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怀瑾先生谈人体的秘密--灵蛇
传播上古智慧、灵性与科学、修行、养生、生活。公众号后台点击“往期精彩”,在内容页上面的搜索框输入关键词,即可搜到您想了解的文章。这里有最全的优质内容和资料,给予修行路上更多的启示与帮助。
我们人身背脊骨的二十四节,代表一年二十四节气,也等于十二个月。所以当“冬至一阳生”时,尾闾发胀,一路上来,二十四对神经等于一个天梯接起来。这个阳气发动在身上,一消一息“应钟律”,意思是对应十二律历的十二个月,或者十二个时辰,像过气节一样,一节有一节的作用。我们身体这个小天地,血脉等于长江、黄河、溪流样样都有。宇宙间所有的一切,身体内部都有,当然也有很多众生,有细胞也有寄生虫。
譬如天体有北斗七星,我们身上有没有北斗七星呢?有!但是你不要著相,真的北斗七星是什么?就在人的内心、念头、七情六欲。讲有形的人体北斗七星,你看脸上有七个。而且人体很妙的,都是三角形的,密宗有时候画坛城是三角形的,现在我把密宗也给你们公开了。
密宗所谓生法宫,是生命来源的地方,普通叫做海底。海底在哪里?男女都一样,在前阴后阴的中间,就是前面生殖器和后面肛门的中间的三角形地带,不过这么一点点大。这个地方是生命来源的根本,瑜珈把这个地方叫做灵蛇的窟穴,像龙蛇潜伏在那里。没有修道的人,死后它就跟地、火、水、风四大一起化掉了。如果经过修道把握得住,生法宫升起的生命能,可以修成不死不漏之果。所谓不漏之果,是绝对无欲念,由欲界天升华到色界天去了。
我们人体上,外表两个眼睛到鼻孔,两个乳房到肚脐,都是三角形,对不对?这是人体的奥秘,还有七角形、八角形的。懂了人体这个奥秘,气脉的转动就会很清楚了。所以密宗不告诉你,只画图案三角形。那么密宗这个图案怎么来的呢?《易经》和《河图洛书》怎么来的呢?归根结底,应该说是来自上一个冰河时期的人类。以佛教来说,上一个佛,迦叶佛的末法时代,人类文化已经达到了最高峰,生命的科学也到了最高峰,可是天地毁坏,留下这些图案给下一个时代的人,慢慢再去研究恢复。所以在人类文化达到最高峰的时候,这个地球又崩掉了,这也就是成、住、坏、空的法则。所以佛道两家要我们赶快修,跳出来这个循环。
*****
我曾经做了一个科学的实验,这里有一位科学家朱文光博士,他把金字塔的图案尺码弄来,用金纸做了一个金字塔模型,完全依照尺度比例制作,差一点都不行。如果戴在头上打坐,身心都特别定,是真的。他说国外曾经做过实验,把这个纸做的金字塔做得小小的,夏天最热时把一块新鲜的猪肉放在金字塔中,不要冰,一个礼拜后猪肉拿出来也不会臭。这个是什么道理?很难讲。假使刮胡子的刀钝了,刮不动了,把它摆在金字塔的正中间,一个礼拜拿出来,刀又可以刮了。所以我跟朱博士讲,你做些帽子卖,专门卖给人家打坐的 (众笑),一打坐就“得道”。他光说不练,到现在一顶帽子也没做出来。这个事就是说明宇宙间的自然法则同人体有莫大的关系。
我们身体也怪,到处都是三角形,你看密宗画的坛场,生法宫就是三角形。我们人体上很多啊,你们懂了就晓得修道。脸上三角形,两个眼睛到口鼻三角形,两个乳房到肚脐三角形,两个乳房到上面喉结三角形,到处是三角形!下面下去也是三角形。在身躯的底部,肛门与前阴之间有个三角地带,叫做会阴穴,在密宗称为海底,印度的瑜珈术叫做灵蛇穴,是这个生命的灵力活动所在。
所以中国的东西也是根据这个来的,连香炉也是三脚香炉。可是你们现在工夫不到,认为道家守在三角形,自己搞得心痛,胃气不通。所谓“神室中间”,有些道书说“中黄神室”,“中黄”就是中宫,“神室”中间方圆恰好一寸,这个寸不是现在的寸,真正的一寸,学针灸的人知道,有些部位是以自己中指中间一段为标准,道家称这个为一寸三分,每个人身体不同。譬如说喉管三寸也是这样一个量法。
头顶穴叫百会穴,下面叫会阴穴。在密宗这个会阴就叫海底,海底就是会阴。学瑜珈的就不叫海底,叫灵蛇,也叫做灵热,也叫做灵能,有时候这个地方发暖的。据说这个生命的能是深深埋藏在下面,没有一个人真正能发动。上天给了我们一个身体,我们没有把这个身体的功用发挥出来,做人几十年,都是用一层假的外表。这个身体的生命的功能,它的会阴和百会,上下这一消一息、一升一降之间,有无比的功能在内。一个人活一辈子没有把它发动,真发动起来这叫阳气发动,要把握住。把握住做什么呢? “校度神明”,一步有一步的效验、效果。这个生命的威力大得很,功用也大得很,所以能够修到袪病延年长生不死,也就是靠这个灵能、灵热的功能。
*****
“坎中之金,本伏处而在内”,这完全是用阴阳五行八卦来解说的。学过《易经》就晓得,“离中虚,坎中满”,坎卦上爻、下爻都是阴,中间一爻是阳,所以叫“坎中满”。所谓“坎中之金”又怎么讲呢?按照五行的道理,金生水,所以坎中之金是水中金。你们学过算命的晓得除了纳甲,还有纳音,甲子、乙丑是海中金,所以六十纳甲以及纳音,并不是偶然的,大家如果把它参透了,那是最好的一部生命科学,包括了物理、化学。把这些所谓阴阳变化弄清楚了,你算八字差不多有点把握了。
我们世界上有水里金、沙中金、矿中金,还有别的各种金。坎水里有金,这是什么道理呢?在我们身体上坎中之金,为水中的金,就是说腰部以下,因为下部生命属坎卦。不管男女,这个里头有金,这个金是坚固、颠扑不破的,不死之药就在里头。因为我们欲界的生命,譬如人,是从人体下部出生,下部属于海、属于水。密宗、瑜珈也那么讲,这个生命在海底。普通人没有经过修炼,这个海中金永远没有发起过,只是跟着爱欲两性关系向下流走了。就是所谓进入阴门去了,进入地界去了,不能上升到阳门,不能升天,不能升华。至于这个里头的金,人死了就没有了。
说金“本伏处而在内”,这个“伏”字注意呀,埋伏在那里,始终没有抬起头来过。所以印度的瑜珈画一条蛇叫做灵蛇。中国道家则画一只乌龟一条蛇。这条灵蛇永远埋伏在那里,昏沉在那里,如果抬起头来,这个生命就变了。所以坎中之金,“本伏处而在内”,“然内者不可不出”,我们修道就是把本身里头本有之药引发出来,就叫还丹。可惜我们普通人,佛家叫凡夫,平凡地活着,平凡地死去,一生未能把本身的药引发出来。还丹就是要把坎中之金引出来,自己必须要把海底这个东西钓出来,就是“然内者不可不出”。钓出的方法很多,道家、密宗就是用尽办法,要把生命这个东西钓出来。平常它伏在海底,有时做坏事,其实做坏事它也在睡觉,它始终没有清醒过,它一清醒你就长生不死,进而成仙成佛了。
