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快速找到适合自己 “ 入定 ” 的方法

修行圈 2021-04-16

传播上古智慧、灵性与科学、修行、养生、生活。公众号后台点击“往期精彩”,在内容页上面的搜索框输入关键词,即可搜到您想了解的文章。这里有最全的优质内容和资料,给予修行路上更多的启示与帮助。



不少同修在实践修炼中都会涉及到一类共性问题:高深的佛学理论看似都理解,所有的实证方法基本都了解,说起来头头是道,但实修时却经常掌握不住要领,总觉得用不上力,时常沮丧,时常怀疑,很害怕就如此退心了,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如何找到适合自己的修行方法?如何才能尽快入定呢?

    

当然“尽快”即使再快,也不能一蹴而就,但如果理论通达、方法得当、条件具备,那么根据各人的努力情况,在家居士是可以在三个月、半年或一年左右“尽快入定”的。要做到这一点,需满足以下条件:1、对“入定”有正确的认识。2、抓住“修行初级阶段”的核心。3、找到适合自己的“初级阶段”修行方法。4、有足够的修行时间并将实证生活化。

 

一、对“入定”有正确的认识

    

从佛法的角度来说,山河虚空一切都是心中之物,心物一元,性空缘起,色空不二,一切本来圆满,本自具足。非要说个“定”,即是着相,定义了一个境界的概念。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所以你必须首先树立正确的观念:你本就在“大定”之中,只是尚不自知,佛法的修行就是让你认识到本来面目而已。

    

当然如果任何事都用第一义佛法去诠释,什么都不用说了,因为实相无相,一旦追到根本的性质处,只能是:“法尔如是”,即“本来就那样”。为什么本来就那样?你所能得到的答案只会是:“法尔如是--本来就那样”。无论任何问题,在第一义佛法都是这一句万能的回答,因为实相的性质的性是非逻辑性的,质是有逻辑性的,性质合并描述时是不能用逻辑性的思维去推理。

    

实相,无法用任何非科学性或科学性的概念来准确描述,只能够亲自体悟。如同你用文学修辞向先天性盲人描述白色是什么,或者用现代科学理论向先天性盲人描述白色是什么,对于此盲人来说,无非是“白色是天上美丽的云彩”或“白色就是爱因斯坦”这样的概念区别。因为如果你没有体验过心物一元,你所有的思维都建立在二元对立的基础上,你怎么可能真正理解心物一元(如同二维生物如何理解三维空间)?任何对本心实相的理解都只能够成为头脑中的概念!(总是有一些理悟达人,貌似掌握了真理,其实只是传话筒,动辄本心不在这里不在那里不在幻中,本心又何尝离开过“这里那里幻中”?这就是典型的分别心!)所以禅宗才会不立文字,不是没有文字,而是站在实证角度,一说即概念,概念即陷阱,一切文字如同狗屁。所以未有过开悟体验的人对于“无我”、“本心自性”的一切感悟都如同狗屁。

    

实相只能亲证!但常人的 “我执”根深蒂固,总随境界生灭流转,虽人人皆具佛性,却无缘得见,故只有亲自通过正确的佛法修行,才能够明白什么是“本心自性”,如何“超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

     

四禅八定是共法,早在佛陀诞生之前就存在,四禅八定也并非究竟解脱之道,因为无论任何禅定境界,都只是“境界”,都是“相”,都还在意识心中打圈圈,都没有脱离“我执”的范畴,都必然心有所住,都必然会自然退出,如同你睡到一定程度必然会醒一样,你根本无法自主,故一切禅定境界都如梦幻泡影。

    


但禅定又是不可或缺的方便工具。在佛学实证的初级阶段,修定(止)对于包括佛祖在内的绝大部分人来说都是必须的,因为初学佛者早已习惯了心的粗重、散乱和昏沉,根本无法观察到细微的心念,总是被各种念头所牵制,甚至静静的坐着一段时间都坐不住,要么一上座就瞌睡,比安眠药都管用,要么就是神游四方,一会儿就被这个念头或那个念头带走十几分钟……一会儿腿疼了,一会儿腰酸了,一会儿心烦了难以忍受……如同一只毛躁的猴子。所以修定(止)的目的就是摄心,通过制心一处的禅定方法,降伏猴心,使心恢复到柔细、专注和清明的状态,拥有不再被昏沉和散乱牵制的能力。说的再通俗点就是让你的心能够静下来、稳的住、观的清。如此夯实了修观的基础,有效的“观心”修行,有效的在生活中去觉照各种烦恼妄念,逐步定慧等持,升起智慧,亲证实相。如佛陀所言:“能观心者究竟解脱”,这是佛陀之路。

