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盘周记2023/7/22(腾讯估值调整、华晨分红、青岛港出售资产、闲聊)
我内心当然有标准,无论是为人还是处事,都有十分理想化的标准。但我也清楚,真理在彼岸,我既成不了,也追不上内心的标准,我只能追求它的影子。
政客的心里没有住过米尔顿吗?但这不妨碍最终的行事是凯恩斯主义。
真理是黑与白与其间的两个点,现实世界却是五彩斑斓的灰。
周二,古井贡B的分红买入青岛港H,详见《分红买入》;
周五,买入建设银行H股,详见《杠杆买入建设银行》。
当前持仓2023年年内收益4.52%。
将👇👇图换为近一年收益折线图。
没有啥原因,就是想换着看看,因为👇图已经有历年收益了。
1.腾讯二季度的业绩及估值调整;
2.华晨中国宣派特别股息,我们究竟在赚哪种钱;
3.青岛港出售工程资产,美化报表进行时;
4.闲聊:语义学、条件概率与投资。
1.腾讯二季度业绩
腾讯作为港股中最受关注的企业之一,有无数机构追踪其季度业绩表现。
这种「预测」本身,「预」的因素很少(什么都预只会害了你),主要是测算,因为二季度已经过去了,相关数据通过跟踪基本取得,剩下的就是笔头和案头作业了。
因此,7月份,券商们对腾讯Q2业绩的预测总是很准的(笑)。
如果对中金的一家之言有顾虑,可以参考腾讯自选股上的「盈利预测」——
准确度也不错。
对于不同企业,投资者可以有不同的观察方法。有的企业业务简单,可预测性强,那么只是读一读它的财报,关注一下企业新闻就可以那得很稳当;有的企业业务复杂程度高,或者专业化程度高,个人投资者可以借助机构研报或其他研究者的研究成果完善自己的投资框架。
这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不必因此觉得自己「水平不行」、不必有心理负担,你对企业的理解是你自己独一无二的财富,无问东西,纳为己用才是要紧事。
对于二季度的腾讯,机构普遍对于营收实现12-13%的增长没有意见,差异主要来自对于利润的推算从同比增长22%到32%都有。
营收的增长主要源自:
游戏:同比高个位数增长(+9%)。主要是Q2及暑期上线多款的新游带来增量贡献和海外市场的稳步推进。游戏的看点其实在Q3。
社交:同比低个位数增长(+2%)。主要是长内容平台的常态化运营(比如《闪耀的她》,我妈看得很上头)、与抖音集团的长期合作(关于二创方面),再叠加视频号的商业增量。
广告:同比高速增长(+23%)。宏观需求增长、AI降本增潜在用户、视频号商业增量和电商增量(618等)给广告业务带来重大机会。
金科企服:同比高速增长(+19%)。宏观经济回暖带来的支付业务、金融监管转入常态化使得业务自主性得以提升、腾讯云在AI方面的机会(这个暂时是负面因素,因为需要持续投入)等共同催生的高速增长。
基于这些信息去分析营收增长是一个确定性很高的事情,但利润藏在腾讯「体内」,预估需要些水准和运气,因此会有分歧。
我个人盲猜一个二季度腾讯营收1500亿,非国际标准归母净利润350亿,不知道能否猜对。
先对腾讯的估值进行定增调整——半年定增10%。
当二季度业绩公布后再考虑是否细调合理估值。
定增后,腾讯的合理估值为600元人民币/股,估值范围是308.24-776.91元人民币/股。
关于腾讯还有另一件小事——对有些同志而言可能是大事——腾讯控股的大股东、南非Naspers集团荷兰子公司Prosus预计其所持腾讯股份的比例将每年减少2-3%。
当前Prosus目前持有腾讯约26%的股份,即今年年底减少至24-25%,减持金额用于自身回购。
腾讯的大股东减持已经持续了一年多,且看不到结束迹象。虽然从股价走势上完全看不出减持的影响,但依旧有不少投资者将大股东的减持看作是腾讯「跌跌不休」的根源。
(图中的十字是公告宣布之时,反正这走势,看着不能说是关系不大,简直是毫不相干)
笔者的观点在去年减持新闻出现时就聊过,例如10月的《实盘周记2022/10/28》中——
此时也没有新观点。