摘编自《我说参同契》
-----------
背脊骨为主叫督脉,一切生命都是这里先发展。譬如我们的神经,以背脊骨为中心左右交叉,过去晓得是交叉,与量子力学的变是一样,是一个变化的形态;还有一个变化形态在神经。所以密宗画了很多的图案叫做曼达拉,曼达拉梵文翻译过来就是道场。反正是图腾的标记,是图案。有些三角形,有些四方形。
譬如我们生命的关系到处都有三角,你看自己身上画一画,我们三角多得很。我们两只眼睛下来这样叫三角,到处是三角。整个三角兜拢来是四角方的,整个方的变成圆的这么一个身体。你们画的图,一条线这样交叉也是一个图案。密宗很多的画很好看,这是科学的,科学的图案,但是他们当成宗教崇拜。
密宗讲三脉是三条气脉,即中脉、左脉及右脉。最重要的一条为中脉,是蓝色,似乎是在脊髓的中间,由顶下至海底。海底即肛门前的一片三角形地带;密宗又称之为生法宫,如果是女性的话,海底就是子宫。在中脉的两边,有左脉及右脉,与中脉平行,距离约牛毛的十分之一。左脉为红色,右脉为白色。左脉下通右睾丸,右脉下通左睾丸,女性则通子宫。因为气脉是交叉的,它的路线与神经有关,所以右边病时左边痛;左边病时右边痛。不要认为中脉有颜色,有距离,就认为三脉是肉眼可见的具体事物了,那是不正确的。生理解剖的观点上来说,三脉是看不见的。只有在作静定的功夫时,气脉通了,自己才会见到它们。
中脉,由头顶的囟门,中间靠后脑一点点的地方,与虚空连下来,一直下来通到海底。男性的海底,位置在生殖器和肛门之间,这里有个三角形的地带。所以密宗的“曼荼罗”,画个三角形,四角形,都是身上气脉要点。这时与中脉连起来,从左边下来,同左边的鼻孔有关系,一直下来,通到人体右边的睾丸,这是左脉。右边的头顶一路下来,通到人体左边的睾丸,这是右脉。右脉同肝、胆、肠、胃,有绝对的关联。大便不通啊,肠胃问题,这个右脉是重点;漏丹、遗精啊,同左脉有绝对的关联。
有没有人问,这是讲男的还是女的呢?一样的,没有男女的差别。女性修持到某一个阶段完整了,是一样的,外形没有变,看起来是女性,里头气脉走的路线是一样。女性海底跟男性长得不同,可是那个三角带海底的作用还是一样。
打坐结手印,对生理会产生什么影响?根据物理,万物皆在放射,静坐时结三昧印,则人体神经左右放射能量相互回旋作用,自身即得阴阳交流,导致身体放射的能量减少,自然精神饱满。又如初习静坐者,开始结三昧印,亦有一旦工夫到了某一情况,自然变成三角形的生法官,这是什么道理,因为人体生命的根元位于下部位(两睾丸后肛门前)的三角地带,密宗称三角形的图记为曼荼罗之一种,曼荼罗意译为道场。人体的生法宫虽然有很多处,但这三角地带的海底轮是很重要的一点。
印度的瑜伽把生命的功能形容成一条灵蛇,这个中脉的根根像一条灵蛇一样,比喻生命灵魂活动像一条蛇,每个人的生命都带着有这个灵蛇。中国道家把它比成灵龟,北方玄武大帝脚下踏的一个乌龟,它这个头都缩进来了,就是说我们的生命,父母所生的胎儿带来就有这个功能,可是一出娘胎的时候,这条蛇好像躲在洞里死掉了一样不敢出来。所以打坐入定慢慢地修到那个时候,这一条灵蛇就重新上来化龙了,就直接引发生命的功能出来了。那麽普通男女的这条灵蛇,有时候也要出洞来玩玩,等到自己这个灵蛇一出洞了以后,你就完了,男人想女人,女人想男人,一个欲念一来,把它又打昏了又回去了,又软了,又躲进洞裡去了,他永远是死的,活不起来。
这个灵蛇所发动的那一步功能呢?密宗翻译叫“拙火”,就是生命的功能发动了,由海底发动一上来,所以你打坐坐好了以后,定力中自然有一股力量撑持你,那个快乐安详的乐感就出来了。你说学禅的学密的,修了一辈子这一点都没有发动,你不要讲禅了,那同我的“馋”一样,嘴馋,不是禅哦。
附:人的能量系统
工夫到达“奇经八脉”完全打通,有了“冲气以为和”的境界时,那便有庄子所谓的:“堕肢体(没有身体四肢的感觉),黜聪明(绝对没有妄想),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谓坐忘。”此时“中脉”的功能发动,首先便有引伸上下通于无际的觉受,自然而然便呈现“万里青天无片云”的晴空境界。甚至,无论白天黑夜,满天繁星呈现眼前,犹如“掌中观庵摩罗果”一般。平常所有的知觉和感觉状态,一起忘却无遗,所有人我是非等等世俗观念,完全远离消散。
为什么东方世界的净土呈现青琉璃色?青色是深蓝色,佛经上有两个重点须注意。当天气晴朗,万里无云时,为何天空也是蓝色的?因为欲界天有四大天王天,南天王天的天庭玉阶颜色是青色的,而我们居住在四大洲的南赡部洲。因此,当阳光普照,空气明净时,天空的蔚蓝色就是反映了南天王天庭玉阶的颜色,这个颜色也就是东方净琉璃光的颜色。
其次,如果以修持道理讲,现在许多外道、密宗、其他宗派,都流行讲气脉;其实真正气脉通的话,无论开眼闭眼,随时都在净琉璃光的蓝天色中,修行能到达这个境界,就有像了。别以为身体上有东西东转西转,像老鼠在身上东爬西爬,这里感觉、那里感觉的就是气脉,玩了半天都在玩神经,还不是精神呢!
真正到了时候,十方三世诸大菩萨都要经历这个净琉璃光世界,都要有药师佛的加庇才能成就。
目前,佛教经典普及,显教也好,密教也好,已无所谓秘密,大家乱讲气脉,乱讲功夫,几乎都走入魔道。如果你们听了这个佛法最高的奥秘,也去假想蓝天,那么你也入魔道了。呈现净琉璃蓝天色,那是自然的,并非假想而来。
药师佛像大多绘成蓝色、天青色,为什么?这就是密,因为一个人修道学佛,修到气脉、中脉完全通了,父母所生肉身转化了,他的境界永远是天青色,所以佛像是蓝色的。
不过,如果真有一尊天青色、内外透明的活佛站在你面前,你怕不怕?我看你吓都吓昏了,夜里黑漆漆地坐在那里,一看,一定吓死。平常药师佛啊!药师佛!这个时候就是“我的妈呀!我的妈!”
