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谈戏曲练嗓方法:“有人认为中国民族传统唱法不科学,我以为是科学的”

白云生 梨園雜志 2022-07-30

 更多精彩 点击上方蓝字"梨園雜志"↑免费订阅


白云生

白云生(1902-1972),昆曲表演艺术家,祖籍河北白洋淀。幼入私塾读书,1920年入荣庆社,初从白建桥学戏,又向白云亭问艺。1922年入祥庆社,深得王益友喜爱,遂收为弟子。初习旦角,1934年经侯瑞春向王益友建议,让其改演小生更见光彩。自此与韩世昌结为珠联璧合的好搭档。自拜程继先为师后,技艺大进,由于他有深厚的功底,《八大锤》、《群英会》、《朱仙镇》等,颇受赞誉。曾组庆生社赴各地演出。


 有人认为中国民族传统唱法不科学,我以为是科学的。历代许多古书都讲了昆曲的唱法如何发音、如何吐字,以使字正腔圆。这类书很多。还有一般爱好词曲的文人段记也不少,如《度曲须知》、《乐府传统声》、《曲苑》、《中乐寻源》、《李笠翁曲话》、《韵学珠》等等。但关于练嗓子的方法,专门而采地记载的少,因为练嗓是着重在实际练习,故在历代都是由老艺人相传统而来。我去年为戏剧报写了一段保喉与练声(1955年12月号)但因篇幅所限未及谈,待以后再继写。其实中国练声方法也是有一套完整体系和理论的,但非片言可以说明,目下只略举几点,提出供大家研究。

 

 民族传统的嗓子的方法有:蹓嗓子、喊嗓子及吊嗓子三种。

 

 蹓嗓子是人若嗓子哑了或者倒仓很利害不能发声时,只是早起来在空气新鲜的地方呼吸些新鲜空气,并要感到新鲜气息吸进时由腹中前面而入存在腹内,慢慢由两肋归腹后面徐徐放出来。要多用鼻孔吸,口微微张开来帮助,但不够时也不要张大嘴,因张大嘴容易被冷气刺激嗓子就会咳嗽或发痒,这叫作蹓嗓子。因为养鸟的人要想使叫的声耐久而清脆明亮,非要天天蹓不可,所以老先生们要徒弟不喊嗓子时也令他们遛个弯散散步。他们说睡了一夜后浊气闷在腹内,将浊气出换回新鲜空气,是对嗓子有好处的。


白云生

 

 呼吸在民族传统唱法中是很重要的,不但歌唱时重要,舞蹈时更重要。

 

 喊嗓子是尽你嗓子的能力所达到的量,以腹部丹田气力慢慢送出。不要只用喉咙部分声。要由低而高,再由高而低。必需要用点力气喊,且尽量拉长,仿佛练功一样要多坚持一些时候。还不要出裂音、沙音,保持音圆,哪个音不圆,重复多次单喊这个音。


 喊嗓的音基本是喊“咦、阿、呜”三个字,也有喊“哦”字的。“咦”是要音细而高,是齿音,行话叫“立音”。喊“阿”音要宽而圆,是浅喉音渐到深喉音。“呜”或“呣”是用鼻音出,尽量使音响亮由轻到重音。


 喊了一个时间就打引子、念话白。引子是干唱,无乐器件奏,得多练,使音色美、字音淸楚,而且要开口就是准调门。再念大段话白和念数板,以及各种笑,各种哭。笑按不同角色需要而练:如花脸练“打哇呀”,武生练“猴子哇呀”,或喊高的脑后音如“马来呀”。

 

 这些喊法是包括唱、念时要注意字的四声和五音等全面要求的。如哭和念时的“儿”字、“曰”字是卷舌,“嗯”、“喷”用颚和唇音等等。总之,在舞台表演时唱念的各种字都要练到。


白云生之《西厢记》


 吊嗓子是在喊嗓子回家后稍为休息,吃一点东西,不要吃菜,不要吃饱,只要喝些白开水也不要喝太多,休息一刻就用乐器伴奏吊嗓子。先唱一段调门较平的曲子,使嗓子活动一下。老师父说是把嗓子唱热了,再吊高调门的。若唱到特别高的音时,不要挟娄着嗓子往外挤,或唱出了鬼音;需小肚子徐徐用力,口中上颚尽量向上缩紧,嘘着出音,高腔经过,但要锐要深。再不然则先不要唱这个音,掌握好板眼让过去接唱下一个音,行话叫“搭过桥”,什么时候这个音能达到了,再向高唱。

 

