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声称自己开悟的都是骗子

修行圈 2021-04-16

传播上古智慧、灵性与科学、修行、养生、生活。公众号后台点击“往期精彩”,在内容页上面的搜索框输入关键词,即可搜到您想了解的文章。这里有最全的优质内容和资料,给予修行路上更多的启示与帮助。



修行圈里的一个明文规定,就是不能大妄语(未证言证),这个罪过很大,即使你忏悔也不能消除罪业,相当于无药可救了。
 
还有一个潜规则,最好别向师父以外的人,透露自己的修行水平。为什么呢?即使是同门师兄弟间,道友之间,也会有矛盾、嫉妒、猜疑……所以请避开这个话题。这就是为什么正派的修行人都很谦虚低调,从来不夸赞自己的修行了。
 
即使是大菩萨再来,都不会说自己开悟,或者表明自己的身份的,违者必须立即坐化。请看【永明大师的弥陀饶舌公案】:
 
永明延寿大师生于五代十国——正当唐朝灭亡到宋朝建立之间的一个乱世,佛法在那个时期经过唐武宗“会昌法难”的灭佛运动之后,呈现衰微的现象,已经见不到盛唐时期的八宗共荣的兴盛景象,永明延寿大师就是在佛法衰败等待重建的时代兴出于世。
 


大师在当时深受吴越王钱俶的礼敬,尊奉他为国师。有一天,吴越王想开个无遮大会——就是打千僧斋,只要是出家人来应供,皇帝是一律平等供养。虽然说是平等供养,摆设的桌位总有上下座的分别,上座的位子谁都不愿意坐上去,大家都谦虚地推来推去。在谦让不下的情况下,大家想既然永明大师是皇帝的老师,当然请永明大师坐上首席位子,但是永明大师也很谦虚,就是不肯坐这个首席位子。在这么推推拉拉,就来了一个穿得破破烂烂的大耳朵和尚,大家都不认识,看到大家在那里推让,他老人家就不客气,往首席位子上一坐。这一坐下来,当然吴越王也不好意思赶,但是心里很不舒服,国师没有坐首席位子,却被一个不认识的和尚坐上去,但总算是出家人,也就不便说话了。
 
打完千僧斋,大家都散去了,吴越王就问永明大师:“我今天供斋,有没有圣人来应供啊!”吴越王认为如果有圣人来应供,他的福报就大了。
 
永明大师说:“有啊!”
 
他说:“什么人啊?”
 
“是定光古佛今天来应供。”
 
“哪一个?”
 
“坐在首席的那个大耳朵和尚就是。”
 
吴越王听了之后心里就很欢喜,赶紧派人去追。
 
派去的人就一路到处去打听:“你们有没有看到一个耳朵很大的和尚,从那一条路走了?”后来打听到长耳和尚是在一个山洞里面修行,找到之后,吴越王派的人就顶礼膜拜,请他到皇宫里面来供养。
 
长耳和尚说了一句话:“弥陀饶舌!”——阿弥陀佛多嘴啊,泄露我的身分!长耳和尚说完就圆寂了。
 
这些人看到长耳和尚圆寂,就呆在那边:“定光古佛是找到了,却圆寂了。”
 
想想他刚才讲的“弥陀饶舌”,说长耳和尚是定光古佛的人是永明大师啊,那“弥陀饶舌”不就是在说永明大师,原来永明大师是阿弥陀佛再来的!赶快回去报告吴越王:定光古佛走了,阿弥陀佛还在。
 


吴越王听到定光佛圆寂的消息,当然很失望,但知道永明大师是阿弥陀佛再来,这下欢喜得不得了。就赶紧去见永明大师,快步往外走,走到门口,刚好一个报信的人慌慌张张地从外面跑进来,几乎跟吴越王撞在一起。
 
吴越王问他:“什么事情这么慌慌张张?”
 
“永明大师圆寂了!”
 