实际上,修持到家,气脉通了,就是非常庄严、清净的颜色。研究科学的人就知道,你们在中学大约也作过实验,七色的变化是有程式的:红、橙、黄、绿、蓝、靛、紫。
藏密的药师佛像,不是天蓝色的吗?修成功了就是天青色,像晴天,一点浮云都没有。真正修到色身报身成就了,气脉通了,随时都在万里晴空无云中,不是在白光、金光中,始终内外都是万里无云,绝对的清净、干净,蓝色代表绝对的清净、干净。
我不晓得台湾有没有这样的地方,我没有多走,本地同学应该知道。我们江南,尤其江浙一带,杭州以下,一直到金华,所谓万里云山入眼中,山青水绿。我们小时候看水是绿色的,青山绿水。水不流动,死的,也是绿的,但绿得可怕。我们那里的水是清的,一清到底,溪水下有多少鱼在游,多少沙子,都看得一清二楚,清澈见底,那真是水绿山青,典型的江南风景。
山青水碧,青色表示内外通体透明。有些人拚命讲密宗,讲气脉,讲任督二脉通了。人的任督二脉通了,已经无病了;中脉通了,昼夜都在水绿山青境界。
像这样内外清净透明,无杂念,无妄想,才真正称得上是净信的善男子、善女人。同时还要自己供养药师佛。
——《药师经的济世观》
梵天是什么天?我告诉诸位,根据佛法,是青天,是蓝色,是密宗画的药师佛那个青色,像碧海一样。我干脆把密宗的秘密都告诉你们,气脉真通了的人,自己身体的内部,一天到晚都在梵天的青天中,同药师佛那个身体一样的。那就是中脉通了,中脉无脉,不是有形的血管。到了这个境界当然祛病延年。当然不是人变成了蓝色的,你看了怕都怕死了,还可能有肝病。那境界是万里青天,一点云都没有,那当然无念。
——《维摩诘的花雨满天》
-----------
任脉和中脉很接近,他们之间的距离只有一张纸那么薄。印度讲的左、中、右三脉是在一个平面上,而中国道家讲的任脉在前面,督脉在后面。其实道家也讲左右脉,就是所谓的左青龙,右白虎,只是一般不太注重而已。心脉如果完全打开了,自己静坐的时候,会听到像爆炸打雷一样的声音,很可怕的。海底轮和脐轮打开的时候都不会有这种声音。
中脉的气是蓝色的。那个蓝色就是“万里青天无片云”的那个青色,几乎接近于黑了,但也不是黑色,也不是偏绿色的蓝。那个颜色,就像你站在喜马拉雅山顶上看到的那个天,或者云南西边夜里的那个青天。
中脉真正打通的人,顶轮一定都打通了,自己会觉得空了,看见的现象是青青的天,满天星斗,天上的太阳月亮的运动都能“看”得很清楚。这个看不是用眼睛看,而是说你有那么个境界。
中脉没有真正打开的人,也可以观想到蓝色,而且那个观想的蓝色可以扩大可以缩小。比如我们现在观想北京城,有的人想的是大的景象,有的人心很细,想的是家里桌子上的一支笔。观想到的蓝色也是一样的,都是意识状态,是假象。
——《现代学佛者修证对话》
---------
若是真气脉来,则一身融化,清净圆明,光明一片,始为真拙火、真气脉。真正中脉通了,真可以气住脉停,身体无丝毫觉受;如果还有身体有觉受,则还不是真的通;到真通时,观世界上一切的一切,如梦如幻,自性清净。
——《习禅录影》
----------
有一派学密宗的人,攻击中国的道家是外道,只有密宗才是正的。我这个人素来喜欢打抱不平,当着西医我就说中医好,当着中医我说西医对;当着密宗我说道家比你们高明,当着道家说密宗比你们完整。所以我一辈子四方八面都挨骂,反正不讨好。我觉得偏见很可怕,因为各家有各家的道理,是你没有融会贯通。这个三脉七轮是以中脉为主,有的学密宗的,认为中国奇经八脉没有中脉;我说奇经八脉有中脉,中脉在《黄帝内经》叫冲脉,《内经》上这个“冲”,实际上也就是这个“中”。
瑜珈密宗所讲的中脉是由海底起,通头顶梵穴轮,打通了就和宇宙相通,等于庄子的话,“与天地精神相往来”。很多人,不论学佛学道的,都认为自己的中脉已经通了,这是不能开玩笑随便说的,现在我先把学理根据告诉诸位。我必须要先声明,我没有通哦!真正脉轮一节一节通了,一定有一节一节的象征,有一节一节的作用。脉轮通了他本身的神通智能一定具备,那不是开玩笑的。你身上发胀了,不要自认为气脉通了,这是个科学,不是凭你自己的想象。
现在很流行讲气脉,气脉怎么样才是真正的通呢?许多人是在身上搞感觉状态,认为气走到那里,像虫爬一样,有股东西在动,或者发烧等等是气脉通了,但都不是,那只能叫“凡气通”。这个名称是我创造的,意思就是感觉状态,比普通感觉加强了一些,但不是真正的气脉通。
我们打坐还觉得有身体在,还有气脉的感觉,就说奇经八脉都在通啊!放光动地啊!证明你还没有忘身。就算是你忘掉了身体,还只是初步,这个肉身还没有脱胎换骨。能脱胎换骨变化了以后,就算是老人的身体,也会骨节柔软得像婴儿。
有些学密的人,不承认督脉与中脉的关系,但是瑜珈术不同,瑜珈术认为中脉在背脊骨这个骨髓的中心,细如牛毛,讲得有形有象。真正脉轮通了的人,不要闭眼,自己身体内部都看得清清楚楚,那叫做内照形躯,也叫内视。内视就是反转来看自己,透视自己的血液流动,以及内部各个地方,都看得清楚。
关于这个气脉的通畅,三脉七轮如何打开,七轮打开以后就是中脉通了,密宗认为中脉通了是第一步成功,不算是道哦!今天就是给你小周天、大周天、奇经八脉、三脉七轮,都搞通了,也不算道,这只是助道品的初步,才有个基础而已。换一句话说,学禅学佛的人这样才可以进一步谈禅定了。不然你定不了,你身体的障碍化不掉,不能脱胎换骨。
强烈推荐:不论是治病长生,还是丹道修炼者想突破瓶颈,绝对值得您学习。通过修习,人的生命本源能量得到充电,肉体精神皆能质的飞跃,不仅身心强健,更是智慧提升。详细内容请点击图片阅读文章。
修行圈平台内容由多个不同门派、不同领域和法脉的修行者编写或提稿。这些内容仅作公益性分享、研讨、参考之用,不一定代表修行圈运营者意见,亦不一定完全正确,请客观思考,不盲从,不排斥。若涉及版权问题,敬请邮件联系:wwyt2018@163.com ,我们一定会及时更正。
往期推荐
- 万物一体工作室 -
“修行圈”旨在传递心性的智慧,了悟人生,与自然和谐共生;集众家智慧合为一体,用全息立体的思维和角度思考人和自然万物的奥秘,传承、创新东方智慧,共创美好新世界。不定期推送 东方智慧、修行启示、修炼秘法、易经数术、风水法术、中医养生、灵性科学、人体奥秘、古今秘史、修学资料等大量相关内容。私人微信:qiongli95
善知识,云何立无念为宗?只缘口说见性迷人,于境上有念,念上便起邪见,一切尘劳妄想,从此而生。自性本无一法可得。若有所得,妄说祸福,即是尘劳邪见。故此法门立无念为宗。
善知识,无者无何事?念者念何物?无者无二相,无诸尘劳之心。念者念真如本性。真如即是念之体,念即是真如之用。真如自性起念,非眼耳鼻舌能念。真如有性,所以起念。真如若无,眼耳色声,当时即坏。
善知识,真如自性起念,六根虽有见闻觉知,不染万境,而真性常自在。故经云:能善分别诸法相,于第一义而不动。
【译文】
惠能大师对大众开示说:“善知识!我这个法门,是以定慧为根本。大家不要误以为定慧有别。定和慧是一体的,不是两个。定是慧的体,慧是定的用,当在发 慧的时候,定就在慧中;当在入定的时候,慧也就在定中。如果明白这个道理,就是定慧均等修持。因此,各位修学佛道的人,不要说‘先定才能发慧,或先慧才能 入定’这种分别的话。持这种见解,就表示法有二相。口中虽说着好话,心中却不存善念;徒然有定和慧的名称,却不能定慧等持。如果心与口都是善的,内与外都是一如,定和慧就能均等了。自我开悟,自我修持,不在于诤辩;如果争论先后,那就和痴迷的人一样。如果不能断除胜负之心,必将增长我执法执,自不能远离 ‘我、人、众生、寿者’四相的执着。