 掌握板眼方法:首先学唱时自己用手掐板,各种板眼都要学熟练。吊嗓时不要自己掐板,若有唱不太熟,也可掐几次。老师用筷子或戒方给敲板,先声音敲的大,叫徒弟听清,过一时期敲的轻了,主要练习使唱的人自己有“定心板”。

 

 初吊时站着全身不要随便动,怕习惯成了毛病,一唱时不是这里动就是那里摇。尤其是脸上更要紧,师父有时叫对着镜子唱,脸上神气非要自然不可。熟练后要随着唱词脸上再加表情。主要用眼睛眉毛和嘴及面部肌肉等。要练习得合乎情感而美,即使是哭泣时也只是两嘴角微下咧,下嘴唇微向前伸;不许张大嘴哭。

 

 在唱腔取巧上练习:有喇叭腔、枣核腔、药葫芦、龙摆尾、拉锯腔等等。都要能轻、重、宽、圆、扁。高音用力不要猛,低音尽量用气送。轻不要断,重音不要咂夯。宽音用力放,细音别发促。圆音气用一股劲,扁音气放平。与低音更须用力,但要控制好气而运用。字面起收时都要重些,而中间的音要轻些。

 

 但这些唱法与演奏员的伴奏很有关系,他得随着演员的演唱来伴奏,不要让演员服从伴奏者。如打鼓的在打板眼时,轻重和尺寸分明。但有时打“花鼓点”如三眼一板的,只在头眼和板上尺寸打准;中间的眼,得随唱的情感和快慢来酌量轻重而打。这一点很重要,不然他用死板子来打,就限制了唱的人在腔上和情感上不能充分发挥。所以戏曲名演员,都有长期合作的演奏员,俗称傍角。

 

 在吊嗓时多少要唱着吃力点,等以后上场就要将调门降低些,使唱者舒适。师父还吿诉这出戏要费多少气力、前半出留着点劲唱,不要让后半出力竭声嘶。讲究越唱越有劲,才能满足听众,也才免得有些时候后边唱的高音上不去,而落了倒好和笑场,使演员从此养成毛病,只要唱到这里就会精神紧张总唱不上去。有一位名演员就会发生过这样的毛病,可是另外一戏里同一高音就能唱上去。


白云生之《梳妆掷戟》

 

 练话白:先练口齿灵活。如连念“一个葫芦一个壶”,一口气要由慢而快还要字字清楚,念上几十遍为止,这是练舌头的灵活。又如“街南来了一妇人,腰中系着白布裙,左掩半边,右掩半边。左边掩不住右边那边,右边掩不住左边那边,左半边,右半边,边半,半边”。还有“街南来了个瘸子,右手拿着个碟子,左手拿着个茄子,街上钉着个橛子,橛子拌倒了瘸子,右手摔了碟子,左手扔了茄子,气坏了瘸子,用脚踢倒了橛子,右手拾取了破碟子,左手拦起茄子。没有橛子,摔不倒瘸子,摔不了碟子,扔不了茄子,没有瘸子也踹不倒橛子”。这是练舌头、嘴的灵活而用的,舌、唇两部最为重要。其他不再详举。


 之后就要按各种角色所需要的每出戏中的大段念白来念,也同样包括了喉、舌、齿、牙、唇五音的训练。念白时墙上贴张白纸,叫对准纸将嘴皮子用力念。字要清楚正确,不要喷出唾沬渣,遇到呀、啐、呸呸呸、嗯喷等是最容易喷出唾沬渣的。

 

 练尖团字方法:先练两句“树根”、“树尖”,一口气要由慢而念几十遍。以后再念酒、就、蓁、绞、酱等尖音,再念“山水之是言家下”等团。混合念法用“这是四十四个石狮子”等。


白云生、李凤云之《赠剑联姻》

 

 以上过程都练过,然后就排戏。

 

 为什么练嗓子又要着重咬字、吐词?且看古时的“歌”字又写做“謌”,按许氏说文称“可可而言谓之謌”。原因是由谣而诗词、由诗词而謌曲。唱法必讲究咬字,要能“知切韵,辨四声,明五音,正四呼,紧归韵,重曲情”。吐字要研究四呼即开、齐、撮、合。五音是舌、牙、唇、齿、喉。四呼为纬,五音为经,歌唱尤如织布,经纬交织而成美丽的花纹。唱腔要有抑、扬、顿、挫,使成委婉曲折能动人心弦的腔调,不得只求卖弄声音,而不顾语言是否淸楚。中国语言的语音结构,十分细致完整富有表现能力,因而唱法的学理也是很复杂的。

 

