测→

关注→ 健康金华 2024-01-19


近年来,心理健康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我们也经常鼓励大家在遇到困难时寻求专业的心理帮助。但是仍然有一些朋友对此感到困惑:

“心理健康一定要一直保持高兴吗?最近我感到情绪低落,是否存在问题?” 

“我进行了一段时间的心理咨询,如何判断是否有效果呢?我的心理状态是否变得更加健康了呢?”

图片来源:稿定设计

“我想增强内在力量,应该从哪些方面入手呢?”


所以今天挑选了常见的7个表现

聊聊心理健康究竟意味着什么?

希望能给你一些启发。



合理处理情绪

许多人存在一个误解,认为心理健康就意味着“高兴”和“正能量”,因此似乎一个乐观的人比一个悲观的人更具有心理健康。

图片来源:稿定设计

实际上并非如此,判断一个人心理健康程度的是对情绪的“敏感性”,也就是经典精神分析里所说的“情感成熟度”,以及心理学家丹尼尔·戈尔曼近年提出的“情感智力”(EQ,俗称情商)。

心理健康意味着情绪的敏感度处于适宜的范围内。例如,当一个人感到非常愤怒时,不会立即发泄情绪,也不会压抑自己的情感(通过否认、不关注或立即采取其他行动来转移情绪),而是:

注意自己产生了这种情绪,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这一步也称为“觉察”);

可以采用合理的方式处理这些情绪。

在追求情绪稳定的过程中,关键的一部分是学会处理自己的情绪。无论是发泄还是压抑,都会让我们被情绪所控制。

因此,适度地敏感于情绪并能够自如地处理它们,才是真正重要的(而不是没有情绪)。

图片来源:稿定设计

情绪与身心健康密切相关,但常被忽视。现代研究表明,强烈情感会导致大脑发生变化,过度情感刺激和创伤会对身体造成暂时或永久的损害。这提醒我们,如果情绪困扰重重,请及时寻求支持和帮助。





内在“自由感”是最珍贵状态

许多人在日常生活中都会遇到这样的问题,有时候想要做某件事情却无法实现,似乎自己的主观意愿被某种力量所束缚。比如:

明明想拒绝别人却说不出口,只能自己受委屈;

想赶紧把工作完成,但就是一直刷手机拖延时间;

图片来源:稿定设计

明明有喜欢做的工作,但因为顾虑别人的看法所以不敢尝试;

或者更严重的到了强迫症的程度(无法控制重复做某事的冲动)。

这几种非常“不自由”的感觉,而且这种限制来自内在。这可能是缺乏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特征——有一定的“自主感”,能自由地做出选择。

每个人天生都具有自主感,回想一下小时候的你,除了受到大人的约束和压力,你本身可能并不觉得做出选择很困难——你知道自己想要哪个玩具娃娃,如果对某件东西不感兴趣,你会毫不犹豫地表达出来。

随着我们慢慢长大, 被灌输进各种各样是非对错的观念,内在也开始充斥着内疚、恐惧、冲突,影响着我们自如做出选择。因此咨询师常常做的,就是帮助一个人“解放意志”——移除使来访者的意志一直受到束缚和扼杀的障碍。

图片来源:稿定设计

欧文·亚隆(Owen Yaron)也曾分享一句话:“心理治疗的目的,就是将病人带到能自由做选择的境地。”

到那个时候你可能会感觉:

“我能够信任自己的情感,心安理得地生活,愧疚感明显减轻。”

“我学会了拒绝别人,不再无条件地顺从别人的意愿。”

“我能够说出自己的感受,让别人知道我想要什么。”

这种内在的“自由感”是一个人最珍贵的心理状态。





知道“我是谁”

我是谁”在心理学上有个对应的概念是“自我认同”,指一个人对自己的认知或看法。

其实这是一个相对近代的概念(20 世纪中期才开始出现相关研究),因为如果你生长在一个稳定的、单纯的、原始的亲属群体中,“我是谁”这个困惑可能根本不会出现,正如我们的父辈甚至更前几代——他们的文化背景给他提供清晰的、按惯例确定的、相伴一生的角色,尽管没有太多选择的余地,但心理上的安全感是非常有保障的。

图片来源:稿定设计

但当下的年轻人生长在一个复杂的原子社会,缺乏社区群体带来的归属感,人和人之间的关系走马灯似的变换,甚至居无定所,也不再有所谓的“权威人士”,这个时候理解“我是谁”以及“我在这个混乱状况中处于什么位置”就显得极其重要。





健康、坚实的“自我认同”

是怎样的?