善知识!定慧就像甚么呢?就像灯光,有了灯就有光明,没有灯就黑暗。灯是光的体,光是灯的用,名称虽然有两个,体性本来就是同一个。定和慧也是如此。”
惠能大师对大众开示说:“善知识!所谓一行三昧,就是能在一切处,无论行住坐卧都能心行正直。《净名经》说:‘直心就是道场,直心就是净土。’不要只 在口头上说正直,心却谄媚邪曲;不要口说一行三昧而心行不直。只要心行正直,不要在一切法上有所执着。愚迷的人执着法相,执着一行三昧,开口就说常常静坐不动,不起妄想杂念,这就是一行三昧。作这种见解的人,就如同没有情识的木石一样,其实正是障碍修道的因缘。
善知识!道是要通流,为何反生滞碍呢?心不滞碍于法相,道就能通流;心若执着法相,那就叫作茧自缚。如果说常坐不动就是一行三昧的话,就像舍利弗在林中静坐,却遭到维摩诘的诃斥。善知识!还有人教人静坐,看住自己的心,观想静止,身体不动,心念不起,从这里下功夫。愚迷之人不懂佛法大意,便在这上面执 着,反而成为颠倒,像这样的人很多。如此教导别人,这是极大的错误。”
惠能大师对大众开示说:“善知识!正教本来没有顿渐的分别,只因人的根性有利钝的不同。愚迷的人渐次修行,觉悟的人顿然契悟。如果能够识得自己本心,见到自己的本性,就没有差别了。因此,立有‘顿渐’的假名。
善知识!我这个法门,自从上代祖师以来,首先建立‘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所谓无相,就是处一切相而离一切相;所谓无念,就是虽念而不执着于念;所谓无住,就是我人的本来自性。对于世间的善、恶、好、丑,乃至冤家至亲,有言语的冒犯、讽刺,或欺凌纷争的时候,都一概视为虚空幻相,不 会想到报复仇害。在念念之中,不寻思过去的境界。如果前念、今念、后念,念念相续,不能断绝,就叫作系缚;在一切法上,念念不住着,这样就没有系缚,这就是以无住为本。
善知识!外离一切相,就叫作无相。能离于一切相,则自性法体自然清净,这就是以无相为体。
善知识!在一切境上,心能不被外境所染污,就叫作无念。在自己的心念上,要常远离一切外境,不要在境界上起心动念。但是,如执着于甚么也不想,把念头全部断绝,一念断绝就死,一样还要到别处去受生轮回,这是极大的错误。学道的人应该好好的想一想,如果不认识佛法大意,自己错了还罢了,却又再误导他人; 自己愚迷不见真理,又毁谤佛经。所以要建立无念为宗。
善知识!为何立无念为宗呢?只因为那些口头说见性而心犹执迷的人,在外境上仍有所念,有所念就会起邪见,一切尘劳妄想就从此产生。菩提自性本无一法可得,如果以为有所得而妄说祸福,这就是尘劳邪见。所以这个法门要建立无念为宗。
善知识!所谓无,无的是甚么事呢?所谓念,念的是甚么东西呢?所谓无,就是无差别相,无一切妄见尘劳的心;所谓念,就是念真如自性。真如就是念的体,念就是真如的用。真如自性能起念,不是眼耳鼻舌等器官能念。真如本有自性,所以能随缘起念;真如如果没有自性,眼色耳声当下就会消失散坏。
善知识!真如自性随缘起念时,六根虽然有见闻觉知,但是真如自性不会染着万境而能恒常自在。所以《净名经》说:‘善能分别一切法相,于第一义谛如如不动。’”
坐禅品第五
【原文】
师示众云:此门坐禅,元不著心,亦不著净,亦不是不动。若言著心,心原是妄。知心如幻,故无所著也。若言著净,人性本净。由妄念故,盖覆真如,但无妄想,性自清净。起心著净,却生净妄。妄无处所,著者是妄。净无形相,却立净相,言是工夫。作此见者,障自本性,却被净缚。
善知识,若修不动者,但见一切人时,不见人之是非善恶过患,即是自性不动。
善知识,迷人身虽不动,开口便说他人是非长短好恶,与道违背。若著心著净,即障道也。
师示众云:善知识,何名坐禅?此法门中,无障无碍,外于一切善恶境界,心念不起,名为坐。内见自性不动,名为禅。
善知识,何名禅定?外离相为禅,内不乱为定。外若著相,内心即乱;外若离相,心即不乱。本性自净自定。只为见境,思境即乱。若见诸境心不乱者,是真定也。
善知识,外离相即禅,内不乱即定。外禅内定,是为禅定。《菩萨戒经》云:我本性元自清净。善知识,于念念中,自见本性清净。自修,自行,自成佛道。
【译文】
惠能大师开示大众说:“这个法门中所说的坐禅,本是不执着于心,也不执着于净,也不是不动。如果说执着于心,心念原本是虚妄的;知道心念是虚幻的,所 以也就无所执着。如果说执着于净的话,人的自性本来清净,因为有了无明妄念,所以覆盖了真如本性。只要没有妄想,本性自然清净;如果起心执着于净,就会产生净的虚妄;虚妄没有一定的处所,有了执着,就是虚妄。净原本也没有形相,现在却立出了净的形相,还说这是修行的工夫;有了这样错误的见解,就会障蔽自己 的真如自性,反而被净相所缠缚。
善知识!所谓修不动心者,如果能在见一切人时,不见他人的是非善恶、功过得失,这就是自性不动。善知识!愚迷的人,身体虽然不动,但是一开口便说他人的是非长短好坏,这就与正道相违背了。如果执着于心或执者于净,就障蔽了正道。”
惠能大师再对大众开示说:“善知识!甚么叫作‘坐禅’呢?顿教法门所说的坐禅,是无所执着而没有障碍,在外对一切善恶境界不起念,这就称为坐,在内能见到自性不动,这就称为禅。
善知识!甚么叫作‘禅定’呢?外离一切相叫作禅,内心不乱叫作定。若在外境上着相,内心就会散乱;若能外离一切相,内心就不会散乱。自心本性原是清净安定的,只因遇境起念,所以内心就乱了。如果见一切境而内心不乱的话,这才是真定。
善知识!外离诸相就是禅,内心不乱就是定,外禅内定,就叫做禅定。《菩萨戒经》说:‘我人的自心本性原本清净。’善知识!在念念之中,得见自己的本性清净,精进修持实践,自然能够成就佛道。”
忏悔品第六
【原文】
时,大师见广韶洎四方士庶骈集山中听法,于是升座告众曰:来,诸善知识!此事须从自性中起。于一切时,念念自净其心,自修其行,见自己法身,见自心佛,自度自戒,始得不假到此。既从远来,一会于此,皆共有缘,今可各各胡跪,先为传自性五分法身香,次授无相忏悔。众胡跪。
师曰:一戒香,即自心中,无非、无恶、无嫉妒、无贪嗔、无劫害,名戒香。
二定香,即睹诸善恶境相,自心不乱,名定香。
三慧香,自心无碍,常以智慧观照自性,不造诸恶;虽修众善,心不执著,敬上念下,矜恤孤贫,名慧香。
四解脱香,即自心无所攀缘,不思善,不思恶,自在无碍,名解脱香。
五解脱知见香,自心既无所攀缘善恶,不可沉空守寂,即须广学多闻,识自本心,达诸佛理,和光接物,无我无人,直至菩提,真性不易,名解脱知见香。
善知识,此香各自内熏,莫向外觅。
今与汝等授无相忏悔,灭三世罪,令得三业清净。
善知识,各随我语,一时道:弟子等,从前念、今念及后念,念念不被愚迷染;从前所有恶业愚迷等罪,悉皆忏悔,愿一时消灭,永不复起。
弟子等,从前念、今念及后念,念念不被骄诳染;从前所有恶业骄诳等罪,悉皆忏悔,愿一时消灭,永不复起。
弟子等,从前念、今念及后念,念念不被嫉妒染;从前所有恶业嫉妒等罪,悉皆忏悔,愿一时消灭,永不复起。善知识,以上是为无相忏悔。
云何名忏?云何名悔?忏者,忏其前愆。从前所有恶业、愚迷、骄诳、嫉妒等罪,悉皆尽忏,永不复起,是名为忏。悔者,悔其后过。从今以后,所有恶业、愚迷、骄诳、嫉妒等罪,今已觉悟,悉皆永断,更不复作,是名为悔。故称忏悔。凡夫愚迷,只知忏其前愆,不知悔其后过。以不悔故,前愆不灭,后过又生。前愆既不灭,后过复又生,何名忏悔?
