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叔岩苦心攻艺
翁偶虹(1908-1994),著名戏曲作家、理论家、教育家、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北京人。原名翁麟声,笔名藕红,后改偶虹。翁偶虹青年时期就读于京兆高级中学,业余常以票友身份登台。毕业后致力于戏曲研究,常与黄占彭、程茂亭、关醉禅等名票同台。1930年中华戏剧专科学校建立,翁被聘于该校兼课。1934年于中华戏曲专科学校任编剧和导演。1949年以后在中国京剧院任编剧。
余叔岩从学谭而自创余派,经历了漫长而艰苦的过程。旧时学艺有“偷艺”之说。余叔岩为学得谭鑫培的艺术,每逢老谭演出,常自杂于三五友好内,窃而学之。众人各抱一角,或记谭氏唱腔,或记谭氏念白,或记身段神气,或记场上部位,归来互相印证,再聆再记,务求其全。同时吊嗓练功,不遗余力,终至创立了余派艺术。
余叔岩便装照
余腔并非标新立异。它是在谭腔大成的基础上,殚心竭思,掘奥发隐,使声腔音韵进一步达到了高度醇美的结晶品。为创余腔,余叔岩曾求援于江阴魏铁珊先生。魏精音韵,凡谭腔中不合韵律者,均为叔岩校正。最突出的是发明了“大三才韵”和“小三才韵”,解决了阴平与上声、阳平与去声三字蝉联的适度发音法,铲除了唱腔中难以调剂的障碍。
在创立余派艺术的过程中,余叔岩还较多仰仗他的琴师李佩卿、鼓师杭子和。李佩卿原是梆子花旦出身,艺不能售,转而操琴,在天津某票房为谭派名票王君直伴奏。余叔岩赞许其琴艺,遂婉转就商于王君直,征得他的同意,请李佩卿为自己操琴吊嗓,边吊边加指点。何处化腔,何处随腔,何处领先,何处宕后,何处单字垫音,何处融合一体,逐字逐句地缕述详谈,使李逐渐地手音准而弓法顺,做到琴音嗓音相和谐。这与程砚秋指点琴师周长华、钟世章而完成程腔者同。盖程亦精通操琴而始能创腔、说腔,并连带胡琴一并设计者也。
余叔岩与梅兰芳在国剧学会
鼓师杭子和最擅长掌握“尺寸”和“气口”,这其中也诸多受益于叔岩的缜密思考。叔岩有一位好友,名叫周润甫(著名山水画家周之亮之叔),生平嗜剧,精于司鼓,师事唐春明。他每晚都到余家闲话,余氏偶有心得,先与润甫研究,两人各操鼓楗,反复实习,认为可行,再与杭子和商磋。杭操鼓有年,经验丰富,一点灵犀,敏而善悟,不但把余氏所设想的融会贯通,在实践当中,更有飞跃的发展。所以余派名作,不论是唱腔、念白、身段、神气,都能在打击乐的配合中,鲜明地表达出人物的思想感情。这主要是“三军司命”的杭子和手里的鼓楗子,下的有“尺寸”,开的有“尺寸”。所谓“尺寸”,有快与慢的尺寸,有高与低的尺寸。当鼓楗子打下去和提起来的时候,离鼓面一寸,就是一种尺寸,离鼓面两寸,又是一种尺寸。当鼓楗子开“点子”的时候,快一分就是一种尺寸,慢一分又是一种尺寸。这高低有别、疾徐不同的尺寸指挥着大锣、小锣、铙钹以及胡琴,各自开自己的尺寸,衬托着剧中人的一切表演。
从余叔岩寻师访友,广求帮助的往事中可以看出:创立一个艺术流派,要经过艺术家的多少艰苦努力才得成功啊!
(《翁偶虹看戏六十年》)
- 阅读链接 -
致力于寻找和分享
梨園雜志
微信号:liyuanzazhi
新浪微博:@梨園雜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