可以根据自己内在的完整性与真实性来判定“我是谁”

与之相反的是只有依赖外界事物才能感受到自我认同,例如遭解雇后会觉得自己毫无价值,或离婚后会认为生活没有意义。


真实自我与理想自我具有一致性

如果自己的理想过于不切实际,或者真实自我与理想自我之间存在巨大的差距,就会导致不满、不快乐,甚至心理健康问题。例如,你认为自己是一个喜欢画画的人,但是理想自我可能是成为一名成功的医生(这种期望往往来自父母)。





以现实为基础增强自尊心

自尊心指一个人对自我价值的判断——“我是谁”的下一步,即“我这个人怎么样”。

一般来说,自我价值感低下并不是什么好事:会讨厌自己、逃避生活中的挑战,并且容易对他人心存防备和戒备。

图片来源:稿定设计

然而,过分高估自我价值的评判也可能存在问题:过度追求成就会导致焦虑、缺乏共情能力并影响人际关系,同时为了避免失败也会回避挑战。

因此相对健康的自尊是以现实为基础的、稳定的。

你能够对自己有相对客观的评判;

这种评判相对稳定,不容易根据外在环境的变化而变化;

以及即使有一些负面的评价(比如我就是不擅长 xx),但这并不影响你对自己的爱。





遇到困境“支离但不破碎”

我们在生活中可能看到一些类似现象并困惑:为什么轻度的挫折,让一个貌似优秀的孩子倒退到完全无助的状态?一段关系的结束,让一个乐观的人从此一蹶不振?

图片来源:稿定设计

这里涉及到心理健康的另一个维度——“自我力量”,指身处逆境却能够从容应对,以现实的、适宜的方式处理生活困境的能力。

每个人都会遇到困境,面对糟糕情绪也很正常。但是那些具备自我力量的人能够勇敢地面对挑战,不会沉迷于崩溃或毁灭的心理体验,并且能够忍受暂时的退行或不稳定状态。这种状态被心理学家Epstein称为“支离不破碎”。

如果自我力量不足,就可能因压力或痛苦彻底崩溃,过去形成的自我感在此刻支离破碎。




拥有愉悦的情感体验

不知道你有没有过这种体验:无所事事的某个周末午后一个人在家里看书、在公园的草地上野餐时躺下来看着天空、安静地靠在爱人的肩上、做完冥想,那一刻你感觉内心平静,带有一点点愉悦和满足的感觉,所有的冲突好像都消散了。

这种愉悦、平和好像和你平时通过外部刺激(比如美食、刷短视频、取得一个成就)感受到的兴奋不同,它更多是从内心散发出来的,一种心平气和的感受。





具有爱的能力

弗洛伊德曾提出:“心理治疗的终极目标是使患者具有爱和工作的能力。”

那爱的能力意味着什么呢?在关系中可能有这样一些表现:

注意自己产生了这种情绪,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这一步也称为“觉察”);

可以采用合理的方式处理这些情绪。

图片来源:稿定设计

能包容外部世界和他人的缺点,允许自己感到“失望”;

有清晰的边界:不接受别人控制自己,也能尊重别人;

能够关注别人,能给予(真正去爱而不仅仅是寻求“被爱”)。

而这一切有个重要前提,他们和自己有不错的关系,懂得如何爱自己。

也许有些朋友看完会感到沮丧,“我好像离心理健康还差得远”,实际上,心理绝对健康的人是极为罕见的,大多数普通人都在各种困扰中挣扎:情绪常常失控、自尊总是不稳、关系又搞砸了……

但没关系。

图片来源:稿定设计

正如美国心理学家哈里·斯塔克·沙利文(Harry Stack Sullivan)曾解释他对心理健康的看法:“治疗的第一个阶段是要使人们逐渐接受一个事实——一个人的心理问题仅反映出运气和天资的偶然性,而非代表其个人的缺陷或失败。”

但他又继续强调,“治疗的第二个阶段则要使人们痛苦地接受,即使上述情况属实,也只有他能承担起解决自己问题的责任。”

心理健康是每个人终身持续的任务,希望你在需要时能够得到所需的支持。接下来,要全心投入爱与工作。



END·
【有用就转发】

综合来源 | 科普中国、简单心理、广西疾控

最近微信改版

经常有读者朋友错过推送

星标🌟“健康金华”

及时接收每篇新鲜出炉的推文

 往期回顾 


“支原体肺炎”,究竟是啥?


市本级新冠疫苗接种点(11月13日至11月19日)


收藏!金华市儿童呼吸道感染性疾病诊疗医疗机构名单


灭蚊:疾控专家这么说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心理健康的人,可能会有 7个表现!快来自测→

关注→ 健康金华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