善知识,既忏悔已,与善知识发四弘誓愿。各须用心正听:自心众生无边誓愿度,自心烦恼无边誓愿断,自性法门无尽誓愿学,自性无上佛道誓愿成。善知识,大家岂不道众生无边誓愿度?恁么道,且不是惠能度。
善知识,心中众生,所谓邪迷心、诳妄心、不善心、嫉妒心、恶毒心,如是等心,尽是众生。各须自性自度,是名真度。
何名自性自度?即自心中邪见烦恼愚痴众生,将正见度。既有正见,使般若智打破愚痴迷妄众生,各各自度。邪来正度,迷来悟度,愚来智度,恶来善度。如是度者,名为真度。
又,烦恼无边誓愿断,将自性般若智,除却虚妄思想心是也。又,法门无尽誓愿学,须自见性,常行正法,是名真学。又,无上佛道誓愿成,既常能下心,行于真正,离迷离觉,常生般若,除真除妄,即见佛性,即言下佛道成。常念修行是愿力法。
善知识,云何立无念为宗?只缘口说见性迷人,于境上有念,念上便起邪见,一切尘劳妄想,从此而生。自性本无一法可得。若有所得,妄说祸福,即是尘劳邪见。故此法门立无念为宗。
善知识,无者无何事?念者念何物?无者无二相,无诸尘劳之心。念者念真如本性。真如即是念之体,念即是真如之用。真如自性起念,非眼耳鼻舌能念。真如有性,所以起念。真如若无,眼耳色声,当时即坏。
善知识,真如自性起念,六根虽有见闻觉知,不染万境,而真性常自在。故经云:能善分别诸法相,于第一义而不动。
【译文】
惠能大师对大众开示说:“善知识!我这个法门,是以定慧为根本。大家不要误以为定慧有别。定和慧是一体的,不是两个。定是慧的体,慧是定的用,当在发 慧的时候,定就在慧中;当在入定的时候,慧也就在定中。如果明白这个道理,就是定慧均等修持。因此,各位修学佛道的人,不要说‘先定才能发慧,或先慧才能 入定’这种分别的话。持这种见解,就表示法有二相。口中虽说着好话,心中却不存善念;徒然有定和慧的名称,却不能定慧等持。如果心与口都是善的,内与外都是一如,定和慧就能均等了。自我开悟,自我修持,不在于诤辩;如果争论先后,那就和痴迷的人一样。如果不能断除胜负之心,必将增长我执法执,自不能远离 ‘我、人、众生、寿者’四相的执着。
善知识!定慧就像甚么呢?就像灯光,有了灯就有光明,没有灯就黑暗。灯是光的体,光是灯的用,名称虽然有两个,体性本来就是同一个。定和慧也是如此。”
惠能大师对大众开示说:“善知识!所谓一行三昧,就是能在一切处,无论行住坐卧都能心行正直。《净名经》说:‘直心就是道场,直心就是净土。’不要只 在口头上说正直,心却谄媚邪曲;不要口说一行三昧而心行不直。只要心行正直,不要在一切法上有所执着。愚迷的人执着法相,执着一行三昧,开口就说常常静坐不动,不起妄想杂念,这就是一行三昧。作这种见解的人,就如同没有情识的木石一样,其实正是障碍修道的因缘。
善知识!道是要通流,为何反生滞碍呢?心不滞碍于法相,道就能通流;心若执着法相,那就叫作茧自缚。如果说常坐不动就是一行三昧的话,就像舍利弗在林中静坐,却遭到维摩诘的诃斥。善知识!还有人教人静坐,看住自己的心,观想静止,身体不动,心念不起,从这里下功夫。愚迷之人不懂佛法大意,便在这上面执 着,反而成为颠倒,像这样的人很多。如此教导别人,这是极大的错误。”
惠能大师对大众开示说:“善知识!正教本来没有顿渐的分别,只因人的根性有利钝的不同。愚迷的人渐次修行,觉悟的人顿然契悟。如果能够识得自己本心,见到自己的本性,就没有差别了。因此,立有‘顿渐’的假名。
善知识!我这个法门,自从上代祖师以来,首先建立‘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所谓无相,就是处一切相而离一切相;所谓无念,就是虽念而不执着于念;所谓无住,就是我人的本来自性。对于世间的善、恶、好、丑,乃至冤家至亲,有言语的冒犯、讽刺,或欺凌纷争的时候,都一概视为虚空幻相,不 会想到报复仇害。在念念之中,不寻思过去的境界。如果前念、今念、后念,念念相续,不能断绝,就叫作系缚;在一切法上,念念不住着,这样就没有系缚,这就是以无住为本。
善知识!外离一切相,就叫作无相。能离于一切相,则自性法体自然清净,这就是以无相为体。
善知识!在一切境上,心能不被外境所染污,就叫作无念。在自己的心念上,要常远离一切外境,不要在境界上起心动念。但是,如执着于甚么也不想,把念头全部断绝,一念断绝就死,一样还要到别处去受生轮回,这是极大的错误。学道的人应该好好的想一想,如果不认识佛法大意,自己错了还罢了,却又再误导他人; 自己愚迷不见真理,又毁谤佛经。所以要建立无念为宗。
善知识!为何立无念为宗呢?只因为那些口头说见性而心犹执迷的人,在外境上仍有所念,有所念就会起邪见,一切尘劳妄想就从此产生。菩提自性本无一法可得,如果以为有所得而妄说祸福,这就是尘劳邪见。所以这个法门要建立无念为宗。
善知识!所谓无,无的是甚么事呢?所谓念,念的是甚么东西呢?所谓无,就是无差别相,无一切妄见尘劳的心;所谓念,就是念真如自性。真如就是念的体,念就是真如的用。真如自性能起念,不是眼耳鼻舌等器官能念。真如本有自性,所以能随缘起念;真如如果没有自性,眼色耳声当下就会消失散坏。
善知识!真如自性随缘起念时,六根虽然有见闻觉知,但是真如自性不会染着万境而能恒常自在。所以《净名经》说:‘善能分别一切法相,于第一义谛如如不动。’”
坐禅品第五
【原文】
师示众云:此门坐禅,元不著心,亦不著净,亦不是不动。若言著心,心原是妄。知心如幻,故无所著也。若言著净,人性本净。由妄念故,盖覆真如,但无妄想,性自清净。起心著净,却生净妄。妄无处所,著者是妄。净无形相,却立净相,言是工夫。作此见者,障自本性,却被净缚。
善知识,若修不动者,但见一切人时,不见人之是非善恶过患,即是自性不动。
善知识,迷人身虽不动,开口便说他人是非长短好恶,与道违背。若著心著净,即障道也。
师示众云:善知识,何名坐禅?此法门中,无障无碍,外于一切善恶境界,心念不起,名为坐。内见自性不动,名为禅。
善知识,何名禅定?外离相为禅,内不乱为定。外若著相,内心即乱;外若离相,心即不乱。本性自净自定。只为见境,思境即乱。若见诸境心不乱者,是真定也。
善知识,外离相即禅,内不乱即定。外禅内定,是为禅定。《菩萨戒经》云:我本性元自清净。善知识,于念念中,自见本性清净。自修,自行,自成佛道。
【译文】
