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修道人密解《心经》(佛道双解)
传播上古智慧、灵性与科学、修行、养生、生活。公众号后台点击“往期精彩”,在内容页上面的搜索框输入关键词,即可搜到您想了解的文章。这里有最全的优质内容和资料,给予修行路上更多的启示与帮助。
唐三藏法师译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序
《心经》,全称《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或称《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般若心经》、《观音心经》等等,简称《心经》。是佛教乃是世界宗教经文中字数最少,经义最深,传奇最多,传播最广,最简明理明殊胜的灵文之一,直指修道成佛之心要,法身得证之般若筌蹄,乃佛佛心传之法芯,枢机宇宙演化之色空如是不异真相,总纲万法之空相真谛。这部经汉传佛教通行版以唐三藏(玄奘)法师译为主,略去了序文和流通分,只保留正宗文,全文文词简洁,读诵流畅,通俗深涵,仅共260字,故影响最广。
《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摩诃,是梵语的音译,中文内涵:大,绝对究竟大的意思。般若,是梵语的音译,中文勉强称之为:智慧、妙智,解为道最妙。波罗蜜多:是梵语的音译,到彼岸或度的意思。有的把“多”单独拿出来解为:上。心,是精要、核心的意思,对个人,则指本心、真心,与道合之佛心、菩提心、道心。经,是通名,一般指佛陀、道祖等得道最高者所说所写的方称为经,六祖坛经、心印经等少数俗传除外。
此经是如来佛陀之心脏,道之源本,是佛教三藏诸部大乘佛法般若经部的核心,是修道明悟证道实相之本心道源,故最为精深殊胜。因而道教全真道亦奉为必读经文之一。
此经殊胜处分三乘九品:初乘初品,能闻读正信之,并能口诵唱经,则信而能入,心有依托,是为初入宗教信仰,处世少彷徨;初乘中品,初解经文字义,讽诵流利,正见起信,则宗教信仰纯纯,人生有向,处世有则,正道行之,三善道不远;初乘上品,讽诵熟练,进而对其他佛经旁类信之,正见深信,并发菩提心(道心),以仙佛为榜样,慈悲为怀,无缘大悲,同体大慈,多行善事,持戒修福,培植福德资粮,终阙奉行,则必入三善道人天果乘,上者鬼神暗辅,今生有值;中乘初品,树起菩提心,佛法行之,心念之,念而无念,不念而念,是为心念,通俗讲就是潜意识或下意识能迸出经文自护,闻读此经,心自然而得清凉,魔障难扰,用功六度法菩萨道,智而能度,可入道,种下智慧资粮;中乘中品,心念甚深,通晓经文涵义,刻入心脑至第七末那识(净化的潜意识),有魔障来扰,经文自出,心明不坠,入道而行,可证须陀洹初果及往上;中乘上品,心念幽深,明悟其理,与心髓合一,至种入第八阿赖耶识(净化的潜意识深处),轮回难忘,心正浩然,覆护金光,道心渐纯,五欲少来,鬼妖丧胆,精怪忘形,天魔难近,过五关斩六将,道深有程,仙佛暗中提挈,用功不断,贪、恚、痴永尽,一切烦恼永断,可证四果阿罗汉果;上乘初品,深究其妙,辯理无碍,举一反三,心经通则百通,万经归宗,注疏经文合符本义心要,行功道次第,不迷难惑,菩萨阶直上,七地菩萨可证;上乘中品,经义妙理不以心意识寻思,本心直舒,均为合其经之道枢,行道无相及无功用行,如雷动天鼓不敲自鸣,水印明月无心而见,八地菩萨以上可行;上乘上品,究境本经内涵,直证本源,唯佛陀道祖亲如,宇宙真相了了无碍,法则造化在手,是道的化身。如《华严经》云:“十方诸如来,同共一法身,一心一智慧,力无畏亦然。”
