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老所”成养老主流模式,日本养老产业有何借鉴意义?
当下,日本老龄化日益加剧。据iiMedia Research (艾媒咨询) 发布的《2019日本养老产业发展模式与经验借鉴分析报告》数据显示,2018年日本65岁以上人口数量达3561.1万人,占总人口比重为28.2%,这意味着平均每三个日本人中就有一个65岁以上的老人。
面临人口老龄化挑战的日本,七成老年人选择居家养老,而来自家庭成员的照顾十分有限,一种名为“托老所”的养老服务应运而生,白天在托老所接受照顾,晚上回家感受家庭温暖的养老模式成为主流。
事实上,近年来日本政府力推托老所模式。2016年时,东京托老所数量就已经超过2000家。知情人士透露,如今,像这种托老所全日本或已超过4.3万间,而且还在继续增加中。
日本的老龄化问题日趋加剧,成为促使养老产业迅速发展的动力。事实上,养老服务业不仅是关系千家万户的民政事业,也是具有巨大发展潜力的产业蓝海。
日本养老产业极具借鉴意义
日本养老产业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发展,并在长期发展过程中不断丰富养老服务内容和养老服务形式,形成了老年住宅产业、养老金融产业、文化生活服务、家务服务、福利器械用品和其他相关产业等细分领域,对中国养老产业发展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目前日本的养老产业社会保险制度中,国民补贴、雇员养老金和个人养老金三种层级并存,其他养老相关保险制度有高龄老人医疗保险制度、介护保险制度等。
其中,介护制度的发展最具特色。根据日本厚生劳动省的数据,2019年1月日本通过介护保险接受养老服务的人数达508.1万人,其中接受居家护理服务的人数达381.0万人。
艾媒咨询分析师认为,日本老龄化社会加剧的背景下,日本政府通过养老金制度改革、介护保险制度改革、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社会保障及税收一体化改革等多项措施,解决了老年人生活保障问题,规范了日本养老产业的发展。这种养老制度对中国当前面临的老龄化社会问题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
日本养老产业对中国的启示主要包括以下两方面:
一是完善介护保险的准入制度。日本介护保险建立了一套科学合理的资格审查机制。介护保险实施之前要经过申请、调查、审查、认定等程序,通过认定后,确定受保险者的介护保险登记,并按等级需要实施介护。
介护服务实施半年后,要对被保险者的健康状况与精神状况进行重新审查、认定等程序,通过认定后,确定被保险人的介护登记,按等级需要实施介护,以避免不必要的社会资源的浪费。
二是鼓励民间资本积极进入老年护理服务体系。完善老年护理产业化建设针对准入制度、经营规范、筹资机制、服务项目、监管机构等全方位的政策扶持,鼓励社会化养老,实现资金筹集社会化。
同时,可选择经济较为发达的大中城市进行试点积累经验,并逐步将老年长期护理制度、养老保险制度、医疗保险制度进行一体化整合,建立起符合中国国情的老年“福利+护理”综合体系。
产业发展仍面临挑战,科技化是趋势
值得一提的是,日本养老产业也面临挑战。其一,贫困人群增加加重国家老年人抚养压力。近年来日本非正规雇员的数量和在劳动者中的占比在逐年增加,其中2018年65岁以上的非正规雇员占比达到16.9%。低工资、低保障的非正规雇员在年迈失去劳动能力之后,仅凭微薄的养老金,生活将难以为继。
其二,养老金缴纳问题持续。1990年日本国民养老金参保者和养老金领取者的供养比为5∶1,到了2009年已经下降为1.8∶1,预计到2060年会收不抵支。
日本政府开始面临养老金难以为继的严峻局面。如此迅速的老龄化显示养老计划将不可持续,也使近年来拒绝加入国民养老金者以及拒缴或滞纳养老保险费的参保者越来越多。
为此日本政府已经对养老金制度进行了多次修改,延迟了日本国民的退休年龄和养老金开始支取的年龄,但这也对劳动市场造成了不良影响,未来养老金缴纳问题还将持续。
此外,护理人才缺乏。据日本厚生劳动省下辖的财团法人“护理劳动安定中心”的数据,日本56.5%的护理机构缺少护理人员。在短缺原因中,68.3%是“招聘困难”,其中又有55.4%认为“工资过低”是主因。
随着科技的发展,日本养老产业也在引进先进科技来解决护理人员不足的问题。智能设备和机器人逐渐应用于养老行业,以更好的效率进行护理。
(来源:艾媒网)
★ 调查458家养老机构后发现,中国的养老产业兴旺不起来,是有原因的(深度)
★ 一个“失败”的养老社区,何以成为中国养老地产的榜样?(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