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毕业季,那些非211/985的毕业生都去哪了?
面对学历之逊与就业压力之大,这些站在人生分水岭的学子们最终都去哪儿了?
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已经不是一个新话题了。
中国政府网刊文表示,今年高校毕业生预计达820多万人,就业创业形势复杂严峻。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如果没有“211/985”、“双一流”这样的名校光环,准备步入职场的“双非”学子们压力着实不小。
打开招聘软件,映入眼帘的是各种211/985“专属”列表,这让本就充满就业压力的“双非”学子望而却步。
面对学历之逊与就业压力之大,这些站在人生分水岭的学子们最终都去哪儿了?
老师医生公务员,家长眼中的“三宝”
孟瑶是云南师范大学音乐学专业2017届的毕业生,毕业后在云南工作了半年多便回到山东老家备考本省教师资格证。
孟瑶直言,“云南离山东实在太远了,父母不放心,自己也想家,就索性回来了。在这里,父母都觉得公务员、教师是最好的职业。像我们这种艺术类毕业生,做音乐老师几乎是唯一的出路。”
孟瑶正在教授钢琴 受访者供图
孟瑶认为,山东和云南两地人的就业观相差很大。在山东,父母都希望子女有稳定的工作、完整的家庭,这也成为当地评判一个人是否“有出息”的普遍标准。而在云南,人们的就业观很随意,大多数艺术类毕业生会选择在琴行、培训机构等地就职。
工作时间灵活,生活相对自由,收入情况也比做教师优厚一些。但这种灵活的工作方式在父母看来就太“随便”了,甚至不被视为正经职业。为了满足家人的预期,考证做教师,成了她唯一的出路。
谈到家庭因素,来自苏州的邱浩也表示深有同感。虽然参加了2017年的研究生考试,但邱浩自觉胜算不大,于是报名参加了苏州当地的公考培训班,开始了公务员备考之路。
他说,自己本身是很排斥毕业后就考公职的,还是希望能继续读书,将来掌握更大的选择权。但是公务员、教师、医生等“铁饭碗”在父母看来是子女毕业后的最佳去向,如果考研失利,只能遵从家长的意思了。
而值得主意的是,父母眼中的稳定职业,却有可能成为这些年轻人的“围城”。
据杭州网此前报道,一名28岁的浙江女孩在杭州做了5年公务员 ,在升科长后突然辞职。
“我的梦想很简单,不过又有些异想天开,就是希望等到自己老到折腾不动的时候,还有故事讲给别人听,而且别人也愿意听。”这位女孩希望趁自己还在可以折腾的大好年龄时,让自己变成有更多故事的人。
其实,早在2015年就有媒体报道,从2012年到2014年,杭州公务员辞职人数逐渐上升,从34人升至103人。问及辞职原因,多是对工作现状不满意,希望寻求更大的提升空间。
“没有211/985头衔,展示自己的机会都没有”
有受访者认为,非211、985学校的毕业生失去的不仅仅是更优厚的薪资福利,还有无数次简历通不过初筛的困窘。不管自身的真实能力怎样,往往连展示自我的机会都被剥夺了。
郑洁是南昌某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2018届毕业生,如今已成功考取上海某高校的研究生。在她看来,高学历在个人发展历程中是最重要的。
郑洁正在自习室准备研究生复试 受访者供图
当问及211、985的名校头衔对毕业生就业的影响时,郑洁说:“(影响)非常大啊,就业歧视还是很严重的。(没有211/985的头衔)你没有机会展示你的优秀,或许刚看到简历就被筛了。而且同样的工作,双非就是工资低。”
来自安徽的丁萌在2016年毕业于安徽财经大学金融学专业,同年成功保研至某985高校,开始了自己的研修之路,如今已读到研二,也面临着实习、择业等人生难题。
她说:“如果我本科就毕业的话,父母应该也是希望我考公职或者进银行,在省内从事一份稳定且体面的工作,毕竟觉得女孩子不用太辛苦。”
不过读研后,父母原来的想法也打破了。这可能是因为学历提升了,还有我自己的性格因素,使得他们觉得什么适合我,就让我自己去选择好了。”
至于将来是否会回到家乡,丁萌表示,“个人现在计划往一线城市发展,如果到时候薪资福利和生活成本在可接受的范围内,当然就异地定居了。不过现在家长发展的比较好,不排除回家的可能性。再说如果异地混的不如意,确实不如回家。”
“双非”就没有竞争力?通向罗马的路不只一条
毕业于山东农业大学的孙彬现在在当地的一家融资公司做财务,她告诉中新经纬,对于她而言,就业难的主要因素在于大城市人才太多,211/985等名校毕业生挤占了就业市场,自己能得到的待遇总不如意;小城市机会又太少,得不到锻炼。
她拥有一份令人羡慕的工作,工作地点离家只有几分钟的路程,工资也高于当地平均工资水平。但她认为家里这份工作太过清闲,怕自己失去竞争力。为了创造更多的提升空间,她决定在职考研。但作出决定后,又重新陷入了纠结中。
孙彬在融资公司工作 受访者供图
“实在不喜欢现在的工作,还是想出去找工作,但是外出找工作会很忙,学习的时间就会很少,担心研究生考不上……”
两位受访者表示,争夺家乡的铁饭碗几乎已经成为一种“毕业模式”,由于缺少明确的职业规划,也很少去思索自己的工作兴趣究竟是什么,错过了职业锻炼和就业选择的最佳时间,这或许是双非学子竞争力较弱的主要原因。
“与一线城市、省会城市的名校不同,双非学校往往在企业数量较少、经济条件较弱的三线城市,在就业培训环境方面明显逊色于名校。本科期间相对懒散的生活氛围,也会削弱双非学子的竞争意识”,孙彬说。
“双非”学子在一线城市的就业市场中真的竞争力如此薄弱吗?
有些结论是需要时间来检验的。在福布斯官网发布的“2017年中国富豪榜”榜单中,位居前三的分别是恒大集团许家印、腾讯马化腾、阿里巴巴马云,而这三位分别毕业于武汉科技大学、深圳大学、杭州师范大学,都不是211、985名校出身。
毕业于山东某高校的徐莹就表示,211/985的名校头衔并非“绝人之路”。她认为名校头衔既不是事业成功的标准,也不是幸福生活的标准,名校光环确实能为择业开很多绿灯,但还是替代不了人才自身的能力。
徐莹来北京刚满一年,现在在一家香港集团旗下的杂志社工作,她对中新经纬表示,“我身边也有一些毕业于211/985名校的同事,觉得大家在工作能力上是相当的,而且一些普通本科院校毕业的学生并不比他们表现差。”她认为,毕业生的高考情况与就业表现未必绝对成正比。
(根据受访者要求,文中孙彬、孟瑶、丁萌、郑洁、徐莹皆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