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邬达克:一个外国建筑设计师的上海传奇

佳易博览 2018-12-14

拉斯洛·邬达克(L·E·Hudec,1893-1958年)


93年前,一个匈牙利人----奥匈帝国的军官、沙皇俄国的战俘,从荒凉的西伯利亚战俘营潜逃到古老东方的海岸边时,是一个名叫上海的新兴城市,收留了这个落魄的异乡人,给了他安身立命的家园。作为回报,这个天涯孤人也把他一生中最宝贵的时光和最美妙的设计,都留给了上海。他,就是拉斯洛·邬达克。


位于番禺路的邬达克故居,是邬达克当年为自己寄托乡愁而设计的。这是一幢三层英国都铎式风格的别墅,1931年至1937年,邬达克居住在此,这一时期也正是他在上海的事业高峰期。


1893年,邬达克出生在斯洛伐克一个建筑世家,21岁毕业于布达佩斯皇家学院,不久后成为匈牙利皇家建筑学会会员。1918年,25岁的邬达克从沙俄的战俘营潜逃流亡到上海。


拉斯洛·邬达克


为了谋生,邬达克凭借着自己建筑设计师的背景,在美国建筑师事务所克利洋行找到了一份助手的工作。在那段打工谋生的日子里,邬达克不仅学会了中文,而且得到了第一个设计作品的机会。


1923年,他与美国建筑师克利合作完成了位于福州路209号的美国总会(AmericanClub)的设计。邬达克的天赋和才华,开始得到了发挥。


经过7年的不懈努力,1925年,邬达克终于在圆明园路209号开办了自己的建筑师事务所----邬达克洋行,成为上海建筑设计界一颗令人瞩目的新星。那年他32岁。


邬达克是幸运的!当他来到上海期间,正值上海租界迈入大发展的时期。因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战后经济的复苏与繁荣以及外国租界内相对稳定的秩序,吸引了海内外人士和财富源源不断地向租界内集中,同时旅沪外侨的人数也大大增加。


欧洲的大战,也让中国的民族经济得到了大发展,不少民族工商业者开始成功进入到富裕的上层社会。这样,高级花园洋房的社会需求也相应扩大。再加上1929年爆发的那场席卷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使得欧美建筑市场滞销的各类建筑材料被大量地倾销到上海,房地产商便乘机利用游资和廉价劳动力建起一批花园住宅,出现了沪上花园住宅建筑发展的高峰时期。


拉斯洛·邬达克


但是,中国本土的建筑设计师,只会做中国的传统建筑,砖木梁柱结构,殿堂味十足,上海人管它叫本地房子。租界的房子,要求的是西洋风格。西洋风格的建筑设计师在当时的上海是非常稀缺的,因为他们大都不愿到兵荒马乱的中国来。


那时的上海,外籍建筑设计师大都是英美人,另外还有一批海归的中国建筑设计师,如范文照等(上海音乐厅就是范设计的)。


邬达克自有其立足上海滩的诀窍:第一,邬达克懂七八种语言(他在战俘营里学了俄语、波兰语,在上海学了法语、英语和中文),善于人际沟通,能和富豪、投资者打成一片,语言的优势让邬达克经常是捷足先登;第二,邬达克不光做外国人的生意,还与许多中国的老板私交甚好,曾帮很多中国的巨富设计过私宅。他和中国的建筑营造商也有着很好的私人关系,他设计的建筑大多是由中国人投资建造的。


上世纪30年代,随着上海新风格建筑的逐步出现,邬达克的设计风格也随之发生了重大转变:从传统走向创新,从模仿走向独创,从而引领新潮流。1933年,邬达克以先锋色彩的设计为大光明戏院改建,成了他设计事业的转折点。自此,他声名鹊起,转变为塑造这座城市华美天际线的灵魂人物。


