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乡村振兴】平度市仁兆镇沙北头村:合作社里党旗红

 编者按: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打造乡村振兴的齐鲁样板,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赋予山东的光荣使命和政治责任。为使全省农村基层党组织、农村党员群众学有方向、干有方法,按照省委领导同志要求,省委组织部会同17市党委和省直有关部门单位,在全省范围内遴选38个乡村振兴典型实例,在“灯塔-党建在线”基层党组织建设网、山东e支部和微信公众号上陆续编发。希望全省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群众,特别是农村基层党组织,认真学习借鉴先进典型的好思路好经验,在推动乡村振兴伟大实践中,探索创造富有生命力、实效性的好路径好模式,以更加坚定的信心和决心、更加有力的方法和举措,奋力谱写新时代乡村振兴的山东篇章,为打造乡村振兴的齐鲁样板作出应有的贡献。


 

平度市仁兆镇沙北头村:合作社里党旗红

 平度市仁兆镇沙北头村位于大沽河沿岸,村民112户,耕地面积不到500亩,虽然有洋葱、大姜、芋头等蔬菜种植的传统,但是十几年前村民一直分散种植、散户经营,村集体也一穷二白、服务乏力。

◆ ◆ ◆ ◆

2007年,村党支部领办了青岛沙北头蔬菜专业合作社,通过在合作社建立党组织,把党建工作做到产业链上,实现了党建工作引领合作经济健康快速发展。目前合作社已建立6处种植基地,连续8年成为阿里巴巴洋葱类标王,客户遍布韩国、欧洲、中东等十几个国家和地区,形成了“走出去种、收回来销”和“买全国、卖世界”的经营格局,闯出了一条“党建引领、服务凝聚、合作富民”的发展之路。

◆ ◆ ◆ ◆



一条路的选择:党建引领合作社发展壮大



“当时村庄确实散了,党支部说话没人听、办事没人跟,党员凝聚不起来,村民各干各的。”说起沙北头村的“过往”,村党支部书记王桂欣感慨地说,“有什么办法能把党员和群众重新组织起来?想来想去,借着国家的好政策,决定办个合作社试试。”


当时合作社是新鲜事物,一开始不仅村党支部没底,党员群众也很抵触。文化水平不高、只会种地的村民王财强,认为合作社就是大锅饭搞平均,但凡有人跟他聊合作社的事扭头就走。


党支部成员挨家挨户做工作,终于说动了一部分党员带头出资,合作社还把新品种和新农资在党员示范田里试种试用,看到地里长势良好的蔬菜和换来的真金白银,持观望态度的村民慢慢开始动心,合作社的模式逐步被大家接受。合作社通过引进推广洋葱新品种,亩产达到9000多公斤;推广土壤熏蒸技术,大姜每亩增产3000多公斤,每亩增收6000余元;采用土壤深松技术,合作社芋头产量达到了每亩5350公斤……


看到合作社社员一个个都富起来,王财强坐不住了,主动要求加入合作社。几年下来,王财强家里不但添置了各种自动化作业机械,还有一辆运输的货车和一辆家用的轿车。原本怕上当受骗的王财强,现在逢人就说多亏加入合作社家里才过上好日子。


▲沙北头蔬菜专业合作社聘请农业专家进行新型职业农民技能培训


“现在看来,只要想办法发挥党员带头作用,把党员力量凝聚起来,作用发挥出来,村里很多事儿就好办了。”王桂欣深有体会地对记者说。


把支部建在产业链上!让群众跟着党员走、党员跟着支部走。尝到了党员带头解决人心涣散、凝聚力不强等问题的甜头,村党支部意识到加强合作社党建工作的重要性。2009年,合作社成立党支部。随着队伍逐渐发展壮大,一些邻村的党员也加入进来,和合作社相关的各种植基地、蔬菜生产、物资供应、科技指导、产品经销等上下游产业链延伸到了全镇甚至镇外。2013年,镇党委将合作社党支部升格为党委,直接隶属镇党委管理,由王桂欣担任党委书记。合作社建立了9个党支部,同时根据分工不同分别在各生产环节成立党小组,使得产业链延伸到哪,党组织就覆盖到哪。党建带动合作社建设,成为合作社发展的有力保障。


合作社党组织通过加强技术辅导和培训,搜集、掌握和传递各种致富信息,搞好产前、产中、产后服务,解决了群众缺技术、销售难的问题,也为农村产业发展培养了一批“土专家”“庄户师傅”。



一个学院的诞生:让乡村成为人才发展大舞台



2012年,合作社开办了农家学堂。2016年2月,以农家学堂为基础,成立了庄户学院,依托此平台进行新型职业农民培训,通过“土专家”“田秀才”在田间地头现场教学,传授技术,先后培训农民2000多人次,帮助50多户脱贫致富。


