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 未来的世界到底需要什么样的人才?
作者 | 大梦
编辑 | Lisa
全文3347字 阅读时间约9分钟
导读
作者和一个刚做妈妈的朋友聊天,她提出了一个很有意思的育儿观念。新妈妈说想根据三十年后社会的需要,去规划自己孩子未来所需求的技能。她的出发点是非常实际的,然而,这个规划要求我们预测三十年后的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考虑到十年前的大学热门专业还是国际经济与贸易,而如今这个专业已被列为“较难就业的专业之一”...时代瞬息万变,谁又能知道,三十年后的世界需要什么样的人才?
“随着人工智能变得越来越聪明,会有更多的人被挤出就业市场。没人知道大学该学什么,因为没人知道20岁的时候学的东西到了40岁还有没有用。等你知道的时候,已经有数十亿人变得一点用都没有了。这不是偶然,而是必然。” -- 尤瓦尔.赫拉利
1018年,宋朝的穷人家会教小孩子种稻子,如何织布;有钱的人家则教小孩子读经写字,骑马射箭,教女孩子三从四德,做个好妻子,30年后,到了1048年,这些技能依然重要,这样培育子女的方式甚至是往后延续数百年都毫无问题。
然而在我们生活的现代社会,十年前的大学热门专业,十年后就变成了冷门。
2018年,我们的孩子在接受九年义务教育,在学习英文,在学习Python计算机编程...当代社会的变化速度在成指数级倍增,可以预见的是,2050年的社会未必需要现在学校和家长让孩子们学习的技能。
我们究竟要培养孩子什么样的能力,才能使他们更好的应对未来的社会?尤瓦尔.赫拉利既《人类简史》之后,又出了新作《今日简史》,给出了很多有借鉴意义也值得深思的观点。
《人类简史》、《今日简史》的作者尤瓦尔.赫拉利,新锐历史学家,牛津大学历史学博士 图片来自网络
我们真正要保护的是“我们”,
而不是“工作”
我们并不清楚2050年后的就业市场会是什么样的,很多人认为要不了20年,几十亿人都将面临无工作可做的状态;也有不少人认为自动化会带来更多的就业机会。就像19世纪,当机器取代人工,工人们就惶恐的认为,自动化会带来大量的失业。
然而直到今天,他们所担心的事情也并未发生,取而代之的是,自动化衍生出来的很多新的工作种类,大部分人都从事着那些工人们根本无法预见到的工作。按照这样的论断,是不是我们的孩子在未来也不需要担心失业的问题呢?
无人机虽然取代了飞行员,但同时在维护,远程控制,数据分析,网络安全等方面创造了许多的工作机会。美国军方每派出一架“捕食者”(Predator)无人机或“死神”(Reaper)无人机飞越叙利亚,就需要30人在幕后操作,收集完数据做后续分析则至少还需要80人。2015年,美国空军就曾经因为缺少足够训练有素的人而面临无人操作无人机的窘境。
无人机 图片来自网络
看起来这个例子是在说明机器在制造失业的同时,也会创造大量就业机会,和19世界工业革命带来的影响并无太大区别,然而事实却非如此,事实是未来的“新工作”需要高层次的专业知识和能力,但无法解决无技能或低技能失业者的就业问题。
在过去的自动化浪潮中,劳动者可以从某个低技能工作经过稍加培训,就可以换到另一个低技能工作岗位,比如你从工厂出来,经过培训后,就可以去超市当收银员了,然而,2050年后,所有的工厂,超市收银员,银行柜员,基层看病医生,都已经被机器代替,而你却不能再通过稍加培训摇身变成医院的癌症研究院或者无人驾驶飞机的数据分析员。从这个层面上讲,未来三十年里,很大一部分阶层的人找不到工作,但同时,很多的公司也找不到可以做工作的人。
尤瓦尔在《今日简史》里针对这一点用了一个很有意思但却一针见血的比喻。19世纪,汽车取代了马车,当时很多马车夫转行去当了出租车司机,只是到了21世纪,人类不再是那时的马车夫,而是被淘汰的马。
“稳定”是未来的奢侈品
我们中的大部分人的人生都要经过两个必要的阶段:学习阶段和工作阶段。在学习阶段,我们积累各种信息,发展技能,构建世界观和身份认同;在工作阶段,我们依靠积累下来的技能闯荡世界,谋取生计,随着年龄的变老,经验和人脉资源的积累,逐渐趋于稳定。
