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路边的野菜要不要采? | 直播活动

食通君 食通社Foodthink
2024-08-29


春光无限好,野菜成了宝。


进入春季,各种野菜纷纷现身各地的菜市场、超市和线上生鲜平台,餐厅和预制菜企业也把野菜作为卖点,放入菜单或冷冻食品中,“春季限定”美味开始占据餐桌C位。


此外,不论是朋友圈,还是各种自媒体平台,齐刷刷晒野菜简直成了全国网友的约定动作,“打野”(到野外摘野菜)作为一种新潮流更是席卷了年轻人群体,不少旅游公司还顺势推出了“打野”团。


食通社生态农业实习生们在春天来到了全国各地的农场,立刻投入了采摘野菜的事业中。你能认出哪些野菜?左右滑动观看


一方面,野菜被视为纯天然无污染的食物受到追捧;另一方面因吃野菜住进医院的新闻又频频发生。


  • 野菜真的更健康更营养吗?

  • 路边的野菜安全吗?能不能采?

  • 高价野菜是智商税吗?

  • 各个平台上的野菜都是哪里来的?

  • 野菜在国人餐桌上又占据着怎样的位置?

  • 中国和外国的野菜一样吗?

  • 昆明菜市场里的野菜,能告诉我们什么生物多样性的故事?

  • 特殊时期,野菜和野生菌在我们的生活中扮演过什么重要的角色?


上桌后的野菜,你能认出来吗?可以和上面那组图里的对应起来吗?左右滑动观看


本周五4月19日晚19:30,食通社将联合腾讯新闻科学频道《餐桌上的物种》,邀约生态工作者、人类学家、博物作家、农民(以及以上各位吃货)一起来聊聊关于野菜的那些事儿。


欢迎扫描以下二维码,在腾讯新闻客户端收看直播:



   -  圆桌时间  -   


4月19日 19:30-21:00


   - 圆桌嘉宾 -   

 

半夏


中国作协会员,昆明市作协副主席,致力于长篇小说及自然博物生态文学的写作。已出版六部长篇小说及纪实作品《看花是种世界观》、博物随笔《与虫在野》。近年常行走荒野看花观虫,践行博物生存,独立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志愿者,呼吁生物多样性生态环境保护。


三年前开始系统性记录昆明一个农贸市场的博物日常,包括300多种山茅野菜。文稿已节选发在《十月》杂志。


田野志·在集市 | 半夏——主持人语

田野志·在集市 | 半夏——昆明篆新农贸市场的博物日常

 

孙姗


山水自然保护中心创始人之一,现任该中心理事长。2015年开始种地,体验土地、农耕、食物、生态,以及自给自足(Homesteading)的生活。现居加拿大,开办“蕺菜园生态农场(Chi Garden)与发酵厨房”。曾在食通社举办天然草药膏工作坊,也多次分享她从生态学出发的食农观和实践。

 

李睿俊


云南昆明人,华东师范大学人类学硕士,自由撰稿人,现为美食纪录片调研顾问。擅长云南野生菌文化研究,文章多见于《食通社》《Sixth Tone》《澎湃·镜相》等媒体期刊。有丰富的田野调查经验,长期关注云南少数民族文化、饮食习俗、多物种等话题,熟悉云南地方风物及野生菌种类、贸易和文化。他万万没想到,自己积累多年的野生菌和野菜知识,能在2022年4月的上海派上用场。

 

  谭羚迪


山水自然保护中心工作人员,从事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没有太多挖野菜经历,但有一些保护野菜的经历。因为一次来食通社开会时,带了一包刚采的灰灰菜,一边开会一边择菜,开完会给大家凉拌了一盘野菜而一战成名。她也曾经作客食通社的读书会。


   - 圆桌主持 -   

 

 天乐


食通社创始编辑,北京有机农夫市集召集人。作为上海人,在妈妈“农场到餐桌”style的荠菜馄饨和艾草青团中学会欣赏野菜,在2020年春天的北京学会烹饪各种北方野菜。


图片

食通社生态农业实习计划三期实习生:黄青烨、刺挠、面条、平平、师亮、曾云川;分别摄于:内蒙阿拉善致良田、广西贵港百草园、四川成都亮亮、陕西咸阳绿我、广州银林等生态农场


策划:慕野

统筹:天乐

版式:小树


  扫码打赏,支持原创知食  



回复关键词,了解更多内容

近期热文 | 食物课程 | 农友大会 | 菜市场 | MOSES | 食通社在路上 | 前沿食农 | 小农故事 | 节气餐桌 | 食农活动 | PGS | 种子 | 气候 | 日本 | 作者 | 招聘 | 转载



点击「在看」,分享美味知识▼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食通社Foodthink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