惠能大师开示大众说:“这个法门中所说的坐禅,本是不执着于心,也不执着于净,也不是不动。如果说执着于心,心念原本是虚妄的;知道心念是虚幻的,所 以也就无所执着。如果说执着于净的话,人的自性本来清净,因为有了无明妄念,所以覆盖了真如本性。只要没有妄想,本性自然清净;如果起心执着于净,就会产生净的虚妄;虚妄没有一定的处所,有了执着,就是虚妄。净原本也没有形相,现在却立出了净的形相,还说这是修行的工夫;有了这样错误的见解,就会障蔽自己 的真如自性,反而被净相所缠缚。
善知识!所谓修不动心者,如果能在见一切人时,不见他人的是非善恶、功过得失,这就是自性不动。善知识!愚迷的人,身体虽然不动,但是一开口便说他人的是非长短好坏,这就与正道相违背了。如果执着于心或执者于净,就障蔽了正道。”
惠能大师再对大众开示说:“善知识!甚么叫作‘坐禅’呢?顿教法门所说的坐禅,是无所执着而没有障碍,在外对一切善恶境界不起念,这就称为坐,在内能见到自性不动,这就称为禅。
善知识!甚么叫作‘禅定’呢?外离一切相叫作禅,内心不乱叫作定。若在外境上着相,内心就会散乱;若能外离一切相,内心就不会散乱。自心本性原是清净安定的,只因遇境起念,所以内心就乱了。如果见一切境而内心不乱的话,这才是真定。
善知识!外离诸相就是禅,内心不乱就是定,外禅内定,就叫做禅定。《菩萨戒经》说:‘我人的自心本性原本清净。’善知识!在念念之中,得见自己的本性清净,精进修持实践,自然能够成就佛道。”
忏悔品第六
【原文】
时,大师见广韶洎四方士庶骈集山中听法,于是升座告众曰:来,诸善知识!此事须从自性中起。于一切时,念念自净其心,自修其行,见自己法身,见自心佛,自度自戒,始得不假到此。既从远来,一会于此,皆共有缘,今可各各胡跪,先为传自性五分法身香,次授无相忏悔。众胡跪。
师曰:一戒香,即自心中,无非、无恶、无嫉妒、无贪嗔、无劫害,名戒香。
二定香,即睹诸善恶境相,自心不乱,名定香。
三慧香,自心无碍,常以智慧观照自性,不造诸恶;虽修众善,心不执著,敬上念下,矜恤孤贫,名慧香。
四解脱香,即自心无所攀缘,不思善,不思恶,自在无碍,名解脱香。
五解脱知见香,自心既无所攀缘善恶,不可沉空守寂,即须广学多闻,识自本心,达诸佛理,和光接物,无我无人,直至菩提,真性不易,名解脱知见香。
善知识,此香各自内熏,莫向外觅。
今与汝等授无相忏悔,灭三世罪,令得三业清净。
善知识,各随我语,一时道:弟子等,从前念、今念及后念,念念不被愚迷染;从前所有恶业愚迷等罪,悉皆忏悔,愿一时消灭,永不复起。
弟子等,从前念、今念及后念,念念不被骄诳染;从前所有恶业骄诳等罪,悉皆忏悔,愿一时消灭,永不复起。
弟子等,从前念、今念及后念,念念不被嫉妒染;从前所有恶业嫉妒等罪,悉皆忏悔,愿一时消灭,永不复起。善知识,以上是为无相忏悔。
云何名忏?云何名悔?忏者,忏其前愆。从前所有恶业、愚迷、骄诳、嫉妒等罪,悉皆尽忏,永不复起,是名为忏。悔者,悔其后过。从今以后,所有恶业、愚迷、骄诳、嫉妒等罪,今已觉悟,悉皆永断,更不复作,是名为悔。故称忏悔。凡夫愚迷,只知忏其前愆,不知悔其后过。以不悔故,前愆不灭,后过又生。前愆既不灭,后过复又生,何名忏悔?
善知识,既忏悔已,与善知识发四弘誓愿。各须用心正听:自心众生无边誓愿度,自心烦恼无边誓愿断,自性法门无尽誓愿学,自性无上佛道誓愿成。善知识,大家岂不道众生无边誓愿度?恁么道,且不是惠能度。
善知识,心中众生,所谓邪迷心、诳妄心、不善心、嫉妒心、恶毒心,如是等心,尽是众生。各须自性自度,是名真度。
何名自性自度?即自心中邪见烦恼愚痴众生,将正见度。既有正见,使般若智打破愚痴迷妄众生,各各自度。邪来正度,迷来悟度,愚来智度,恶来善度。如是度者,名为真度。
又,烦恼无边誓愿断,将自性般若智,除却虚妄思想心是也。又,法门无尽誓愿学,须自见性,常行正法,是名真学。又,无上佛道誓愿成,既常能下心,行于真正,离迷离觉,常生般若,除真除妄,即见佛性,即言下佛道成。常念修行是愿力法。
善知识,云何立无念为宗?只缘口说见性迷人,于境上有念,念上便起邪见,一切尘劳妄想,从此而生。自性本无一法可得。若有所得,妄说祸福,即是尘劳邪见。故此法门立无念为宗。
善知识,无者无何事?念者念何物?无者无二相,无诸尘劳之心。念者念真如本性。真如即是念之体,念即是真如之用。真如自性起念,非眼耳鼻舌能念。真如有性,所以起念。真如若无,眼耳色声,当时即坏。
善知识,真如自性起念,六根虽有见闻觉知,不染万境,而真性常自在。故经云:能善分别诸法相,于第一义而不动。
【译文】
惠能大师对大众开示说:“善知识!我这个法门,是以定慧为根本。大家不要误以为定慧有别。定和慧是一体的,不是两个。定是慧的体,慧是定的用,当在发 慧的时候,定就在慧中;当在入定的时候,慧也就在定中。如果明白这个道理,就是定慧均等修持。因此,各位修学佛道的人,不要说‘先定才能发慧,或先慧才能 入定’这种分别的话。持这种见解,就表示法有二相。口中虽说着好话,心中却不存善念;徒然有定和慧的名称,却不能定慧等持。如果心与口都是善的,内与外都是一如,定和慧就能均等了。自我开悟,自我修持,不在于诤辩;如果争论先后,那就和痴迷的人一样。如果不能断除胜负之心,必将增长我执法执,自不能远离 ‘我、人、众生、寿者’四相的执着。
善知识!定慧就像甚么呢?就像灯光,有了灯就有光明,没有灯就黑暗。灯是光的体,光是灯的用,名称虽然有两个,体性本来就是同一个。定和慧也是如此。”
惠能大师对大众开示说:“善知识!所谓一行三昧,就是能在一切处,无论行住坐卧都能心行正直。《净名经》说:‘直心就是道场,直心就是净土。’不要只 在口头上说正直,心却谄媚邪曲;不要口说一行三昧而心行不直。只要心行正直,不要在一切法上有所执着。愚迷的人执着法相,执着一行三昧,开口就说常常静坐不动,不起妄想杂念,这就是一行三昧。作这种见解的人,就如同没有情识的木石一样,其实正是障碍修道的因缘。
善知识!道是要通流,为何反生滞碍呢?心不滞碍于法相,道就能通流;心若执着法相,那就叫作茧自缚。如果说常坐不动就是一行三昧的话,就像舍利弗在林中静坐,却遭到维摩诘的诃斥。善知识!还有人教人静坐,看住自己的心,观想静止,身体不动,心念不起,从这里下功夫。愚迷之人不懂佛法大意,便在这上面执 着,反而成为颠倒,像这样的人很多。如此教导别人,这是极大的错误。”