然而,2050年后,“稳定”会是个我们无福消受的奢侈品,我们要面对从未遇到过的事物,超高能智能机器,芯片植入后和我们的身体机能的配合,基因改造过的身体,操控人类情绪的算法,新的两性关系,人类寿命的延长,而寿命时长的改变又会带来婚姻制度、退休制度、养老制度的改变;我们可能面临每十年换一次工作。
当“不确定”性成为常态,我们要逼迫我们的大脑神经进行重新的连接,突触进行重新的排列,如果我们的孩子依旧死守稳定的工作和价值观,世界会从他们的身边嗖的飞过,把他们远远的抛在后边。
所以我们要培养我们的孩子与未知世界相处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保持好奇心,拥抱科技,拥抱未知,拥抱改变,同时保持心态平衡。
三十年后你很难回答“你是谁”
“你是谁”是个很大的哲学问题,从苏格拉底谈到现在,也会继续谈下去,然而,我们可能现在还能比较轻松的认识到我们是谁,但三十年后的我们的孩子却未必。
我们可能会觉得,技术的实现是服务于你我,帮我们实现目标,但我们会越来越难以分清楚,究竟是技术在服务我们,还是我们在服务技术。
当人工智能通过算法,通过与生命科学,社会科学的结合产生的诸多突破,分析人类的行为,预测可能的结果,越来越了解我们的情绪,欲望和选择;当街上的行人像僵尸一样游荡,恨不得脸都要戳进屏幕里...
美剧《黑镜》剧照 图片来自网络
当各大公司都在360度的想尽一切办法侵入到我们的手机,电脑,银行账户,搜罗我们的数据,我们的喜好,倾向,甚至是我们的基因信息;你去了哪里,遇见了谁,买了什么,投谁的选票,你的每一次呼吸,每一次心跳,都在被记录和利用。
如果算法比你都更了解你自己,你会很容易失去对自己的控制权。你很难听到“内心真正的声音”,因为这些声音反映的是政治宣传,意识形态的洗脑和商业广告。你选择什么样的专业,找什么样的工作,人工智能会通过一系列算法分析你的性格,长处和短处,告诉你该做什么样的选择。我们会越来越依赖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帮我们做决定,比如选择什么学校,什么专业,去哪里工作,和谁结婚。一切都有规律可循,选择的结果都可以被预见。
如果我们把一次次的选择看成是人生的意义,而这一次次的决定来自于依靠人工智能帮我们做的选择,那我们对自己生活的控制权会在哪里?如果我们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科技就很容易为我们塑造目标,控制我们的生活。
建立和自己身体联结的能力
科技似乎让我们与自己身体的距离越来越远了,使我们逐渐失去了好好感受味觉和嗅觉的能力,而一头扎进智能手机和计算机里。今天我们想要和远在另一个半球的朋友说话,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容易,但要是想在吃晚饭的时候,和爱人或家人说话却很难,因为他们总是不看我们,而是盯着智能手机。
在远古时代,人类不可以漫不经心,甚至是睡觉的时候都要保持警觉,以避免野兽的突然攻击。在树林里摘果子的时候,他们既要时刻注意做标记以免在森里里走失,还要注意草丛里是否有细微的声音,以免有蛇突然出现,在摘果子的时候还要避免摘到有毒的果子。
而到了今天,我们不需要如此敏锐的感官意识了,我们可以做到边在超市里逛,边打电话,边关注微信的信息,还能从货架上成百上千的食物中挑选出想吃的,而丝毫不用担心是否安全,最后止于坐在屏幕前边狼吞虎咽,边看邮件,电影,或游戏,而丝毫没有注意到食物的味道究竟如何。
我们应该骄傲我们的感官比之前用的多了很多,现在的小孩子可以没有困难的边看视频,边看字幕,还能兼顾弹幕,然而看个字幕都能让上一代人。
尽管我们的感官运用的更多了,我们的感受能力却在减少,社群中我们感受能力的缺少,会带来疏离感,疏离感的增加会让我们感到孤单和迷失。我们生病时,微信里会收到朋友问候的表情,但线上的朋友却无法为我们递上一杯热茶。
因此,在疏离感的智能时代里,如何去建构我们孩子的真实感受和体验,比获取知识更为重要,因为这是他们感受到心流、快乐和幸福的非常重要的基础。
本文转自公众号“石头剪刀布go”
喜欢这篇文章吗?欢迎给我们留言谈谈你的看法,或是推荐你看过的讨论未来的书籍。如果你还想看其他的相关内容,也可以向我们提出来哦!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