减持相当于出现一个腾讯日平均成交量3-5%的固定卖方需求,从原理上会压制股价表现。使得腾讯表达出更低的估值。
低估值对于腾讯至少有三重好处:
1)利于腾讯开展自身回购,以抵消股权增发带来的不良影响;
增减持是市场行为,无碍于企业价值表达;回购是企业行为,有利于存量股东。
2)方便随时购入;
处在买点附近的腾讯,其内在价值被严重低估,投资者可以很轻松、风险很小地做出投资决策。
3)企业自身有维持股价的动力。
因为增发股权本身是腾讯给予工资的一种手段,因此股价长期处于低位对腾讯「付工资」也会造成麻烦,促使腾讯采取一些列手段(包括不限于大额分红、腾3亿、腾3.5亿、腾4亿……)维持股价。腾讯的内在价值表达也会令持有者收益。
这是低估值给予腾讯投资者的额外福利,完全无碍于腾讯的内生增长。投资者又怎会怨天尤人?
2.华晨中国宣派特别股息
7月18日,华晨中国宣派特别股息,每股0.96港元,除净8月11日,到账8月31日。
港股的股息素来在途日久,这次仅用20日即到账,效率上值得点赞。(不知是否是因为大股东真的缺钱?)
也是借由这次分配,笔者才注意到华晨中国居然是红筹股,在派发股息时需要先缴纳10%的企业所得税。此有误,已预缴。
红筹股:Red Chip,指在中国境外注册、在香港上市的带有中国大陆概念的股票。具体名单在港交所的网站上可查——
(路径如图所示)
因此,港股通用户实际到手股息只有0.6912港元/股(90%*80%=72%),但会按照0.96港元/股除息。
(这10%的企业所得税是之前我没有注意到的,也充分体现了投资预留安全边际的重要性——你一定会犯错)
理论上,过高的税费会触发港股通用户套利:即在8月10日尾盘卖出,在8月11日早盘买入,以回避28%的税款。
这种套利的核心思路是,尾盘和早盘之间的波动小于6%;缺点是参与人数众多时,华晨的波动可能会高于6%计算方法见评论区,或接近,此时赔了夫人又折兵。
因此,不少投资者应当会在8月初至8月10日间离场,待特别股息派发后返回。
我不太热衷于参与这种逻辑性不强的套利,目前的想法是选择留在场内,承受28%的税费——什么便宜都想着占,挺累的。
参与对华晨中国投资以来,最经常被提问的就是,「分红难道不除净吗?赚分红本质上是自食其腿」。
有道理。赚分红当然是自食其腿(还要交税),我们又不是介子推,不做这种事情。
投资华晨中国想要赚的钱其实是账上的现金,是因为有概率通过分红的方式获得账上现金,因而参与投资,而不是分红这个动作。
分红除净与否,和投资决策本身毫无关系。甚至于,除净本身也毫无作用,仅仅是为了图形的连续性。分红前后,企业的内在价值已经改变,与股价无关。
同样的道理,将银行企业的分红视为自由现金流,是因为分红出来的钱是真实的,银行在分红完后依旧在盈利,而不是分红这个动作本身有什么特别的。
还有,我经常看到的观点是「如果真的赚钱,为什么华晨中国没人买?!」「银行真的安全,还会跌到0.3PB?!」
我有时候回答,因为其他人没看到这样的机会,或者缺乏相关知识。
你看,就是这么简单。
3.青岛港出售董家口港区综合物流堆场一期工程
青岛港7月17日公告,拟向青岛港(集团)港务工程有限公司出售董家口港区综合物流堆场一期工程资产,交易价格为人民币1.03亿元。
董家口港区综合物流堆场一期工程资产包括配套建设混凝土生产厂房1座及混凝土搅拌站1套,联锁块生产厂房1座,侯工楼1座、门卫室1座及配套工程。房屋总建筑面积为23,418.50㎡,土地使用权面积为38,355㎡。
标的资产由青岛港投资建设,总投资为人民币9,615.86万元(不含税),2020年3月开工建设,2020年12月竣工投产。
从评估上来看,2023年3月31日账面净值评估0.88亿,原值0.97亿。作价1.03亿(含税是1.12亿),相较净值增值了15.66%。
按照总投资来看,基本是平价买卖。(年化收益2.34%,约等于存银行)
考虑到综合物流是董家口港区三期规划(2021-2030)的建设项目,此次出售应该和宋城演艺把效益不佳的项目打包给集团类似,大概率属于美化资产负债表的行为。
反过来想,可能是这次重组吃进的资产质量足够一般,使得整个资产负债表很难看,所以动一动?