    

禅定虽然能带来各种益处,但也有其“危险”,用老一辈高僧大德的话说,禅定是“鬼窟窿里用事”,“死水不藏龙”……在此仅略举三种常见的问题:一是修定到一定程度,修行者会有快乐的觉受产生,那种喜乐的觉受是修行者之前从未体验过的,人之本性追乐弃苦,没有人会轻易放弃经过努力获得的快乐,对于快乐的“执取”之心几乎是无可避免的,如同一困倦就想睡觉的习惯,一禅定就想沉溺于某种境界;二是有可能会进入一种禅定的“暗境”,你只感到宁静,但其它感知如同睡着了一般无知无觉,此种修行如同练尸,或者在禅定的更高阶段,因为止力过强,难以修观,这些都是阻挡般若智慧升起的障碍;三是禅定的某些境界,比如感觉山河大地无量无边一切都是虚无之空,会让修行者误以为这就是开悟了,实际上这只是一种定境。

 

二, 抓住“修行初级阶段”的核心

    

“修行初级阶段”的核心就是通过正确的“奢摩他”修定(止),尽快达到 “未到地定”的“入定”水准。为何要强调修定(止)一定要尽快达到未到地定的境界?


在佛教理论中,心物一体,所以身心一体。通俗的说就是,心的状态会直接影响身体的状态,身体的状态同样也会影响心的状态,身心相应。在“未到地定”之前,你打坐时因为心的粗重、散乱和昏沉,身体就会相应的感到各种痒痛酸胀、疲累困乏、难受不适,而身体的感觉反过来又会让心更加的粗重、散乱和昏沉。所以对于初学佛修行的在家居士来说,修行的主要问题就是身心的障碍。   

     

所以在家居士在修行的初级阶段,主要任务就是以扎实修止为主,而对于修止来说,法门无高低,任何方法对初学来说都是修止,所以扎实修止快速进步的最关键处之一就是:选择容易上手且适合自己心性的方法修行!

 


三,找到适合自己的“初级阶段”修行方法

    

指导修行的老师,一定要因材施教,八万四千法门就是因类而设,没有高低之分,只有合适与否。修行者自己也要明白,修定的方法有很多种,楞严经中就有二十五位大菩萨介绍了二十五种不同的修行方法,法法皆能入定,但某一种方法只可能适合某一部分群体,而不可能适合所有人。所以修行者一定要善于选择适合自己心性的方法,这样才能迅速而安稳的进步。在种种修行方法之中最普遍的方法大略如下:

    

1、观呼吸:代表之一是天台宗的观呼吸六妙法门,数、随、止、观、还、净。专注的觉知呼吸,以一念代万念。

    

2、念佛持咒:可以是观世音菩萨的耳根圆通法门和大势至菩萨的忆佛法门的完美结合。最易上手,人人可行,最能摄心的修行方法。但正因为过于方便,大部分不解其深意、只知皮毛、只得其形的念佛群体就成了念佛法门的形象代表。


3、观想佛像:在藏传佛教中最常见观想修行的法门,以上师相应法和本尊法最为普及。观想佛像的各种细节,需要精神非常集中,观想佛像融入己身,也是淡化“自我”的善巧,观想融入宇宙虚空,即是打破有形概念的方便。本质依然是一念代万念,是修止的不错法门。


4、身随观(观身触):南传佛教中最提倡此法。修行者在打坐时先观呼吸的出入,等身体有觉受出现时,抓住当下身体最为明显的一个感觉(比如痒、痛、酸、麻、胀、热感、“血气”的流动或跳动感、振动感、气场磁力吸引感等等)仔细专注且如同旁观者一样的观察其生灭,和“感受”一起振颤脉动,仿佛融为一体,逐步你会发现你所观察的对象好似化入了虚空,然后你可再寻找下一个最为明显的身体感觉,如果暂时没有明显的身体觉受,就观察呼吸,直到身体觉受出现,如此修行,如果你有很好的心理素质,保证每座的修行时间,努力修行一到三个月至少能达到未到地定的水准。这是最有效、最安全的修行方法之一。

    

