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梅兰芳头二三四本《太真外传》

齐崧 梨園雜志 2022-05-01

日推送之《梅兰芳头二三四本<太真外传>》,录自《齐崧先生文集》,作者齐崧,字子直,1912年生于北京。早年毕业于南开中学、燕京大学,后赴美深造。齐崧先生在幼年时代即对京剧产生了浓厚兴趣,并曾登台彩串。其后课余及公余不断研习,对京剧表演及理论均有卓越体认。作者在此文中对于梅兰芳先生《太真外传》一剧的回忆及评论,极为详尽,颇有参考价值,读来如临其境,令人向往。虽然此剧全本已近失传,但从这篇记叙中犹可遥想当年上演之盛况。


 梅兰芳在排出历史名剧前后部《西施》之后,九城轰动,传诵一时。尤以二本《西施》 “响屧廊”的一段“水殿风来”[二黄倒板]及[慢板],非但行腔优美,抑扬动听,且具情感,歌来动人。把西施身在异邦、心怀祖国的满腔幽怨,表露无遗。凡是醉心梅派的同好们,无不能低回此曲。传播之广,可想而知。继《西施》名剧而来者,就是这出皇皇巨制《太真外传》了。



梅兰芳之《西施》“响屧廊”剧照


 这出名剧,除由齐如山先生提纲挈领、草拟剧情及分场外,其余如唱词和念白,系出自黄秋岳、李释戡诸氏之集体合作。至于服装、道具、布景、音乐,亦均经当时的文人雅士以及梅剧团文武场诸人之精心钻研,始有此惊人的成就。但此剧的始作俑者,还要首推大诗人白居易先生。没有他那一篇《长恨歌》,也就没有后来的《太真外传》一剧。因此剧之主干,完全以《长恨歌》为依归。所谓编剧,亦不过在基干之上添枝加叶而已。全剧共为四本,每本可演两小时,即内行所谓八刻钟。梅氏演此剧,每天只演一本,从未两本合并演出过,兹将每本之重要场子分述如下:


 (一)头本《太真外传》计包括①拈香奇遇,②亭栏惊艳,③迎妃进宫,④禄山认舅,⑤太真出浴。


 (二)二本计包括①太白醉写,②西阁妒颦,③望阙献发,④龙凤重圆,⑤梦游月宫。


 (三)三本计包括①禄山求职,②七巧盟誓,③禄山逃走,④翠盘艳舞。


 (四)四本计包括①御前面奏,②李安会战,③马嵬殒命,④得胜回京,⑤玉真梦会。


 在角色的安排方面,除由梅自饰杨玉环以外,唐明皇一角始终由王凤卿担任。其余由侯喜瑞饰安禄山,萧长华饰杨国忠,姜妙香饰高力士。里子老生张春彦在二本里饰李太白,四本里饰罗真人。至于二本里的念奴、永新、寒簧、素英,以及四本里的董双成及小玉由姚玉芙及朱桂芳二人分饰。这一份“卡斯托”在当时看起来觉得很寻常,但在今日看来,那就变成了无与伦比的第一份儿。



《太真外传》“道宫遇艳”剧照


 梅氏此剧非但场面宏伟,歌舞繁重,同时别开生面创举甚多。在布景方面如头本“亭栏惊艳”一场之楼台亭阁之布置;二本月宫内桂殿兰宫,蟾蜍玉兔之活动机关布景;三本“七巧盟誓”一场之满天星斗,金盆捞月,都是运用过一番心思,因情写景之作。四本“玉真梦会”一场之海上仙山,忽而变为琼楼玉宇。在五十几年前,即能有此场面伟大之演出以及光怪陆离之变化,在当时实为惊人之举。即在今日亦属难得。无论国剧与话剧,尚未见有类此规模之演出也。在衣饰方面,也颇多革新之处。如三色水袖之初创,古装水袖用三种不同颜色的绸子做成,分作三节。在翻动水袖时,上下飞舞,异常悦目。以后程砚秋在《梅妃》里,也曾用过此种水袖,其他的旦角就似未曾再用过了。在四本《太真外传》的一场里,水袖是纯由丝穗代替,但此种水袖,只能作装饰,不能运用,显得拖泥带水,以后也就未见在其他戏里再出现了。


《太真外传》剧照(文中所言“三色水袖”)

《太真外传》剧照(文中所言“丝穗水袖”)