或者是后续建设董家口港需要资金(青岛港的在建工程基本都是董家口港的配套设施),从集团弄点过来?
不是什么太重要的消息,了解即可。
闲聊·语义学、条件概率与投资实践
一、有解的故事在1990年西科金融(Wesco Finalcial Co.,Ltd,维斯科金融)股东大会上,查理·芒格分享了一个故事,说很久以前,格雷厄姆在一次聚会上,准备了一些只有对错的判断题小测验,结果一众天才纷纷翻车。
由此芒格猜想,格老是想告诉大家:如果比你聪明很多的人要骗你,你再怎么判断和分析,也很难不受骗。
如今,聚会上的问题已不可考究,但可以想象,大概率包含了一种误导性很强的概率题——条件概率。例如著名的「三门问题」:
三门问题出自美国的电视游戏节目Let's Make a Deal。参赛者会看见三扇关闭了的门,其中一扇的后面有一辆汽车,选中后面有车的那扇门可赢得该汽车,另外两扇门后面则各藏有一只山羊。
当参赛者选定了一扇门,但未去开启它的时候,节目主持人开启剩下两扇门的其中一扇,露出其中一只山羊。主持人其后会问参赛者要不要换另一扇仍然关上的门。
问:换另一扇门是否会增加参赛者赢得汽车的机率。
答:如果严格按照上述的条件,不换门的话,赢得汽车的几率是1/3。换门的话,赢得汽车的几率是2/3。
我在初次接触三门问题上也做错了,后来把门数换成100个,才恍然大悟:
参赛者看见100扇大门,其中1扇里有汽车,其他有山羊;当参赛者选定了1扇大门,主持人会打开其中98扇有山羊的大门,请问参赛者是否要交换。
答案是不是就很清楚了?
