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帐号已被封,内容无法查看 此帐号的内容被自由微信解封
文章于 2021年10月26日 被检测为删除。
查看原文
被微信屏蔽
其他

​中秋思桂 | 屠丽君:我家亲人亦校友,师出一门

​屠丽君 新三届2 2020-08-25


作者档案

本文作者


屠丽君,1938年1月出生于浙江昌化,杭州省立女中毕业,1957年考入华中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后在黄冈高中、湖北工学院任教。现退休定居武汉。


原题
木樨情缘
一门三华师



作者:屠丽君



什么是“浮想联翩”?这应该就是。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先生米寿之年近日驾鹤西去。从而想起他的诗作《桂子山问月》。

问顶上的半轮,清辉悠悠

李白还未及给我暗示

桂瓣纷纷,已落我一头


——余光中


重读此诗,又忆起了秋日桂瓣纷纷的桂子山,仿佛闻到了沁人心脾的清芬。这缕缕暗香飘飘缈缈,将人牵进母校华中师范大学。思绪顿时明朗。在华中师范大学生活的林林总总就一一浮现:人生的理想,师长的教诲,时代的印痕,无瑕的友情,青涩的青春,擦肩而过的爱情,毕业时的伤别离,校友会上重聚的欢声笑语……

这一切都带着桂子飘香跃上心头。

但有时人思维的跳跃性是很奇怪的。在这冬日的暖阳里 ,思绪没有停留在“恋旧”,却想起来另一个词“缘分”,何从谈起呢?那就是我们屠家一门里出了三个华师女:1957年屠丽君(大姐)考入了当时的华中师范学院中文系;1977年冬屠薇君(幺妹)在恢复高考的第一年考入了华师历史系;更为奇妙的是我家四妹(屠文君)迎娶了一位2005年华师大中文系毕业的媳妇韩玮。她现在已是长江日报社的一名新闻记者。

常言道,情为何物?抓不到的是“幻觉”,抓得住的是“缘分”。我们在千千万万的人群中,都走进过华师大。在几十年中,在时间无涯的荒野里,又前脚后步地走进同一个地方。然后在家庭聚会里轻轻的说一声“噢,你也是华师的?顿时亲情中又暖暖地涌现着校友情。

我们三人有不同的生活境遇:大姐八十,幺妹六十多,都已退休在家。韩玮是新闻战线的一名精兵,正生气勃勃美丽地工作着,年轮相差有点大,却挡不住我们拥有的共同情愫:对母校的思念和怀念,我们迈进校园的时间不同,但都在那里度过了我们青春靓丽各有特色的岁月。

屠丽君这一代经历了五十年代的反右,大跃进,铺天盖地的大字报,大办钢铁时日夜开放的食堂,饥馑年代的生产自救,走向基层。从教一生的誓言。屠丽君这一代实现了他们的誓言和理想,一生无怨无悔。

大学“77级”是文革恢复高考制度后的第一批大学生。他们从农舍、工厂走进校园,曾经历了多少艰辛。屠薇君这批人高考前没有复习资料,没人辅导,在昏暗的灯光下,凭着几本破旧的教科书吸取知识,彻夜无眠。带着干粮,拉着板车,走泥泞,爬山路,带着知青真诚的祝福声走进考场。他们以优异的成绩迈进大学的一刻起,就是时代的支柱,优秀的人才。屠薇君的教学优秀认真,为人亲和力强,不愧为七七级的一员。

生逢盛世,韩玮中文系毕业后,以品学兼优的美誉考到长江日报社工作,现在已是成绩卓著的新闻工作者。

悠悠岁月,漫漫人生,永难忘我们是华师人,难忘华师那沁人肺腑高雅的一缕缕桂香,难忘华师的培育之恩。

一门三华师女,愿母校德磬永远,如绽放的木樨,高贵的秋之魂,花之灵。

大姐、本文作者屠丽君


幺妹、77级屠薇君


四妹的儿媳、2005届韩玮(左)

 

延伸阅读
屠薇君:世上有一种诀别,叫兑现

图文由作者提供本号分享

表扬小号

就摁下识别二维码吧


延伸阅读

童年/家史系列

杜欣欣:回忆史家胡同

一个家族的四代留洋路

任正非:我的父亲母亲

跨越万水千山归来

一个中国文化世家的传奇

张俊杰:清明踏青回徽州

陶洛诵:儿时的京城记忆

蒋蓉:我的爷爷奶奶是地主

严向群:东交民巷小学的少年时光

周大伟:“红色海洋”中的童年记忆

严家汉:我把赴台湾68年的老爸接回家

葛希平:回眸一甲子,风雨故人情

彭小莲:爸妈的岁月就这样结束了

黄健:我把父老乡亲的农家生活录入史册

一个中国大家族的百年沉浮

陈湘安:历史研究中的文明尺度


一个转身,光阴就成了故事
一次回眸,岁月便成了风景
  长摁二维码  
加盟新三届
我们不想与你失联
备份新三界
余轩编辑、少达审读


公 号 征 稿主题包括但不限于:


童年  文革  上山     当兵月   青工  高考校园  浪漫  菁英       职业  学术   追师长教育  养老   兴趣爱好……新三届人一路走来的光阴故事40后、50后、60后的关注热点都是新三届公号期待分享的主题来稿请附作者简历并数幅老照片投稿邮箱:1976365155@qq.com联系人微信号:james_gz7联系人电话:13570472704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