 至于在唱腔方面,此剧里也颇多创新。如头本里的[反四平],三本里的“杨玉环在殿庭深深拜定”的一段[二黄碰板],以及四本里的大段[反二黄]新腔,都是些绕梁三日的绝活儿。其中胡琴的托腔以及小垫头的运用,可以说是严丝合缝,妙到毫端。工尺上不容稍有变动,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


 在歌舞方面,也是匠心独具,不同凡响。如头本之“太真出浴”以及三本之翠盘舞,衣饰华丽,婀娜多姿,也是在国剧中从未见过的场面。如再配以今日之巨型舞台,以新式舞台所用瑰丽七彩之电光照射,则更当增色不浅,


 以此剧之幅度过大,场子繁多。看的次数又少,不能详细记忆,仅能就其精华,略述于次。


头本


 头本之精华所在,即在“太真出浴”的一场戏。太真出场时身穿黄缎绣满身的大牡丹花的披,下着白绣花彩裙。梳海棠髻古装头,头戴大型珠凤,两旁珠饰鬓花,项带钻圈并大小珍珠项链几副,额前有刘海式的散发。腕带翠镯,在作出浴舞时异常显眼。



《太真外传》“太真出浴”剧照


 这一场的布景,在台前靠左手有一假石台,台上有一凉亭。台中之后方为华清池,在纱里隐约可见。台前上方有三五垂枝,垂落在幕前。明皇坐在凉亭之内偷觎太真出浴。梅在一声“宫娥们伺候了”之后,胡琴起[反二黄倒板],再转[垛板],亦即高亭公司唱片内的一段[反二黄]。由宫娥们服侍着先摘下头上金钗,再脱下凤衣罗裙,且歌且舞,每唱完了一句,都有一个亮相,也正代表了古代美人脱衣的撩人姿态。脱下裙衫露出了内穿的浴衣,也正唱到了“不由人羞答答难以为情”。这时梅的面目表情,已到了出神人化的境界。娇羞忸怩之态,尽收眼底。然后披上斗篷,步入以纱遮掩的月亮门。



《太真外传》“太真出浴”剧照


 以后就是出浴舞了。先在幕内唱[反四平倒板]“脱罢了罗衣温泉来进。”紧接着[春日景]牌子。所用乐器,除了京胡和二胡外,尚有三弦、月琴、撞钟及九音锣等。在这段舞乐声中,太真身着蝉翼纱衣,袖长露手,略似日本和服而腋下不开口。因和服即因袭唐装,故而相似。腰间袭以纱带,与《天河配》里的织女浴装,有所不同。在行动时,腿部不呈露在外,同时亦无胸部的绣花饰物。手持巨幅长纱,可围绕周身而有余。这方纱巾即是起舞的道具。于俯仰腾落之间,用以随身掩映。翩若蝴蝶花,皎若芙蓉出水。抚肩凝神,如玉雕塑像。回身转睛,如春风桃李。真个是清歌妙舞凝丝竹,轻纱过处起云烟。如以今日现代舞目之,疑是在跳灵魂舞。霎时舞毕,懒态初呈,台下报以热烈掌声,观众们总算领略了“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的意境。此时再接唱[垛板]。俟唱完最后一句:“出池来只觉得娇弱难胜”披起长纱,斜倚池畔。真个是“侍儿扶起娇无力,始是新承恩泽时。”以后由唐明皇接唱[西皮散板]:  “看她浴罢娇慵甚,一袭轻纱体态匀。粉脸含霞添丰润,恰似芙蓉出水新。上前来唤爱卿速把装整,孤与你回宫去小酌谈心。”在“[小开门]”的过门中,太真再扯斗篷,随明皇同下,就这样的结束了这头本的《太真外传》。



《太真外传》“太真出浴”剧照

 

二本


 二本《太真外传》的剧情是:因杨、梅争风,明皇一怒之下,将杨妃逐出宫廷。嗣由高力士穿针引线,并由贵妃太真献上一缕青丝,表明心迹,复蒙恩召回宫,重修旧好。最后梦游月宫,聆听霓裳羽衣曲一场,在剧情结构上并不连贯,亦不过欲藉此一段歌舞掀起高潮耳。