当现代人感怀旧上海风情的时候,总是免不了联想到那些西洋老建筑,感叹那些高大的梁柱、古典主义的拱券,或者是那些建筑本身挺拔简洁的线条之美。而这一切都和邬达克有关。


拉斯洛·邬达克


从1926年至1947年,邬达克以其卓越的天赋和创新的设计,塑造了融贯中西的经典建筑,从而享誉世界。邬达克一生为上海留下了多达124件独具上海气质的建筑作品,有不少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成为上海的地标,比如国际饭店、大光明电影院、百乐门歌舞厅、花旗总会、沐恩堂等等。这些从二十世纪初就矗立在上海滩的老建筑,体现了融贯中西的上海风,已成为上海建筑的经典。几十年后,这些建筑都被列为上海的优秀历史建筑。


邬达克并没留下任何特立独行的建筑理念,供后来者学习继承,也不标新立异地通过建筑来体现什么哲学。在邬达克的建筑中,从早期的古典主义到后来的现代派、新装饰主义,还有他常常运用的哥特风格。


虽然这些元素他都运用自如,但都不会完全遵循其中任何一种,做纯粹的概念建筑。诚如专家所言,邬达克的设计风格是不固定的,从克利洋行时期的古典主义(比如美国总会),到后来装饰和现代主义的一起使用,都带有很强的折衷,英式、法式、西班牙式的风格在他的作品中都有体现,这正成就了他的风格,成就了上海的建筑。


也许就是这种折衷主义,让邬达克留在上海的众多作品既完全西化,极具现代感,又不会与中国传统的文化审美,产生格格不入的感觉,而是如此的协调。邬达克给他的建筑赋予的是“上海气质”,而不是“邬达克气质”。


1947年,邬达克离开上海赴瑞士小住,而后又去美国定居。在加利福尼亚,他为自己建造了一幢不用一颗金属钉子的瑞士风格房子。1958年,他因心肌梗死去世。


岁月留痕,上海的老房子以其凝重的形式保存了上海人过去的生活印记,成为这座城市独特的文化财富。今天,当你眩目于南京路的溢彩流光,陶醉于淮海路的树影葱茏时,千万不要忘了那些掩映在梧桐深处的经典老屋,它们虽已沧桑满身,却依然散发着独特的上海风情,吸引着四方的游客,前来瞻礼和品味。



拉斯洛·邬达克


匈牙利人邬达克(L·E·Hudec),1893年生于奥匈帝国的斯洛伐克,是上世纪30年代上海最著名的建筑设计师,享誉世界。1925年至1947年间,邬达克为上海设计了许多的经典建筑,至今仍保存完好,不少已入选上海市优秀近代建筑名录,成为上海重要的城市文化遗产。

 

邬达克故居,番禺路129号


位于番禺路129号的邬达克故居,是邬达克当年为寄托乡愁为自己设计的住所,砖木结构,于1930年开始建造。这是一幢三层英国都铎式风格的别墅,颇有英国乡村的味道。


当年,建筑的内部装饰以欧洲古典风格为主,还有丰富的东方收藏。1931年至1937年,邬达克居住于此,这一时期也正是他在上海的事业高峰期。

 

邬达克故居,是上海市的优秀历史建筑


邬达克故居,英国乡村别墅式花园住宅。石板瓦屋面,形体变化丰富,一层墙面为清水红砖,门洞和窗洞处做仿石面装饰,二层为浅色粉墙露明深色木构架。上海市人民政府2005年10月31日公布为优秀历史建筑。

 

美商花旗总会(现为银行),福州路209号


美商花旗总会,该建筑为7层钢筋混凝土结构,有半层地下室,占地916平方米,建筑面积6753平方米。1924年5月动工兴建,第二年8月竣工。美国花旗总会是邬达克在克利洋行时期最有影响的代表作,其建筑风格,特别是偏好用深色面砖、白色大理石等装饰材料,影响到他日后设计的多个作品,也开启了1930年代上海建筑中广泛使用棕色耐火砖作外墙装饰的先声。该建筑1994年被列为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

 