承认自己的无知非常重要。投资做久了,人就会自大,这是真的。因为投资是一种很罕见的工作:你得学习跨学科的知识,学得越多,看到的机会越多。
那些你不懂的知识似乎切身影响了你的利益。
你不懂医药,在医药翻倍的时候你无从下手,甚至不敢抄作业。这种感觉类似于「失去」,是会带给人痛苦的。
因此许多投资者要想尽办法求多求全,发明各种方法说服自己:我能看懂XXX。
这不是心灵的缺陷,这就是人性本身。
芒格能够终身保持理性,总是将问题丢进「太难」的垃圾桶里,是一件非常反人性的事情,值得尊敬。更难能可贵的是,巴芒因此而成功,用实际行动作证了「能力圈」利大于弊。
「能力圈」的利在哪里?利在安全,知道不可为,可以帮助我们避开很多风险,避免死在半途中。
弊在错失无数你不懂的机会,弊在反人性、带给你痛苦。
当然,如此推崇「能力圈」、推崇对未知的敬畏,并非否定了人的主观能动性。世界是凯恩斯的,但不妨碍芝加哥学派的学者为止努力,我们脚踏实地的学习、拓展「能力圈」,以有涯随无涯,自会收获成长的乐趣。
回忆一下,世界上茫茫多的「一元论」者和他们的结局,你就会理解,内心深处的真实与现实世界的灰色如果不能结合在一起,你就必将被排斥在自己尊崇的理性体系之外。
真理在彼岸,可以向着它前进,却不能强求明早便摘到手里,假装摘到了的,一定是谬误。
二、无解的故事恰巧,今天中午,小伙伴分享了另一个经久不衰的「条件概率」题:
有一对夫妇,生了两个小孩,其中一个是女孩,求另外一个也是女孩的概率。
乍一看,生育小孩是独立事件,在不考虑生物事实的情况下(生女孩的生理概率其实接近49%),答案应该是1/2。
可小伙伴说标准答案是1/3,因为出生两对小孩的可能情况有「男男」「男女」「女男」「女女」四种,已知其中一个是女孩,排除「男男」的情况,剩余三种,则另一个也是女孩的概率为1/3。
之所以在「条件概率」上打引号,是因为这题其实并非是条件概率、它甚至不是数学题,而是语义题。
当你使用两个带有互异性的指代词来区分已知和求问的孩子,这题就在数学意义上不存在了——它不具有逻辑性。
在英文版的wiki上(词条是boy or girl paradox),这题的原作者马丁·加德纳一开始认为答案是1/3,后来他发现问题有歧义,答案也可以是1/2。
关于男女悖论(boy or girl paradox)的语义学探究我们在此处略去(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话题),只聊这个问题背后的问题——
1)当我们面对一个问题时,不要奢求它一定有解。
我们努力思考,得到一个自己能够接受的答案,就很舒服,可以将苛求解答这件事,放在茶余饭后做。
在考场上,学神会解出每一道题,而学霸会放弃那些它解不出来的题目,最终,学霸的成绩往往稳定,而学神则偶有翻车。
在闲聊中,我对许多朋友讲,投资和写小说是一样的,你会1000个字可以写,只会400个字也可以写,关键是先写、先做,边做边学习。
有些会计科目看不懂?有些业务摸不透?没关系,先想、先观察。甚至可以先买点观察仓看看。
等你把一切都想明白了,三五年又过去了,你还是学生,除了错过一个牛市之外,一无所得。
2)培养跨学科的知识框架非常重要。
在数学上无解的问题,却可以在语义学或逻辑学上得到答案。这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
跨学科的知识往往来自于不带目的性的广泛阅读,这对投资者而言太重要了。
我去年放弃了伊利,因为我觉得历史惯性积习难改(并没有不看好伊利的意思);认为《暗区突围》《黎明觉醒》不容易爆火,因为游戏性和玩家群体存在先天不足。这是观点都不是从投资中获得的。前者来自对「乳糖不耐」这个伪概念的溯源,后者则是一位玩家(而非投资者)的经验。
头脑里的框架越多,你的「洞见」就越频繁。
因此不要担心看闲书,谁知道什么时候能用上;不要担心工作与投资不相关,谁知道积累的经验会在什么地方反哺于你。
体制内的工作没有好处吗?我看不见得,他至少带你认识了人性之善恶,告诉你世界上还存在一些总不唯利是图的企业。
随心、随性,手不释卷。
以上。
P.S.我试用了一下135编辑器的AI写作功能,在生成废话方面挺厉害的,体制内的朋友可以试试——
周记仅为本兔的个人投资记录,如果照抄作业的话,赚了是你厉害,赔了你大可以骂我,但似乎也于事无补。
所以,对于投资行为,我不做任何推荐,请坚持独立思考、多看一二、狡兔三窟,千万不要拿着四五年内会用到的钱做投资,也别被人骗了,求求各位~
留 言 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