《太真外传》剧照


 二本里有两场重头戏:一为“望阙献发”,一为“梦游月宫”。第一场着重唱工表情,这段唱工计包括[二黄原板]、  [三眼]及[摇板]、  [散板]等,而其中最难唱者为[摇板]及[散板],明场演出时,音色中寓有感情,哀感幽怨,听来令人荡气回肠。如“一忆君恩一断魂”及“猛抬头又只见一骑红尘”两句,用腔虽似简单,而在音色运用上并不简单。如不知梅腔运用之奥妙以及寓情感于其中的诀窍,那就无法唱出其韵味,影响观众的程度,也就差得多了。明场较之高亭公司的唱片,又要高出一筹,因为唱片要限制时间,而在舞台上是没有这一重顾忌的。



《太真外传》“沉香亭”剧照


 在做、表方面,梅在唱[三眼]一段时坐中场,由高力士跪在下场门略偏台前,面朝里手捧镜台。两侍女跪在上场门中椅边,手捧玉盘奉上剪刀。是在这种情景下开始唱:“我这里持剪刀心中不忍”,唱到“都因是要借它献上殷勤”时对镜往鬓旁扯出一缕发丝,以眼神向观众交代要剪而又不忍的心情。唱“莫奈何伸玉腕”时,两袖卷起,以左手持发,右手取剪刀再向台下交代“已下决心”。然后接唱“忙来剪定”,唱散以后在唱“定”字时,顺着唱腔节奏,将发剪下放在盘中。在唱这段时,场上断不能如《梅妃》里的[南梆子]  “梳妆”一段,在下场门另设一案,对镜理妆。要知她那时的心情已经是珠泪滚滚,万箭穿心,哪里还有心思对镜理妆咧!



《太真外传》“梦游月宫”剧照


 至于“梦游月宫”一场,布景十分华丽,即便在今日的舞台上,也颇可以说得下去了。这堂景是要表现月宫里面的情形,给观众的印象是如置身于月宫之内,而并非由地球远望月球,所以不能只是在幕上远远悬了一轮明月就算是在月宫了。布景必须要切合剧情,宁缺毋滥。自然以目前科学知识来论,月宫不再是一个谜,而已经为人类探穿其究竟了。但就此剧而言,当时这个谜还是牢不可破的。梅演出时,台上之布置,约略如下:在舞台最前面的右上角,高悬一棵丹桂的枝桠,上有亮晶晶的花叶。第二层是薄薄一层绸幕,先是由罗氏真人作法启请嫦娥。梅又改饰嫦娥在幕后唱[西皮倒板]: “殿前的素女们一声通禀。”绸幕徐徐拉开之后,现出后面的桂殿兰宫、琼楼玉宇。台中有一基石,台上有一机动化兔儿爷在捣臼。上面还有其他的彩饰电灯,不停地在明灭掩映。这时姚玉芙和朱桂芳分饰的寒簧、素英,已经站立两厢。嫦娥梳海棠髻,头戴珠凤,身穿湖色古装小袄,下袭白色绣花彩裙。披着珠串的披肩与小腰裙,手执白云帚。随着[长锤]鼓点徐徐登场。似此衣饰,再配以电光,几疑为天人下界,掌声亦即随之而起。一段[原板]佳腔迭出,字字珠玑。再配以徐兰沅的胡琴,二片(王少卿)的二胡,令人为之心旌荡漾。真个是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哪得几回闻,可称[原板]之中最过瘾的一段。只惜当时未有录音机,无法收取,幸有高亭公司所灌的唱片,否则岂不成了绝响。唱完这段[原板],明皇已由罗真人的指引来到月宫。拜见了嫦娥之后,请为一奏仙音。嫦娥即命众仙姬演奏霓裳羽衣仙曲。寒簧、素英与嫦娥在牌子声中与之共舞。众仙姬亦着古装披肩及小腰裙,共有八人。在这场舞里,除嫦娥手中执拂为拂舞外,其余的人均用长袖与之配合共舞,实际上为袖舞。而身段、眼神、舞袖起落、姿势之变换,完全与嫦娥之拂尖看齐。云帚舞具,无形中等于指挥棒。无论是一字雁阵、三插花,或三推手,在翩翩起舞之中,层次分明,疾徐有致,指挥棒之功也。嫦娥唱的一段[南梆子],其词曰:  “唐天子你须要洗耳静听,这就是霓裳曲第一新声。”  (奏牌子声中一段舞)  “歌幽雅舞翩跹声容并稳,十二支钧天乐集合而成。”  (再奏牌子起舞)  “好参详宫羽调要牢牢记紧,将此曲听仔细传到凡尘。历年来世上人未得观听,有谁知桂府内仙乐仙音。”舞毕与众仙姬齐下。这时明皇追随罗氏真人走一个圆场,又回到宫廷,并命贵妃记下此曲,谱制新声。以上为三本太真外传翠盘舞的伏笔。


