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豆瓣9.3!火了40年的中国古代文化“奇书”,太震撼!

说起年的起源你一定听说过一只叫「年」的怪兽:

逢新旧岁之交,年兽就出来捣乱,人们会在家门口贴红联、放鞭炮,把年兽吓走。


人们庆祝打败年兽,由此有了「过年」


在另一个传说里,这只每逢过年出来捣乱的怪兽,则叫「夕」。上天派来一位叫年的神仙,用红绸和放在火中烧得劈啪作响的竹节「除」掉了「夕」。

那天正好是腊月最后一天,为了感谢「年」,人们把农历年最后一天称作「除夕」。

 图/《过年


但其实,历朝历代的典籍文献,都没有「年」和「夕」是动物的记载——

 

甲骨文里,「年」字上禾下人,本意指谷物成熟;《尔雅·释天》记载:「夏曰岁,商曰祀,周曰年」,溯源了年的由来。

而一年最后一天叫「岁除」。除字是「去、易、交替」之意,因此称「除夕」。

 

今天中国人还在认真地过的除夕、上元等传统节日,却很少人知道它是自中国古老的历法衍生而来。古人看天象,知晓了日、月、年、岁,形成了节气、月建和时辰,用它们来指导农业和生活。

 

图 / Unsplash


“中国最后一位语言方面的全才”王力先生,在其主编的《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中就饶有趣味地介绍了这一古老历法。

 

01 

豆瓣9.3高分,北大“私藏”

能传世的中国古代文化“奇书”

 

这本豆瓣9.3高分的不朽之作,若只是看书名就错把它当成寻常工具书,你就要错过这本北京大学中文系的“私藏读物”!


全网30多万条好评,极其震撼:

 


这本书到底讲了什么,让读者如此疯狂地奔走推荐?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涵盖14大领域

 

天文、历法、乐律、地理,讲述古代人对天地时序的认知;

职官、科举、姓名、礼俗、宗法解析古代社会的基础结构;

还有宫室、车马、饮食、衣饰、什物等古代的衣食住行器,纵横交错,驰骋史间。



虽是讲述传统文化,但它并没有刻意进行“精神层面”“思想史”总结,或大而无当地上升到“礼乐”“同谐”“天人合一”甩出满纸空话——


而是用坚实的考证,让古代文化从故纸堆中走出,让每个中国人与自己血脉里流淌的文化基因欣喜相逢。


它是我们读懂中国古典文学的“词典”:

 

讲天文星宿里的参心二宿,用《左传·昭公元年》典故给你深入浅出地讲解:“因为参宿居于西方,心宿居于东方,出没两不相见,所以后世把亲朋久别不能重逢也比喻为参辰或参商”。

 

当我们再读杜甫的《赠卫八处士》:“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便懂了这种人生聚散不定的感慨;

 

本书插图 敦煌卷子紫微垣(yuán)星图局部 五代 纸本 长299.5厘米、宽31厘米 敦煌莫高窟藏经洞出土

古人认为各种自然现象都有它的主持者,所以会把它们人格化了,并赋予一定的名字:“风师谓之飞廉,雨师谓之荓翳(屏翳),云师谓之丰隆,日御谓之义和,月御谓之望舒”。

 

这些带有神话色彩的名字,不仅成了古典诗歌辞赋中的辞藻,也是今天无数惊艳的中国名字的出处


 它是大人小孩逛博物馆时,拥有深层文化认知的“导览册”:

 

读懂了中国“衣饰”,走在故宫博物院,你能看懂皇帝穿的吉服朝服行服的区别,懂得分辨文物是皇帝、皇后穿的龙袍,还是太子穿的蟒袍;甚至能从文物里出现的中国结形态,判断它流行的朝代和深层的寓意。

 

本书插图 乾隆明黄色缎绣云龙十二章袷(jiá)龙袍 清代 纵144厘米,两袖通长194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收存(文物号故41984)


“什物”一章,甚至由台北故宫博物院收存的《宫乐图》由宫女的妆发,讲到书法家的笔法:


从宫女的发式、服装和开脸留三百,判定它是典型的晚唐时尚;画中唐代桌子仅为置物之用,而非宋代时桌凳相配、写字之用,所以,唐代时王羲之、欧阳询等难以复制的绝美笔法竟是因坐姿执笔习惯形成的?



本书插图 宫乐图 晚唐 绢本 纵48.7厘米、横69.5厘米 台北故宫博物院收存


为何以青龙、白虎、朱雀、玄武代表东西南北4个方向?

唐代人喝的,其实是“糊辣汤”

古人为何将玉蝉放入死者口中代表他的舌头?


古代用“猪”代表女性,用“鸟”代表男性,是何缘故?

中国历史上仅有2位最高权力者被称“老佛爷”,他们是谁?


从小到大萦绕在心的这些疑问,答案全在这本“宝典”里。


本书插图 四神瓦拓本  青龙、白虎、朱雀、玄武


它甚至是 我们看古装剧时挖掘历史彩蛋的“放大镜”:

 

读懂它,看《长安十二时辰》,瞬间掌握午时三刻、子时丑时、打更等隐藏知识点;


 

本书插图 十二太岁年名


读懂它,看《甄嬛传》,清朝的服饰、房屋建造、官职名称等了然于心,看得比别人更过瘾;

 

本书插图 慈禧太后像 清宫旧藏 现存北京故宫博物院


中国人口中的“风水”、古人信奉的“星座”……各种神秘玄妙的知识都尽收其中。


本书插图 长沙子弹库战国楚帛(bó)书摹本 战国 纵39厘米、横47厘米


无论你是在地铁里翻阅它,或是走进博物馆前遍读它,闭卷后,抬头仰望星空,天文、历法、乐律、地理、饮食……就像星光点点撒在脸颊,千年人文映入眸里,有着穿越千年的浪漫。


02 

他是劝中国人“学常识”的先生

名家合力编写,千锤百炼

 

“在王力看来,这些叫常识;在现在的学者看来,这些叫学问”,一位豆瓣书友读完王力的《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后曾这样评价。

 

在中国,只要学汉语、认汉字的人都受益于王力编写的书。

 

《古代汉语》甚至被苛刻的豆瓣读者打到满分10分!


他的学生季羡林曾用八个字来概括其学风和学术成就:中西融会,龙虫并雕。


“汉语拼音之父”周有光教授说他是“中国最后一个语言学的全才。”


1900年出生的王力,26岁自学考入清华国学研究院,师从中国语言学之父赵元任,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等大师都对他赞赏不已。

 

当年汉字险遭废除,是赵元任和王力师徒二人出手挽救,并由王力开启了我国近代最早的语言学研究。

 

主编 王力先生


他说:“其实学古文并不难,觉得难,是死记硬背难、生搬硬套难。先熟悉古人的生活环境,掌握古人的常识,自然一通百通。

 

应运而生的《中国古代文化常识》,自成书起,此后近50年,修订4次,再版数十次,可谓是倾注了王力先生等三代编写者的心血。




现在看,这本书的编写委员会名单绝对是豪华顶配:

吕叔湘、丁声树、朱文叔、叶圣陶、姜亮夫、洪诚、殷孟伦、陆宗达、张清常、冯至、魏建功等在各个学术领域享有盛誉的专家,每一篇稿子都经过集体编写组内讨论。


本书审校之一   叶圣陶先生


来源 | 汉语堂

-添加小编微信-

hanyurenpingtai

了解更多汉教咨询


为方便大家交流
还可邀请进汉硕考研和高校读书群



投稿邮箱:
guojihanyuren@163.com我们期待与您相约!


分享是一种美德,你若喜欢,点个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