此般若心经,是佛讲法四十九年第四时转偏成智所讲,是般若八部之纲要,乃摄佛法六百卷、道藏三洞之精华,与华严之微尘数品、法华之十万余言,道德之九九章节、参同契之三法并融,广略并殊,道义无二。概括之惟清静两字,心得清净然,故与道家《清净经》有异曲同工之妙,可互补参究,奥义更易明了。其文虽约,其义圆融,大道奥旨尽透,即大藏佛教之要义包涵殆尽。摄取诸佛法之心要,故前无如是我闻,后无信受奉行。以单法为本,实相为体,观照为宗,度苦为用,大乘为教相,此五者皆经中所旨也。单法者,即般若波罗蜜多,道曰以先天求取先天,以道悟道证道,实无为法也。实相,即诸法空相无相无不相,道曰道本虚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也。观照者,道曰内观,照见五蕴皆空,返无极也。度苦者,即度一切苦厄,道亦如是也。大乘者,即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行菩萨道,道曰行神仙道也。因而,此经慧日破诸暗,净光照无垢,乃证道成佛之心灯,利生之法宝。
故,仆于2012年夏日,梵香沐浴,诚心祷告,佛道双解,惟道而疏,通俗浅析,解蕴抉隐,直舒心义:经中列举出五蕴、三科、十二缘觉、四谛等法说明万法空相道本虚无,至心清净,毫无做作。进而枢机道次第起修终佛皆以般若实相先天道为准,以道印心,方能亲证实相无碍究境般若,心融于道,譬如风于空一切无碍。故《道德经》云:圣人之道为而不争。不争而天弗违。天机深者得其深,天机浅者得其浅,各得其所。并发愿使阅者过目了然,不落邪法邪人所惑,即为去心之邪念归正道耳,修道有程,菩提心深种,行菩萨道如上指,三乘九品有阶可上,此余之本心,是为序。
时公元2012年8月6日(农历6月19日观音菩萨成道日,谨以注疏此经供奉菩萨,南无观世音菩萨!)三一道人自序于武夷山玄天别院中
观自在菩萨,一般指观世音菩萨、观音菩萨,中国神道三神中佛家最大慈大悲大愿大行乃是世界最家喻户晓的菩萨之一,果位十一地等觉菩萨,西方三圣之一,一生补处,阿弥陀佛第一顺位接任者,候补佛。因地中修音观反闻不二法门,得证耳根圆通,观听圆明无碍,得大自在,此自修自证自在;又因行大乘菩萨道,寻声救苦,梵音海潮音,胜彼世间音,普度众生苦恼死厄,随类现应得度身而说法,四生六道三界十方道泽永芳,得大自在,此度生自在;再者观世音前身早已成就佛果,号“正法明如来”,是古佛中的古佛。其后又以菩萨的身份乘愿再来,普渡众生。为了帮助众生脱离苦海,带果行因,倒驾慈航,成为了观世音菩萨或称光世音菩萨等等,此超脱自在。故名观自在菩萨,是“南无大慈大悲救苦救难广大灵感观世音菩萨摩诃萨”的简称。又于怖畏急难之中能施无畏众生,亦号施无畏菩萨。详见《法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第二十五、《楞严经》卷六、《佛说十一面观音神咒经》等等。
此经传说乃观音菩萨亲传于玄奘法师,以诗为记:
少年出家读译典,生疑语句愿取经。
挂单天府遇癞僧,孤寡恶脓无人近。
惟有玄奘慈悲心,洗疮涂药侍奉愈。
感善口传此心经,梵文般若数百字。
佛法精要殊胜妙,不可思议神之力。
经护九九难关过,常伴八百里沙漠。
鬼妖丧胆难临身,精怪忘形不相随。
金光护覆取经路,原是光音亲僧耳。
此菩萨,有的指观照般若已经自在无碍的菩萨,如风于空一切无碍,说法远离心意识,譬如雷动天鼓不敲自鸣,水印明月无心而现,无相及无功用行,八地以上菩萨(天仙上品)。菩萨,梵语原意觉有情或有情觉,自觉觉他和自利利他。单自觉和自利为主是小乘佛法的叫法。觉他和利他之后方是大乘法门的称谓。六度齐修,万行繁兴,不违本愿,普度众生,得证法身实相般若,亦称大士、开士、法王子等。一般指地上果位十地等菩萨(神仙天仙),候补佛十一地等觉菩萨(大罗金仙),佛十二地妙觉菩萨(道祖)。泛称至善并有道之人。
此菩萨,道教传为慈航真人,元始门下十二金仙之一,号圆通自在天尊。
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行深,道行、功行精进深入。有的分开单行字解,后连为深般若,有的专指大乘的智慧,区别小乘不究竟之般若。般若波罗蜜多,如上译智慧到彼岸,一般不译。般若与波罗蜜多,乃翻字不翻音,字是华文,音是梵音,即古来五种不翻中,尊重和顺古不翻。其他三种:名多含不翻,如婆伽梵含六义等;秘密不翻,如神咒般若波罗蜜多咒等;此方所无不翻,如阎浮提等。般若有三:一、文字般若,此经文字,能诠观照工夫,透尽佛法心要,而契实相妙理,依此般若,修道有向。二、观照般若,依此心经法门观照空相而来般若,观照真俗二谛不二,如此经指,照见五蕴皆空等法之俗谛,而度一切苦厄归于空相虚无真谛为第一义谛。三、实相般若,即第一义谛,无相无不相,即为实相,而得般若,实无所得,还本而证实相般若。故《金刚经》云: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大乘佛法以六度法(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为主行菩萨道,而证妙理圆通法身实相。道曰先天金丹,阳神是也。