惠能大师对大众开示说:“善知识!正教本来没有顿渐的分别,只因人的根性有利钝的不同。愚迷的人渐次修行,觉悟的人顿然契悟。如果能够识得自己本心,见到自己的本性,就没有差别了。因此,立有‘顿渐’的假名。
善知识!我这个法门,自从上代祖师以来,首先建立‘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所谓无相,就是处一切相而离一切相;所谓无念,就是虽念而不执着于念;所谓无住,就是我人的本来自性。对于世间的善、恶、好、丑,乃至冤家至亲,有言语的冒犯、讽刺,或欺凌纷争的时候,都一概视为虚空幻相,不 会想到报复仇害。在念念之中,不寻思过去的境界。如果前念、今念、后念,念念相续,不能断绝,就叫作系缚;在一切法上,念念不住着,这样就没有系缚,这就是以无住为本。
善知识!外离一切相,就叫作无相。能离于一切相,则自性法体自然清净,这就是以无相为体。
善知识!在一切境上,心能不被外境所染污,就叫作无念。在自己的心念上,要常远离一切外境,不要在境界上起心动念。但是,如执着于甚么也不想,把念头全部断绝,一念断绝就死,一样还要到别处去受生轮回,这是极大的错误。学道的人应该好好的想一想,如果不认识佛法大意,自己错了还罢了,却又再误导他人; 自己愚迷不见真理,又毁谤佛经。所以要建立无念为宗。
善知识!为何立无念为宗呢?只因为那些口头说见性而心犹执迷的人,在外境上仍有所念,有所念就会起邪见,一切尘劳妄想就从此产生。菩提自性本无一法可得,如果以为有所得而妄说祸福,这就是尘劳邪见。所以这个法门要建立无念为宗。
善知识!所谓无,无的是甚么事呢?所谓念,念的是甚么东西呢?所谓无,就是无差别相,无一切妄见尘劳的心;所谓念,就是念真如自性。真如就是念的体,念就是真如的用。真如自性能起念,不是眼耳鼻舌等器官能念。真如本有自性,所以能随缘起念;真如如果没有自性,眼色耳声当下就会消失散坏。
善知识!真如自性随缘起念时,六根虽然有见闻觉知,但是真如自性不会染着万境而能恒常自在。所以《净名经》说:‘善能分别一切法相,于第一义谛如如不动。’”
坐禅品第五
【原文】
师示众云:此门坐禅,元不著心,亦不著净,亦不是不动。若言著心,心原是妄。知心如幻,故无所著也。若言著净,人性本净。由妄念故,盖覆真如,但无妄想,性自清净。起心著净,却生净妄。妄无处所,著者是妄。净无形相,却立净相,言是工夫。作此见者,障自本性,却被净缚。
善知识,若修不动者,但见一切人时,不见人之是非善恶过患,即是自性不动。
善知识,迷人身虽不动,开口便说他人是非长短好恶,与道违背。若著心著净,即障道也。
师示众云:善知识,何名坐禅?此法门中,无障无碍,外于一切善恶境界,心念不起,名为坐。内见自性不动,名为禅。
善知识,何名禅定?外离相为禅,内不乱为定。外若著相,内心即乱;外若离相,心即不乱。本性自净自定。只为见境,思境即乱。若见诸境心不乱者,是真定也。
善知识,外离相即禅,内不乱即定。外禅内定,是为禅定。《菩萨戒经》云:我本性元自清净。善知识,于念念中,自见本性清净。自修,自行,自成佛道。
【译文】
惠能大师开示大众说:“这个法门中所说的坐禅,本是不执着于心,也不执着于净,也不是不动。如果说执着于心,心念原本是虚妄的;知道心念是虚幻的,所 以也就无所执着。如果说执着于净的话,人的自性本来清净,因为有了无明妄念,所以覆盖了真如本性。只要没有妄想,本性自然清净;如果起心执着于净,就会产生净的虚妄;虚妄没有一定的处所,有了执着,就是虚妄。净原本也没有形相,现在却立出了净的形相,还说这是修行的工夫;有了这样错误的见解,就会障蔽自己 的真如自性,反而被净相所缠缚。
善知识!所谓修不动心者,如果能在见一切人时,不见他人的是非善恶、功过得失,这就是自性不动。善知识!愚迷的人,身体虽然不动,但是一开口便说他人的是非长短好坏,这就与正道相违背了。如果执着于心或执者于净,就障蔽了正道。”
惠能大师再对大众开示说:“善知识!甚么叫作‘坐禅’呢?顿教法门所说的坐禅,是无所执着而没有障碍,在外对一切善恶境界不起念,这就称为坐,在内能见到自性不动,这就称为禅。
善知识!甚么叫作‘禅定’呢?外离一切相叫作禅,内心不乱叫作定。若在外境上着相,内心就会散乱;若能外离一切相,内心就不会散乱。自心本性原是清净安定的,只因遇境起念,所以内心就乱了。如果见一切境而内心不乱的话,这才是真定。
善知识!外离诸相就是禅,内心不乱就是定,外禅内定,就叫做禅定。《菩萨戒经》说:‘我人的自心本性原本清净。’善知识!在念念之中,得见自己的本性清净,精进修持实践,自然能够成就佛道。”
忏悔品第六
【原文】
时,大师见广韶洎四方士庶骈集山中听法,于是升座告众曰:来,诸善知识!此事须从自性中起。于一切时,念念自净其心,自修其行,见自己法身,见自心佛,自度自戒,始得不假到此。既从远来,一会于此,皆共有缘,今可各各胡跪,先为传自性五分法身香,次授无相忏悔。众胡跪。
师曰:一戒香,即自心中,无非、无恶、无嫉妒、无贪嗔、无劫害,名戒香。
二定香,即睹诸善恶境相,自心不乱,名定香。
三慧香,自心无碍,常以智慧观照自性,不造诸恶;虽修众善,心不执著,敬上念下,矜恤孤贫,名慧香。
四解脱香,即自心无所攀缘,不思善,不思恶,自在无碍,名解脱香。
五解脱知见香,自心既无所攀缘善恶,不可沉空守寂,即须广学多闻,识自本心,达诸佛理,和光接物,无我无人,直至菩提,真性不易,名解脱知见香。
善知识,此香各自内熏,莫向外觅。
今与汝等授无相忏悔,灭三世罪,令得三业清净。
善知识,各随我语,一时道:弟子等,从前念、今念及后念,念念不被愚迷染;从前所有恶业愚迷等罪,悉皆忏悔,愿一时消灭,永不复起。
弟子等,从前念、今念及后念,念念不被骄诳染;从前所有恶业骄诳等罪,悉皆忏悔,愿一时消灭,永不复起。
弟子等,从前念、今念及后念,念念不被嫉妒染;从前所有恶业嫉妒等罪,悉皆忏悔,愿一时消灭,永不复起。善知识,以上是为无相忏悔。
云何名忏?云何名悔?忏者,忏其前愆。从前所有恶业、愚迷、骄诳、嫉妒等罪,悉皆尽忏,永不复起,是名为忏。悔者,悔其后过。从今以后,所有恶业、愚迷、骄诳、嫉妒等罪,今已觉悟,悉皆永断,更不复作,是名为悔。故称忏悔。凡夫愚迷,只知忏其前愆,不知悔其后过。以不悔故,前愆不灭,后过又生。前愆既不灭,后过复又生,何名忏悔?