这是阿弥陀佛示现作永明延寿大师的一段公案,后来世人便把大师的生日农历十一月十七日定为阿弥陀佛的圣诞。
 
我们再就这个话题,聊一聊什么是真正的开悟。
 
惠能祖师说:“迷闻经累劫,悟则刹那间。”开悟的基础条件很高,需要累劫的努力修行,至少具备“三朝天子福,七代状元才”。用这个标准看看,我们到底离开悟的境界有多远。也拿这个作为照妖镜,看看那些“大师”们,到底有没有功夫。
 
下面贴一篇我的旧文,仔细阐述一下开悟:
 
冯学成居士讲述的《信心铭》:
 
我们经常犯的错误,就是把我们内心心里想的、自以为是佛法的东西,当成了佛法,把我们自以为是心的东西当成了心,把自以为是悟的东西当成了悟。心是无相的,真如法性是无相的,它可以随方就圆,随缘而变,必须经过严格的修行才能够达到。
 
云门宗的祖师接引人的根本法则,即云门三句:截断众流、涵盖乾坤、随波逐浪。这是对破本参、透重关、砸牢关的形象比喻。
 
“心生种种法生,心灭种种法灭”只要念头一动,就开始住色生心、住声香味触法生心了。所谓心的生灭来去,不外乎是一念的生灭来去,所谓“一念生万念,万念来源于一念”心的内容再多,它还是一个念头接一个念头地如波浪般来去。净土宗念“阿弥陀佛”离不开心地,离不开这一念,要念念相应,一念应万念。同样,禅宗实际上也很简单,想要截断众流,就看你的功夫能不能下到“这个”地方去,“这个”就是一念未萌的当下。当下的这一念,它是什么?它可以容纳动静等无穷无尽的念头,使得在当下这一念的关口中出入生灭。当下这一念,它本身非动非静。它是能够感知这些或动或静、或凡或圣、或烦恼或菩提的种种思维的东西,使它们在此出入。它既产生这一切,又不是这一切,它永远都在生这一切,它生了这个万念,又不是这个万念。
 


什么是真智慧?什么叫真佛法?要想立竿见影,拿来就用,现现成成地得自在解脱,就必须落实在“不用求真,唯须息见”“言语道断,心行处灭”“绝言绝虑,无处不通”这几句功夫上。息见即真,无需另求真,已经证真了。所以祖师经常讲“头上安头”,“骑驴觅驴”的故事,就是用来警醒大家千万不要这样。净心是佛,此心是佛,当下是佛。真如不是用语言能够描绘的,用思维能够构想的。六祖《坛经》:“外离相即禅,内不乱即定,外禅内定,即为禅定。”又谓:“心念不起名为坐,内见自性不乱名为禅。”不向他觅,息种种向外驰求之心念,反求诸己,凡圣情尽,人我见泯,当体即得,凡有所作,即足障道。即禅离禅,即佛离佛。禅宗三祖《信心铭》第一句就是:“至道无难,唯嫌捡择。但莫增爱,洞然明白”。拣择就是思量,就是识情、憎爱。憎爱是人类最原始的观念,人因憎爱而有贪嗔痴,因憎爱而有万法的缘起。也就是说不能以分别心去求大道,而要以无分别心去和大道相印。不动心、不起心、不贪心,对美丑善恶等平等对待,这就是功夫。要见法身,一定要断命根。
 
所谓平等对待,并不是说把美的变成丑的,把丑的看成美的,而是切切实实都承认它们。老佛爷没有区别,所以说实无众生可度,实无佛法可说。众生已度尽,万法各安住于法位,不移不异。这样一来,大道也无需去求,无需去追,无需去拥有,因为本来就具足,祖师说“生死即涅槃,烦恼即菩提”,人生的本来面目就是这个样子。正如中观所说,凡有言说皆是戏论,说佛说祖都是妄见,那该怎么办呢?虚云老和尚多次开示中提到“功夫落堂”。敢把当下、现在明明历历的一念承担下来,敢把它坐实,就是收拾住“这个”了。这个境界就是“言语道断”啊!我多次说,思维就是言语道,是一个念头接一个念头的,就像大河里的水顺着河床不断地流淌。这是我们的语言之道,也是我们的心行之处。
 


佛法修行是老实人做老实事,只有最老实的人吃得这苦。就像参话头,多少年一个话头在心里咬来咬去,一点都不好玩。念佛也是如此,一天守着个阿弥陀佛不能间断。学佛的人往往把佛神化了,总觉得学了佛法之后,就会有什么神奇妙用,就会有什么不得了、了不得的感觉,有什么神通功夫。很多人被这些东西蒙住了,不能在平常处见义。一切神通都是缘起,修定修到某种程度,加之某种缘起,也可能有神通。但是,这些都是如梦如幻的游戏而已。于扫后斩后仍须有立,于死后还要能活,入乎无而不住无,出乎无而不执无。故慧能以“本来无一物”得嗣法,入而不能出,悟而不能超,便死于句下。禅性动则生法,禅性寂则成佛!
 