照见,不注于有,不注于无,性光朗照,天性自辉,身心如水晶塔子或琉璃体一般无染,进入如上指般若甚深功态方能用照见,区别凡人有心之见。五蕴,色、受、想、行、识,亦可指五阴。蕴,指类、别,佛法把世间万物归类为五蕴。色,凡尘世界,四大内外色身是也;受,领纳是也;想,念想也;行,造作也;识,八识心王了别一切所缘之境也。受想行是心所,是心王识所体用,而处于色中。空,真空也,区别一般所说的与诸色相分离的虚空。凡人五阴覆身,五浊轮回,盖五蕴蕴五浊,色蕴劫浊,受蕴见浊,想蕴烦恼浊,行蕴众生浊,识蕴命浊。使妙明真心不能显见,浊流蕴障。然菩提心本人人具有,佛性平等。昔日,佛祖菩提树下,初成正觉,三叹:“奇哉,一切众生,具有如来智慧德相。只因妄想执着,不能证得。若离妄想,则无师智、自然智,一切显现。如来智慧,即其般若妙智。众生迷此,而成烦恼。诸佛悟此,而得菩提。众生迷此,被五欲和社会意识形态所牵,妄心不断,执着我法,永失真道。如《清静经》所云:众生所以不得真道,为有妄心。即有妄心,即惊其神。即惊其神,即着万物。即着万物,即着贪求。即着贪求,即生烦恼。烦恼妄想,忧苦身心。但遭浊污,流浪生死,常沉苦海,永失真道。是为苦厄所累,苦,一般指生老病死爱恨离愁等尘世八苦,尚有二乘不究竟之苦等。厄,穷困疾厄。度,脱也,一切,包括无余也.一切苦厄,六道之众苦也。而菩萨如《清净经》云:内观其心,心无其心,外观其物,物无其物。远观其形,形无其形。三者皆悟,惟见于空。是名得道,实无所得矣,常寂真空清静,当体即空,空亦空无,无无亦无,故能度一切苦厄。这段言菩萨所行的道法入的道态得的道果,而证大自在。是阿难尊者结集法藏时,所列别序也。
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舍利子,舍利即鹙鹭,是其母眼伶俐似之为姓,合母姓而称是古印度的风俗。一般在中国称舍利弗,佛陀十大弟子之一,智慧第一,证大阿罗汉果。因其是发起众,又无上般若实相妙道,宇宙色空不异究竟真相,唯有大智慧者方能听明,故观自在菩萨呼其名。
色蕴源自真空,真空生妙有,生万物,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而成宇宙。故缘起性空,诸色大如宇宙,小如微尘,无不是因缘假合,《阿含经》云:有因有缘世间集,有因有缘世间灭。又,《道德经》云:无,名天地之始。或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清净经》亦云:大道无形,生育天地。大道无情,运转日月。大道无名,常养万物。又,清者浊之源。故有色即浊,归空即清。道即无极真空而生万物诸色也。真空生妙有,妙有无色无不色,即为色不异空,空不异色。互不异,着重点在于不要落于空,亦不着于色。落于空,则是顽空、稿灰死气,着于色,色身意念下功夫,永无休止,故不落两边,才是色空不异的真谛。
诸色因缘生灭还清归空,还返无极虚无真空,色空互化相待,即为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在于强调,即使色空不异,亦不着,故色空如是,这是大乘佛法中道了义的真实义。
色蕴如是,受想行识四蕴是心王心所,以此类推,识不异空,空不异识,识即是空,空即是识,受想行皆如是也。这几句言宇宙色空不异真相,五蕴生于空,归于空,则人法天象地,心清则空,真空则本心现,妙有实相般若显,五浊即超。明证此方知无上般若实相妙慧,即《清净经》云:即入真道。
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复呼舍利弗,是要强调,五蕴本空,因缘而来之法亦如是。诸法本无所从来,亦无所从去。是谓诸法空相。故《廻诤论》云:诸缘起法,即是性空。《大智度论》云:一切诸法性不可得故,名为性空。即为诸法空相,离名字相,离言说相,离心缘相,即是真空实相,不落于有无色空,不遂于方所,非有非空,安有生灭、净垢、增减后天诸相显哉。