焉息堂,可乐路1号


焉息堂又名安息堂,位于哈密路、可乐路西南。焉息堂是1929年左右,由马相伯、朱孔嘉等人发起建造,邬达克设计,为钢筋混凝土结构,1925年竣工。焉息堂占地约75亩,墓区内有教堂、钟楼、会墓所、追思台等。主楼平面呈十字型式,钟楼与主楼分设;钟楼带有罗马风格,有哥特式尖拱窗;表面水泥砂浆装饰面,作鱼鳞状纹饰。1994年,焉息堂被列为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

 

联合大楼(原为上海四行储蓄会联合大楼),四川中路261号


联合大楼(原为上海四行储蓄会联合大楼),建于1926年,钢筋混凝土结构,主体7层,加上2层塔楼,地下还有地室一层。外观为英国新古典主义风格,被列为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

 

瑞金公寓(原名爱司公寓),瑞金一路150号


爱司公寓现名瑞金公寓,建于1926~1927年。公寓位于当时法租界的圣母院路(即今瑞金一路)和霞飞路(即今淮海中路)的路口,占地600平方米,建筑面积2941平方米,七层,钢筋混凝土结构,是上海早期有代表性的公寓建筑之一。

 

沐恩堂,西藏中路316号


沐恩堂,原名慕尔堂,为美国学院派哥特式式教堂,由邬达克设计。1958年,慕尔堂成为黄浦区联合礼拜场所,同年改名沐恩堂。


邬达克来上海的头几年,虽然设计了一批包括医院、俱乐部、学校、银行、教堂、住宅在内的建筑,但无一例外参照欧美古典主义建筑的原型,这段时期的代表作便是沐恩堂。沐恩堂带有明显的复古主义的色彩,重细节的装饰、复兴的哥特式塔尖,有着浓厚的欧洲情结。


真光大楼(原名浸信会大楼),圆明园路209号


真光大楼原名浸信会大楼,为钢筋混凝土结构,由邬达克设计,于1930年建成。建筑体现了装饰艺术派风格,立面以锐角状竖线条装饰。

 

武康大楼(原名诺曼底公寓),淮海中路1828-1858号


邬达克设计的诺曼底大楼(现在叫武康大楼),楼高30米,共8层,占地1580平方米,建筑面积9275平方米,钢筋混凝土结构,整个建筑是法国文艺复兴风格。1953年,改名“武康大楼”,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


这座大楼,是上海最早的外廊式公寓。整个大楼的形状从它的西侧看,犹如一艘巨大的轮船,乘风破浪似的屹立至今,它咖啡色(黄褐色)的外立面更使整个建筑洋溢着法国式的浪漫和优雅,在当年的上海滩也是别具特色的。该楼住过许多名人,也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故事。

 

联华公寓(原名爱文义公寓),北京西路1341-1383号


在北京西路、铜仁路的东南转角,有3幢混合结构公寓,1931年由大陆银行叶扶霄、沈籁清、谈公远及匈牙利籍建筑师邬达克4人合资建造,北京西路当时名为爱文义路,故公寓取名爱文义公寓。

 

 

刘吉生故居(又名爱神花园,现为作家协会),巨鹿路675号


刘吉生故居(又名爱神花园),现为上海市作家协会所在地。园主是当时人称“煤炭大王”、“火柴大王”和“水泥大王”刘鸿生的弟弟、著名实业家刘吉生。


1926年,刘吉生决定在妻子陈定贞40岁生日时送她一份礼物,他聘请邬达克为自己设计了一座灵感源自古希腊神话爱神丘比特和普绪赫的美丽庭院,又邀邬氏好友、陶馥记老板陶桂林施工建造。


1931年,爱神花园建成。这座设计和施工都堪称一流的精美住宅,造价高达20万银元。花园属于意大利文艺复兴时代的建筑风格,具有宫殿的气派,形制和柱式都称得上典范。主楼的建筑面积约1700平方米,假四层建筑。它是按照希腊神话中的爱神丘比特和普绪赫的故事设计的。