5、参话头:参话头之前要先看话头,什么是话头?一念升起之前,或一句话从心中冒出之前,就是话头,一旦念已升起,话已冒出,就是话尾了。知道了什么是话头,修行时要看住话头,时时住在话头之前,以此磨练定力,待定力磨到一定程度,此时即可提起疑情,比如参“念佛是谁”的话头,心中只有一个“谁”的疑惑的感觉,不仅仅是念佛是谁,而是你“在做任何事情的是谁?”全力提起这个疑情,要用无所不在的觉知观照无所不在的疑情。这就是一念代万念,这就是觉知观照,这就是禅宗的修行之法,近代禅宗大师无一不用此法证悟,原理是思维敏锐,收万归一。

     

6、守窍法:修气脉者常采用的方法。比如意守上中下丹田等穴位关窍,修真气、转周天,升拙火,通中脉等等。好处是修气脉身体容易出现“得气”感,这很容易吸引修行者精进修行。弊端一是修气脉是有为法,违反了身体的自然运行规律,意念集中之处,血气必然聚集,血气聚集之处,神经系统必受影响而紊乱,如无过来人指导,修行不得法,必有隐患;弊端二是当你努力修行获得了各种奇妙的气脉感受之后,你基本上没有可能会轻易的放弃你长期努力获得的“成果”,你绝不会为了貌似虚无缥缈的“道”而扔掉已经到手的“救命稻草”,于是“得到”就成为了“见道”的最大障碍。切记:第一要让气脉运转全身,第二气脉流转即是地水火风在无常流转。

     

以上六种方法,其实包括所有修定(止)方法的共性,就是心住一个所缘之上,制心一处,持续专注。

    


当然绝大部分的修行方法其实基本都可归类到以上六种最常见的修行方法之中。所以对于初学者来说,你可以将以上六种方法逐一尝试、组合尝试,或者选择某种适合你的所缘,最后确定两到三个相对合适自己的法门就可以了。剩下的就是勇猛精进的修行。

    

逐一尝试才能让你知道每种修行方法的特点是否适合自己,不要怕浪费时间,合适的方法最重要,每个方法应至少全力以赴的实证一个星期,当然你也可以在一天的时间内将数种方法齤轮流练习,持续一个月以上这样的实证测试。

    

你也可以将以上方法组合尝试。比如数呼吸和观想结合、呼吸和念佛结合、念佛和参话头结合,这些都是经过成百上千年无数修行者实践过的非常有效的方法。

    

选择某种适合你的所缘是指在制心一处的禅定方法的前提下,根据你的心性确定能够让你感到新鲜、引起兴趣、吸引专注的所缘。比如你生性非常好动,容易散乱,你可以在开始的修行阶段先观想打太极拳或观拜佛、观画画、观射箭、观抽烟、观喝茶……原则是动作要尽可能的简单且越慢越好,让心住在重复的简单的慢动作上,逐步心就会安静下来,定力升起,到时即可转入观呼吸、念佛等其它法门;还比如你观呼吸总是不得其法,你可以采用身随观的方法,因为人对自己身体的感觉总是十分好奇和容易专注的,所以选择一个能够吸引你专注的观察对象,比如观手,因为手的感觉非常灵敏,当注意力放在手上时,气血便会聚集,你会感到手有麻胀热等感觉,如旁观者一般专注的观察手上这些感觉的生灭,这就是在修定(止),专注力达到一定程度时,你会发现手的存在感消失了,逐步深入下去,身体的存在感也会消失了。如此善巧的方法要比你开始就强迫自己非常好动的心静下来却总是适得其反心烦意乱的效率要高的多!

   

最后确定两到三个相对合适自己的法门是为了保持对修行的新鲜感和兴趣。对初学者来说,如果在一星期内或在一段时期内,对某个修习方法失去了新鲜感,产生了无聊烦燥或有些机械化的感觉时,就应及时换用其它的法门,这样可保证你对修行总是保持一定的新鲜感和兴趣(不用担心修行会受到影响,因为修止的本质是制心一处、持续专注)。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保持高涨的修行兴趣,可以帮助初学禅定者克服禅定初期要面对的很多不适、要经历的很多挫折、要改变的很多习惯……因为没有人可以帮助你,一切都只能靠自己,你必须用巨大的热情和勇敢坚韧的决心克服困难,得到突破。

 

四,要有足够的修行时间并将实证生活化

   

事实上修行是心的闭关,精进的修行就是生活即修行,修行即生活,行住坐卧,24时中,处处皆修行。但由于初学佛者没有足够的定力,所以需要一个过渡的方式,即创造一个相对清静的环境,使初步的修行尽可能的不受干扰,以此来培养定力,这就是形式上的闭关 。