承上修般若波罗蜜多是法时空相,五蕴皆空,心得清净,而不是五蕴消失不见了。凡夫迷,五蕴空想,后天意念不断,则轮回遂业而增,佛性实相隐覆而减。菩萨悟,照见五蕴皆空,洞慧无尽般若而增,五浊消妄而减。若五蕴皆空,证达彼岸般若,本人人具有佛性,是道之体,本无生灭,亦无着色净垢,真如如来毫无增减。是谓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如《楞严经》云:性空真色,清净本然,周遍法界。《般若经》云:菩萨不住法,住般若波罗蜜。这段言法本无法,因缘生,来自虚无归于空,无极真空无作亦无为,本无后天诸相。
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
是故,承上启下,真空无极本无相,自然不显色蕴,亦无受想行识四蕴,五蕴诸相皆空。人负道而生,人人具有佛性菩提心,如能照见五蕴皆空,本心清净,如六祖慧能大师云:“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眼无所见,耳无所闻,鼻无所嗅,舌无所偿,身无所触,意无所动等六根不用,六根是感知五蕴的器官,不用空矣。盖因“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道德经》日。而六尘色声香味触法是靠六根收受,六根空六尘不染,亦空矣,譬如六根视作收音机,六尘视作要收的音台,音靠收音机收受,收音机不作用自然无音可收。是为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是举出六识界头尾两个,无眼界,省中间一字识,无眼识界耳。中间略去无耳识界、无鼻识界、无舌识界、无身识界等中间四识界。识以了别为义,能了别尘缘境也。内六根,外六尘,中间六识,内外皆空,中间识无以生矣。譬如电视,六根视为内接收信号的芯片,六尘视为外显示信号的屏幕,六识视为中间要播的信号,芯片屏幕无作功,信号安得存哉?六根六尘合称十二入或十二进,加六识合称三科六凡十八界。盖五蕴皆空,以心迷重者而说;以我执迷重者,特举出我之所用六根亦空;以法执迷重,特举出法之所用十二入亦空;以我法执及心皆迷重者,特举本心之外三科十八界皆空耳。
六凡,即六道:天法界、人法界、阿修罗法界(亦云非天,比天不足,比人优胜)等三善道;畜生法界、饿鬼法界、地狱法界等三恶道。为善则报在人天,作恶则报在三途,善恶杂修则报在阿修罗。此三科五蕴六凡十八法界,属六凡法界,是六凡众生所处,今即一了空之,即是言空此六凡法界。
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
这段言空缘觉法界,四圣界之一。十大法界前已讲空六凡法界。缘觉法界,小乘佛法之一,缘觉法,辟支佛所修,顺逆观修十二缘觉,观本心被十二因缘所障,而依次修,悟证破诸无明,直至无老死,而证不死涅槃辟支佛果位。《法华经》云:从佛世尊闻法信受,殷勤精进,求自然慧,乐独善寂,深知诸法因缘,是名辟支佛乘。十二缘觉流转门顺序: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无明者,众生为五蕴十八界所覆,不识本心自性,愚痴迷暗随十二因缘流不灭,轮回流浊,不脱生死。如经云:真如不守自性,一念不觉,而有无明。真如人人本具有,不觉,被过去世无明所迷,而造善恶之业行,无明缘行,而招感现在世识、名色、六入、触、受等五支果现,又缘起爱、取、生等三支现在世所处,而招感末来世生、老死二支流转,循环周流,无有间断。辟支佛修者深知无明缘起,还灭无明根上空,譬如砍树,根系除尽,树干、枝叶自然不生,如《阿含经》云:此有故彼有,此无故彼无,此生故彼生,此灭故彼灭。故递次修证以还灭门:无明灭行灭,直至生灭以至老死忧苦烦恼灭。逆向验证:老死灭则不生,不生则不有无,无则不取,灰身灭智,破无明而证涅槃。