刘吉生住宅配套设施完备,居住环境极为舒适安全。住宅配置锅炉房,中央供热系统供应暖气和热水。每层楼面设有两个卫生间,卫生洁具一应俱全。大花园内花坛、树坛和草坪,石笋、太湖石等观赏石错落其间,与植物融为一体,景色别致。另外花园里还有网球场、温室等设施,喷泉、葡萄架、石椅等园林小品也大大提升了庭园的规格。

 

在爱神花园里,邬达克设计的普绪赫,是表现正在准备脱衣入浴的那一刻,举臂回眸,亭亭玉立


爱神花园宅前有一座普绪赫喷泉,位于庭园的中轴线上,是整个庭园的灵魂。邬达克设计的古希腊女神普绪赫的雕像,是借鉴了英国著名学院派画家莱顿的名画《浴中的普绪赫》。


这座雕像是邬达克自己出资在意大利制作后送给刘家的,是为了感谢刘吉生给了他一次良机,因为他太想用普绪赫的故事来塑造一个庭园建筑样式,爱神花园让他实现了多年的梦想和追求。

 

大光明电影院,南京西路216号


1933年,邬达克以先锋设计为大光明戏院改建,成了他的转折点,自此声名鹊起。邬达克设计的大光明电影院,为三层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戏院室内外均为现代装饰艺术风格,沿街立面横竖线条与体块交错,墙面饰以浅黄色拉毛粉刷。整个立面错落有致,线条流畅,对比强烈,色彩明快,极富现代气息。著名电影艺术家沈西苓当年曾称“这纯粹是最新的法国风建筑”,对大光明的艺术设计赞叹不已。


邬达克的成功设计使旧戏院浴火重生,大光明电影院不仅赢来“远东第一影院”的美誉,还就此成为各地观众看电影的圣殿。


邬达克也从一个原先流浪者、配角的身份,转变为塑造这个城市灵魂的大师,赢得了无数的喝彩。大光明电影院是邬达克在上海设计生涯中一个重要里程碑,他在设计上表现出的罕见的先锋倾向,成为我国西式建筑转向现代主义的标志。

 

流光溢彩的大光明电影院夜景,凸显了邬达克设计的ART DECO风格的剧院


1933年6月14日,大光明电影院揭幕,首映美国米高梅公司出品的海军故事片《热血雄心》。入院有“小郎”(靓男)拉门,入场由白俄女郎领票,如此礼遇,加上影院在沪上首次使用冷气,顿时轰动上海,引领全国。


大光明电影院,曾是上海的一个浪漫和怀旧的符号。这座昔日的“远东第一影院”不仅目睹了80多年来中国电影史的兴衰起伏,更是中国电影发展历程的见证。


国际饭店,南京西路170号


国际饭店,堪称邬达克建筑设计生涯的巅峰之作。大楼于1932年8月动工,1933年10月竣工,1934年12月1日开业。


国际饭店比当时香港最高的汇丰银行高出11米,比当年日本的建筑也高出许多,“远东第一楼”因此声名鹊起。而“抬头看楼帽落地”,更是一度成为各地来沪观光客的笑话。


国际饭店共有24层(其中地下2层,地面以上22层),标高83.6米。建筑外形仿照早期美国摩天大楼样式,采用直线条手法。这是当时中国乃至远东最高的建筑,曾称雄上海乃至全中国,称为“第一高楼”达48年之久,直至1982年才被上海宾馆超越。


大楼的深褐色面砖和竖线条处理,层层收进的顶部造型,无一不反映出美国艺术装饰主义摩天楼的特征。这座大楼的建成,标志着上海高层建筑的设计和施工都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


因为在80年前,在上海这种软地基上盖摩天大楼,谈何容易。是邬达克敏锐的判断和大胆的决定,促成了大楼的建造。为此,邬达克几易设计,最终定稿为一幢美国现代派风格的摩天大厦。国际饭店的主体结构由华商馥记营造厂以70万元造价中标,承包施工的。


地基采用蒸汽机打桩,桩头均为圆木美松,每根钢柱下打5根梅花桩,最长的桩达39.8米,接近大厦地面总高的一半。由于桩又密又深,至今在近代上海高层建筑中,它沉降最少。