村民王振亮这几年收成一年比一年好。“前年经过庄户学院培训,我学会了深耕深松技术,合作社还帮我引进了芋头新品种‘豆包’。村干部给我们上课时,分析说周边种芋头的少了,应该多种些,后面上市的时候,价格真涨了五毛钱,把我们高兴坏了。”王振亮说,以前一亩芋头最多产五六千斤,这两年经过老师的技术指导,他的芋头亩产已经一万多斤,而且品相好,70%以上达到出口标准,每亩增收七千多元。


庄户学院不但覆盖了沙北头村周边村镇,还受邀到临沂、潍坊、菏泽、滨州等地开起了“流动学堂”,定期去传授技术。还有的地区复制了“沙北头模式”,从成立合作社到产业培育,再到电子商务销售全部跟进,当地农民也实现了脱贫致富。


▲沙北头合作社党委书记兼理事长王桂欣向社员传授温室葡萄种植技术


此外,合作社还从高校科研院所外聘了一些“洋专家”定期来上课,不讲农民听不懂的种植理论知识,专门针对种植实践,受到村民欢迎。“每次我来都有好多人排队,说明大家相信我、需要我,讲理论大家确实听不懂,讲实践解决问题最实际。”中国农科院华东地区植保专家张立坪教授说到,每隔10天他都会到村里的农资超市来“坐诊”,村民经常直接拿着地头的菜就来了,作物出现了什么问题怎么治,他现场都会一一帮助解答。


经过培训,把现有村民变成精兵强将后,沙北头村党支部书记、蔬菜合作社带头人王桂欣又在思考一个更为长远的问题:再过10年,这批种地的人就都五六十岁了,想干也干不动了,而年轻人现在都出去打工,到时技术再高,后继无人也是无奈。


怎样才能把外流的劳动力吸引回来,“接棒”从事农业生产?王桂欣认为,只有走标准化、规模化生产道路,才能实现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的“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在沙北头村,之前普普通通的农民窦泽英,现在过上了职业农民的新生活:每天早上8点上班,下午5点下班,中午还有午休,按月发工资。谈及自己的转变,窦泽英说多亏加入合作社,去年又拿到了青岛市职业农民资格证书,所以现在被聘为盆景葡萄生产工厂技术员,专门负责技术指导。


“以前种地每年纯收入也就2万多元,现在光工资就5万多元,还有土地流转的收入。手里有钱了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其他方面也比在城市打工强,我现在觉得很自豪。”窦泽英说。


“我们计划明年给聘用的农民和技术人员都交上保险,标准化生产的同时也要规范化管理,把农田管理得像标准化工厂,让农民成为职业农民。”王桂欣说。



一个产业的振兴:使创新活力与时俱进地激发出来



“沙北头、沙北头,过去吃糠,现在流油。”经过十年的发展,沙北头村完成了从贫困到富裕的华丽转身。2017年,合作社种植规模达3400亩,总收入3100万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1万元。


一路走来,村党支部没有骄傲自满。村党支部书记王桂欣说,“如果成立合作社实现规模化种植是沙北头村的‘第一桶金’,形成了支柱产业,如何让这个产业持续有生命力,能够继续走在前列,就需要不断地求新求变。我们通过新品种新技术推广带动增产增收,实现了产业转型升级。”


一米多高,长在花盆里,既能观赏又能品尝,这样的盆景葡萄你见过吗?来到沙北头村“两委”成员王雪峰的大棚里,一盆盆盆景葡萄长势喜人。王雪峰告诉记者,今年第一批3200株盆景葡萄还没上市,就被北京一个客户全部预定了,毛收入40万元左右。王雪峰介绍,面临传统种植逐步饱和的现状,沙北头村“两委”一直在谋划新动作,前几年,从云南引进盆景葡萄种植技术,打造盆景葡萄规范化生产基地,直接将土地收益增长到每亩20万元。近期,合作社又聘请了国内荔枝培育专家潘介春及其团队,联合开展南荔北种的实验,计划建设荔枝火龙果培育基地。


沙北头村还建设了拥有1000平方米的服务大楼、千亩示范种植基地的农民创业园,目前已进驻11家企业,增加就业岗位106个。


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指引下,沙北头村党支部作了详细的三年规划:依托沙北头创业园,逐步创新打造北方“园艺水果工厂化”孵化中心,形成一条带领农民创新创业的产业链;围绕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开发民俗体验区、儿童乐园、垂钓场和设施栽培采摘区,打造集民宿、采摘、农家宴等于一体的产业新增长点。


“总书记要求我们打造乡村振兴的齐鲁样板。下一步我们支部班子将继续撸起袖子加油干,带好党员队伍,落实好各项党建制度,发挥好党组织的引领作用,不断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建成全面小康村庄。”王桂欣信心满满地说。


山东乡村振兴实例

1. 济南市章丘区双山街道三涧溪村:支部硬起来  村庄美起来

2. 济南市长清区万德街道马套村:秀出乡村振兴的“绿色画卷”

3. 济南市章丘区绣惠街道施家崖村:支部“1+3”“连通”致富路

灯塔编辑丨李园园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