善恶不动诸业,有缘生者,必定依业受生,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自咎,只有所造善恶诸业随识流转,一切众生,无不是依业受报而无明。譬如修上上品十善之业(身三善业:不杀、不盗、不淫;口四善业:不妄言、不绮语、不恶口、不两舌;意三善果:不贪、不嗔、不痴),并修证圣果,了脱生死,或生极乐诸佛国;及修戒定慧不动之业者,生第六天以上,色界诸天。如修上品十善,并无有道力之业者,则生六欲诸善天。而修十善下品者,或生阿修罗道。如持五戒者,则生人间。而造十恶(身口意业与十善相反)五逆,毁谤正法,污垢三宝,则生地狱。如造十恶不深,或生饿鬼畜生。以何证之?人死之时可验,经云:佛顶眼生天,人心饿鬼腹,旁生(畜生)在两膝,地狱脚底出;可验一生善恶。善者,临命终时,从下身先冷上来,暖气到顶门方尽,顶门最后冷,其八识(或云灵魂)从顶门百会而出;生天者,从眼而出,眼最后冷;生人道者,从心而出;生饿鬼者,从腹脐而出;生畜生者,从两膝而出;生地狱者,从脚底心而出,倒悬其头,入于地狱。故《太上感应篇》云:祸福无门,惟人自招;善恶报应,如影随形。报应不爽,一切惟心造。例证详见《太上感应篇》、《玉历宝钏》、《劝善书》、《文昌帝君阴鸷文》、《大明仁孝皇后劝善书》等书及其注解。
辟支佛果位相当于七地菩萨神仙上品以上,末法身还空,阳神粉碎归于无极,一般转世有隔阴之迷。般若心法,亦照见此有余法皆空,无惑不造业,空无明以及老死。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乃至省略中间十支缘觉,头尾列举简化易颂念耳。自性真如不生不灭,故无老死,亦无老死尽。直至所证涅槃果位亦空矣,故无故。此空辟支佛法界耳。
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
此讲空声闻法界,四大圣界之一。声闻法,阿罗汉主修,谓住声闻法性,令自身证寂灭故,发正愿已,观苦集灭道四谛之理而证悟无生涅槃。《法华经》云:若有众生,内有智生,从佛世尊闻法信受,殷勤精进,欲速出三界,自求涅槃,是名声闻乘。苦集灭道四圣谛,谛,真实不颠倒之义。苦,生死苦果;集,惑业苦因,所招聚集于心;苦集这前两谛,乃尘世因缘之法。灭,涅槃乐果;道,涅槃乐因,修道就是修三十七助道品:一四念处,二四正勤,三四如意足,四五根,五五力,六七觉分,七八正道,及戒定慧三学。此两者出世之法。罗汉乘法,因见思惑烦恼,集招苦因。为断三界业障,出世修助道品,消尽无明苦果集谛,而得涅槃灭谛乐果。大乘佛法,直通佛界,究竟涅槃,烦恼即菩提,苦集亦涅槃,观照诸空,故无苦可舍,集不成果,道本如来,不灭而灭,即无此四谛也。无智亦无得,诸法空相,佛性如来,无智空之本智,无得空之所得,如《清净经》云:常清净矣。声闻乘所证无生涅槃,尚有法执在,故亦空之。
《六祖坛经》有一禅案,一少小出家比丘智常,志求明心见性。初于洪州白峰山参礼大通和尚,蒙开示:汝之本性,犹如虚空;了无一物可见是名正见,无一物可知是名真如。无有青黄长短,但见本源清净、觉体圆明,即名见性成佛,亦名如来知见。智常还不能解决心中疑问。远行六祖处顶礼祈望开示。六祖以一偈破其见知:不见一法守空知,还如太虚生闪电。此之知见瞥然兴,错认何曾解方便?汝当一念自知非,自己灵光常显现。以破空见,空无所空,一切时中,自姓自如,方是无智亦无得。此真空声闻乘法界耳。
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
此讲菩萨法界。以无所得故,承上启下,悟明一切法空即菩提,无所得矣,了一切法空即萨埵,无所得故,而实证诸法空相,达般若实相,中道了义,即大乘菩萨,菩提萨埵耳。大乘菩萨,修般若波罗蜜多法,心中皎洁若明镜不染,镜心寂灭若虚空,绝尽情私,万虑俱消,如《道德经》云:其上不缴,其下不昧,绳绳兮不可名,愎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自然心无挂碍,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如《六祖坛经》云:
无上大涅槃,圆明常寂照;
凡愚谓之死,外道执为断。
诸求二乘人,目以为无作;
尽属情所计,六十二见本。
妄立虚假名,何为真实义?