三本


 三本《太真外传》是四本之中最精彩的一本,也可以说是全剧的高潮。梅氏最主要的两场戏是祭七巧和翠盘舞。一是着重唱工,一是着重歌舞。然而这两场要比二本的两场吃重多了,兹略述如下:



《太真外传》“七夕盟誓”剧照


 “七巧盟誓”的一场,正是描述长恨歌里的诗句: “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在这场里,中间是一座宫殿,上面悬灯结彩。蔚蓝色天空,缀有新月和七巧星辰。台下一片黑暗,台上用电光照明。恰似月光照影,星河在天。八宫女持宫灯和掌扇上场。接着贵妃出场,头戴全套水钻头面,身穿玫瑰紫色全部以亮片串成的五彩盘龙披。水袖是三节三色水袖,此种水袖是以三层不同颜色的薄绸制成,第一次在此剧里使用。上唱[四平调],词句文雅,腔调新颖,与一般[四平调]出入甚多。其词曰:  “纤云弄巧轻烟送暝,秋光明净碧落沉沉。听铜壶漏滴初更将尽,风飘露冷新月微明。循雕栏下玉砌宫灯散影,看星河清皎皎万籁无声。命宫娥设瓜果中庭立定,爇茗香祝灵匹鉴此虔诚。”其中以第四句及第六句之身段,最为美观。唱“新月微明”时之转身翻袖、举头望月之身段以及“万籁无声”之左右翻袖、抱肩、俯身凝睇之亮相,均有独到处。接着拉[小开门],上香膜拜。在叫起板来之后接唱[二黄垛板三眼]  “杨玉环在殿前深深拜定”,这段[三眼],也是甚为突出的一段,必须气口及轻重把握得住,唱起来才能有一点儿意思。然而就是这一点儿技巧,也非老于此道者不办也。下面就是金盆捞月了,宫女们将金盆移置台前,明皇躲在一旁偷觎。梅站在台中,面对金盆唱[二六]。这段[二六]和上面一段[三眼],以前蓓开公司曾发行过这张唱片,其词句如下:“挽翠袖近前来金盆扶定,只见那空中的月儿落盆心。又只见那蟾蜍动桂枝弄影,美嫦娥清冷冷那得无情。看仙掌和骊珠纷纷乱进,顾不得双手冷玉玦亲擎。”由这一段词句中,就可以看出这段[二六],绝对不是普通的[二六]。每一句字数参差,行腔自然也就必须有所变化,是一段很娓娓动听的[二六]。曾记得许姬传为梅编写《生死恨》唱词之时,听得王少卿告诉许姬传说:  “不要写呆呆板板的七字句或十字句,愈参差愈能出好腔。”在做、表方面,是先挽起双袖,然后以右手抵右颊作望月状。而以双手比成月形,然后抡起双手,随着眼神在空中划一圈,弯腰俯身用右手以兰花指式指盆心。此时放下双袖,转身翻袖,左袖掐腰,右袖翻头过顶,面斜向台左方亮相。再用双袖抱肩,扭动身子蹲身亮相。再转身翻动双袖,面向台右方亮相,与前一亮相同,只是反转方向而已。此时宫女走近前来,再与娘娘作挽袖状,由梅接唱“玉玦亲擎”。这一场可以说是梅氏单独表演的一场,也是全剧里最精彩最吃重的一场。演出者须多加注意,幸勿偏重翠盘舞而忽略了此一重心也。



《太真外传》“七夕盟誓”剧照


 以下的一场戏,就是最热闹的翠盘舞了。这段舞是梅氏所有舞中别开生面、最为难能可贵的舞蹈。至今不知其出处,亦不知何人所指导排练。与其共舞者为头梳孩儿发、身穿黄缎绣花袄裤、手持各形各色锦旗的十六名童子。笔者第一次看这出戏是在天津春和大戏院。演出时,十六名童子都是富连成的众学生。当时的盛大场面,不言可喻。据悉今日大鹏剧校的名教师苏盛轼,曾是当年参与共舞的众学生之一,所以关于翠盘舞的结构及细节,必须去请教这位身历其境者,笔者也只能述其大概而已。关于此场所着之霓裳,尚有一段插曲,颇值一述。当时于拟上演《太真外传》之初,冯耿光(幼伟)于闻悉之余,即以现大洋一千元代价,为梅购下孔雀翎外褂子一袭,以作羽衣之用。不料在排演此舞时,竟发生了问题,雀翎虽美,但穿在身上究竟不是长在孔雀身上,不能运用自如,也就失去了天然之美。结果舞未竟而翎却折了数只,同时在旋转飞动之际,又易与旗帜绕在一起,使得梅手忙脚乱,汗流浃背,千金就此虚掷。从此这套舞衫,也只好束之高阁,未能与观众谋面,在舞台上所看到的霓裳, 已经是苏绣的孔雀翎子了。