善知识,既忏悔已,与善知识发四弘誓愿。各须用心正听:自心众生无边誓愿度,自心烦恼无边誓愿断,自性法门无尽誓愿学,自性无上佛道誓愿成。善知识,大家岂不道众生无边誓愿度?恁么道,且不是惠能度。
善知识,心中众生,所谓邪迷心、诳妄心、不善心、嫉妒心、恶毒心,如是等心,尽是众生。各须自性自度,是名真度。
何名自性自度?即自心中邪见烦恼愚痴众生,将正见度。既有正见,使般若智打破愚痴迷妄众生,各各自度。邪来正度,迷来悟度,愚来智度,恶来善度。如是度者,名为真度。
又,烦恼无边誓愿断,将自性般若智,除却虚妄思想心是也。又,法门无尽誓愿学,须自见性,常行正法,是名真学。又,无上佛道誓愿成,既常能下心,行于真正,离迷离觉,常生般若,除真除妄,即见佛性,即言下佛道成。常念修行是愿力法。
大道至简,是宇宙万物发展之规律,是中华文化之精髓,是中华道家哲学,是大道理极其简单,简单到一两句话就能说明白。所谓“真传一句话,假传万卷书”。 “万物之始,大道至简,衍化至繁”出自老子的《道德经》。大道至简,不仅被哲学流派道家、儒家等所重视,也是人生在世的生活境界。
大道至简,大道无形,大道无法,这是一种大道自然、返朴归真的高级功态。在这种清净无为、忘我无私、天人合一的状态中,不求长功,功力自然上长;不求治病,身心自然调整;不求功能,功能自然显现;你不求大小周天,百脉自然畅通,最深刻的真理是最简单最普通的真理。把最复杂的变成最简单的,才是最高明的。最伟大的人仅仅因为简单才显得崇高。
大道至简,人生亦简。开悟,深奥了就简单,简单了才深奥,从看山是山,到看山是山,境界不一样,从简单到复杂,再从复杂到简单,就是升华。生活的意义在于简单,人修炼到一定程度,会淡泊一些事,会简单,你可以理解别人,但别人不一定理解你,其实人不在理解,在认同。
精于心,简于形。拷问灵魂这是人的终极问题,简不仅是一种至美,也是一种能力、一种境界。看透了不说透,高境界; 朦胧地看,心透 ;透非透、 知未知 ,故意不看透,才是透彻;知道世事看不透,就是透,透彻后的不透彻,明白后的不明白,难得糊涂是真境界。
“大道至简”是做人的智慧,做人做事要将一件复杂的事情化为简单,那是需要智慧的。将繁杂的事情回归到简单,要有智慧、能力,也要有决心。有智慧的人都喜欢大道至简,因此,功和利,不可趋之若鹜;名和财,不可为之所累。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我们要简简单单的做人,踏踏实实的做事,用智慧化难为简。
为名利尽抛宠辱,清纯似儿时天真的童贞,朴实如父辈耕耘的沃土,只有心情平静的人方能视见“斜阳照墟落,穷巷牛羊归”的悠闲,听闻“荷风送秋气,竹露滴清响”的天籁,感受那“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的空旷。陶渊明就是这样的人,所以他能够吟出“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绝句;欧阳修也是这样的一个人,所以他在谪居时仍能悠然自得的写出《醉翁亭记》。
大道至简,人生亦简。简不是物质的贫乏,而是精神的自在;简不是生命的空虚,而是心灵的单纯。大道至简是最高的道理往往是最简明的,人要学会简单、简朴生活、简捷行事,放下自己的私心杂念,当超出自我欲望的牢笼,当真正忘记自己的思想,忘记自己的意识,进入忘我忘物的状态。
人生的繁出于惑,以“仁”抗拒诱惑,以“智”解除困惑。不惑,才是人生由繁入简的标志。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人生百态,须当从一而终。乐以忘忧,简以存真,才是人生的“大道至简”。
有个大道至简、平常心是道的故事:一个行者问老道长:“您得道前,做什么?”老道长:“砍柴担水做饭。”行者问:“那得道后呢?”老道长:“砍柴担水做饭。”行者又问:“那何谓得道?”老道长:“得道前,砍柴时惦记着挑水,挑水时惦记着做饭;得道后,砍柴即砍柴,担水即担水,做饭即做饭。”老道长和行者的对话让我们开悟,许多至高至深的道理都是含蕴在一些极其简单的思想中。
大道至简,人生易简。一千个人有一千种生存方式和生活道路,走过岁月、走过生活,心里有许多的感慨,一切放下,一切自在;当下放下,当下自在,生活中的很多问题并不需要放在心里,人生的很多负担并不需要挑在肩上。一念放下,才能感受到简单生活的乐趣,才能感受到心灵飞翔的快感。要想改变一些事情,首先得把自己给找回来。我们都有潜在的能量,只是很容易:被习惯所掩盖,被时间所迷离,被惰性所消磨。我们应该记住该记住的,忘记该忘记的,改变能改变的,接受不能改变的。我们要用最少的悔恨面对过去,用最少的浪费面对现在,用最多的梦面对未来。
天地之道,简易而已。 人生苦短,诸事不想太复杂,简单生活。人生这部大戏一旦拉开序幕,不管你如何怯场,都得演到戏的结尾。成长过程中最大的挑战在于有些路段,只能自己寂静地走,快乐工作、简单生活才是幸福生活,人要懂得知足常乐,所有的哀伤、痛楚,所有不能放弃的事情,不过是生命里的一个过渡,你跳过了就可以变得更精彩。
最好的生活就是简单生活,一盏茶,一张桌,一处清幽,日子平淡,心无杂念。可是简单的生活却需要百般的努力,这样才会无忧无虑欣然享受生活。生活总的来说是完美的,不完美的是心态,不懂得欣赏的人,就会用挑剔把一切变得有残缺。简单做人,率性而为,把握分寸,随遇而安,坦然接受现实;简单做事,不惹事、不生事、不怕事,不悔、不怨、不惜自己所做的事。
人生就是一场漫长对抗,有些人笑在开始,有些人却赢在最终。试着微笑,试着回眸,放松自己,不强求、不萎靡、不浮躁。简单生活,随心、随性、随缘,做最好的自己,知足、微笑、淡然,即使再苦再累,只要坚持往前走,属于自己的风景终会出现。
生活容不容易,关键看你怎么活。处境在于心境,心境改变了,处境也会改变。你向生活要得越多,你就会变得越紧张、越复杂,生活也就越不容易。反之,你对生活要求的越少,就越容易满足,越容易快乐。江山明月,本无常主,得闲便是主人;大道至简,活在当下,知足便能常乐。
悟入无怀之静境,一轮之心月独明,尽显心静之境界;心静自然从容洒脱,持心若水笑面人生,更现心静之魅力。人生在世,平淡才是最真,静默才是最美,生命里最持久的不是繁华,而是平淡,不是热闹而是清欢。保持一颗童心,不开心的时候,心无遮拦地向朋友倾诉烦恼,开心的时候,肆无忌惮地开怀大笑,也许所有的忧愁会在倾诉中流走,所有的紧张会在大笑中释放。像孩子一样,简单生活,快乐生活,保持心灵原生态,一切都是美好的。
生命里总有一个故事,想讲述却难以开口,就这样在心底,渐渐谱成了曲。人就是这样,得不到的永远向往,失去了的,才会觉到珍贵。所谓的,得失、情缘、风景、驿站,都在时光的尘烟中,慢慢淡散。虽然,有些事情放下很难,但是,不属于自己的东西,终究会走远。
人的一生,注定要经历很多。红尘路上,有朗朗的笑声,有委屈的泪水,懵懂的坚持着,有成功的自信,有失败的警醒,每一段经历注定珍贵。生命的丰盈缘于心的慈悲,生活的美好缘于拥有一颗平常心,生活简单让人轻松快乐,想法简单让人平和宁静。因为简单,才深悟生命之轻,因为简单,才洞悉心灵之静。
修 行 人 的 公 众 号
格物|致知|自然|简单
长按二维码关注 开启智慧大门
- 关于修行最全的内容都在这里 -
从历史信息可以查看公众号往期更多的好文章。后台回复你想要了解的内容,会根据所需把内容推送在文章里;回复你想要的任何学习资料,会不定期提供相关资料,回复“资料”即可下载。转发分享是对我们最好的支持!
— 修行圈常驻老师 —
学术探讨 寻找知音 实修交流 修行分享 婚恋交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