惟有过量人,通达无取舍,
以知五蕴法,及以蕴中我,
外现众色像,一一音声相;
平等如梦幻,不起凡圣见,
不作涅槃解,二边三际断。
常应诸根用,而不起用想;
分别一切法,不起分别想。
劫火烧海底,风鼓山相击,
真常寂灭乐,涅槃相如是。
吾今强言说,令汝舍邪见。
汝勿随言解,许汝知少分。
又云:生死即般若,烦恼即菩提。永嘉大师亦云:法身不痴即般若,般若无著即解脱,解脱寂灭即法身。般若无著即解脱,解脱寂灭即法身,法身不痴即般若。解脱寂灭即法身,法身不痴即般若,般若无著即解脱。
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此言佛法界。六祖慧能曰:摩诃般若波罗蜜,最尊最上最第一;无住无往亦无来,三世诸佛从中来。三世诸佛,过去世、现在世、未来世等佛出世,概称之。在佛教创立初,释迦牟尼佛为现在佛,以前的一切佛为过去佛,如为释加授记的燃灯佛,以后成佛的为未来佛,如释加佛授记的弥勒佛。三世诸佛指现于三世的一切佛。三世诸佛皆修般若波罗蜜法而成就,无由不以此法而无上妙觉,故曰依。般若,究竟智慧,宇宙法则之道,真理真如。波罗蜜,与道合一,证如来实相,故得无上正等正觉(般若波罗蜜多是梵语,此尊重不翻)。阿耨多罗,是无上的意思,此法界超九法界至佛果而至尊,与道合,是道化身,实相宇宙妙觉,无由其上。三藐,是正等的意思,指三世诸佛之道,中道了义平等,普度众生,万物平等,惟道是从。此般若菩提最无上,最真,故又称无上正真之道或净土论注解为无上正遍道。佛破四相五蕴皆空,无漏心道合一,转八识(眼耳鼻舌身意六识、第七末那识,第八阿赖耶识)为四智,转前五识为成所作智,转意识为妙观察识,转第七识为平等性智,转第八识为大圆镜智,究竟宇宙实相,故称正觉.
因而,诸法空相,无凡人五蕴十八界之法,无十二缘觉辟支佛法界之法,无苦集灭道四圣谛罗汉法界之法,无菩萨法界之法,归九法界于一佛界,含三乘至无上佛乘.“真常应物,真常得性.是名得道,实无所得。”,<<清静经>>曰.
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
此段言心经所说法是无比殊胜的.故知者,牒前启后,引经般若妙智尽破六凡二乘执着之处,归于涅槃真空实相,而证佛果极乐,三世诸佛及法王子菩萨皆于般若波罗蜜法而至高成就,故说:
是大神咒——神力最大,神妙不可测度,殊胜无比,能度众生出生死苦海,成就佛菩萨;
是大明咒——能照见生死轮回痴暗无明,般若智光,鉴天彻地,耀古烁今,是万物不断进化的光明所在;
是无上咒——般若最上,是宇宙本源之道,无所不包,更无其上;
是无等等咒——般若是佛母,三世诸佛皆由此出,而得究竟极果至尊,无由何法与其相等,依此法直超彼岸,最速无法而与之齐等。
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法,能度众生出生死无明苦海,出离三界火宅,超九法界至极乐佛果,故言能除一切苦,即心是佛,真常清净而得道,真实不虚。《菩萨戒经》云:我本元自性清净。六祖慧能云:不悟,即佛是众生;一念悟时,众生是佛。若识自心见性,皆成佛道。佛言不虚,绝不虚妄哄骗世人,喻经度人,真信不虚行。
到此,以上是显文,经义妙理,宇宙之道,得悟得显益。下文是咒语,是密意,心念得密益。显密相资,因人而度,妙法开智,随机会用,般若圆融。
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此段秘密章句,即秘密般若。故说者,因人开机得益,有以显文得益,有以密咒得益,随类相教,圆融无碍,显密相资。咒者,五不翻中密语不翻。佛门中有显教修行,又有密教修行,如修准提咒、大悲咒等,更配有相应手印,殊胜奥妙。密者不可人知,意不可解,故只音译成华文,八地菩萨方知真正奥义,亦能自说陀罗尼(咒语),如普庵印啸禅师的普庵神咒。