《太真外传》之“盘舞”剧照


 这场布景在下场门台前是一座宫殿。后面站立太监、宫娥,中坐明皇。座前设一案,案上摆了一张羯鼓。所谓羯鼓者状如大型箜篌。两端平顶,中间细腰,横悬在一个木架上。用手在两边击鼓,即可控制舞步的疾徐。明皇击鼓作乐,等于是在作司鼓。殿前有阶,拾阶可下。阶前(也就是上场门台前)设一高三尺许的盘。盘子的四周围以绣缎,下垂丝穗。盘心不动,盘边可自动旋转。在起舞时,配以锣鼓及各种声乐。童子十六人,分为四队,先由一队上场。启幕时,杨玉环已站在盘的中心。贵妃的头面与前同,穿的是黄色软缎绣花裙秧,用金线绣的孔雀翎披肩及小腰裙,内有五彩亮片制成的飘带,系在腰间。童子站在盘下,将手持之舞旗掷向空中,由贵妃在盘上接取。接住后即亮一姿态,然后顺手将旗掷下由童子去接取。如是者由一人增至二人,由缓加速,最后增至十六人。彩旗满台飞舞,贵妃随接随掷,双手并用,疾如流星,煞是好看。彩旗有各种不同的形状,有方,有圆,有三角,有三叉,有长方,有六角各种形状。在传旗飞舞之际,雀翎飘起。随着翠盘的旋转,此起彼落。上下翻腾。梅站在盘中,若危若稳。举手投足,如晓日破云霞。旋转腾身,如流风回霜雪。春风桃李,无以比其妍。出水芙渠,难以方其丽。台下观众,屏息凝眸,神不守舍,如坠五里云雾。曲终舞止,非但台上的明皇掀髯而喜,台下的观众也像炸了窝似的掌声热烈,鼓噪不停。实为梅表演各种舞蹈中,最成功之一场。



《太真外传》之“盘舞”剧照


四本


 四本《太真外传》,等于是凑凑篇幅的文章。除了最后之“玉真梦会”一场是以布景和唱工造成高潮外,其余的场子,等于是亮亮行头,走走过场,毫无足取。依笔者看来,这一本是全部四本中的败笔。有待戏剧家和文学家来集思广益,再加充实的。  “六军不发无奈何,婉转蛾眉马前死。……马嵬坡下泥土中,不见玉颜空死处。”以及“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悠悠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来入梦。”这些地方,都大有文章可作,尤应加强老生的戏与小生的戏,又何必处处以旦角为重,而放弃了群戏搭配得当之原则呢?



《太真外传》剧照


 记得是在“御前面奏”的一场里,梅所著的服饰,可谓名贵非凡,头戴金凤头面,内穿银片串的古装,外披大红绣花出锋的长斗篷,后面拖了一大截。斗篷里面两肩处还扎着风带(即如《天女散花》里的长绸子舞具)一直拖在斗篷外面。水袖是用两层丝穗来代替。这一身服装,华丽已极。以扮相而论,在梅的新戏中,无出其右者。但这种选美式的服装表演,在国剧中并不能增添什么分量。


 最后一场的“玉真梦会”,是在描述《长恨歌》里“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缈间。楼阁玲珑五云起,其中绰约多仙子。中有一人字太真,雪肤花貌参差是。金阙西厢叩玉扃,转叫小玉报双成。闻道汉家天子使,九华帐里梦魂惊。揽衣推枕起徘徊,珠箔银钩迤逦开。云髻半偏新睡觉,花冠不整下堂来。”