末学的一些感悟,另做补充为作者按:
 
1.慧律法师:修行最重要的是开悟,我们要知道一切法本空,归无所得。当下消归自性,了无所得。本来无生,何其有灭呢?生灭是对世间讲的,生灭的当下缘起性空,所以当下就是不生不灭,而不是生灭里有个不生不灭。
 
按:不能在轮回的无尽生灭中寻觅,而是要反观自心,须臾而得。
 
2.《禅海蠡测》南怀瑾:宗门之徒,约有三说:一谓先修后悟;二谓修悟同时;三谓悟后起修。第一说:主不做功夫,不依教奉行,纵有所悟,皆是狂见,功夫到处,大悟自易。第二说:主说得一尺,不如行得一寸,即行即悟,事至理圆,方为稳当。第三说:主《楞严经》所谓:“生因识有,灭从色除。理则顿悟,乘悟并销,事非顿除,因次第尽”五祖所谓“不悟本性,修法无益。”
 
按:赵州八十犹行脚,宗门重证悟,而不是解悟、理悟。要抛却文字禅,去真参实悟,下功夫在每日功课上,方能当真自己做得了主。
 
3.《禅海蠡测》南怀瑾:古德云:大悟十八回,小悟无数回。我已身心皆忘,不识不知,顿然入寂,大死大活过几回,犹未在也,何得言之极简?曰:古德此说大悟小悟,非证事相之言,谓悟理之门耳。
 
按:证悟就是明心见性,就是即生成佛。学人要明白,一般的大小解悟、理悟,都不是真正的明心见性。
 
4.《禅海蠡测》南怀瑾:参禅悟后人,复修定否?曰:修与不修,乃两头语。终日著衣吃饭,未曾咬着一粒米,未曾穿着一条线,如飞鸟行空,寒潭捞月,终无事相之可得。若犹未稳,一切法门,皆同实相,自可随意摩挲,不妨从头做起。
 
按:悟后以无为来绵密保任,悟前悟后都应战战兢兢,如履薄冰,不可昏沉掉举。
 
5.索达吉堪布:若将胜义、世俗两种菩提心结合起来,就是《华严经》所说的“智不住三有,悲不住涅槃”世俗菩提心方面,菩萨因大悲心而不舍众生;胜义菩提心方面,菩萨因空性智慧而不堕轮回。以无有众生可度为住,安住于这样的境界为修,令执着万法实有的分别念融入法界来调伏自心。
 
按:修行勿忘发心,尤其是发最上一乘胜义谛菩提心,慈悲心。
 

点击下方搜索,你要的内容全在这里!

修行圈课程推荐《明心禅课程》:长期的内观禅修、静坐,人的身体就会健康;人的思想就会宁静;人的头脑就会清醒,还能开发人的智慧、激发人的潜能!详细内容请点击图片阅读文章。

- The End -

修行圈平台内容由多个不同门派、不同领域和法脉的修行者编写或提稿。这些内容仅作公益性分享、研讨、参考之用,不一定代表修行圈运营者意见,亦不一定完全正确,请客观思考,不盲从,不排斥。若涉及版权问题,敬请邮件联系:wwyt2018@163.com ,我们一定会及时更正。

随 喜 打 赏

长按上方二维码支持工作室

- 万物一体工作室 -

“修行圈”旨在传递心性的智慧,了悟人生,与自然和谐共生;集众家智慧合为一体,用全息立体的思维和角度思考人和自然万物的奥秘,传承、创新东方智慧,共创美好新世界。不定期推送 东方智慧修行启示修炼秘法易经数风水法术、中医养生、灵性科学人体奥秘古今秘史修学资料等大量相关内容。私人微信:937064631


修行人的公众号

穷理|无为|自然|简单

 长按二维码关注  开启智慧大门 

- 关于修行最全的内容都在这里 -


从历史信息可以查看公众号往期更多的好文章。后台回复你想要了解的内容,会根据所需把内容推送在文章里;回复你想要的任何学习资料,会不定期提供相关资料,回复“资料”即可下载。转发分享是对我们最好的支持!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