持咒之法,端正真信,心念八识,身口意专注于咒,自然心不外驰,忘行绝解,三业清净,五脏玄冥,光明浴身,祥光随身,开智显慧,现不可思议之效,如人饮水,冷暖自知,殊胜难于言传,可不修行之道也。
在此,略解其义,以资相应,心咒如意:
揭谛揭谛——去(或去我执),去(或去法执)
波罗揭谛——到彼岸去(或去俱生我执)
波罗僧揭谛——修道之人到彼岸去(或去俱生我法执)
菩提萨婆诃——直证菩提成就(觉行圆满)
如人因闻经起信,自然心经般若如黑室一盏明灯,破痴暗无明,信而心念,并解其义,金光自护,菩萨暗中提挈。如法起修,苦志参修其般若波罗蜜,以观音菩萨为榜样,心得清净,五蕴皆空,是名得道,终可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慧能大师曰:“若起正真般若观照,一刹那间,妄念俱歪灭;若识自性,一悟直至佛地.菩提娑婆诃!”故能以般若为苦海宝筏,出离三界火宅,直超彼岸,像观音菩萨一样终接班极乐世界,成就无上佛果,教化六道众生,究竟自在.
结语
心经颂
字少义深究竟道,万法归宗心经涵.
层剖三乘归一乘,空无九界至佛果.
三藏经论般若会,诸佛之心法语要.
宇宙实相空是色,诸法空相色是空.
空色不异法身界,无上妙觉大道心.
心念菩萨暗中护,理悟禅那心无经.
念而无念印八识,不念而念金光佑.
直超彼岸正觉路,清净真常是至尊.
随喜打赏,长按下方支持作者
修行圈长驻作者介绍:
三一道人,又号中道子、后龙居士、云岩洞主等,男,诗人,佛道文化行者,“道心诗社”发起人。主修钟吕性命双修丹道和达摩慧能禅法,丹道和禅法弘扬人。爱好笛子、书法、太极形意、养生辟谷、符咒等。发表文章诗词于香港道教学院《弘道》、江西《道源仙踪》、广东《恒道》、四川《道缘》、《中国楹联家》、《中华国粹网》等刊网多篇。注解有《清静经述论》、《心经密解》等等。诗联获奖若干,获得过北京“四海杯”诗词联画邀请赛诗词类金奖、山西蟒河镇茱萸文化节诗联一等奖和“中国优秀诗人”荣誉称号等;多幅楹联(2018)被嵩山少林寺荣誉收藏和入编第一届“六祖杯“诗联征集活动及中联会主编的《中国对联作品集》等。修行交流微信:18250279688
作者往期文章
修行圈所发布的文章大多精摘自网络公开内容,这些内容仅作公益性分享、研讨、参考之用,不一定代表修行圈意见,亦不一定完全正确,请客观思考,不盲从,不排斥。若涉及版权问题,敬请邮件联系:wwyt2018@163.com ,我们一定会及时更正。
往期内容:
- The End -
“修行圈”旨在传递心性的智慧,了悟人生,与自然和谐共生;集众家智慧合为一体,用全息立体的思维和角度思考人和自然万物的奥秘,传承、创新东方智慧,共创美好新世界。不定期推送 东方智慧、修行启示、修炼秘法、易经数术、风水法术、中医养生、灵性科学、人体奥秘、古今秘史、修学资料等大量相关内容。交流邮箱:wwyt2018@163.com
修 行 人 的 公 众 号
格物|致知|自然|简单
长按二维码关注 开启智慧大门
- 关于修行最全的内容都在这里 -
从历史信息可以查看公众号往期更多的好文章。后台回复你想要了解的内容,会根据所需把内容推送在文章里;回复你想要的任何学习资料,会不定期提供相关资料,回复“资料”即可下载。转发分享是对我们最好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