《太真外传》“玉真梦会”剧照


 这场的剧情是在明皇得胜回京,重回到宫里,对景生情想起了当日的杨妃,寝食难安。所以宣召罗氏真人,烦为作法必须与杨妃一见。于是罗氏真人于设祭之后,请明皇入睡,他即作起法来。唱[二黄散板],其词如下:  “适才上皇把旨传,要见太真把梦圆,升天入地忽不见,”爬上下场门前台一只椅子,接唱“远望一处是仙山。”这时台上灯灭了又重亮起。霞光照耀处是一幅海景,波涛起伏,中立仙山。


 罗氏真人念:“众仙姑听了。我乃罗氏真人,升界到此。奉唐皇之命,寻查杨氏太真魂魄与明皇一会。此机难得,速速通报者,贫道在此等侯了。”这时已有四仙女佇立上场门出场九龙口处。


 众仙女曰:“待我等通禀。”在台上绕一个小圆场,然后曰“有请娘娘。”


 这时胡琴起[反二黄倒板],同时罗氏真人引明皇入梦,随真人到台前。


 太真唱[反二黄倒板]“忽听得侍儿们一声来禀”唱完,这时台上忽然一黑,观众再睁眼看时,瞬刻之间,已换了一幅景色。海上仙山不见,看到的是在坎坡之上,有一座古刹,中有一段甬路。路中间是一段石阶,拾阶可步至台中心,路之两边,站立二位仙姬,系由姚王芙、朱桂芳二人分饰。古刹正中设一寺门。  [倒板]唱完,在寺门启处,梅徐徐登场。散披长发,头戴镶钻头陀箍与《醉打山门》鲁智深所戴者同。身穿白色纱衣,通身到底拖长在地,与今日摩登乔琪纱之睡袍相似。但有一层纱系由肩斜披下来,又似袈裟,手持白色云帚。总之这套戏衣,是空前未有之舞台新装,在当时几疑为是莎士比亚之歌剧主角登场,而非国剧在上演。出场之后在唱[回龙]时,完全是慢镜头动作,云帚轻拂,目光横扫,在唱“我只得起徘徊忙推玉枕,斜挽云鬟花冠不整,转过银屏就来到了前庭”一段时,杏眼微睁,气色凝重。真个是“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的写照。在词句之中,也可看出,完全以《长恨歌》为蓝本,几乎一字不改,照唱如仪,这也是当初编剧者用心良苦之处。在唱[反二黄慢板]  “九华帐拥绣衾方才睡稳,董双成又传语来把人惊”,是且歌且行,拾级而降,直到台中。这时面向众仙女唱“回转身我且把侍儿来问”,在胡琴过门声中,众仙女曰“唐皇遣使前来。”接唱“他言道唐皇帝遣使来临,我自从离凡尘来到仙境,也不知人间世又过几春,马嵬驿两下里杳无音信,到如今他那里还记念妾身。”在这一段唱里,每唱完一句,都有一个小亮相。姚、朱二人,追随左右,也同作配合身段。真个是“含情凝睇谢君王,一别音容两渺茫。昭阳殿里恩爱绝,蓬莱宫中日月长。”几句诗歌的活化。以后即是二人见面,互诉衷情的尾声了。在这一段唱里,梅氏独创了多少新腔,以后陆续被后起旦角们作了脱胎换骨的使用。听说当时是由王少卿吸取了大鼓、小调、单弦各种杂曲,提炼精华而成,在[回龙腔]里,还有大鼓的蛛丝马迹可寻。歌来非但新颖,而且异常动听,且能适合梅氏的嗓音,尤为难能可贵,如在今日,实应以作曲最佳奖畀予王二片也。



《太真外传》“玉真梦会”剧照


 这段尾声里所描述的情景,正是《长恨歌》里的“天上人间会相见,临别殷勤重寄词。……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尽期。”在以上写的一段唱里,似乎引不起什么高潮,但在明场表演时,就有所不同了。非但行腔娓娓动听,凄凉哀怨。在面目表情、运用眼神、举手投足、轻扬云帚各方面都是些神来之笔,唯靠灵犀一点通。扣人心弦,目不暇给,当时予人的感受,绝非笔墨可以形容,所以只好是点到为止就此收笔了。


(《齐崧先生文集》)


阅读链接

梅兰芳轶事

在《舞台生活四十年》以外谈梅兰芳

梅兰芳:我理想中的新中国

梅兰芳接受博士学位记详

梅兰芳1935年旅欧旧影一组


光风霁月的梨园久已被人遗忘的故纸堆中那个

致力于寻找和分享   



怀旧

梨園雜志

微信号:liyuanzazhi

新浪微博:@梨園雜志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