1,一定要选择你一天之中精神最好、状态最佳的时候打坐禅修。


2,如果你盘腿打坐会腿疼,就不要盘腿,在一张高低合适的椅子上坐直勿靠即可,你的目的是高效率的禅修,不是练腿的柔韧性。


3,将每座的禅修时间拆分。上座前先慢慢的全身运动到出点微汗,然后全神贯注的禅修20分钟左右(这只是一个大概时间,禅修时最好忘掉时间概念,你只要一直能保持全神贯注清清楚楚,就可以一直坐下去,如果感到疲累、瞌睡、恍惚,就下座),然后下座全身慢慢运动上两三分钟后再全力以赴的禅修20分钟左右,如此反复。


其次要把修行融入到生活的每个部分中,要把修行当成最有趣最有价值的娱乐方式。怎么具体操作?


1,在需要全神贯注的时候全神贯注制心一处的做事情,在不需要全神贯注的时候去觉知你的所有言行状态,如果你不知道怎么觉知,也可以暂时理解成你的意识如同一个旁观者观察着你的思想念头一举一动,比如喝水的时候知道着在喝水,转身的时候知道着在转身,高兴的时候知道着在高兴,聊天的时候知道着在聊天,看电视的时候知道着在看电视……。


2,只要你有三五分钟,甚至一两分钟的空闲,就利用这一两分钟进行观呼吸、念佛、参话头、观瞌睡之类的禅修,千万不要小瞧这一两分钟,生活禅修的习惯和地基就是由这些一两分钟养成并夯实的,如果你能够入定,百分之30以上的功劳都是这累积起来的一两分钟贡献的。


3,如果你每天的睡眠时间在8小时左右,那么完全可以利用睡眠修习禅定,这样你每天至少会多出2小时的禅修时间。

    

以上三点如果能够严格的(后来无意识的)做到,逐步你就会将禅修贯穿你的生活:睡觉前禅修,睡觉时禅修,睡醒后禅修,走路时禅修,吃饭时禅修,聊天时禅修,工作时禅修……。实际上在开始阶段你很难将以上三点彻底执行,即使你能够全部做到,也不会很快看到效果,如果你希望通过这些方法很快就能获得某种境界,那么你一定会失望。因为你所做的这一切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让你爱上禅修,是为了让你将禅修当成一种自然而然的生活方式。因为你说你没有更多的禅修时间,这只能说明你还不足够的热爱禅修,但你又对禅修可能带来的结果充满了期盼。不足够热爱和充满期盼的矛盾会产生痛苦,在不放弃禅修的前提下,解决这种痛苦的唯一方式就是让你逐步的爱上禅修。当你真正爱上禅修,就会将禅修当成了一种自然而然的生活方式,你会发现之前的没有禅修时间的种种借口是多么的可笑,你也能体会到将禅修融入生活给你的修行带来的巨大利益,这就如同种下种子,精心培育,在适当的时候必然开花结果。


👇🏻点击下方搜索你要的内容全在这里!

修行圈课程推荐《明心禅课程》:长期的内观禅修、静坐,人的身体就会健康;人的思想就会宁静;人的头脑就会清醒,还能开发人的智慧、激发人的潜能!详细内容请点击图片阅读文章。

- The End -

修行圈平台内容由多个不同门派、不同领域和法脉的修行者编写或提稿。这些内容仅作公益性分享、研讨、参考之用,不一定代表修行圈运营者意见,亦不一定完全正确,请客观思考,不盲从,不排斥。若涉及版权问题,敬请邮件联系:wwyt2018@163.com ,我们一定会及时更正。

随 喜 打 赏

长按上方二维码支持工作室

- 万物一体工作室 -

“修行圈”旨在传递心性的智慧,了悟人生,与自然和谐共生;集众家智慧合为一体,用全息立体的思维和角度思考人和自然万物的奥秘,传承、创新东方智慧,共创美好新世界。不定期推送 东方智慧修行启示修炼秘法易经数风水法术、中医养生、灵性科学人体奥秘古今秘史修学资料等大量相关内容。私人微信:937064631


修行人的公众号

穷理|无为|自然|简单

 长按二维码关注  开启智慧大门 

- 关于修行最全的内容都在这里 -


从历史信息可以查看公众号往期更多的好文章。后台回复你想要了解的内容,会根据所需把内容推送在文章里;回复你想要的任何学习资料,会不定期提供相关资料,回复“资料”即可下载。转发分享是对我们最好的支持!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