 中国传统唱法对技巧的要求也很高,每一个人都要能高能低,才可充分表现曲情,而不是偏于高音或中音、低音。因每人各有不同特点,故而分别习生、旦、净、丑等等,这是属于各人音色本质的问题。


 练唱必重呼吸,早在汉朝医理《难经》一书中就有解剖分析人体内部隔膜及五脏六腑对于气息的密切关系,从生理机能的作用来研究气息运行等等。唱法中说气要用得深沉,出音如笙呼也响,吸也能响,意思是说呼吸应用得精巧配合。练气宜静心,要练得能禁寒避暑,所以要练三九热练三伏,使唱者能在任何困难条件下都可适应而发出美妙宏亮之声。名家们在出台之先,如打坐般活动呼吸,让全身血脉周流,气息才能通畅。也要试着振动嗓子,免得候场过久把嗓子闷住了。

 

 以上略略谈到一些练嗓子的一般方法,步骤和要求。至于演唱方法方面,学问更为广。就其基本的几点要求有所谓三绝:(一)吐字淸楚(二)腔纯(三)板正。再有谓五难即:开口难、出字难、过腔难、低腔难、转鼻音难。掌握腔调则谓:慢板要紧,快板要稳,散板要准。这些论点都是精辟的总结,指导演唱者应深思苦练,妥善处理解决唱法上各种问题。而最终是要求能完整地表现出歌曲的艺术性和思想性,以精巧的技术传达人民的语言和感情。


白云生、朱啸秋之《游园惊梦》


 由此也看得出数千年来先辈辛劳结晶,所得的唱法理论和方法都很完备,且历代相都有发挥创造。如分韵:唐代孙愐作《唐韵》为二百零六韵,宋时平水刘渊节分为一百零六韵。到元朝由诗赋进为词曲简集为十九韵,同韵者尽量合并。后周德清作《中原音韵》,至今一般地方戏曲,均沿用十三韵辙。如今把声母从三十六个减到二十个。去掉的大部分都是浊音或同音。掌握起来很集中而应用上就更为宽广灵活了。

 

 唱法固然完善,而经名师传习时,又必须因人施教,按各人特质、条件、学环境的不同,加以分别对待灵活应用。师父不单注意学生嗓音、表演的进步。在日常生活中对于徒弟的思想言行,甚至饮食起居,无不关切备至;提倡戒音戒色,强调保养。有的师父为了培养后代承继者,甚至不惜牺牲自己,任何辛劳在所不辞,故称“师徒如父子”。师徒感情就是这样维持在崇高的艺术事业上。

 

 旧社会坏嗓子的原因,并非唱法不好,主要是因为在封建的社会制度下经济条件的限制,演、学徒往往为换得一饱,不得不在许多困难痛苦之中坚持工作,因而疲劳过度而影响嗓子。另一方面因艺人们被为卑下的人,文化和思想不能提高,更谈不上学术深造,因而方法流散多凭个人经验相传,流弊在所难免。使千百年来无数艺术家的心血换得的成功经验不能完整地传留。

 

 方法不论中西、理论固然完美,但要得好嗓,一半天赋一仍靠勤学苦练。每曲不唱过千遍百遍,很难唱出动人的情感。如俗话说熟能生巧。以往培养一个演员总让他有几出拿手戏,别人轻易不敢动之。这就是一个有创造性的劳动成果。但演员的创造又非绝对化,昆曲演员就无派别。所谓派别也是相互间创造性的竞赛,不是独此一家,别无分店,标新立异的投机作风。

 

 培养演员不仅能唱,还要能吹能打,主要使他具有全面的音乐修养。

 

 在排戏吊嗓时,要按词句作舞蹈姿态动作,因初学戏必先练武功身段,打下基础。这一步是把学的动作姿式,结合人物性格不同的环境和情节展,合情理的与句情感绵缠在一起,不要唱与作不协调。不要为舞蹈而舞蹈,成了形式主义程式化。所以说:“舞之容生于词者也”。一切好的技巧都要用得适当和自然。


(《人民音乐》1956年11期)


- 历史推荐 -


金壁辉(川岛芳子)对戏剧界的敲诈勒索

“真正懂得中国艺术的人,对国剧和梅兰芳自有较深刻而公正的考量”(答客问)

民国的本戏与新戏:论京派之优于海派

访日归来的梅兰芳和欧阳予倩(1956年)

说学优:“佞杨(小楼)”与“佞程(砚秋)”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

更多梨园旧事get√

投稿请戳菜单“关于投稿”一栏

光风霁月的梨园久已被人遗忘的故纸堆中那个

致力于寻找和分享   



怀旧

梨園雜志

微信号:liyuanzazhi

今日头条:梨園雜志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