过去,上海其他一些高层建筑均使用进口石材饰面,邬达克却让它内外统统穿上中国的“衣服”----建筑下部外墙镶砌青岛崂山黑色花岗岩,经打磨色泽晶莹透亮。上部镶砌棕色面砖,深沉端庄,十分华美。内部门厅地坪用山东玉佛石铺砌,大厅柱子和墙面全用国产黄色或绿色大理石,相互辉映。


从20世纪的30年代到80年代,可以说整整半个世纪,矗立在南京路上的国际饭店一直是上海最高的大厦,成为上海一个重要的地标。

 

市三女中五四教学楼的礼堂(原中西女塾景莲堂),江苏路155号


中西女中学校原名中西女塾,是一所美国教会学校,创办于1892年3月。中西女塾最初是一所全面美国化的学校,由美国人任校长,注重英语教学。自1930年向中国政府立案后,改名为中西女子中学,从此教学采用中西并用方式。


“五四楼”始建于1933年,落成于1935年。外墙立面简洁明快,矩形的钢窗,有规则的矩形凹凸窗沿装饰着每一扇窗。在门和门框之间有一层楼高的三扇类似于欧洲中世纪教堂那样的哥特式彩色玻璃窗。


正对大门的是大礼堂,礼堂里的彩色玻璃窗装饰着和正门相同的图案,光线从这些窗户里射入,形成一束束眩光和幻影,使礼堂产生一种神秘、飘动迷离的感觉。


 市三女中教学楼----“五四楼”,是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

 

达华宾馆,延安西路918-928号


上海达华宾馆是上海十大知名老饭店之一,1934年开业,2000年重新装修,楼高8层,客房90间。现被列为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

 

吴同文故居(绿房子),铜仁路333号


由于此楼外墙贴绿色面砖,老上海人都称它为“绿房子”。


吴同文故居,是邬达克在1935年为旧上海的“颜料大王”吴同文设计的自己在中国的“收山之作”。由于吴同文是开发军用绿色颜料发财的,从此,他就视绿色为他的幸运色,等他钱挣得差不多了,他想造一座自己喜欢的房子时就选绿色,连他的私家车也是绿色的“宝马”,在上海滩上被人称为“绿色老板”。


还传说他之所以看中这块地,是因为铜仁路原名叫哈同路,北京西路原名叫爱文义路,前者有“同”字,后者有“文”字,联起来就成了吴同文的名字。


“绿房子”为四层钢筋混凝土结构,总共四层楼的房子配有电梯,木制的电梯门是弧形的,这是上海私人房子首家安装电梯,显得十分豪华。邬达克设计的这幢房子,阳台上没有柱子,这在1930年代时是非常现代的。圆形的绿屋像艘扬帆起航的船,圆形被认为可以化解凶险。扬帆起航的船,更代表了美好的寓意。


绿房子,是邬达克留给上海的最后一件作品,同时也最能体现他所倡导的现代美学风格。1938年竣工时,邬达克向吴同文保证,即使100年也不会落伍,当时这座绿房子被称作“远东第一豪宅”。为了确保其经典的独一无二,吴同文连设计图纸也买断,锁在自己的保险箱里。



当现代人感怀旧上海风情的时候,总是免不了联想到那些西洋老建筑,感叹那些高大的梁柱、古典主义的拱券,或者是那些建筑本身挺拔简洁的线条之美。而这一切都和邬达克有关。


【原创首发】山佳:戴西——雕刻生命的石像

【原创首发】山佳: 周小燕——乘着歌声的翅膀

游戏——林璎


本文由佳易博览出品
公众号转载务必注明来源

版权声明:我们尊重原创。文字、图片、视频、音频和素材,版权属于原作者。有些文章在推送时因某种原因与原作者联系不上,若涉及版权问题,请原作者联系我们。
jiayibolan@163.com

佳易博览制作
微信公众号:jiayibolan,谢谢您的关注!
长按二维码 即可关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